寒风吹彻-公开课教学设计20180104

合集下载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运用文本分析、情感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文学魅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寒风吹彻》是我国著名作家刘心武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爱情和人生奋斗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我国农村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困境。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3)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北方冬季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寒冷的气氛。

(2)引导学生回顾冬季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的亲情、爱情和人生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等形式,表达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5. 拓展延伸:(1)介绍作者刘心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珍惜生活、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4. 课文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2)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案例分析: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讨论话题。

4.2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寒风吹彻》,激发学习兴趣。

4.3 课堂讲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主题。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分享个人见解。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孤独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3)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表达能力提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学生对寒风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寒冷天气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寒风吹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合作。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技巧的使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寻找答案,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2. 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如朗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导入课程背景介绍:《寒风吹彻》是一篇描绘冬季风雪的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严寒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章节二: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解读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对寒冷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章节三:词汇学习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词汇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章节四:阅读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细节,找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章节五: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次亲身经历的寒冷天气。

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实例和实际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寒风吹彻》词汇表:包含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阅读理解题目: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的题目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技巧和思路指导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写作练习:学生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资源。

六、深入探讨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加深读者对寒冷环境感受的作用。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在寒冷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七、文化关联联系文章中所展现的冬季风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冬季的习俗和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给予综合评价。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解读,尤其是对于人生、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抽象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七、教学准备课文《寒风吹彻》的文本。

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寒风吹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3. 邀请文学社团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创作经验和文学欣赏。

4. 开展班级辩论赛,就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峻的思!2、 口口【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悟作者同情自己、关心他人的悲悯情 怀。

2、体悟本文隽永、富有哲理的语言内涵【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课时一.导入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 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 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 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 天我们学习青年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 语言。

【教学方法】 提冋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三课时刀-4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

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三.朗读感知,解题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

(寒冷, 悲凉)2、解题。

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

“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明确: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
刘亮程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韦立顺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2.品读文章,理解含义;
3.学练结合,书写感悟。

一、画一画,读一读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作者正在做什么?
明确:雪天,围抱火炉,深入而入神地想着一些人和事。

(第2段)
★作者主要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明确:人(自己、路人、姑妈、母亲)。

(第18、27、37段)
事(人被寒风吹)
★请概括“寒风”给“十四岁的我”最直观的感受。

二、找一找,想一想
1.请找出文中表明路人、姑妈、母亲被“寒风吹彻”的段落、语句,说出“寒风”具体指什么。

明确:自然的冬季
内心的冬季
生命的冬季
2.怎么理解“寒风吹彻”中“吹彻”?
明确:横向看,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人;
纵向看,寒风吹彻人的一生,直至死亡。

实的方面来看,寒风吹彻人的肉体;
虚的方面来看,寒风吹彻人的精神。

3.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能否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能否让母亲不用一个人孤独地过冬?为什么?
明确:不能。

三毛说:“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4.我们是否只能任由“寒风吹彻”?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寒风”?
明确:信心、爱心、孝心
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对不朽的渴望。

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


刘亮程说:“寒风吹彻中,我们还有春天的梦。


三、课堂小结
作者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散漫的回想一些人和事,但它传递的却是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体验。

文中既有对真实情景的描绘,也有作者对生命冷漠、孤独、脆弱的悲歌,还蕴含着对生命的珍爱。

蒋子丹:“刘亮程散文中透出的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

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四、随堂练笔
1.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①从文中选择一句蕴含哲理的话进行赏析,并交流。

②以寒风、白雪为主要写作对象,联系当下,写一个小片段,字数不限,文体不限,并交流。

2.老师下水,应时小作
寒风吹彻
韦庄花社
雪终于下了
那些白鸽聚拢在屋檐下
把飞翔交给了雪花
风儿在园中闲逛
香樟树上俯冲下来的一阵寒风
吹彻了她的心
犬声关严了鸡的柴门
猫儿鱼儿侧耳听
静谧中几声新鲜的书声
雪下大了
风横起来了
你来的时候梅花开否
2018年1月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