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
寒风吹彻理解与赏析

寒风吹彻理解与赏析寒风吹彻是现代作家刘亮程于1996年5月20日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冷峻而凝重的抒情散文,文章以寒冷的记忆为线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经过艰难生活折磨的人的内心世界。
下面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寒风吹彻理解与赏析,快和本店铺一起学习吧。
寒风吹彻刘亮程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
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残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
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痛。
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熟,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
那时一村人都是靠长在沙漠里的一种叫梭梭的灌木取暖过冬。
因为不断砍挖,有柴禾的地方越来越远。
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
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
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
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
以往牛车一出村,就会听到远远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车的走动声,赶车人隐约的吆喝声。
只要紧赶一阵路,便会追上一辆或好几辆去拉柴的牛车,一长串,缓行在铅灰色的冬夜里。
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
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
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
(49)《寒风吹彻》赏析

(49)《寒风吹彻》赏析刘亮程,被当代文坛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个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的散文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动人真情的力量。
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复杂多变的修辞表现技巧,在他的文章中文体的界限不再明显。
所有的人物事件都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溪流被缓慢的叙述出来,不再去过多地计较顺序与位置;一切的感悟与情感都像山间缭绕徘徊的云雾,静静地蔓延开来,没有了急促与激烈。
刘亮程曾经是沙湾县的一个农民,他的创作生涯是先学诗再学散文,诗名未成便改写散文。
在他的文章中不难找到诗与散文的影子,我们也不难感受到一位勤劳的农民对自己故土家园的淳朴感情。
他的文章最为感人的地方就在于情真意长,这种真诚的感情正是通过一种诗性的表达,才让他的文章在当代文坛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刘亮程可以被称为乡土型作家,他的文章取材都集中围绕在一个名叫“黄沙梁”的村子。
“黄沙梁”之对于刘亮程犹如“马孔多小镇”之对于马尔克斯、“高密东北乡”之对于莫言,那片平凡的土地是刘亮程的血沃之地与文学王国。
如果把视野拓展开来,故乡,早已不仅仅是地图上所能标识出来的那块地理区域,在文学中它成为了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文化符号。
刘亮程的文章对自己的故乡做出了非常形象的解读,一阵风,一场雪,一道沙梁,一堵墙及其他零碎破烂的东西,都承载了作者本人内心最为动人的幽情。
原因无它,只因为它们曾和作者及作者的亲人或祖辈一起生活过,它们或许充当过生活的道具,也或许充当过生活的障碍物,但是无疑它们又是作者生活的见证者。
莫言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远离故乡,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故乡。
”刘亮程笔下对故乡的描写的确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正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对故乡的描写采取了一种“让描写对象不太靠近‘镜头’,又不远离‘镜头’,这一笔法颇类似于风景照的摄影方式”。
①可以说刘亮程所有的作品都保持着一种淡淡的乡土气息,如果说刘亮程所有的作品是一部田园组诗,那《寒风吹彻》就是其中一首质朴醇厚的冬季诗篇。
〖2021年整理〗《寒风吹彻》结构分析

《寒风吹彻》结构分析全文共43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1~5段:写雪与寒冷又一次降临村庄,“我”开始了关于寒冷的漫想与沉思。
作者用沉静的笔触写到了静静来临的雪与寒冷,它们的到来如岁月的临近一样不可抗拒:“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在大雪飞扬中,作者围着温暖的炉火,开始了对于寒冷的漫想与沉思。
2.第二部分第6~17段: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经历的寒冷岁月,表达自己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主要有以下两点:1作者回顾自己曾亲身经历的寒冷岁月,在寒风吹彻中,他敏感地体验到了隐藏着的温暖即对生命和人生的喜爱:“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
”2而年少时候经历的这场寒冷,却在多年以后仍会寒意袭人地让作者感悟到: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时光侵蚀的无情与漠然,生命流失的不经意,在平静的文字背后被触目惊心地展现了出来。
3.第三部分第18~41段:写老人、姑妈及母亲面对寒冷的无力,道出了我们生命中的许多的无奈和悲伤。
如果说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作者自己面对寒冷的感悟,那么在课文第三部分,作者则通过老人与姑妈面对寒冷的无力,道出了生命面临衰败时的无可奈何。
面对人生的寒冷,作者敏锐地感悟到:有多少人因为无常的命运或者虚弱的生命,而无法走出这场灾难。
字里行间弥漫了对于个体的孤独无助的生存状态的巨大悲伤,而更为残酷的是,这种孤独无助,必将注定伴随人的一辈子,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连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同样如此——“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这是直抵人存在本质的精神探求。
它接近真理,却不免悲观。
4.第四部分第42~43段:回到温暖的现实,表达了对亲人们的关爱和担忧。
到最后,作者从漫思中回到温暖的现实,但悲凉的心绪却贯彻始终。
《寒风吹彻》中的“寒”与“暖”

《寒风吹彻》中的“寒”与“暖”《寒风吹彻》是一首描写寒冬季节的诗歌,其中的“寒”与“暖”是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首先,诗歌中描绘出了冰雪覆盖的画面,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是诗歌开篇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在山上远望的景象,高楼已经到达,但是前方仍然是千里雪原,寒冬的环境让人感到孤独而寂寞。
而后又写到“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談下漏家。
清瑟怨遙夜,織文飛擊月。
”这是诗歌中的一个聚焦,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与寒冬有一定的关系。
整个描写给人以冰冷的感觉,即使是住在城市里的正常城市,也是因为在冬天通过没有供暖的房屋而感到寒冷,这种寒冷渐渐地深入人心。
然而,诗歌中也描写了有温暖存在的一面。
例如,“香蕉新熟山香重,薰笼簟软鸭毛轻。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瑤池仙女降。
”这些描写给人以温暖、美好的感觉,山花盛开,熟香蕉介绍温暖的春天;而描写的烧烤和鸭毛,则使人想到温暖、舒服的寝室和床单,人体的舒适之处并不常见。
因此,诗歌并不完全是枯燥和充满着寒冷的。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寒与暖的纷繁交织——寒风中,存在降雪和真实的寒冷感受,也存在漫天的春日花香和柔软的鸭毛野餐;而阳光下,我们能看到冰雪呈现出美丽的图形,也能看到温暖和人性化的表现。
这种交织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觉悟,他感知者寒冬季节的严峻和在苦难中寻找“温暖”的空间。
通过《寒风吹彻》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寒”与“暖”的交织,人们在寒冬季节中面对着冰冷和孤寂,然而也有美好的事物存在,温暖身心。
人们需要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寻找这种温暖之处,避免消沉,持续乐观和向上的心态。
总之,这首诗通过寒与暖的交织以及这种对待生命境遇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面对生活时的一种冷静平和的眼光,更为深刻的回应了我们内心的寒暖交织。
寒风吹彻文本解读

《寒风吹彻》解读与教学设想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曹琳君《寒风吹彻》是出生在西北边陲的新疆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
它被安排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一抒情散文板块中。
在贫穷、落后、荒凉的小乡村黄沙梁,30岁的刘亮程在遭受寒风肆意吹掠的同时,获得了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悟:人生是贯穿着苦难的,我们只能艰难而孤独地在苦难中跋涉。
这篇散文的教学难度在于:1、篇幅较长,全文共43个自然节,且叙事看似杂乱无章;2、语言苍凉内敛,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也颇有争议;3、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
就连作家自己也说:“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是我没想到的,不是它不好……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
当然,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中学生面前,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
”基于本文的这些特点,我在解读文本和教学设想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做:1、立足文本,梳理文本,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要深入挖掘文本,必须先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而关于抒情散文,曹文轩说过:“纯粹的抒情散文,严格地说,是没有的。
因为散文要么写景,要么状物,要么叙事,要么记人,所抒之情总会有所依附。
若单纯抒情,只有空洞的感叹。
”所以,面对一篇有深刻内涵的抒情散文,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看似“繁乱”而又具体的人、事、景、物入手,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文章第2段说,“我静坐在屋子里”,“围抱火炉,想着一些人和事”。
“我”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情?这个问题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它的答案涉及到第4至42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可以概括出“十四岁的我在寒夜冻坏一条腿”(6—17节)、“路人冻死在雪地里”(18~26节)、“姑妈在冬天死去”(28~38节)、“母亲独自在冬天寒冷”(38~4l节)这四件事。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个冬日,在火炉边,立足于30岁的自己,想起了久远的四件事。
《寒风吹彻》ppt课件(20页)解析

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 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 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 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 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 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 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 去。 ——刘亮程 《冯四》
3.“寒风吹彻”中“吹彻”如何理 解?
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的人
(我、路人、姑妈、爷爷奶奶、母亲,无论自己、亲人还是陌
生人);
深度上:吹彻人的一生,直至死亡(对于
“我”来说,从十四岁到三十岁,甚至是今后的“我其余的岁 月”,寒风正吹向人生的纵深)。
既指肉体的,更指精神的
4.面对吹彻的寒风,文中 人物试图依靠什么走出来? 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 否得到了?谈谈你的理解。
1. 为何想起“十四岁 的我”? 概括“寒风”给我 最直观的感受。
刘亮程,新疆沙湾人,北疆一月平均 气温是-16℃— -22℃,大雪纷飞、寒风 怒吼,是那里奇特的地理环境。刘亮程 对冬天寒风的体验可谓深入骨髓。
2. 请找出文中表明路人、 姑妈、母亲被“寒风吹彻” 的段落、语句。 体会“寒风”具体指什么。
合作 探讨
4.面对吹彻的寒风,文中人物试图依靠什么走出来?他们 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得到了?谈谈你的理解。 5.既然可以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是否也就意味着可以让 她不用一个人孤独地过冬?为什么? 6.我们是否就这样任由寒风吹彻呢?试着从文中找出让你 觉得温暖的内容。
7.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了吗?我们应该如
T16: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信心; T18: 把冻僵的路人请到家中取暖——善心; T39: 儿女们常常回家和父母坐坐——孝心
寒风吹彻中, 我们还有春天的梦。 ----刘亮程
7.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 的看法和认识了吗?我们 应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 “寒风”?
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

《寒风吹彻》解读与教学设想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曹琳君《寒风吹彻》是出生在西北边陲的新疆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
它被安排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一抒情散文板块中。
在贫穷、落后、荒凉的小乡村黄沙梁,30岁的刘亮程在遭受寒风肆意吹掠的同时,获得了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悟:人生是贯穿着苦难的,我们只能艰难而孤独地在苦难中跋涉。
这篇散文的教学难度在于:1、篇幅较长,全文共43个自然节,且叙事看似杂乱无章;2、语言苍凉内敛,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也颇有争议;3、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
就连作家自己也说:“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是我没想到的,不是它不好……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
当然,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中学生面前,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
”基于本文的这些特点,我在解读文本和教学设想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做:1、立足文本,梳理文本,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要深入挖掘文本,必须先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而关于抒情散文,曹文轩说过:“纯粹的抒情散文,严格地说,是没有的。
因为散文要么写景,要么状物,要么叙事,要么记人,所抒之情总会有所依附。
若单纯抒情,只有空洞的感叹。
”所以,面对一篇有深刻内涵的抒情散文,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看似“繁乱”而又具体的人、事、景、物入手,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文章第2段说,“我静坐在屋子里”,“围抱火炉,想着一些人和事”。
“我”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情?这个问题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它的答案涉及到第4至42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可以概括出“十四岁的我在寒夜冻坏一条腿”(6—17节 )、“路人冻死在雪地里”(18~26节)、“姑妈在冬天死去”(28~38节 )、“母亲独自在冬天寒冷”(38~4l节 )这四件事。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个冬日,在火炉边,立足于30岁的自己,想起了久远的四件事。
《寒风吹彻》中的“寒”与“暖”

《寒风吹彻》中的“寒”与“暖”《寒风吹彻》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散文,其中运用了寒和暖这两个关键词。
在文中,作者写到随着寒风来临,大自然里的生命逐渐变得脆弱,人们的心情也变得冷酷无情;而当暖阳显现,大地恢复了生机,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欢愉舒适。
因此,本文将探讨《寒风吹彻》中的“寒”与“暖”。
首先,我们来谈谈“寒”。
在文中,作者描述的风景是多么“寒”冷!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但是一阵北风却把这些美景都挂了,取而代之的是寒冷的天气和风吹落的枯黄树叶。
作者描写到人们在寒冬里的生存状态:倦怠、惆怅、疲乏和消沉。
可以看到,寒冷让大地失去了生机,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愁苦。
寒冬里的人们不乐观,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面对寒冷,而是他们被寒冷打败了。
然而,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个“暖”的世界。
随着冬天的离去,阳光渐渐被释放,万物开始苏醒。
作者在文中写道:春天是美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
这里的“暖”体现在每个人的心中,在生产生活中,一种无尽的动力让人们不断前行着。
季节的交替也带来了希望和信心,万物井然有序地生长和发展。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阳光、空气和水都是清新的,给人们带来了永恒的美。
综上所述,《寒风吹彻》中的“寒”与“暖”是相辅相成的。
寒冷将人的身体和心灵冻结,而温暖则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温暖的春天,我们都需要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妙时刻。
在冬季里,我们要用热情和希望去温暖自己;在春天里,我们要保持感恩的心态,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东西。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生活节奏,重塑自己的活力和信心,以期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解读与教学设想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曹琳君《寒风吹彻》是出生在西北边陲的新疆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
它被安排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一抒情散文板块中。
在贫穷、落后、荒凉的小乡村黄沙梁,30岁的刘亮程在遭受寒风肆意吹掠的同时,获得了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悟:人生是贯穿着苦难的,我们只能艰难而孤独地在苦难中跋涉。
这篇散文的教学难度在于:1、篇幅较长,全文共43个自然节,且叙事看似杂乱无章;2、语言苍凉内敛,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也颇有争议;3、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
就连作家自己也说:“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是我没想到的,不是它不好……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
当然,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中学生面前,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
”基于本文的这些特点,我在解读文本和教学设想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做:1、立足文本,梳理文本,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要深入挖掘文本,必须先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而关于抒情散文,曹文轩说过:“纯粹的抒情散文,严格地说,是没有的。
因为散文要么写景,要么状物,要么叙事,要么记人,所抒之情总会有所依附。
若单纯抒情,只有空洞的感叹。
”所以,面对一篇有深刻内涵的抒情散文,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看似“繁乱”而又具体的人、事、景、物入手,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文章第2段说,“我静坐在屋子里”,“围抱火炉,想着一些人和事”。
“我”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情?这个问题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它的答案涉及到第4至42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可以概括出“十四岁的我在寒夜冻坏一条腿”(6—17节 )、“路人冻死在雪地里”(18~26节)、“姑妈在冬天死去”(28~38节 )、“母亲独自在冬天寒冷”(38~4l节 )这四件事。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个冬日,在火炉边,立足于30岁的自己,想起了久远的四件事。
如同电影手法,在结尾处他又从思绪中回到火炉旁的现实场景。
借助“火炉”这个物象,刘亮程用自己的思绪将看似散乱的人物、事件聚集在一起。
那么,不解和疑问就呈现出来了。
也正是这篇文章教学上的难点:作者为什么写到了如此多的不相干的人物和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作者用怎样的方式将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这是解开文章寓意的关键。
2、深入文本、研习文本,读出聚集材料的“神”这个环节我想通过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来具体研习:问题1:这些人和事都与怎样的环境有关?这些人的身上有哪些特点?第一问较简单,学生可轻易地答出冬天(雪)或寒风(寒冷)。
第二问稍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给学生搭个小台阶,在黑板上写下“我”、“路人”、“姑妈”、“母亲”这几个人物,并在他们前面加上圆括号。
然后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筛选概括,在括号内填上一个词或短语作为形容人物的定语。
相信括号内的答案会非常丰富:(三十岁、年轻、十四岁、期待下雪、孤独面对寒冷、孝顺……)的“我”(贫寒一生、心境寒冷、被冻死……)的老人(年老多病、渴望春天、蜗居土屋……)的姑妈(拉扯七个儿女、冷漠、年老、盼望儿女回家、独自在冬天透心寒冷……)的母亲最后,从这些词语中我们找出与冬天(寒风)有联系的。
学生很快就知道,冬天 (雪、寒风) 除了指然现象外,还指孤独无助、情感冷漠、物质贫困、苦难磨难、心境凄苦、衰老死亡。
至此,我们明白了:作者用“寒风”将文中所有人连在一起,让它贯穿与包括“我”在内的相关人物命运的叙写之中。
问题2:事件的顺序可否置换?为什么?不可替换。
因为作者的巧妙构思还在于,他是以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组序的。
在文章的第3自然作者写道:“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作者只有30岁,怎么可能在冬天用自己的手抚摸自己的一生?作品有没有涉及“将来的我”,或者说间接地展示“将来的我”?是如何展示的?刘亮程在《冯四》中写道:“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就明明白白地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全部过去。
你不可能活出另一个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些。
”这样看来,三十岁就是我的“现在”,十四岁的事就是“过去”,“陌生人”“姑妈”“母亲”就是“我”的“未来”。
作者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无论是哪个阶段都免不了被“寒风”吹彻。
现在,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叙述“陌生路人”“姑妈”“母亲”的故事都是指向人生的“未来”,为何这样安排顺序呢?文章17 节写道:“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这样度过冬天。
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这一抒情语段由“我”这一个体扩展到一般,并引起下文对“陌生人”“姑妈”“母亲”的叙述,遵循了与自己感情由疏到亲的顺序,也体现了从自然界的寒冬(自然之冬)到人情的淡薄(人性之冬)再到生命的寒冬(生命之冬)。
这是构思的另一巧妙之处。
至此,文体中的另一关键词“彻”的三层含义就已领悟:深度上,寒风彻骨彻髓,在摧毁程度上逼向生命的终点即死亡;时间上,人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将被“寒风吹彻”;广度上,寒风吹彻所有的人。
“彻” 既指肉体上的,更指精神上的。
通过这两读,我们明白了:借助“火炉”这个物象,刘亮程除了用自己的思绪,还用“吹彻”的“寒风”将看似散乱的人物、事件聚集在一起。
因为彻骨的寒风,才想到那些逝去的岁月,想到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才意识到这“寒冷”将陪伴我们的所有岁月。
3、重读文本,探讨文本,挖掘冷峻文本背后的温暖意蕴前面提到,这篇文章的主题颇具争议。
这样灰色冷峻的文字,初读之下文本确实让人有消沉之感,然而作者对生命的态度真是这样悲观消极吗?这篇作品就只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世界的冰冷而没有暖意吗?这个问题可以抛给学生,通过前面两个环节,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
现在可以重读文本,让学生结合文中抒发作者独特人生感悟的抒情、议论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真正用心的体验,必须在阅读的同时学会自由表达,思想也只有在自由表达中才能开花。
经过讨论,可能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观点1:尽管底色悲凉,但温暖的炉火,对温情的追求和向往,悲悯的情感贯穿于文章始终。
1、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寒冬的表现和思索并不相同(1)十四岁以前的“我”。
对冬天充满了兴奋和好奇;(2)十四岁的“我”。
(第6~16段)① “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第8段)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第 9段)——“我”体味到“寒冷”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② “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第11段)——自从被冻坏一条腿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盲目地对付生活中巨大的不幸,是作无谓的牺牲,要懂得积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懂得温暖自己的亲人。
“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的覆盖村庄和田野。
”(第1段)作者为什么对冬天的来临似乎“漠不关心”又“一直在倾听”、有所“期待”?“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是必须贮藏柴火、贮藏温暖来对付冬天,三十岁的他从“寒风”“落雪”中收获了生活的智慧,懂得了如何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寒冬。
“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第16段)这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对自己的勉励,表达自己希望战胜这些困难和挫折的愿望。
“彻”的第四层含义——感悟之彻:历经苦难,对生命有了深刻认识后的淡定、沉静、坚韧的心态。
2、此外,我把路人请进炉火正旺的屋子,为他倒杯热茶;姑妈抱着火炉等待春天的来临,母亲也“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我希望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常回家和父母坐坐……都饱含作者对温情生活的无限向往。
他始终坚信在荒漠的雪原上温暖一直存在,即便我们不曾感受到,“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
”观点2:生命脆弱,人生残酷,对温暖的渴望湮没在巨大的寒冷之中。
1、对于陌生的路人,作者“让进屋子”“倒一杯热茶”其实也仅仅是帮助路人驱散了一小部分温暖。
文中特别提到“没有问他的名字”。
为什么不呢? 如果问了名字还有可能继续聊聊天,让他心里的那块“冰”融化一些,让他有足够的温暖启程。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命中,孤独的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他的寒冷太巨大”借着“寒冷”的强大威力遮蔽了自己本来能够提供的“温暖”支持。
2、同样的,对于母亲“隔着三十年的人生距离,我感受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
我无能为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命运,遇到衰老和死亡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
3、“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第31段)。
”——虽然对温情生活充满向往,但生存境遇的恶劣,寒冷的阻隔使得亲人之间互相温暖的正常走动也实现不了。
……教师小结:“我们帮不了谁”也可以理解成作者在强调人应该自立自强自救。
在苦难的生活里,我们更应该坚强而执著地寻找爱与温暖,奉献爱与温暖。
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
”文学就是在为我们的精神创造一种绝处逢生。
正是无边的孤独与执着的坚守、绝望中的希望,构成了《寒风吹彻》的深刻意义。
生命,于寒冷中坚韧,于温暖中拔节。
寒风吹彻之后,是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