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制造了被西方经济教科书称为“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实行“国民党是枪杆子的财政”。
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
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
通货膨胀的演变。
抗战8年,国民政府共发行纸币100.3190万亿元,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到1949年5月,猛增至67.9458万亿元,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
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财政开始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
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达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高达36万多亿倍。
通货膨胀的严重危害。
延续十多年的通货膨胀,使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恶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工薪阶层深受其害,虽然按货币计算的名义工资有所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幅度下降。
1946年下半年,仅北平、上海、南京三地失业和无业人数就达260万。
农民的苦难也十分深重,虽然粮食也在涨价,但由于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粮食,促使粮食价格的上升在商品价格指数方面要比其他大多数商品慢得多。
通货膨胀促使农用工具、种子、肥料以及其他农民必需品的价格猛烈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加大,农民难以有好的收入。
仅在1946年,饿死人数就达到了1000万人!通货膨胀的现实警示意义:第一,必须控制好财政赤字。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是财政的最佳情况。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赤字累积过高,势必造成货币下跌。
民国时期的经济改革

民国时期的经济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经济改革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时期的经济改革,包括国有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一、国有化在民国时期,为了加强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控制力,国有化成为了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
当时的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国有化政策,将一些重要的产业,如铁路、矿山和电力等,收归国有。
通过国家对这些产业的管理,政府能够更好地调控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同时,国有化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工业化民国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经济改革方向是工业化。
随着国家对工业的重视和国有化的推进,中国工业化的脚步逐渐加快。
许多重要的工业企业应运而生,如机器制造、纺织、煤炭等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为企业提供贷款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工业领域。
这些举措为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现代化在民国时期,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和农业生产低效的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
政府投资兴办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引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还推行土地改革,将土地从传统的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确保农民有稳定的土地产权和适当的农业生产自由。
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总结:民国时期的经济改革包括国有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
通过国有化,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收入。
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农业现代化则着重解决了农村贫困和农业生产低效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些经济改革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以来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文化变迁与特征_郁方

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19世纪末以来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文化变迁与特征q郁方[摘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产阶层的成长壮大与现代化的发展共同演进,并由此形成现代社会相对稳定的三级社会阶层构架,这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现象。
中产阶层在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稳定因素的同时,也担当着形成社会消费动力与消费文化的主流角色。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中产群体正在中国社会浮现。
同时,在市场化的取向中,消费社会的特征与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在中国也越来越明显。
把握当代中国的演进及基于经济、社会分层、文化的综合考虑,从百年历史跨度考察中国中产阶层以及他们的消费文化特征十分必要。
[关键词]中国中产阶层消费文化生活方式1中图分类号2F063.2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0-7326(2005)07-0013-07一、引言:中国案例的特殊性本文的中产阶层相当于中国目前许多人采用的/中等收入阶层0这个模糊名称。
消费文化,尤其是阶层的消费文化在中国是否已形成,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依照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消费文化伴随着消费社会而出现,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
而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过程,某些区域甚至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前现代化阶段。
对是否开始出现消费社会倾向和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倾向,不少学者仍持否定态度。
此时提出并研究中产阶层消费文化似乎为时过早。
笔者认为并不早,并且应加大研究的力度。
问题在于由于层级消费文化的构成与边界的模糊,该领域的研究难度相当大。
本文将焦点聚集在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上,主要基于以下的两个基本预设。
中国社会将会沿着三级社会的路向发展,中产阶层在中国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并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影响力量;在全球化和外来消费文化(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新的消费文化正在中国形成,中产阶层将成为中国新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引导主体。
二、萌芽期的中国中产阶层及其消费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11消费文化的含义消费文化是引导和约束消费者消费行为与偏好的文化规范。
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件人民版必修

4.特点: (1)分布地域:主要分布在_沿__海__地__区__。 (2)工业结构:其发展主要是在_轻__工__业__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下去。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原因: (1)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和措施。 ①提出开展“_国__民__经__济__建__设__运__动__”,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②1935年实行“_币__制__改__革__”,用法币代替银币,对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 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 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表现: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_工__商__业__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3.偏:首先地区分布不平衡,大都集中在通商口岸和东南沿海一带,广大内 地较少;其次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重 工业发展缓慢。
4.弱: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相比,力量仍十分薄弱,自然经济占据绝 对优势。而且,始终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2.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3.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使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促进了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的潮流及新文化运动 的开展。 (2)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提供了阶级基 础。 4.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5.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图解识记】
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情境思考】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 这一境地的原因。(唯物史观) 提示: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动荡;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 约》,便利了美国经济侵略;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国民政府实行 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民国时期天津《北洋画报》研究

民国时期天津《北洋画报》研究一、本文概述《北洋画报》作为民国时期天津地区的一份重要文化产物,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展现了媒体与艺术的交融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北洋画报》的历史背景、内容特色、社会影响以及其在民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揭示这份画报如何成为当时天津乃至全国的文化交流重要平台。
本文将首先概述《北洋画报》的创刊背景,探讨其在民国时期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应运而生,成为天津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
随后,通过对画报内容的深入分析,展示其涵盖的广泛领域,如社会新闻、文化艺术、时尚潮流等,以及独特的视觉呈现方式和艺术风格。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北洋画报》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以及它对民众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北洋画报》在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与同时期其他媒体的关系和互动,以及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的贡献。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北洋画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它在民国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本文将以《北洋画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内容特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分析,揭示这份画报在民国时期天津乃至全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北洋画报》的创办与发展《北洋画报》是民国时期天津地区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刊物,其创办与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揭示了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北洋画报》的创办,源于一群热爱艺术、关心社会文化的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景。
他们看到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急需一份能够反映都市生活、引导艺术潮流的画报。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洋画报》应运而生,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天津乃至全国的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阅读体验。
画报创办初期,就以其独特的定位和高质量的内容吸引了大量读者。
它不仅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还注重报道天津本地的社会动态,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新闻和评论。
中职历史 第16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

民族工业的发展,既增加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 了无产阶级的队伍,这就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尤其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一、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短暂春天
较快发展
空前打击 陷入绝境
初步发展 夹缝产生
改造新生
A 1860 1870 1895 19112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4、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
胡 适
陈 独 秀
蔡 元 培
鲁 迅
李 大 钊
辜鸿铭
二、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括
5、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括
6、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民主
democracy (德先生)
科学
science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二)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表现
19世纪70年 代前后
明国初年
②③沿海向内陆发展
一、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
(三)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轻工业 92%
1869年
重工业 8%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9% 20%
轻工业 87%
1919年
重工业 13%
从部门上看:轻多重少,不完整
71%
从力量上看:外多中少,不独立 封强资弱,受束缚
服饰变革(女装)
传统旗袍
改良旗袍
衣身宽博,线条平直;收腰窄袖,紧身合体
三、社会生活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社会变革

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社会变革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君主制逐渐转变为民主制。
同时,中国的经济政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封闭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开放的市场经济。
这些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济政策的变革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清朝末期,中国的经济仍然是封闭的,主要以农业为主。
经济的发展缓慢,对外贸易也不发达。
民国时期,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民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培育国内市场,建设工业基地,支持商业和农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和发展新兴产业。
在民国时期,重视实现经济繁荣的政策,在改革中不断探索,一些改革实践的效果也得以验证。
同时,新政策的推行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社会变革的影响民国时期,社会变革也随着经济政策的转变而发生了变化。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前半个世纪,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一直很低,而城市人口也比较少。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也开始增加。
社会变革也引发了移民大规模流入城市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观念逐渐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和文明化的思想。
从日用品到文化娱乐,城市生活的多样化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农业和手工业也发生了变化。
在民国时期,工业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政府的极大支持,促进了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
而农业的生产力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得到了提高,传统的生产方式被现代技术所替代。
一些新兴的行业、工厂和企业也陆续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总结在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府的开放政策和鼓励商业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极力培育了国内市场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也扶持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也随之而来。
中国历年GDP(购买力平价)

中国历年GDP(购买⼒平价)公元纪年中国纪年购买⼒平价百万美元[1]占世界GDP⽐例百分⽐(%)1年汉平帝元始元年26 820 [2]26.2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辽穆宗应历⼗年24 750 [3]——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辽圣宗统和⼗⼋年26 550 [4]22.71300年元成宗⼤德四年60 000 [5]——1380年明太祖洪武⼗三年元益宗天元⼆年40 800 [6]——1390年明太祖洪武⼆⼗三年41 400——1400年明惠帝建⽂⼆年43 200 [7]——1410年明成祖永乐⼋年42 600——1420年明成祖永乐⼗⼋年43 800——1430年明宣宗宣德五年46 200——1440年明英宗正统五年49 200——1450年明景帝景泰元年52 800——1460年明英宗天顺四年55 800——1470年明宪宗成化六年62 400——1480年明宪宗成化⼗六年69 600——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58 800——150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61 80025.0 1510年明武宗正德五年70 200——1520年明武宗正德⼗五年79 800——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83 400——154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86 400——155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87 600——1560年明世宗嘉靖三⼗九年90 600——1570年明穆宗隆庆四年93 000——1580年明神宗万历⼋年97 200——1590年明神宗万历⼗⼋年97 200——1600年明神宗万历⼆⼗⼋年96 00029.21610年明神宗万历三⼗⼋年91 800——1620年明神宗万历四⼗⼋年清太祖天命五年87 000——1630年明思宗崇祯三年清太宗天聪四年82 800——1640年明思宗崇祯⼗三年清太宗崇德五年78 000——1650年清世祖顺治七年明昭宗永历四年73 800——1660年清世祖顺治⼗七年明昭宗永历⼗四年81 000——1670年清圣祖康熙九年88 800——1680年清圣祖康熙⼗九年75 600——1690年清圣祖康熙⼆⼗九年86 400——1700年清圣祖康熙三⼗九年82 80022.3 1710年清圣祖康熙四⼗九年93 960——1720年清圣祖康熙五⼗九年106 680——1730年清世宗雍正⼋年121 080——1740年清⾼宗乾隆五年137 430——1750年清⾼宗乾隆⼗五年156 000——1760年清⾼宗乾隆⼆⼗五年164 760——1770年清⾼宗乾隆三⼗五年174 000——1780年清⾼宗乾隆四⼗五年183 750——1790年清⾼宗乾隆五⼗五年194 070——1800年清仁宗嘉庆五年204 960——1810年清仁宗嘉庆⼗五年216 450——1820年清仁宗嘉庆⼆⼗五年228 60032.9 1830年清宣宗道光⼗年245 400——1840年清宣宗道光⼆⼗年247 200——1850年清宣宗道光三⼗年247 200 [8]——1870年清穆宗同治九年189 74017.2 1890年清德宗光绪⼗六年205 379——1900年清德宗光绪⼆⼗六年218 154——1913年中华民国⼆年241 344 [9]8.9 1929年中华民国⼗⼋年273 991 [10]——1930年中华民国⼗九年277 467——1931年中华民国⼆⼗年280 292——1932年中华民国⼆⼗⼀年289 200——1933年中华民国⼆⼗⼆年289 200——1934年中华民国⼆⼗三年263 996——1935年中华民国⼆⼗四年285 300——1936年中华民国⼆⼗五年303 324——1937年中华民国⼆⼗六年295 937——1938年中华民国⼆⼗七年288 549——1950年中华⼈民共和国239 903 [11] 4.5 1951年中华⼈民共和国267 228 [12]——1952年中华⼈民共和国305 742——1953年中华⼈民共和国321 919——1954年中华⼈民共和国332 326——1955年中华⼈民共和国350 115——1956年中华⼈民共和国384 842——1957年中华⼈民共和国406 222——1958年中华⼈民共和国452 654——1959年中华⼈民共和国464 006——1960年中华⼈民共和国448 727——1961年中华⼈民共和国368 021——1962年中华⼈民共和国368 032——1963年中华⼈民共和国403 732——1964年中华⼈民共和国452 558——1965年中华⼈民共和国505 099——1966年中华⼈民共和国553 676——1967年中华⼈民共和国536 987——1968年中华⼈民共和国525 204——1969年中华⼈民共和国574 669——1970年中华⼈民共和国640 949——1971年中华⼈民共和国671 780——1972年中华⼈民共和国691 449——1973年中华⼈民共和国740 048 4.6 1974年中华⼈民共和国752 734——1975年中华⼈民共和国800 876——1976年中华⼈民共和国793 092——1977年中华⼈民共和国844 157——1978年中华⼈民共和国935 884——1979年中华⼈民共和国 1 007 734——1980年中华⼈民共和国 1 046 781——1981年中华⼈民共和国 1 096 587——1982年中华⼈民共和国 1 192 494——1983年中华⼈民共和国 1 294 304——1984年中华⼈民共和国 1 447 661——1985年中华⼈民共和国 1 599 201——1986年中华⼈民共和国 1 703 671——1987年中华⼈民共和国 1 849 563——1988年中华⼈民共和国 2 000 236——1989年中华⼈民共和国 2 044 100——1990年中华⼈民共和国 2 109 400——1991年中华⼈民共和国 2 232 306——1992年中华⼈民共和国 2 444 569——1993年中华⼈民共和国 2 683 336——1994年中华⼈民共和国 2 950 104——1995年中华⼈民共和国 3 196 343——1996年中华⼈民共和国 3 433 255——1997年中华⼈民共和国 3 657 242——1998年中华⼈民共和国 3 873 35211.51999年中华⼈民共和国 4 082 513——2000年中华⼈民共和国 4 329 913——2001年中华⼈民共和国 4 569 79012.3 [13] 2002年中华⼈民共和国 3 702 0208.02 2003年中华⼈民共和国 4 157 8238.52 2004年中华⼈民共和国 4 697 9008.93 2005年中华⼈民共和国 5 364 2599.46 2006年中华⼈民共和国 6 240 81910.14 2007年中华⼈民共和国7 333 75011.00 2008年中华⼈民共和国8 216 01911.74 2009年中华⼈民共和国9 068 18712.95 2010年中华⼈民共和国10 119 89613.6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过程因缺乏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步履维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什么是中产阶级?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定义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这个定义看似严谨,其实过分宽泛。
在本文中,我考虑符合下列条件的人群为中产阶级:
1、居住在城市。
2、受过基础的教育。
3、如果在农村拥有地产,则地产收入不能维持其生活水平。
4、如果拥有自己的工商资产,其固定资产(指经营事业所使用的房屋)不得超过2处。
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中产阶级所从事的职业有:
1、政府及工商事业的中高级雇员
2、文教事业从业者
资料选取
主要选取各个工业发达城市的资料,兼顾其他重要城市。
研究时间分段
1、1912-1937,即民国成立到抗战全面爆发之前。
2、1937-1945,抗战期间沦陷区、国统区。
3、1945-1949,内战期间。
具体分析
1、1912-1937
实际上,这一段时间要分成两段来看,在一战结束前与一战结束后,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如果说在1919年以前,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而无暇对中国进行经济上的竞争而使民族资产阶级有一个黄金时代,而促使中产阶级购买力逐步提高的话,那么,在一战之后,这种趋势无疑是消极的。
中产阶级的购买力随着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而停滞甚至跌落。
但是这个时间段里,必须承认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相当富足。
在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
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
汉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鸡蛋的价格约为20元,每斤棉花和猪肉约为3角钱,1斤鲤鱼不到5分钱,1斤煤油的零售价则长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间。
而工资方面,《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
有趣的是,这种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
《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反映出相对较接近底层的中产阶级的状况,他们作为办事员、邮差实际工资与以上数据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拖欠工资在这一段时间里并不少见,
综合一下,中产阶级的购买力并不高,但是基本属于稳中有升的阶段。
2、1937-1945
在抗战初期,国统区内由于大量的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的人员、财源的涌入,战争对工业品的需求,实际上中产阶级的购买力并没有太大的降低,而对于敌占区的中产阶级来说,由于日资的涌入一开始也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国统区,由于生产设备的不足,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致使工商企业出现衰败迹象,同时为了保证战争成本,国民政府进行了物价管制,即面对当时混乱的财政经济秩序,财政部长宋子文向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正式提交了《统一财政、确定预算、整理税收,并实行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以植财政基础而利民生建议案》。
就财政政策层面而言,这次改革为国民政府整顿军阀混战以来分割混乱的财经秩序、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提供了体制保障,并为抗战奠定了财政经济基础。
然而在战争的特殊状态下,国民政府银行同时发挥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功能,使贪污和国家机会主义行为制度化。
由于四个官方银行的垄断地位,相当大的金融资源主要用来为政府提供战争军费,这就无从有效地支持有利可图的经济发展。
工商企业自此衰败。
而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中产阶级的产生,必须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才具有必要的条件的。
然而,在战争状态下,中日双方的实际控制区的贸易是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考虑实际的战争控制线,日军控制了大部分工业地区,这样,即使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首先是战争对于物资的要求极大的阻碍了小资本家的事业,然后就是工业品的严重不足。
以本文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中产阶级的购买力是大大削弱的。
对于农产品,由于共产党的要求,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下的实施,由于减租减税的实行,农产品的缺乏实际上在城市表现相对工业品来说并不算明显。
但是实际上限制中产阶级购买力的东西恰恰是工业品。
这是考虑中产阶级的主要人群仍然多数是从地主转化而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田地。
以上似乎与人们对于抗战期间的印象并不相符,这是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当时中产阶级购买力的材料基本出自学者之手,期间掺杂他们自己的感受,但是,作为中产阶级,他们大多随着学校的向后方迁移而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不能代表占中产阶级的绝大多数;作为学者,他们关注的多是下层社会的生活状况。
3、1945-1949
这一段时间的分析侧重于国统区,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中产阶级都自然集中在国统区里。
日本投降以后,收复地区人民自然欢迎使用法币,但财政部长宋子文规定200元伪币换取1元法币,这样一来大部分中产阶级的财产贬值了几百倍。
1946年7月,敌伪产业接收大体完成。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当局混乱无序的经济接收,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战后经济丧失了恢复活力的能力,也为之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
另外,在国内经济秩序还处于极其混乱的时候,国民政府便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废除。
可以想见,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制是极为有害的,这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以上国民政府的过失实际上导致了中产阶级作为消费者的能力大幅降低,在这种大幅降低后,经济由于内战的因素陷于崩溃边缘,国民政府饮鸩止渴试图滥发钞票快速解决战争,在战争不能速战速决的情况下,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进一步恶化。
总结
以上对于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可以从中看到中国近代中产阶级发展的艰辛,从而明白,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中产阶级的发展是没有希望的。
引用:
1、《银元时代生活史》陈存仁
2、《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物价管制》姚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