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心理学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处置对策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无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源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而从社会行动主体的视角来看,民众自身的主观需求、认知判断、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其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
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的最终爆发存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原因。
为此,笔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理,进而提出预防处置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原因探析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要与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一般具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共同的意愿、需要、兴趣,当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具备恰当的时机和场合,便会采取共同的行动,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各地群体性事件的观察,发现经常在其中起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心理失衡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心理总是处于平衡和失衡的矛盾状态,二者之间相互转化。
心理失衡是个体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伴有失望、沮丧、易激惹、悲观、不满、自责、自杀倾向等症状,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
造成人们心理失衡有许多社会原因,公权的异化、贪污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社会管理方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等诸多因素,都会使人们的心理失衡,形成一种不健康状态。
适度的个体心一 2 一理失衡会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社会有机体的活力,而大范围、大规模的社会心理失衡则会破坏社会稳定,隐含着毁灭性的因素,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近几年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社会心理失衡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例如,2009年3月发生的海南东方事件,起因只是几个‘小孩的打架,结果却演变为数千群众的大规模械斗。
事后据《了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此次事件的实质在于政府官员和警察的不作为,长期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麻木不仁,从而在群众中丧失公信力,导致群众心理产生积怨而失去平衡,以致于酿成一死六伤的惨剧。
群众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群众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本文在群众心理学视角下结合社会各界的看法和态度对宁波镇海区反对PX项目事件进行了简要分析。
特别指出:邻避冲突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我们又缺乏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在事件发生时,政府应积极听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并通过外部性内在化,补偿和搬迁等方式来平息居民的对立情绪,才能不会让事态恶化。
标签: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邻避冲突;群众心理学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呈迅速增长态势,我国大陆年均增速达到29%。
这些事件中,一部分是由于项目未建成而造成公众的环境担忧,另一部分由于已投产的项目出现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有一些是由于事故和媒体曝光等突发原因。
光明网评论员曾在2012年10月指出,公众在经济增长决策中的缺位是以环境问题作为导火索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也提出应当建立环境问题的公众参与机制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2]。
本文结合政治心理学知识,探讨宁波镇海区反对PX项目事件的发生原因、非理性特点以及反映的群众心理。
一、案例回顾2012年10月在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部分村民因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拆迁而集体上访。
后发现该项目包含对二甲苯(英文名缩写PX)的生产装置,于10月25日、26日在镇海区大规模封路抗议,遭到警方使用催泪瓦斯清场[3]。
此后的27日和28日,抗议活动蔓延至宁波市中心的天一广场和宁波市政府,最终宁波市政府承诺不再建设PX项目,并停止推进整个炼化一体化项目[4]。
这就是宁波PX项目事件。
本次事件涉及的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由中国石化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确立,在宁波市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海炼化公司原有的生产规模基础上扩建,總投资558.73亿元人民币,占据面积422公顷,年产15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其中包含PX装置。
二、社会各界的看法和态度1、官方态度及公司的回应事件发生后,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分局公告称,人民群众应当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公安机关将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实行现场管制,将依据法律对聚众冲击国家机关、故意毁坏财物、非法拦截机动车,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使等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惩[5]。
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综述

其三是附和围观者 ,他们往往和事件本身并 雄情结 ; 四,盲 目 其 从众心理 ;其五 ,法不责众
无直接利益关系, 其参与到事件 中大多是基于以下 心理 。
四种 情况 :一是 利 益认 同心 理 ;二 是 同情 心 理 ;
心理 。
在 笔者 看 来 ,这 些 特 征 主要 是 指 的前 文所 说
作者简介 :张道军 ,江苏泗洪人 。解放军南京 政治学 院 2 1 级军事心理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军人心理教育与疏导。 00
2 2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6 6 2 期 21 年第 8 01 期 总第 99 1 页
・ 论研究 ・ 理
阮锦平 从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上进行了表述 , 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是指 由社会原 因而引起 的, 有众多人参加的, 并且严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 , 即群体性事件是新形势下人 民内部矛盾的特殊表 必须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予 以处置 的重大社会性事 现形式 , 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体的群体性 ; 二是主观方面的 目的性 ;三是客观方面的危害性 ; 件。 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 理解 ,如颜 坷 、 四是事件发生的突然性 ;五是事件原 因的复杂性 ;
对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提 出了疑问和建议 ,以期对 当前类似事件的应对有所借鉴及 对后继研 究有所启 示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社会心理学 综述
2 1 年 2月 1 日,在 中 央 党校 举 行 的 省 部 学术界对群体性事件都给予了高度关 注 ,尤其是 01 9 级 主要领 导 干部 社会 管 理及 其 创 新 专题 研 讨 班 开 学 界进 行 了 比较全 面 和深 入 的研 究 。笔 者 通 过 文
散 性 ;五是 处置 的艰难性 ;六是 环境 的复杂 性 。
试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群体性事件

试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群体性事件什么是群体性事件呢?•定义: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 标准:⑴参与人数在五人及以上;⑵一个共同行为指向;⑶缺乏法定程序;⑷不良影响。
根据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最近十年来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迅速增加。
群体性事件1993年共8709宗,此后一直保持快速上升趋势,1999年总数超过32000宗,2003年60000宗,2004年74000宗,2005年87000宗,2006年90000宗。
为什么会发生群体性事件呢?•社会变迁,矛盾加剧,不满情绪退伍复员军人底层知识分子离退干部拆迁居民农民工失地农民失业工人主要的不满社群环境污染社会诚信缺失民主缺乏信仰不自由治安恶化司法不公分配不公官员腐败社会不满为什么会发生群体性事件呢?•社会变迁,矛盾加剧,不满情绪·群众缺乏表达渠道·政府管理能力存在不足社会心理学原因剖析•借机发泄心理;·相对剥夺感作怪;·盲目从众心理;·法不责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处置办法•分化瓦解、消除从众心理;·保持震慑态势,消除法不责众心理;·巧妙利用色彩缓和气氛;·发挥威信的作用我的若干看法•定性问题·规则意识大于权益意识·反应性效果·目的合法与行为非法并存《狂热分子》、《群氓之族》、《乌合之众》。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归因及预防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归因及预防群体性事件是困扰世界各国的社会难题。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也呈增长之势。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找到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方法,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学疏导,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困扰社会的难题。
标签:群体性事件;心理归因;预防引言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由此导致的各种群体性事件也层出不穷,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利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群体性事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者减轻群体性事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伤害。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治安事件的简称,根据《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公发【2000】5号)的第二条,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一、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归因分析社会心理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社会或者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态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①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的变化都会反映在部分群众的社会心理上,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累积到一定量时就会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通过分析,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集群心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以从众心理和去个性化因素为特征的集群心理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②一个人在独处的情况下是不容易采取极端、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而在群体中的个体容易受群体行为、情绪的感染而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他们更可能会遵守团体的规范而不顾其他社会规范。
”③在群体中个体之间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从而变得惰于思考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从而失去个体的个性。
同时由于群体的存在起到了掩饰个性的作用,平时心中压抑的想法就会集中爆发,而极少考虑行为的后果,从而导致行为的危害性进一步加大。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群体性事件。
那么,群体性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本文将从群体行为理论、社会认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来探讨。
一、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是指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情境下,多个人集结在一起形成的社会群体,因受到相同的刺激受到刺激的影响而同步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群体行为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集体行动性、情绪化、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的发生是由一系列的因素所促成的:1. 群体中的动机因素:人们在参与群体行为时,动机因素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主要原因。
这些因素包括自我保护、获得利益、表达意见等。
2. 群体中的情感因素:群体中的情感因素是指群体中人们的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人们认知到自己与他人情感上的共鸣,会促使人们倾向于采取一些具有合群性的行为。
3. 群体中的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包括人们对情境、信息的认知、理解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二、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即认同属于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分。
当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求助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来寻求支持和理解。
这种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因为社会认同的增强往往能够为自我认同的建立提供帮助。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与社会认同密切相关,因为只有群体中的成员认为他们的诉求得到支持和尊重,他们才会持续地进行集体行动。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如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归属感等。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对他们的看法、价值观和决策产生影响,促使人们采取集体行动。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但不管是哪种因素,群体性事件的本质都是由于人们的情感、动机和认知等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群体性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析

群体性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析群体性行为是指人们在面对共同的事件或处境时,因为身处群体中而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比如体育比赛中观众的欢呼和加油、游行示威中的群众集结和口号呐喊、灾难事件中的自救互救等等。
这些行为往往强化人们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号召作用和影响力。
但是,群体性行为也可能出现不良后果,比如一些暴力事件、社会动荡、极端主义等等。
因此,对群体性行为进行社会心理学的解析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也能够为预防和应对不良的群体性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一、群体的定义和特征群体是指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利益的社会单位。
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多元性:群体中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
这种多元性能够为群体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思想和资源。
2.互依性:群体中的个体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
这种互依性能够促进群体内部的沟通和合作,让群体实现更加复杂和高效的任务。
3.内部一致性:群体中的个体具有相似的动机和期望,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一致性。
这种内部一致性能够强化群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在特定的情境下引发群体性行为。
二、群体性行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群体性行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奋斗型行为:针对特定问题或目标展开的群体行动,比如组织示威、罢工、游行等等。
这些行为往往显示出群体的社会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对社会公正性和权利保障起到一定作用。
2.暴力型行为:指群体中的个体采用暴力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或情绪。
这种行为在表现出一定的激进主义和极端化,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
3.追随型行为:指群体中的个体进行某种行为或思维模式,只因为其他人也在进行这种行为或思维模式。
这种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心理学中所描述的从众和集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群体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群体震荡:指社会中出现的特定事件或局面,能够引起公众情绪和行动的集中表达。
群体性事件心理分析

、
动机是 指推动人 们从 事某种 活动 的内部原动 力, 它对人们的行动具有直接 的推动作用, 是在人 们 内心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群体性事件“ 聚众” 违规 动机形成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 一 对社 会 变革 、 自身利 益 受损 和 社 会 分 配 不
会平衡 的新的体 制或模式 又不 可能很 快建立起来,
4 8 已超过国际公认 的 0 4的警戒 线, 5, . 进入 了分配
这就使改革过程 中的各种矛盾 比较 突出, 如企业改 不公平区间。据国家统计 局 2 o 00年对 中国 4万个 制, 下岗工人生活困难 ; 机构改革, 流人员 出路难 城镇居 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 ,0 分 2 %的高收入 寻; 取消分配, 大学毕业工作无着等等, 社会 出现暂 者拥有相 当于 4 . %的财 富。 25 时的失衡。部分人不适应这种体制转轨后 自身原有 的那部分 利益的失落, 因而牢骚满腹 , 不满现实, 对
会稳 定 和治 安秩 序 的 突 出问题 。 不 少专 家 学者从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成 因及 处 置对 策方 面进 行 了许 多有 益 探 讨 , 本文 拟从 犯 罪心 理 学 的 角度 , 对这 一 现象 产 生 的心 理 原 因、 理过 程及 心 理 预防 等 问题 进 行 一些 探讨 。 心
[ 收稿 日期 2 0 —0 —1 02 3 5
眼见着一 部分人享 受着政策 的优 惠或钻着政 策、 法律的空子越来越富有, 自己原来拥有的温饱 而
[ 作者简介】 皮华英(98 , 湖 南长沙人, 16 一)女, 湖南公安 高等专科 学校侦 查 系讲师, 主要从事 犯罪心理 学研 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颜珂,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社会运动; 胡丹丹,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31
·社会观察·
2 009. 5(中)
体中失去了效力,作为群体中的个人,他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 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所谓“法不责众”的经验是他意识到 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当一定的突发事件触发了群体的“道 德”动机,甘肃陇南拆迁户集体上访事件目的是要维护自身的利益,但 是现场行为一度失控,最终走向暴力事件。虽然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 行为对公共财产造成破坏,但是在维权的名义下一切又是那么顺理成 章。
200 9.5(中)
·社会观察·
群体性事件心理学分析
颜 珂 胡丹丹
摘 要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日益复杂,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
度,简要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和李普特的公众舆论理论,从群体事件发生
的心理机制和政治传播机制上分别给出作者的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善治构成要素为分析框架,建议行政机关以善治
事件的诱因至关重要。但是前提必须要实现善政必须要培育一个健 全的公民社会或者民间社会,只有这样,我国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才会 越来越强,社会各组织能及时协调各个成员的利益,最终抑制群体性 事件形成。
(二)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增进人民对于政府的积极评价 要消除由于公共舆论使个人对政府执政带来的的偏见,克制因为 愤怒自发组织的群体运动,政府工作人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执政理 念和执政方式,检讨自己过去存在的问题,拿出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 建立合作机制,树立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合作观念,从而缓解群众的不 满。 政府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执政为民的理念。最近一 个时期中国发生的多起“ 社会泄愤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许多非直 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而无视国家的治安规则进行打、砸、 抢、烧活动,就是在社会不满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国家管治方面出现了 一定的问题,注意这些活动所具有的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消解能力。 以瓮安县为例,一方面,在处理纠纷时的方式过于武断暴力。面对群 体事件,某些部门还是习惯性地用比较粗暴的方式对待百姓,老百姓 容易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依靠任何一个个 人或者组织就能轻松过渡到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依靠 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才最终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 国政府人员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当前政府与公民间的许多冲突就 是源于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方式不当,效果不佳引起的。 (三)增强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重视科学疏导群体心理 强大的危机控制系统既能有效应对勒庞提出的群体从众行为, 又能接触社会上的不良言论,群体从众心理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是一 种突发事件,之前没有预兆,而且爆发起来会迅速蔓延。因此,一方 面,善政要求建立一个有效地政府,建立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 心,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组成的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根据突发事 件的需要,迅速启动应急方案本身就是一个在较短时间降低突发事 件危害性的方式。另一方面,建立适当的公共信息管理机制,政府要 及时公布正确消极,破除诱发事件的消极信息,,树立公开、公平、公 正的形象。善政要求政府执政的透明性,不单是每一个公民都有权 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还要求各种政治信息能 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要有勇气面对由于政策、措施、行 为的不规范、不妥当、所导致的不稳定。最后,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是 解决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要尽可能的扩大与群众的接触,从 心理学上分析,增加相互熟悉的可能性,即接触频率高,时间长,距离 近,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也只有使群众对事件的发生 始末有详细了解,才使我们的政府得到更多的信任,政策得到更好的 执行。
一、社会运动研究综述及方法选择 不难发现目前关于社会运动的理论多以经济的视角进行评析,但 是对社会运动中的参与者的心理动机却很少涉及。早期的群体心理 学偏重于研究民族、群众这样一些大型群体问题。比如由德国哲学家 M.拉察鲁斯和 H.斯坦塔尔直接创建。群体心理学的思想,主要盛行 于 19 世纪最后 10 年及其以后,如:法国心理学还原主义者塔德于的 《模仿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法国社会心理 学家勒庞于 1895 年发表的《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另外,还有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于 1908 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戴维斯对 于革命时期群体心理也做过研究,他用 J 曲线理论来解释群体性事件。 而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社会运动进行分析。群众选择参 加群体性事件,是长期对政府形成的负面态度的爆发,因此本文从群 体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和政治传播机制上分给出作者的原因分析,也 为我国政府今后分析和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建议,使我国在转型时期 能够更好的保持社会的良性发展,化解人民内部的矛盾。 分析我国近几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特征,第一个考虑因素就是研 究不同群体性事件当中存在的情绪问题一一导致甘肃陇南拆迁户集 体上访事件变成暴力反抗的也正是群众对拆迁不满情绪的煽动。第
(二)在外部环境下,群体会受公众舆论影响 在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观点假设下,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 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从 虚拟中产生的公众舆论已经变成一种政治现象频频登上政治舞台,民 主参与往往基于事实分判残缺不全的外部世界使人们产生一种偏见, 并最终支配人们的想象力本身。由于外部世界的限制,残缺不全的信 息受到日积月累的想象,偏见和成见的影响,越是没有受过训练的头 脑,就越是喜欢做出一种揣测:如果两件事情同时引起注意,就说明他 们有着因果联系,大众倾向于运用直观推理法,即发生于其后者必然 是其结果,我们进行推理时得到的证据往往会屈从于辩解、威望、道德 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形成自己的门户之见,因此,这种受到污染的舆论 更是加剧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特别是在瓮安事件中,小女孩的死因 便是大多数村民的主观推测,但是这类的小道消息变成为当时政府与 村民关系紧张的催化剂,而政府又没有及时发现阻止这类舆论传播, 错误的认识最终容易推动群体的集体反抗。 因此,尽管在民主政体的最初设计中,每个人的表达被认为不仅 能够自发的满足自我表达的愿望,而且能自发满足对美好生活的渴 望。但是在现实中,许多人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却是暴力的。如果缺乏 一种正确的制度和教育,即媒体能够成功报道环境,个人能够理智构 建自己的想象,理智的分析问题,那么共同利益会在公共舆论中就得 到反映。而不会促使个人在错误的认识下遵从群体的盲目行为。 三、问题解决的措施及建议 针对当前各式各样的群体性事件,对政府权力的建设,特别是针 对政治管理民主能力的权力建设,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一)搭起平等的舞台,提供百姓与政府交流的机会,创建健康的 公众舆论 首先要通过当前的信访制度,狠抓人民群众思想情绪的疏通问 题。我们应当承认人性当中的许多感性因素是无法通过一个不完美 的政策完完全全的引导到理想这条大道上的,我们只能达到相对理性 而不是绝对理性,我们不能指望自己的政策和工作方式百分百的收到 群众的喜欢和支持,他们存在情绪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要认真的解决 和处理那些情绪,在人们道德的最深层的意识,理智和感情的和谐的 概念总有一天将取代我们现在这种沉闷的混乱的和毫无结果的矛盾 心理。 其次,鼓励各个组织和机构自我管理的能力。防止人民在不法分 子的煽动之下爆发群体性事件,关键是提倡社会的善治观念,按俞可 平阐述,这种交流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公民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公 民必须有足够的权力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才能促使政府,并 和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群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大 多是因为政府失职行为造成,因此政府善政的首先实现对于消除群发
理念进行社会治理,以便依据疏导群体心理,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扩大,保证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群体心理 公共舆论 善治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31-02
像现在这样的转型时期,政治参与的程度往往决定了政治稳定的 程度,而现实中不断发生的集体行为正是政治参与缺失引起的表象反 映,根据 2005 年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统计资料,1993— 2003 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已由 1 万起增加到 6 万起,参与人 数也由约 73 万增至约 307 万。2006 年中国爆发的群体性事件超过 9 万起。而且,涉及面越来越广,参与群体越来越多。因此,研究集体 行为及其制度化视角变得越来越有现实意义和改革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2]岁森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5). [3]格雷厄姆.政治中的人性. [4]俞可平.权益政治和公益政治. [5]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11). [7]裴宜理,阎小骏.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东南学术.2008(3). [8]于建嵘.底层社会的权利逻辑.南风窗.2008(5).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由上可知,群众参政意识是民主的一大特征,但是从心理学的视 角观察,群体心理机制和公众舆论都会在群众的民主表达能力和群体 的事实分辨能力上设下陷阱。 (一)在自身能力上,群体心理制约群体应采取合法的行为方式 在勒庞看来,群体中个人的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即使 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他也会情愿让群体精神代替自己精 神,而这种精神常常披着道德的面纱,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明显的从 众心理,心理学上的从众,就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者信念的 改变。从众行为可以表现为许多形式,主要有顺从和接纳有时我们而表现出来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相反,这种真诚的,内在的 从众行为叫做接纳。我国当前表现出来的从众行为一般是顺从行为, 参与的大多数其实对于自己的行为目的和行为影响没有了解,什么会 引发个体更多的从众行为呢?在勒庞看来,一方面,群体善于运用简 单化的群体思维方式他们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 简单观念。就像瓮安事件,最初只是由于当地少女李树芬的“非正常 死亡”,但是群体对问题的始末推测过于单纯,加上当地长久积蓄的不 满,最终受黑帮煽动,最后在村民的各种猜测下引发了一起令人震惊 群体性暴力事件。另一方面,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