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用)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3)影响①孟子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实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 ×)提示“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而非实指。

(2)诸子都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提示此说法绝对化,不是“百家”中的所有学者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如孔子就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的“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的发展。

( √)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问题思考材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哪一重要思想?提示仁政的主张。

反映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2.荀子(1)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3)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问题思考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况《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况《荀子·大略》思考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有哪些?反映了荀子思想的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2020版新学优高中历史同步人教必修3 精练习题: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20版新学优高中历史同步人教必修3 精练习题: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之口()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人性之善”“人无有不善”是“性本善”主张的具体表现,孟子主张“性善”说。

2.对后世封建士大夫文人性格的养成起重要影响的是()A.“养浩然之气”B.“兼爱”“非攻”C.“齐物”“逍遥”D.稷下学宫养浩然之气”指儒家所主张的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这对后世士大夫文人性格的养成有重大影响。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的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分阶级的情感。

请推测其批判的对象及其学说是()A.孔子的“仁”B.孟子的“仁政”C.墨子的“兼爱”D.庄子的“齐物”“兼爱”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兼爱”是一种无等级、无差别的爱,而孟子和司马迁提倡尊卑有序,反对墨家的“兼爱”。

5.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A.《庄子》B.《论语》C.《韩非子》D.《孙子兵法》;《韩非子》是法家著作;《孙子兵法》是兵家代表作;只有《庄子》是道家人物庄周的作品。

6.“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这段话蕴涵了()A.朴素辩证法思想B.无为而治思想C.道法自然思想D.天人合一思想“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体现了自然界万事万物有其自身规律,没必要人为去干预,这符合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故选C项。

无为而治思想是道法自然思想的进一步延伸,是道法自然思想在政治上的主张,B项不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均排除。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思想:孟子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 一边骂:“这老头,如果生在 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 历史地位: 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 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 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 基人,被称为“亚圣”。 《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 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②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 为“四书”之一。 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儒家思想:荀子
荀子 , 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卿 , 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 战 国 时 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的异端,著作有《荀子》。
唯物思想 ——“天人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性恶论 —— 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 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篇》
人生态度 ——“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 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 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用、节葬 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 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法家思想:韩非子
政治观:
思 想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 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 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 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 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 “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 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 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 趣。
课堂设问 请思考:什么是法、术、势?你能用骑
马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吗?
“法”:
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
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 “术”:
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势”:
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 用的权威。
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 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孟子、荀子和儒家
(二)墨子与墨家
(三)庄子与道家 (四)韩非与法家
(五)孙膑与兵家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与道家
1、庄子生平: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宇宙观: “齐物”——万物本质相同。
(2)人生观: “逍遥”——“无所恃”
“逍遥”——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无所恃”——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 (3)自然观: 上有深远影响。与 天与人“不相胜” ——顺从自 儒学理论互补共同 然,天人合一。 构成中国传统思想 3、庄子思想的影响 文化的主干。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四)、变革的先驱——韩非与法家
1、韩非生平
2、韩非思想及影响

高二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高二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
前后贯通: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重义轻利: 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死皆逍遥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
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 的生活方式。
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主张”教戒为先“
2、孙膑 军事思想: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 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 势,重视人 的作用。
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儒家学说 ——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 器。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2、韩非思想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 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吴起、孙膑和兵家
吴起和孙膑都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 1、吴起 军事思想 (1)”文德“与”武备“兼重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
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 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 “老庄”。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 (“无所恃”) (3)天与人“不相胜” 3、庄子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文学、美学
4、庄子思想的影响
四、韩非与法家

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 张
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儒家学派:孟子、荀子

道家学派:庄子

争 主要派别 墨家学派:墨子 鸣
法家学派:韩非子
兵家学派:孙膑 历史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提高今天的社会道德水平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
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兵家学派:孙膑
《孙子兵法》 春 秋时期著名军事 家孙武所著。
兵家出现的背景: 兵家是在春秋战国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 繁发生,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别突 出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
兵家学派:孙膑
出其不意
1、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主
攻其不备

兵贵神速
思 想
2、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围魏救赵
远攻近交
1.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 提供物质条件(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出现)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由的社会环境。(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崩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重用,各国诸侯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的兴盛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 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最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最终)

阅读以上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政 治思想有哪些? 治思想有哪些?
孔子、孟子、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以德、 以德、礼治国
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 政治思想的核心 (2)人性观 ) 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人格观 )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3、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影响:
阅读教材p6和以下材料, 阅读教材 和以下材料,思考孟子的主要思想 和以下材料 有哪些? 有哪些?
B
• • • •
2.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对墨子的“兼爱” A、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B、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
•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
关于墨子及其思 想评价不正确的 是: A、创立了严密 、 组织, 组织,他是墨者 团体第一个巨子
B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命题, 出地体现了他 性恶论” 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1)(2 B、(3)(4) 、(3)(4 C、(2)(3)(4) D、(1)(2)(3)(4) 、(2)(3)(4 、(1)(2)(3)(4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题分解一、选择题1.《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解析】C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本题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基本丧失;B项各国战乱不断,通力合作不可能实现;D项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实现治理。

本题选C项,只有统一国家,由中央政府着手进行治理,解决洪水泛滥。

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解析】C 本题考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即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B项荀子是儒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天行有常”是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

C项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齐物”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D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尚同”思想是主张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是非的判断才有标准,社会才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分析材料,材料所指是庄子的思想,本题应选C项。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C 本题稍难,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奴隶制度、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本题选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高考】
(2012天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无为而治
实行仁政
强调法治
概括材料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 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 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主张: “法”、“术”、“势”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国家 变法革新
影响: 战国到秦,为何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法家政治上主 张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奖励耕 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 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 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春秋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战国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材料: (2012北京)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家的“辩证”思想 (《老子》)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 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儒家的“仁政”思想
一、儒家思想——孟子、荀子
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 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在君民关系上: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提出养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主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①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孟子〃滕文公》 ③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恶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 爱”“非攻”等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 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 动者地位的上升。
四、法家思想 ——韩非子
年代: 战国末期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时 期 仁的思想 孟子 荀子 战国末期 仁义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爱人 仁政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奠定 基础 性善论 性恶论
异 人性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孔子说:“性相近也”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 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 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 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 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 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 战”、“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 “打倒日本狗!” 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 “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 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反对防共自治运动!” “反对卖国的对外政策!” “立即停止内战!” “立即向日本宣战!”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社会之变
思想之变
பைடு நூலகம்
(2015·全国Ⅱ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国需要法制,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 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 时,维护人伦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 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 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 守法是正义行为 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 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 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这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 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 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 “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 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 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孟子:①治国需要法制;②权力不能干预执法;③当法律与人伦 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 ①守法是正义行为;②法制关乎城邦存亡;③法律 至上,严格守法。(5分)
4.(2015·全国Ⅱ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国需要法制,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 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 时,维护人伦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 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 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 守法是正义行为 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 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 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的反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地主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各种力量 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统治者都想富国强兵,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 繁荣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奠定了 人才基础)
评价: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是一种消极思 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 定的。
三、墨家思想——墨子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 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 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
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观点? 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三、墨家思想——墨子
墨 家 思 想
宗旨、核 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尚同 非攻 节葬 尚贤 节用
主张:
特点 :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也 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是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 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西安华 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 石。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 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 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 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初 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 族战争的转折点。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前提问】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 成“争鸣”局面。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大汇总
学派 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孙膑 时代 主要思想 春秋 “仁”和“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战国 “仁政”;性善说;浩然之气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