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习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与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山东物宝天华,人杰发灵,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其中圣人指谁,其教育思想有哪些?对后世有何影响?学习过程二:自我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学习过程三:合作探究:合作填写百家争鸣表试试牛刀:1.儒家思想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手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为天子而为诸侯,得手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三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4)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请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再受人们重视?3.法家思想“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

人世间没有不经过勤劳而成为天才的。

愿你日夜勤奋,早日成才!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备人:封磊审核人:胡世鑫时间:2009-9-2【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记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比较其中的异同点。

2、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知识框架】经济儒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原因政治百家墨家影响对后世学术文化发展阶级争鸣道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法家【课前预习导学提纲】(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2、道家墨子:国人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贤”;评价:墨子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战国是成为显学,但到战国后墨子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4、法家韩非:国贵族出身,法家集大成者。

主张:(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起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对儒家“”的历史观,主张____________。

评价:韩非的思想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兵家春秋时期:孙武代表作:战国时期:孙膑代表作:_______________,主张:强调要懂得,注意利用,重视的作用。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影响(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__________________;道家:_____________法家: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难问题,请写出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思想:孟子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 一边骂:“这老头,如果生在 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 历史地位: 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 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 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 基人,被称为“亚圣”。 《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 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②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 为“四书”之一。 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儒家思想:荀子
荀子 , 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卿 , 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 战 国 时 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的异端,著作有《荀子》。
唯物思想 ——“天人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性恶论 —— 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 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篇》
人生态度 ——“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 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 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用、节葬 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 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法家思想:韩非子
政治观:
思 想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 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 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 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 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 “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 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 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 趣。
课堂设问 请思考:什么是法、术、势?你能用骑
马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吗?
“法”:
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
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 “术”:
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势”:
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 用的权威。
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 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孟子、荀子和儒家
(二)墨子与墨家
(三)庄子与道家 (四)韩非与法家
(五)孙膑与兵家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与道家
1、庄子生平: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宇宙观: “齐物”——万物本质相同。
(2)人生观: “逍遥”——“无所恃”
“逍遥”——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无所恃”——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 (3)自然观: 上有深远影响。与 天与人“不相胜” ——顺从自 儒学理论互补共同 然,天人合一。 构成中国传统思想 3、庄子思想的影响 文化的主干。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四)、变革的先驱——韩非与法家
1、韩非生平
2、韩非思想及影响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
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
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
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 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 治相结合。
荀子讲学图
荀子的思想
荀子 一反“儒 者不入 秦”的惯 例,访问 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 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 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 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 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 建统治者所用。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生平 2、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的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 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 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 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 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 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 情和爱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 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 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 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 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 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 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 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 思想火花吧!

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 张
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儒家学派:孟子、荀子

道家学派:庄子

争 主要派别 墨家学派:墨子 鸣
法家学派:韩非子
兵家学派:孙膑 历史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提高今天的社会道德水平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
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兵家学派:孙膑
《孙子兵法》 春 秋时期著名军事 家孙武所著。
兵家出现的背景: 兵家是在春秋战国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 繁发生,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别突 出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
兵家学派:孙膑
出其不意
1、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主
攻其不备

兵贵神速
思 想
2、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围魏救赵
远攻近交
1.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 提供物质条件(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出现)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由的社会环境。(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崩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重用,各国诸侯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的兴盛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 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最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最终)

阅读以上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政 治思想有哪些? 治思想有哪些?
孔子、孟子、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以德、 以德、礼治国
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 政治思想的核心 (2)人性观 ) 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人格观 )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3、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影响:
阅读教材p6和以下材料, 阅读教材 和以下材料,思考孟子的主要思想 和以下材料 有哪些? 有哪些?
B
• • • •
2.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对墨子的“兼爱” A、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B、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
•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
关于墨子及其思 想评价不正确的 是: A、创立了严密 、 组织, 组织,他是墨者 团体第一个巨子
B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命题, 出地体现了他 性恶论” 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1)(2 B、(3)(4) 、(3)(4 C、(2)(3)(4) D、(1)(2)(3)(4) 、(2)(3)(4 、(1)(2)(3)(4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题分解一、选择题1.《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解析】C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本题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基本丧失;B项各国战乱不断,通力合作不可能实现;D项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实现治理。

本题选C项,只有统一国家,由中央政府着手进行治理,解决洪水泛滥。

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解析】C 本题考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即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B项荀子是儒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天行有常”是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

C项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齐物”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D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尚同”思想是主张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是非的判断才有标准,社会才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分析材料,材料所指是庄子的思想,本题应选C项。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C 本题稍难,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奴隶制度、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本题选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
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思 想 学 说
历史观: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法:就是法律、法治,立法为治民, 主张变法革新。 赏罚并重。 人性论:性恶论 术:就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手段。 势:就是君主的权势、权威。 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术、势三者结合。 影响 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
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 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 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诸子百家之哲学观
材料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 可谓至人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 用之!
“儒政、道哲、法变革”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 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五)孙膑和兵家
军事思想: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 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孙膑
学派
代表 人物
孔子
主 要 思 想
仁、礼、德、改、庸、鬼、教育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
地 位 或 影 响
创始人
儒家
孟子 荀子


集大成者 创始人
2、荀子学说:
生平 年代:
国籍: 赵国 地位:儒家学派重要代表 著作: 《荀子》 战国
自然观:“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思 想 学 说
朴素的唯物论
人性论:
“性恶论”---人性本恶。但凭借 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观: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影响
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 远影响
道德修养及人生观
材料一: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材料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诸子百家之历史观
材料一: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 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孟 子 的 重 义 轻 利 思 想-----义利观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重义轻利:
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 《孟子》,一边看到不称 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 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 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 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 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 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 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 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民贵君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 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 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 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 合的现象。
战国 年代: 地位:墨家的创始人
国籍: 鲁国 《墨子》 著作:
墨 子 的 思 想 学 说
墨子 的影响
“兼爱”或“仁”: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 有安定生产生活环境。
尚力 (热爱劳动) 尚贤、尚同
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一度成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墨子
兵家Leabharlann 孙膑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三、 “百家争鸣” 的影响
对后 世文化 学术的 发展产 生了极 大的影 响: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 百家的 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 思想,共 和道德准则(礼); 同构成了 2、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 中华民族 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 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庄子和道家
年代: 战国 国籍: 宋国 生平 地位: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 著作: 《庄子》
宇宙观:“齐物”,万物本质相同 思 想 学 说
反映了没落贵族悲观失望,丧失探求真理的信心
人生观:“逍遥” “无所恃” ,即不受限制
反映了没落阶级逃避现实,去追求一种精 神上的绝对自由。(自我精神麻醉法)
天命观:天与人“不相胜”人要顺应自然 自然观: “天与人不相胜”,人要 评价: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比老子更 顺从自然,“天人合一” 为消极,代表战国中期没落的贵族
反映了劳动人民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 节用、节葬 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 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 家学派思想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 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 受限制
材料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四: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五:物无贵贱,无是无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材料六: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 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王道和霸道: 王道——以德服人 “仁政”学说 “以德行仁者王”。 主要内容:以仁对民、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
政治观:
思 想 学 说
争取民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人性观:“性善论”---人性本善 养浩然之气 人格观: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影响
《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 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经济:铁、牛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阶级: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崛起 3.政治:分封、宗法、礼乐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 争霸、政治分裂,尚未统一,学术环境宽松。 4.思想文化: 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 移,造就大批学士。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儒家:创始人孔子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简介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 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 主要代表之一, 对儒家 学说进一步发展,被称 为“亚圣”。“孟母三 迁”、“孟母断织”等 就是关于孟子的故事。
1、孟子学说:
生平
战国 年代: 国籍: 邹国 孟子政治思想 地位: 著作: 《孟子》 儒家奠基人,“亚圣” 的核心
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主张变法革新。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守株待兔 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 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四)、法 家 和 韩 非 子
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师从荀子, 与李斯是同学。他的思想成为 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 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 秦始皇佩服的“韩非子”
韩非
战国 韩国 年代: 国籍: 生平 地位: 法家的集大成者 著作: 《韩非子》
政治观:法、术、势相结合,建立 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诸子之人性论
材料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材料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材料三: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 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 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 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C.推行礼乐仁政 B.强化血缘等级 D.实行严刑峻法
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 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 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诸子百家之治国之道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