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doc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内涵;2. 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3. 探讨百家争鸣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导学内容: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 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分裂导致了各种学术思想的激烈争辩;2. 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各种学派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3. 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都在这一时期活跃。

二、《百家争鸣》的内涵1. 儒家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传统伦理观念;2.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等思想;3.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观念;4. 法家倡导法治、重视权力和秩序。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1. 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元发展;2. 吸收了不同学派的优点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3. 为中国历史上和平统一提供了思想支持。

四、百家争鸣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1. 当代社会需要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交流,在百家争鸣中可以找到启示;2.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理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可助力社会发展和进步;3. 引导人们思考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性,推动文化复兴与传承。

导学活动:1.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内涵;2. 分组讨论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特点,形成思想碰撞和思想交流;3.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分享个人的见解和感悟,探讨百家争鸣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4. 撰写读后感,总结对《百家争鸣》的认识和理解,展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导学作业:1. 要求每位学生针对《百家争鸣》撰写一篇个人感悟文章,包括对各家学派的理解和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看法;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建立多元思维和开放心态,提升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和活动,相信学生们会对《百家争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在当代社会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力量。

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发展其精髓,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 准确识记并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掌握诸子百家思想主张。

2. 比较各派主张及异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学习重点】掌握儒、道、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预习案】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二、战国时期的儒家1. 总结孟子的历史地位、主要思想(政治思想、人性论、义利观)及其思想的影响。

2. 总结荀子的思想主张,思想特点及影响。

三、墨子与墨家:总结墨子的思想主张、立场、地位。

四、庄子与道家:总结思想主张、影响。

五、韩非与法家:概括韩非思想主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六、孙膑与兵家:地位、主张。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探究案】1.根据以下材料,总结孟子的主张: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

“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

”“以德行仁政者王。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材料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正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2.假设你是君主,在乱世中,你会采取哪种思想治国?理由是什么?。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百家争鸣》,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掌握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导学内容:一、《百家争鸣》简介《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多元、学派纷陈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学说互相交战辩论,形成了诸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每个学派都有其奇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二、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1. 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荀子等,主张仁爱、礼义、忠孝,强调人伦干系和道德修养。

2.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强调适应自然、追求自由。

3.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强调爱与和平。

4. 法家:代表人物为商鞅、韩非,主张法治、重刑罚、强调权力和秩序。

5.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况、荀子,主张名教、礼法、重视规范和传统。

三、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仁爱、礼义、忠孝,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由,主张适应自然、超出世俗。

3.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强调爱与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

4. 法家主张法治、重刑罚,强调权力和秩序,主张以法律约束人的行为。

5. 名家主张名教、礼法,重视规范和传统,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导学活动:一、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卖力钻研一个学派,并总结该学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然后进行展示和讨论。

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模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和对话,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思维导图: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整理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的文章,总结各家学说的主要观点和比照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这部经典文化作品的背景及意义。

2.精通《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3.理解不同砚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争辩,培育批判思维和多元化沉思能力。

二、导学内容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3.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4.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5.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6.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7.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8.纵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三、导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进修内容。

2.进修:依次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让同砚了解各家学派的核心理念和思想特点。

3.谈论:组织同砚就各家学派的观点展开谈论,引导他们沉思学派之间的异同的地方,培育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沉思能力。

4.总结:总结各家学派的观点及其影响,强化同砚对于《百家争鸣》的理解和熟识。

5.拓展:引导同砚沉思《百家争鸣》对当代社会与个人的启迪,激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和保卫认识。

四、导学方式1.听课:老师讲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2.谈论:同砚分组谈论各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展开批判性沉思。

3.总结:同砚在小结时,归纳总结各家学派的观点及其影响。

4.拓展:同砚进行沉思与探讨,拓展对于《百家争鸣》的更深层次理解。

五、导学评判1.自评:同砚通过进修和谈论,自我评判是否精通了《百家争鸣》的核心内容。

2.互评:同砚之间互相评判合作效果,激发进修动力。

3.老师评判:老师进行综合评判,鼓舞同砚正确熟识和进修《百家争鸣》。

六、课后作业1.完成笔记:总结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2.沉思问题:沉思《百家争鸣》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迪。

3.阅读拓展:阅读《庄子》、《孟子》等相关文献,了解学术著作与各家学派的干系。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3. 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指的是战国时期各种不同砚派的哲学思想在社会上的激烈争辩和交战。

这一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奇特局面。

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也为后世思想家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启发。

二、《百家争鸣》中的各家学派1. 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主张仁爱、礼义、孝悌等传统道德观念,提倡“仁政”、“仁义”。

2.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成”。

3.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浪费。

4. 法家:代表人物为商鞅、李斯,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执行力度。

5.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子、荀况,主张“性恶论”、“名实之辩”等观点,认为人性本恶。

6. 兵家:代表人物为孙子、吴起,主张兵法,强调战争策略和兵书。

7. 田舍:代表人物为孟轲、荀息,主张农业经济,强调农耕生产的重要性。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1. 《百家争鸣》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发展,增进了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2. 不同砚派的争辩和交战,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启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3. 《百家争鸣》的思想内容涵盖了政治、道德、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导学练习:1. 请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2. 简要概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3. 你认为《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何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阅读:1. 《百家争鸣》中的各家学派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影响?2. 你是否认为《百家争鸣》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为什么?导学案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了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分析了《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第一课时导言:《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它涵盖了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众多思想学派。

在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相互交锋,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火花,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学习我们将深入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派及其思想理论,以及《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兴起的时期,诸子百家纷纭争鸣、各显神通。

在这个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战乱频繁,各国相互争霸,人民疾苦。

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促使了各种思想观念的出现和碰撞。

2. 儒、道、法、名、墨等学派相继兴起,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互相较量、争鸣。

儒学强调仁爱礼乐,主张以仁治国;道家重视自然法则,主张无为而治;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反对战争;法家主张法制严明,重视法律的约束。

3. 《百家争鸣》正是在这种思想碰撞、火花四射的环境中形成,各种学说相互交锋,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学派及其思想理论1. 儒家: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提倡“仁爱”、“礼”、“孝”等伦理道德观念。

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其言行举止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2. 道家: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我超越和解脱,提倡“无为而治”、“反常无为”等思想,强调追求真我、大我和自然之道。

3. 墨家: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主张平等和伦理。

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爱人”、“非攻”等思想。

4. 法家:法家主张法制严明,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提倡“一切以法度为上”、“法术”、“尽其才能”等思想。

荀子、韩非等人为法家代表。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1. 《百家争鸣》催生了各种学派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 不同学派的辩论和争鸣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推动了哲学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3. 各种学说的争鸣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丰富的启迪和参考,对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理解《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3.掌握《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百家争鸣》的概念和起源;2.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3.《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你知道《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吗?2.你知道《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吗?3.你知道《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有何影响吗?第二步:学习1.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和起源:《百家争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现象,是一种思想多元并存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相互交锋、互相影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学习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主张仁爱之道,强调礼仪、仁爱、忠恕等传统道德观念。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法家:代表人物为荀子、韩非,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权威。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思想。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子、孟子,主张性恶论和性善论等不同观点。

第三步:讨论1.请同学们讨论《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2.同学们可以就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展开讨论,比较其异同之处。

第四步:总结1.请同学们总结《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和影响;2.同学们可以就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影响展开总结。

四、课堂作业:1.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的读后感;2.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写一篇关于该学派的介绍。

五、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自行搜索了解《百家争鸣》中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2.同学们可以就《百家争鸣》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展开思考和探讨。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3. 掌握《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意义;2. 理解《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3. 掌握《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百家争鸣》背景及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奇特现象,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争相兴起、交相辉映的局面。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各种思想学说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不仅极大地增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后世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二、《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 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德,提倡“仁者爱人,义者正心,礼者治身,智者明理,信者成德”,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适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3.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共处。

4.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子,主张名实分明,反对夸夸其谈,强调踏踏实实,主张“名实分明”。

5. 法家:代表人物为商鞅、李斯,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严明执行,提倡“以法治国”,主张“法治”。

6. 兵家:代表人物为孙子,主张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主张“兵法”。

7. 阴阳家:代表人物为屈原、庄周,主张阴阳五行,强调阴阳平衡,提倡“阴阳五行”。

8. 纵横家:代表人物为张仪、苏秦,主张纵横家智谋,主张“纵横家智谋”。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出现,不仅增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后世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各家学派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遥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意义,每组成员就《百家争鸣》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

2. 小组讨论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每位同砚选择一个学派进行深入钻研,并向小组成员分享所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学习重点】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习难点】春
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耍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预习案】
知识导学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一) 孟子
1、 历史地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
的重要奠基人,被尊为“ _____________ ” ,地位仅次于孔子。

2、 主要思想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思想:“ "学说。

(2) ___________________ 人性论:主张 学说。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利观:强调 ,舍牛取义。

3、 影响:(1)唐代以后,《 ____________ 》被当作经典,被列为四书之…。

(2)孟子被尊为“ _________ ”,地位仅次于孔子。

(二) 荀子
1、 地位:儒家代表,战国时期
2、 主要思想:
(1) 天命观: (2) 人性论: (3) 治国策: 提岀“天行有常”和“ 主
张 以
问题引导
的集人成者。

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3、 荀子思想的特点: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他 基本继承了儒
家思想。

4、 影响:作为战国吋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対屮国哲学具有深 远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
1、思想:
1)主张“ __________ ”、“非攻”。

提倡“尚力” O 主张“节用”、“节葬” 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者的
利益。

影响: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不 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 思想
1)哲学观:提出“ ________
2) 人生观:“ ________
3) 天命观:天与人“
2) 3) 2、 ”观点。

”的人生态度。

”,人必须服从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
1、思想:1)政治:主张 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
【知识拓展】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吋期知识分子屮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白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岀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屮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分析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2、填表:
D.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灵魂内己有的美德
“父母教,须敬听
()
A.提倡家庭自身教育
C.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6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 百家杂陈。

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注重(
A.恻隐之心,人的善良本性C.道德的重耍
B.倡导重义轻利I).无等级名分差别
7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乙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
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内容
儒家
荀子
墨家
道家
法家韩非
兵家
【课后练习】
1.“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徳,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
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明朝
2.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③指岀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孟子•离娄上》中说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
不仁,不保四体。

”这说明孟子()
A.与孔子的思想完全相同
B.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C.不承认等级差别的存在I).只要求统治者具有“仁”的思想
4.“今使涂之人伏木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口悬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

故圣人
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对荀子所说的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品徳
B.主张通过行法治,重刑罚,使人向善去恶
C.主张反省内心,去掉人欲,恢复固有善性
5.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童道德启蒙
读物,右图中有一句
父母责,须顺承”。

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
B.注重儒家伦埋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8.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
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二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 •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木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I).人的自由平等
9.易中天先生在其新书《先秦诸子白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评价:①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
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②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山、宽容的人生追求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④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

下列各项对①②③④对应的学派判断正确的是()
A.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10.“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

”依照这种观点,春
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C.出现了“诸子百家”
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A.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奠定了屮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树
选择题答案:1—10 BABAB DACCB
合作探究:结合春秋战国时朋的时代特点,分析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第4页共4页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
政治:周干•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思想文化:专业文化阶层“士”崛起;私学兴起
各国诸侯:为争雄竞相招揽人才。

总结:社会大变革和分裂局面使思想言论空前口由,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提岀不同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