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

人世间没有不经过勤劳而成为天才的。

愿你日夜勤奋,早日成才!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备人:封磊审核人:胡世鑫时间:2009-9-2【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记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比较其中的异同点。

2、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知识框架】经济儒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原因政治百家墨家影响对后世学术文化发展阶级争鸣道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法家【课前预习导学提纲】(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2、道家墨子:国人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贤”;评价:墨子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战国是成为显学,但到战国后墨子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4、法家韩非:国贵族出身,法家集大成者。

主张:(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起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对儒家“”的历史观,主张____________。

评价:韩非的思想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兵家春秋时期:孙武代表作:战国时期:孙膑代表作:_______________,主张:强调要懂得,注意利用,重视的作用。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影响(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__________________;道家:_____________法家: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难问题,请写出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思想:孟子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 一边骂:“这老头,如果生在 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 历史地位: 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 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 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 基人,被称为“亚圣”。 《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 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②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 为“四书”之一。 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儒家思想:荀子
荀子 , 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卿 , 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 战 国 时 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的异端,著作有《荀子》。
唯物思想 ——“天人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性恶论 —— 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 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篇》
人生态度 ——“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 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 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用、节葬 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 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法家思想:韩非子
政治观:
思 想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书影
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评价
“齐物”的观点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失去 探究客观真理的信心 “逍遥”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没落的贵族 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总的来说起了不良影 响
四、韩非与法家
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师从荀子, 与李斯是同学。他的思想成为 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 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
荀子的思想特点及影响: 1、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 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 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2、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主要思想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兵家 孙有教无类”“因材 孔子 春秋 战国 施教” “仁政”;性善说;浩然之气 儒家 孟子
战国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性恶论”;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墨家 墨子 战国 节葬 老子 春秋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 兵家 孙膑 战国 用
孙膑
《孙膑兵法》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 然要和谐相处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 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 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 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 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 “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 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 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 趣。
课堂设问 请思考:什么是法、术、势?你能用骑
马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吗?
“法”:
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
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 “术”:
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势”:
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 用的权威。
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 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孟子、荀子和儒家
(二)墨子与墨家
(三)庄子与道家 (四)韩非与法家
(五)孙膑与兵家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与道家
1、庄子生平: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宇宙观: “齐物”——万物本质相同。
(2)人生观: “逍遥”——“无所恃”
“逍遥”——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无所恃”——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 (3)自然观: 上有深远影响。与 天与人“不相胜” ——顺从自 儒学理论互补共同 然,天人合一。 构成中国传统思想 3、庄子思想的影响 文化的主干。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四)、变革的先驱——韩非与法家
1、韩非生平
2、韩非思想及影响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
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
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
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 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 治相结合。
荀子讲学图
荀子的思想
荀子 一反“儒 者不入 秦”的惯 例,访问 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 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 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 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 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 建统治者所用。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生平 2、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的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 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 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 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 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 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 情和爱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 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 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 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 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 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 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 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 思想火花吧!

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 张
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儒家学派:孟子、荀子

道家学派:庄子

争 主要派别 墨家学派:墨子 鸣
法家学派:韩非子
兵家学派:孙膑 历史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提高今天的社会道德水平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
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兵家学派:孙膑
《孙子兵法》 春 秋时期著名军事 家孙武所著。
兵家出现的背景: 兵家是在春秋战国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 繁发生,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别突 出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
兵家学派:孙膑
出其不意
1、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主
攻其不备

兵贵神速
思 想
2、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围魏救赵
远攻近交
1.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 提供物质条件(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出现)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由的社会环境。(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崩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重用,各国诸侯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的兴盛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 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最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最终)

阅读以上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政 治思想有哪些? 治思想有哪些?
孔子、孟子、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以德、 以德、礼治国
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 政治思想的核心 (2)人性观 ) 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人格观 )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3、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影响:
阅读教材p6和以下材料, 阅读教材 和以下材料,思考孟子的主要思想 和以下材料 有哪些? 有哪些?
B
• • • •
2.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对墨子的“兼爱” A、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B、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
•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
关于墨子及其思 想评价不正确的 是: A、创立了严密 、 组织, 组织,他是墨者 团体第一个巨子
B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命题, 出地体现了他 性恶论” 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1)(2 B、(3)(4) 、(3)(4 C、(2)(3)(4) D、(1)(2)(3)(4) 、(2)(3)(4 、(1)(2)(3)(4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题分解一、选择题1.《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解析】C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本题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基本丧失;B项各国战乱不断,通力合作不可能实现;D项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实现治理。

本题选C项,只有统一国家,由中央政府着手进行治理,解决洪水泛滥。

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解析】C 本题考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即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B项荀子是儒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天行有常”是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

C项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齐物”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D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尚同”思想是主张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是非的判断才有标准,社会才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分析材料,材料所指是庄子的思想,本题应选C项。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C 本题稍难,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奴隶制度、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本题选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
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与探究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
1、山东物宝天华,人杰发灵,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其中圣人指谁,其教育思想有哪些?对后世有何影响?
学习过程二:自我探究: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学习过程三:合作探究:合作填写百家争鸣表试试牛刀:
1.儒家思想
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手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为天子而为诸侯,得手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材料三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4)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请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再受人们重视?
3.法家思想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学习过程四:应用学习:我们的校园有时会看到这样一些不良现象,洁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脚印、球印,崭新的课桌上刻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请你运用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的有关思想,制止你同学的行为。

学习过程五:自我探究:下面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对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流派作的评价,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百家争鸣有何影响?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
“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知识拓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知识体系自我构建
当堂测试
【基础训练】
1、下列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有①为政者必须以德服人,争取
民心②养浩然之气③“尚力”④“法不阿贵”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③④
2、下列思想家在战国时期同时到各诸侯国应聘,你认为谁最容易成功?
A.孟子B.荀子C.韩非子D.墨子
3、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
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社会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4、孔子说“仁者,爱人”,并主张贵贱有序。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A.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5.在关于“人性”的看法上,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子:“性相近”B.孟子:“性善论”C.荀子:“性恶论”D.“性恶论”真正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6、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仁”的学说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明天人之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④
【能力提高】
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相关背景有()
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壮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
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8、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由此,他比喻
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9.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
10.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
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
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
11、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6分)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3分)
课参考答案
【试试牛刀】
1. (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

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

唐太宗时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2. 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战国以后,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3.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4.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基础训练】BBCB 【能力提高】A C A
答案要点
(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材料一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