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最终)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3)影响①孟子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实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 ×)提示“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而非实指。

(2)诸子都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提示此说法绝对化,不是“百家”中的所有学者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如孔子就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的“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的发展。

( √)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问题思考材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哪一重要思想?提示仁政的主张。

反映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2.荀子(1)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3)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问题思考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况《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况《荀子·大略》思考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有哪些?反映了荀子思想的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
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思 想 学 说
历史观: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法:就是法律、法治,立法为治民, 主张变法革新。 赏罚并重。 人性论:性恶论 术:就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手段。 势:就是君主的权势、权威。 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术、势三者结合。 影响 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
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 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 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诸子百家之哲学观
材料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 可谓至人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 用之!
“儒政、道哲、法变革”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 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五)孙膑和兵家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见: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见人性本善说。

提倡“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主要主见: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见“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见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全都。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见(1)主见“兼爱”、“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爱,“非功”是主见各国和平相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斗。

(2)提倡“尚力”,主见“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铺张。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见(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变化实行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顺应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见(1)主见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见变法革新。

3.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心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22张PPT)

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22张PPT)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大家听说过“三教九流”这个词吗?谁知道 三教具体是什么?九流具体是什么?
三教是儒教、道教、佛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表。
在《汉书•艺文志》九流指:儒家、道家、阴 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 农家(除表格中的兵家以外)。九流这个 词表明战国时期的学派很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 3、阶级基础:士人阶层崛起,对当时的社会 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 4、社会环境:私学兴起;各诸侯国君主为了 称霸争雄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使各个学 派都有了发展机会。
• 材料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 瞻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以 德行仁政者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在人生之中的某天,某个时刻,如果还是会想起,那就只不过是一道模糊的风景,是不能追忆的苦痛。向前看,向后看,在那一望无际的忆海之中,又怎么能够有一个参照物,找到
投无路了,你只要足够坚定,运气会眷顾你;永远不要轻易放弃,或许再坚持下这个坎儿就过去了,一旦熬过阴霾,你会发现发现自己会变的无比强大。人生在世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必须激
励自己努力前行。不少朋友会写一些励志的话语贴在办公桌上,那么励志的句子致自己简短有哪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经典有气质内涵的句子,看看正能量的句子经典语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生机,向着美好的 未来前行!一、励志的句子致自己简短1、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2、穷则思变,既要变,又要实干。3、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4、不去追逐,永远不会拥有。不往前走,永远原地停留。5、勇气不是感觉不到恐惧而 是感觉到恐惧也继续做下去。、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7、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8、现实很近又很冷,梦想很远却很温暖。9、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时代的强音。10、东西,让你羡慕,却 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11、人生应该树立目标,否则你的精力会白白浪费。12、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13、最后的措手不及是因为当初游刃有余的自14、瞄准天上的星星,或许你永远也射不到, 但却比你瞄准树梢射得高远。15、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7、过去是经历,现在是尝试,未来 是期待。经历过,尝试着,就有期待。18、别放弃你的梦想,迟早有一天它会在你手里发光。19、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20、当你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二、经典有气质内 涵的句子1、不要问自己收获了多少果实,而是要问自己今天播种了多少种子。2、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3、如果你热爱一件事, 那么你整天都能埋头于这件事而不觉得无聊,这样你才能在这个领域内出类拔萃。如果你全力以赴地去做你真心热爱的事情,那没有人会是你的对手。4、把圈子变小,把语言变干净,把成绩往上提,把故事往心里收一收, 现在想要的以后都会有。5、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会变得越来越宽容,所以很多事情到最后并不是真的解决了,而是算了吧。6、人和人真是说不清的劫数,你为了一个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那个人又为了别人,神魂颠倒 食不知味。7、突然发现有些感情,有些事,不是几句煽情的文字就能决定的,终究抵不过内心的波涛汹涌以及现实的无奈。8、过去的人,有他们出现的意义,但不要太念念不忘。过去的人有过去的好,但最好的,都是你 身边的那个。9、不是谁辜负了誓言,而是被时间扯淡了思念。0、总有一天,你会在我的世界里下落不明,我会在你的世界里杳无音信1、在前进的路上,别急着一口气狂奔到底。静得下心,才能守住目标,沉得住气,才 能持续发力。以笃志力行的心态,做久久为功的努力,踏踏实实的你,终将变得很了不起。2、不再向往单纯,而是让心底的单纯唤醒梦魇迷住的躁动与孤寂,于是慢慢的,开始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生命中那些 真正重要的东西,有一种单纯的幸福幸福。3、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4、因为平时你们没有利益 冲突,自然相安无事。但有些人就是一旦触及利益,就绝不会忍耐你。所以啊,看一个人爱不爱你,重点是看有矛盾时,他会不会忍你。忍你的是好心,吼你的要当心。5、心,是静的才好,能静下来的,才是心情。不然, 烦躁中怎么能让自己染上心思。心思,是美的那种,女子的心思就是在安静的时间里,想一些事,看一本书,想一个人,那种心情只能在静的环境里生存。6、如果自己都在偷懒,命运又怎么会认可你。别再虚度光阴,叫醒 那个沉睡的自己。记住,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7、人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懒惰。别指望撞大运,运气不可能永远在你身上,任何时候都要靠本事吃饭。你必须拼尽全力,才有资格说自己的运气不好。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 5、庄子的成就--------文学造诣深。
生死皆逍遥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 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 的生活方式。 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又一著 名思想家,思想体系庞杂,被视 为异端。但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 的影响。 1)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 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人可 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 2)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生 来就是恶的,但可以凭借后天教 育由恶变善。 3)主张治国应当是儒法并用,以 王道为主,霸道为辅。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为政以德”
继承、发展
“仁政”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 王道和霸道: 王道——以德服人 “以德行仁者王”。 霸道——以力服人
2、认为实行君为轻”
民意等同于天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
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
九合诸侯 一臣天下 五霸之学 治国之法
利 措 施 。 赏集治大励击积的实社说法族心韩 《 罚权,力耕商极恶 会的制, 国 分的建加战工发劣无“核国法他是作 韩 明封立强,之展风战无心”家抨韩者 非 是建一思另民生气之耕 ,重击非韩 国国个想一。产。危之他是要了思非 子 而劳抨韩人躺想, 富家统文方他,主 有而击非物是学战 》 兵,一化面一排张 贵有了思,社说国 强还的专又方斥让 之富当想“会的末 的认君制要面和百 有为主统求鼓打姓尊之时学以贵核期 ” , .
3、影响: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法结合,外儒内法,成 为古代统治的思想基础。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思想:孟子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 一边骂:“这老头,如果生在 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 历史地位: 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 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 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 基人,被称为“亚圣”。 《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 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②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 为“四书”之一。 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儒家思想:荀子
荀子 , 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卿 , 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 战 国 时 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的异端,著作有《荀子》。
唯物思想 ——“天人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性恶论 —— 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 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篇》
人生态度 ——“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 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 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用、节葬 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 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法家思想:韩非子
政治观:
思 想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最终)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 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 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 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 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 “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 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 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 趣。
课堂设问 请思考:什么是法、术、势?你能用骑
马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吗?
“法”:
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
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 “术”:
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势”:
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 用的权威。
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 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孟子、荀子和儒家
(二)墨子与墨家
(三)庄子与道家 (四)韩非与法家
(五)孙膑与兵家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与道家
1、庄子生平: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宇宙观: “齐物”——万物本质相同。
(2)人生观: “逍遥”——“无所恃”
“逍遥”——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无所恃”——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 (3)自然观: 上有深远影响。与 天与人“不相胜” ——顺从自 儒学理论互补共同 然,天人合一。 构成中国传统思想 3、庄子思想的影响 文化的主干。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四)、变革的先驱——韩非与法家
1、韩非生平
2、韩非思想及影响

高二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高二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
前后贯通: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重义轻利: 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死皆逍遥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
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 的生活方式。
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主张”教戒为先“
2、孙膑 军事思想: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 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 势,重视人 的作用。
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儒家学说 ——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 器。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2、韩非思想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 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吴起、孙膑和兵家
吴起和孙膑都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 1、吴起 军事思想 (1)”文德“与”武备“兼重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
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 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 “老庄”。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 (“无所恃”) (3)天与人“不相胜” 3、庄子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文学、美学
4、庄子思想的影响
四、韩非与法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以上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政 治思想有哪些? 治思想有哪些?
孔子、孟子、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以德、 以德、礼治国
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 政治思想的核心 (2)人性观 ) 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人格观 )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3、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影响:
阅读教材p6和以下材料, 阅读教材 和以下材料,思考孟子的主要思想 和以下材料 有哪些? 有哪些?
B
• • • •
2.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对墨子的“兼爱” A、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B、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
•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
关于墨子及其思 想评价不正确的 是: A、创立了严密 、 组织, 组织,他是墨者 团体第一个巨子
B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命题, 出地体现了他 性恶论” 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1)(2 B、(3)(4) 、(3)(4 C、(2)(3)(4) D、(1)(2)(3)(4) 、(2)(3)(4 、(1)(2)(3)(4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 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荀子的地位: 、荀子的地位: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 从天而颂之, 应之以乱则凶。……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 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性恶论 材料三:“治之经,礼与刑。” “君者,舟也;庶人者, 君者,舟也;庶人者, 材料三: 治之经,礼与刑。 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B
(三)墨子与墨家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战乱纷 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 墨家的革离 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人民 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其人: 、墨子其人: 2、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 思想
• 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1.孔子曰 孔子曰: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 墨子 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 爱无差等。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 C、谈论的问题不同 • D、两人有矛盾
材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以德行 仁政者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者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学说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仁政” 仁政 学说和“民贵君轻” 材料二、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材料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性善论 材料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材料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养浩然之气”和“舍生取义” 养浩然之气” 舍生取义” 养浩然之气
学以致用
• 2.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 民为贵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制天命而用之”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 性本善” 人之初, ④“人之初,性本善”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兼爱”、“非攻” 兼爱” 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力” 尚贤” 尚力 尚力” 尚贤 “节用”、“节葬” 节用” 节用 节葬”
3、墨子的影响: 、墨子的影响: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 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 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民获敛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 天下之百姓, 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尚) 天下之百姓 皆上( 同与天子。 同与天子。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 》《孟子 五经: 五经: 》《书》《礼 《诗》《书》《礼》 》《春秋 春秋》 《易》《春秋》
(二)荀子和儒家
1、荀子其人: 、荀子其人: 2、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1)自然观: 唯物主义者 自然观: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2)人性观: 人性观: 性恶论 (3)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礼法并施;以礼为主。 礼法并施;以礼为主。 君舟民水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你同意孟子的观点吗?墨子的观点代表谁的利益? 你同意孟子的观点吗?墨子的观点代表谁的利益? 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无差别? 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无差别?你如何评价墨子 的观点? 的观点?
刘德华在《墨子攻略》中出演墨子 刘德华在《墨子攻略》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手工业者的利益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 、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
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陶渊明告诉他的 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 儿子说: 彼亦人也,可善视之。 儿子说:”彼亦人也,可善视之。”意思是指该 仆人也是人,应该好好的对待他。 仆人也是人,应该好好的对待他。请问陶渊明的 说法是站何家的立场? 说法是站何家的立场?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文化的觉醒。 文化的觉醒。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4、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一大批文 、文化: 学在官府 士。
学以致用
• • • • • • • • • •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百家争鸣”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①②; B.③④; ③④; C.②③④;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
D B
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二、各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影响 各学派代表人物、
(一)孟子和儒家
孟 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生平: 2、孟子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观 )
3、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影响: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为儒 孟子》 四书: 四书: 大学》《中庸》 》《中庸 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大学》《中庸》 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 地位仅次于孔丘。 圣”,地位仅次于孔丘。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2、政治: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政治: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3、阶级:“士”阶层崛起,四处游说、讲学,促进了 、阶级: 士 阶层崛起,四处游说、讲学,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
发启于春秋末年,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 百家争鸣 1、百家: 、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是泛指,家、名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争鸣: 、争鸣: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利益的学者希望按照本 阶级的利益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阶级的利益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著 书立说,争相发表见解。 书立说,争相发表见解。 阅读教材导读和p10[阅读与思考 ,分别从经济、 阅读与思考], 阅读教材导读和 阅读与思考 分别从经济、 政治、阶级和文化方面思考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政治、阶级和文化方面思考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