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5药品洁净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GMP风险管理、偏差变更、capa、实验室管理

GMP风险管理、偏差变更、capa、实验室管理
48
根据产品质量概况 和工艺等列出方法
清单
GMP 正式验证需求评估
变更控制定期回顾
方法对产品质
量有无影响?
YES
有验证需求
NO 无验证需求
方法验证程度评估 (决定验证深度)
验证/确认执行
质量控制策略
方法使用
49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程师 方法验证人员 方法开发人员 QC质量控制人员 工艺工程师 质量风险管理人员 QA 质量保证人员
得到有效控制。 确认或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当经过风险评估来确定。
24
质量控 制检验 确定样品分析的准确性
系统适用 性试验
确定系统运行能够达到分析人员的预期目标
分析方法验证
证明分析程序能够达到分析目的
分析仪器确认
影响数据质量的不同因素
证明仪器与预期用途相适应
25
简单 程序化高
水浴锅 离心机
复杂程度不同,确认级别天平 和范围不同,根据复杂程旋光仪 度类和确使认用需求,将仪器分……溶出仪
UV TOC HPLC
26
分析仪器分类评估将仪器分为三类(USP) A类:低风险系统 B类:中风险系统 C类:高风险系统
27
评估之前组成评估小组,包括以下成员: • 仪器管理人员 • 仪器使用人员 • 分析方法开发人员 • 自控工程师 • 仪器供应商 • 项目人员 • 验证人员 • 质量保证人员
50
分析方法清单(根据产品质量标准和工艺规程列出产品相关分析方法) • 原辅料分析方法 • 包装材料分析方法 • 制剂分析方法 • 中间体、中间过程控制方法 • 工艺参数控制方法 • 清洁工艺/消毒工艺/公用工程监控分析方法 • 试剂检测等使用的方法 • 验证和调试阶段使用的方法

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

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
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同表3
各洁净级别环境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表4 各级别洁净环境微生物纠偏限参考值表5 注:(1)表中各数值均为平均值;(2)单个沉 降碟的暴露时间可以少于4小时,同一位置可使用
多个沉降碟连续进行监测并累积计数。
微生物实验室--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
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微生物实验室应划分成相应的洁净区域和活菌操作区
域,同时应根据实验目的,在时间或空间上有效分隔 不相容的实验活动
活菌操作区应该配备生物安全柜,以避免危害性的生
物因子对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造成的危害
微生物实验室--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
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一些样品若需要证明微生物的生长或进一步
微生物实验室


无菌检查洁净室环境监测(参考建议GMP) 泄露测试:每6个月(或安装、更换、维修) 悬浮粒子测定:内部监控计划,更换滤网,维修等监测 空气微生物:动态监测(主要操作平面),试验中或结束 后。(单向流内空气) 表面微生物:操作台面 人员:实验开始左右手.左右前臂 面罩外部(呼吸周围) 厌氧菌检测:每隔6月 消毒剂的交叉更换
静态测试:暴露半小时以上
动态测试:暴露不大于4小时 培养: 30--35℃ 48小时 结果:3个平板菌落数不得过1个/皿
微生物实验室
沉降菌动态测试:单个沉降碟暴露时间可以少于 4小时,同一位置可用多个沉降碟连续进行检测 并累计结果。 沉降菌属被动式取样,定性测试,准确性稍差, 沉降到琼脂表面才能检出,只有将沉降碟放在关键 区污染最大风险的位置才有意义。 浮游菌:百级采样1000L,万级采样500 L,其它采样100L 培养: 30--35℃ 48小时 平均浓度(个/m3)=菌落数/采样量

洁净区(室)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洁净区(室)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洁净区(室)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洁净区(室)接触药品的设备表面和操作人员的洁净服或五指手套表面微生物的监测。

职责:QA对本规程的有效执行承担监督检查责任,QC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依据:《药品GMP指南》质量管理体系分册、《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92051定义:本规程采用下列定义:1.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

通常用个数表示。

1.2表面微生物菌落数:规定面积的洁净区(室)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用接触碟法或擦拭法检测的微生物的菌落数目,以cfu/碟或cfu/拭子表示。

1.3洁净区(室):对尘粒及微生物污染需进行控制的房间或区域。

1.4洁净工作台:一种工作台或者与之类似的一个封闭围挡工作区。

其特点是自身能够供给经过过滤的空气或气体,如垂直层流洁净罩、水平层流罩、垂直层流洁净工作台、水平层流洁净工作台等。

1.5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允许统计数。

2、测试原理:本测试方法利用接触碟法或擦拭法收集洁净区(室)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方法和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以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区(室)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

3、测试方法:3.1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培养基:高压灭菌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每年)对培养箱进行校验。

培养皿:一般采用φ90mm×15mm玻璃培养皿。

使用前需对培养皿进行干热灭菌。

接触碟:一般采用φ55mm无菌接触碟。

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制备取样用接触碟: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接触碟,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凝固备用。

3.2注意事项:3.2.1测试用具要作灭菌处理,以确保测试的可靠性、正确性。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涉及生物安全的操作,应符合相应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和规定等。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

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要求进行检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处理、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结果有效性的保证、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等。

人员微生物实验室应设置质量负责人、技术管理者、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责任人、生物安全监督员、菌种管理员及相关设备和材料管理员等岗位,可通过一人多岗设置。

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

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人员上岗前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

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培训内容包括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洁净区域的微生物监测、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保证自身安全,防止微生物在实验室内部污染。

实验室应确定实验人员持续培训的需求,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保证知识与技能不断的更新。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BHI,NB)
(8)分离培养基:支持微生物生长的固体或半固态培养基。 (9)选择性分离培养基:支持特定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分 离培养基。(例如:XLD,BS) (10)非选择性培养基:对微生物没有选择性抑制的分离培养基。 (例如:
NA)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3.按用途分类
(11)鉴别培养基(特异性培养基):能够进行一项或多项微生物生理和(或) 生化特性鉴定的培养基。 (例如:麦康凯琼脂) 注:能够用于分离培养的鉴别培养基被称作分离(鉴别)培养基 (12)鉴定培养基(特异性培养基):能产生一个特定的鉴定反 应而通 常不需 要进一步确证实验的培养基。(例如:乳糖发酵管) 注:能够用于分离鉴定的培养基被称作分离(鉴定)培养基。
中国药典2015年版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通则92032015年10月一修订概况二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三现场检查常见缺陷示例一修订概况修订依据1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technicalreportseries9612011annexwhogoodpracticespharmaceuticalmicrobiologylaboratories附录2who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良好实施规范2中国药典2010年版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chp2010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8个要素人员培养基菌种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设备文件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who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良好实施规范12个要素5个附录人员环境检验方法验证设备试剂和培养基标准物质和标准菌株抽样样品处理和确认污染废弃物的处理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实验步骤实验报告附录附录3附录区域的实例设备维护实例不同实验室设备的校准的检验和周期实例设备资质和监控实例标准培养物的使用chp2015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13个要素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环境设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的处理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标准比对主要变化1名称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2010年版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2015年版2增订由8个修订为13个增加了以下5个要素

2020版药典微生物变更细则解读

2020版药典微生物变更细则解读

控制菌检查
供试品检查
阳性对照试验 供试品进行控制菌检查时,应做阳 性对照试验。取阳性对照菌于相应选择性培养基
平皿上划线接种,按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培
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阳性对照试验应检出相
应的控制菌。
100μl
阴性对照试验 取增菌液0.1ml,照相应控制菌检
查法检查,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
基本要求: 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制备方法、工艺应能保证
成品含有足够的活菌数量,保持其稳定性,同时 应防止外源因子的污染。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 材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 的有关要求。
生产用菌种
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
• 名称及来源; • 种子批的建立:三级种子批应分别冻干,
附录3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
新增:
如果供试品本身对某些试验菌具有较强的抑菌 性能,影响试验菌的回收。在此情况下,应根 据原辅料的杂菌负载、生产工艺及产品特性进 行风险评估,保证检验方法的可靠性;在药品 生产、贮藏各个环节中,应严格遵循GMP的指 导原则,以降低产品受杂菌污染的风险。
附录3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
铜绿假单胞菌
项目
供试品检查中 铜绿假单胞菌 结果判定及下 一步鉴定指导
2015版药典
2020版药典
如平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 供试品平皿上若 落与阳性对照菌落形态特征不符, 有疑似菌落生长, 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取菌落分离、纯 如平皿生长的菌落与上述菌落形 化后采用氧化酶 态特征相符或疑似,应挑选2-3个 试验及适宜的鉴 菌落,分别放在接种于营养琼脂 定试验,确证是 培养基斜面上,培养18-24小时。 否为制品中的目 取斜面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 的菌或铜绿假单 镜检及氧化酶试验,鉴别是否为 胞菌 制品中的目的菌或铜绿假单胞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主要变化
1、名称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2010年版)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2015年版) 2、增订
由8个修订为13个,增加了以下5个要素。
-试剂 -样品 -检验方法 -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3、修订 -每一个要素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环境( 实验室的布局 和运行 )
培养基或试剂的批量
培养基或试剂完整的可追溯单位,是指满足产品要求(内部控制) 和性能测试,产品型号和质量稳定的一定量的半成品或成品。这些产 品在特定的生产周期生产,而且编号相同。
培养基及试剂的性能
在特定条件下培养基对测试菌株的反应。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培养基的分类依据 1 按组成成分分类 2 按状态分类 3 按用途分类 4 按制备方法分类
标准比对
WHO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良好实施规范 (12个要素,5个附录) -人员 -环境 -检验方法验证 -设备 -试剂和培养基 -标准物质和标准菌株 -抽样 -样品处理和确认 -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实验步骤 -实验报告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3 附录 4 附录 5 区域的实例 设备维护实例 不同实验室设备的校准的检验和周期实例 设备资质和监控实例 标准培养物的使用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3.按用途分类
(1)运输培养基:在取样后和实验室处理前保护和维持微生物活性
且不允许明显增殖的培养基。运输培养基中通常不允许包含使微 生物增殖的物质,但是培养基应能保护菌株。(例如:缓冲甘油氯化钠溶液) (2)保藏培养基:用于在一定期限内保护和维持微生物活力,防止 长期保存对其的不利影响,或使其在长期保存后容易复苏的培养 基。 (例如:营养琼脂斜面) (3)悬浮培养基:将测试样本的微生物分散到液相中,在整个接触 过程中不产生增值或抑制作用磷酸盐缓冲。 (例如:磷酸盐缓冲 液) (4)复苏培养基: 能够使受损或应激的微生物修复,使微生物恢复 正常生长能力,但不一定促进微生物繁殖的培养基。

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动、引起微生物污染的事故、日常操作记录反映出倾向性的数据
时应考虑修改监测频次。
2.监测标准
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见表 3、微生物监测的动态
标准见表 4。
洁净度级别
A级 B级 C级 D级
表 3: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静态
动态
≥0.5μm ≥5.0μm ≥0.5μm ≥5.0μm
本指导原则包括人员要求、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参数确 认、微生物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监测标准、警戒限 和纠偏限、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人员 从事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人员应符合现行 《中国药典》附录中“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
确认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确认参数包括物 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洁净实验室若有人员流动、超 净工作台等重大设备运转、空气调节系统等重大变化时应重新进 行参数测试。 药品洁净实验室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等受控 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药品洁净实验室是指用于药品无菌或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 实验室、隔离系统及其它受控环境。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 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规范”分为 A、B、C、D 4 个级别。为维持药品洁净实验室操作 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对药 品洁净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使受控环境维持可接受的 微生物污染风险水平。
3520
20
3520
20
3520
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药品洁净实验室是指用于药品无菌或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实验室、隔离系统及其它受控环境。

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分为A、B、C、D 4个级别。

为维持药品洁净实验室操作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对药品洁净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使受控环境维持可接受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水平。

本指导原则包括人员要求、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参数确认、微生物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监测标准、警戒限和纠偏限、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人员
从事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人员应符合现行《中国药典》通则中“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通则9203)”的相关要求。

确认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确认参数包括物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

洁净实验室若有超净工作台、空气调节系统等关键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参数测试。

药品洁净实验室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施之前进行,确保操作顺畅,保证设备系统的运行能力和可靠性。

主要的物理参数包括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气流组织、空气流速(平均风速),换气次数、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等。

测试应一般首先在静态下测试,符合要求后再在模拟正常检测条件下进行测试。

各级别洁净环境物理参数建议标准及最长监测周期见表1,必要时,各实验室应根据洁净实验室使用用途、检测药品的特性等制定适宜的参数标准。

物理参数测试方法参照《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现行国家标准中附录D3高效空气过滤器现场扫描检漏方法、附录E12气流的检测、附录E1风量和风速的检测、附录E2静压差的检测、附录E5温湿度的检测进行。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其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确认及监测照以下“监测”进行。

表1 各级别洁净环境物理参数建议标准及最长监测周期
监测
药品洁净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日常监测和定期微生物监测,日常监测一般包括压差、温度、相对湿度等;定期监测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洁净环境监测计划。

定期监测内容包括物理参数、非生物活性的空气悬浮粒子和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监测,其中微生物监测包括环境浮游菌和沉降菌监测,及关键的检测台面、人员操作服表面及5指手套等的微生物检测。

当洁净区有超净工作台、空气调节系统等关键设备发生重大改变时应重新
进行监测;当微生物监测结果或样品测定结果产生偏离,经评估洁净区可能存在被污染的风险时,应对洁净区进行清洁消毒后重新进行监测。

悬浮粒子监测
1.悬浮粒子监测方法
除取样点的选择和数量、取样量和取样时间外,药品洁净实验室悬浮粒子的监测参考《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粒子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

注:面积处于两数之间的,取两者之间的较大数值。

取样量和取样时间各取样点的单次取样量公式如下:
式中 Vs代表取样点单次取样最低量,用升表示。

Cn,m代表相关等级规定的最大被考虑粒径之等级限值(每立方米的粒子数量)。

20代表当粒子浓度处于该等级限值时,可被检测到的粒子数。

每个取样点的取样量至少为2升,取样时间最少为1分钟。

各取样点的单次取样量应相同。

2. 悬浮粒子监测标准
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标准见表3。

表3 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
洁净度级别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静态动态
≥0.5μm ≥5.0μm ≥0.5μm ≥5.0μm
A级3520 20 3520 20
B级3520 29 352000 2900
C级352000 2900 3520000 29000
D级3520000 29000 不作规定不作规定
微生物监测
1.微生物监测方法
药品洁净实验室悬浮粒子的监测《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粒子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

沉降菌的监测照《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浮游菌的监测照《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浮游菌采样器可选择撞击式采样器或滤膜式采样器等。

表面微生物测定是对环境、设备和人员的表面微生物进行监测,方法包括接触碟法和擦拭法。

接触碟法是将充满规定的琼脂培养基的接触碟对规则表面或平
面进行取样,然后置合适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并计数,每碟取样面积约为25 cm2,微生物计数结果以cfu/碟报告;擦拭法是接触碟法的补充,用于不规则表面的微生物监测,特别是设备的不规则表面。

擦拭法的擦拭面积应采用合适尺寸的无菌模板或标尺确定,取样后,将拭子置合适的缓冲液或培养基中,充分振荡,然后采用适宜的方法计数,每个拭子取样面积为约25 cm2,微生物计数结果以cfu/拭子报告。

接触碟法和擦拭法采用的培养基、培养温度和时间同浮游菌或沉
注:①每月一次。

②工作台面沉降菌的日常监测采样点数不少于3个,且每个采样点的平皿数应不小于1个。

③每季度一次。

④每半年一次。

2.2
3.微生物监测标准
表5 6 各级别洁净环境微生物纠偏限参考值
注:①数据表示建议的环境质量水平,也可根据检测或分析方法的类型确定微生物纠偏限度标准;
②可根据洁净区域用途、检测药品的特性等需要增加沉降碟数。

③A级环境的样品,正常情况下应无微生物污染。

5.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
5.1.数据分析
指导原则(通则9204)进行。

微生物控制
为了保证药品洁净实验室环境维持适当的水平,应保持空调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对设施进行良好维护,洁净室内人员应严格遵守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定期进行环境监测。

微生物控制措施还包括良好的清洁和卫生处理,应定期对药品洁净实验室进行清洁和消毒,应当监测消毒剂和清洁剂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并在规
定的有效期内使用,A/B级洁净区应当使用无菌的或经无菌处理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所采用的化学消毒剂应经过验证或有证据表明其消毒效果,其种类应当多于一种,并定期进行更换以防止产生耐受菌株。

不得用紫外线消毒代替化学消毒。

必要时,可采用气体、熏蒸等适宜的方法降低洁净区的卫生死角的微生物污染,并对熏蒸剂消毒剂的残留水平进行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