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五章 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第五章  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第五章  胶体化学

第五章 胶体化学

一.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性质中,哪一个不属于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

A.布朗运动 B.电泳 C.扩散 D.沉降平衡

2.由过量KBr与AgNO3溶液混合可制得溶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位离子是Ag+ B.反号离子是NO3-

C.胶粒带正电 D.它是负溶胶

3.区别溶胶与真溶液和悬浮液最简单最灵敏的方法是( )

A.乳光计测定粒子浓度 B.观察丁达尔效应

C.超显微镜测定粒子大小D.观察ζ电位

4.胶体溶液是( )

A.真溶液,故称为胶体溶液

B.分散相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的分散体系

C.分散相能通过滤纸及半透膜的分散体系

D.分散相不能通过滤纸及半透膜的分散体系

5.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

A.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于稳定体系

B.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体系

C.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体系

D.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体系

6.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稍过量KI溶液,得到溶胶的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

A.[(AgI)m·n I-·(n-x)·K+]x-·x K+B.[(AgI)m·n NO3-·(n-x)K+]x-·x K+;

C.[(AgI)m·n Ag+·(n-x)I-]x-·x K+ D.[(AgI)m·n Ag+·(n-x)NO3-]x+·x NO3-。

7.下列性质中既不属于溶胶动力学性质又不属于电动性质的是( )

A.沉降平衡B.布朗运动C.沉降电势D.电导

8.在AgI溶胶(带负电荷)中分别加入同浓度的下列物质,聚沉值最低的是:( )

A.La(NO3)3 B.Mg(NO3)2 C.NaNO3 D.KNO3

9.溶胶中胶粒的布朗运动是属于( )

A.溶胶热力学稳定性的因素B.溶胶动力学稳定性的因素

C.溶胶聚结稳定性的因素 D.是降低胶体表面自由能的因素

10.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介质是( )

A.液体B.气体C.固体 D.气体或固体

11.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

A.是多相体系

B.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对电解质很敏感

D.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12.有关超显微镜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观察离子的布朗运动

B.可以配合电泳仪,测定粒子的电泳速度

C.观察到的粒子仅是粒子对光散射闪烁的光点

D.可以直接看到粒子的形状与大小

13.工业上为了将不同蛋白质分子分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溶胶性质中的( )

A.电泳 B.电渗C.沉降 D.扩散

14.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区别主要在于( )

A.粒子大小不同B.渗透压不同

C.丁达尔效应的强弱不同D.相状态和热力学稳定性不同

15.大分子溶液和普通小分子非电解质溶液的主要区分是大分子溶液的( )

A.渗透压大B.丁达尔效应显著C.不能透过半透膜 D.对电解质敏感16.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超显微镜也不能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B.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C.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D.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17.对由各种方法制备的溶胶进行半透膜渗析或电渗析的目的是( )

A.除去杂质,提高纯度B.除去小胶粒,提高均匀性

C.除去过多的电解质离子,提高稳定性D.除去过多的溶剂,提高浓度18.有关电泳的阐述,正确的是( )

A.电泳和电解没有本质区别B.外加电解质对电泳影响很小

C.胶粒电泳速度与温度无关 D.两性电解质电泳速度与pH值无关

19.当在溶胶中加入大分子化合物时( )

A.一定使溶胶更加稳定B.一定使溶胶更容易为电解质所聚沉C.对溶胶稳定性影响视其加入量而定D.对溶胶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20.对于唐南平衡,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膜两边同一电解质的化学位相同B.膜两边带电粒子的总数相同

C.膜两边同一电解质的浓度相同D.膜两边的离子强度相同

21.下列物系中,不属于胶体的是( )

A.云雾 B.烟 C.珍珠 D.空气

22.对于胶体与大分子溶液( )

A.都属于同类的分散体系

B.两者的分散相质点均能通过滤纸,因此都属于均相混和物

C.胶体属于介稳体系,大分子溶液属于稳定体系

D.粘度都大

23.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

A.为多相体系B.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对电解质很敏感D.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二. 判断对错

1.溶胶是在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的系统。()

2.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白色太阳光被大气散射的结果。()

3.将大分子电解质NaR的水溶液与纯水用半透膜隔开,达到Donnan平衡后,膜外水的

pH值将大于7。()

三. 简答题

1.溶胶净化的目的是什么?

2.胶体有那些电学性质?

3.若用FeCl3水解制备Fe(OH)3胶体,写出其胶团结构。

4.胶体有那些动力学性质?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习题及解答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习题及解答 目录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2)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6)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24)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51) 第五章化学平衡 (66) 第六章相平衡 (76) 第七章电化学 (85) 第八章量子力学基础 (107) 第九章统计热力学初步 (111)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 (118)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1.1 物质的体膨胀系数与等温压缩率的定义如下 试推出理想气体的,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解:根据理想气体方程 1.5 两个容积均为V的玻璃球泡之间用细管连结,泡内密封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若将其中的一个球加热到100 °C,另一个球则维持0 °C,忽略连接细管中气体体积,试求该容器内空气的压力。 解:由题给条件知,(1)系统物质总量恒定;(2)两球中压力维持相同。 标准状态: 因此, 1.9 如图所示,一带隔板的容器内,两侧分别有同温同压的氢气与氮气,二者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1)保持容器内温度恒定时抽去隔板,且隔板本身的体积可忽略不计,试求两种气体混合后的压力。 (2)隔板抽取前后,H2及N2的摩尔体积是否相同? (3)隔板抽取后,混合气体中H2及N2的分压立之比以及它们的分体积各为若干?解:(1)等温混合后 即在上述条件下混合,系统的压力认为。 (2)混合气体中某组分的摩尔体积怎样定义? (3)根据分体积的定义 对于分压 1.11 室温下一高压釜内有常压的空气,为进行实验时确保安全,采用同样温度的纯氮进行置换,步骤如下:向釜内通氮气直到4倍于空气的压力,尔后将釜内混合气体排出直至恢复常压。重复三次。求釜内最后排气至恢复常压时其中气体含氧的摩尔分数。 解:分析:每次通氮气后至排气恢复至常压p,混合气体的摩尔分数不变。 设第一次充氮气前,系统中氧的摩尔分数为,充氮气后,系统中氧的摩尔分数为 ,则,。重复上面的过程,第n次充氮气后,系统的摩尔分数为 , 因此 。 1.13 今有0 °C,40.530 kPa的N2气体,分别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van der Waals方程计算其摩尔体积。实验值为。

物理化学第五版第五章课后答案

第五章 化学平衡 在某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取的A(g)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若,试证明,当反应进度时,系统的吉布斯函数G 值为最小,这时A, B 间达化学平衡。 已知四氧化二氮的分解反应 在 K 时,1?754=-mol kJ .G Δθ m r 。试判断在此温度及下列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方向。 (1) N 2O 4(100 kPa), NO 2(1000 kPa); (2) N 2O 4(1000 kPa), NO 2(100 kPa); (3) N 2O 4(300 kPa), NO 2(200 kPa); 解:由J p 进行判断 14720=15 298×314810×754=3 .)...exp()RT G Δexp(K θ m r --= 1000 K 时,反应 的 1?39719=-mol kJ .G Δθ m r 。现有与碳反应的气体混合物,其组成为体积分数 ,,。试问: (1)T = 1000 K ,p = 100 kPa 时,m r G Δ等于多少,甲烷能否形成? (2)在1000 K 下,压力需增加到若干,上述合成甲烷的反应才可能进行。 已知同一温度,两反应方程及其标准平衡常数如下: 求下列反应的θ K 。 解:所给反应 = (2)-(1),因此 θ m r θ.m r θm r G ΔG ΔG Δ1 2=,- θ θ θ θ θθ1 212) ln (ln ln K K K K RT K RT K RT = ---=- 已知同一温度,两反应方程及其标准平衡常数如下: 求下列反应的。 解:所给反应 = 2×(2)-(1),因此 θ m r θ.m r θm r G ΔG ΔG Δ1 22=,- θ θ θ θ θθ1 2212)() ln (ln 2ln K K K K RT K RT K RT = ---=- 注:平衡组成的计算关键是物料衡算。 在一个抽空的恒容容器中引入氯和二氧化硫,若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则在 K 时的分压分别为 kPa 和 kPa 。将容器保持在 K ,经一定时间后,总压力减少至 kPa ,且维持不变。求下列反应的K θ 。

胶体化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 胶体化学基本原理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在许多工业场合具有指导意义。 包括:胶体的运动原理、光学原理、电学原理、稳定原理、流变现象(界面现象及原理单列一章) §1.1 胶体的运动性质 胶体的运动性质包括:沉降与扩散性质 ↓ 对于制备或破坏胶体 例如:制备丙烯酸酯乳液,沉降与扩散涉及其稳定性能 人工降雨,涉及破坏胶体稳定性问题:雾(胶体体系) 那么,看似平静的胶体的运动现象是怎么来的呢? 胶体分散体系出于某一个力场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相对运动,例如,在重力场中,较大的分散相颗粒与分散介质就要发生相对沉降或上浮现象,这就是离心机的工作原理、旋风除尘器原理。 1.1.1 分散相的沉降与上浮 分散相颗粒:V ,p;分散介质:p 0,F:分散相颗粒受的力 F=F g -F b =V(p-p 0)g (1.1) F g :重力 ;F b :浮力 ;g:重力加速度 当p>p 0时,F g >F b 着分散相沉降,如:涂料体系,反之,则上浮,如:凝胶种液体的析出 。 相对运动会产生摩擦运动阻力F v F v =fv (1.2) f —阻力系数,v —运动速度 当F v =F ,分散相颗粒匀速运动, V (ρ-ρ0)g=fv M(1-ρ/ρ0)g=fv (1.3) m —粒子质量 如果粒子为球形,Stokes 公式导出:f=6∏ηr r —离子半径,η—介质粘度 将球体积V=4∏r 3/3代入式(1.3)得: v=2r 2(ρ-ρ0)g/9η 使用条件:1.粒子运动很慢,保持层流状态。 2.粒子是刚性球,无溶剂化作用。 3.粒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4 将液体看成连续介质。 则式(1.4)有限制:(a )颗粒不能太大,<100μm. (b )颗粒不能太大,>100nm,否则考虑扩散。 在实际体系中,等效半径r=6 f 可代替r ,则式(1.5),(1.7)可进行粒度分析 因为粒度与沉降、上浮有关,即与稳定性有关,由此可以得出稳定信息。 1.1.2 分散相的扩散 如果从分子水平上观察,分散相颗粒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会使细小的颗粒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运动,从而形成扩散。 Fick 第一、二定律对平动扩散进行了描述 Fick 第一定律: 在时dt 间内,沿x 方向通过界面积A 而扩散的物质量dm 与界面积A 处的浓度梯度dc/dx 关系如下:

基础化学 问答题

基础化学问答题 [第五章:胶体和乳状液] 1.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有什么结构特点? 答:系统中可使相间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叫做表面活性剂。一端为亲水的极性基团,另一端为疏水的非极性基团。 2.什么是电动电位?为什么加入电解质能够影响其大小? 答:电动电位是滑动面(胶粒表面)和均匀液相之间的电位差。加入电解质,会造成部分反离子从扩散层进入吸附层,使扩散层变薄,电动电位的绝对值降低。 3.为什么溶胶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就会发生聚沉?而蛋白质溶液中则需加入大量的盐才会使之聚沉? 答:溶胶的稳定性在于它有双电层结构,电动电位的大小与水化膜的厚度有关。电解质对溶胶的影响是强迫更多的反离子挤入吸附层,使扩散层变薄,电动电位减小,水化膜变薄,稳定性变小,结果胶粒合并聚结变大而发生聚沉。而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主要是溶剂化作用,即在水溶液中高分子表面上牢固地吸附着许多水分子形成了厚度和紧密程度笔溶胶胶粒表面大得多的水化膜,要使沉淀析出,除中和电荷外,更主要的是去溶剂化作用,所以必须加入大量的无机盐。 4.溶胶和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胶粒带有电荷(主要原因),溶胶表面的水合膜,布朗运动。 [第九章:原子核与元素周期表] 1.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n:反映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离核的远近 l:决定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形状 m:决定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s:表示电子本身的自旋运动状态 (n:确定电子层数,nl确定能级能量,nlm确定一个轨道,nims:确定电子的运动状态) 2.什么叫做屏蔽作用?为什么在多电子原子中E3s

物理化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 化学平衡 5-1.在某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取n 0﹦1mol 的A (g )进行如下化学反应:A (g ) B (g ) 若0B μ﹦0 A μ,试证明,当反应进度ξ﹦0.5mol 时,系统的吉布斯函数G 值为最小,这时A ,B 间达到化学平衡。 解: 设反应进度ξ为变量 A (g ) B (g ) t ﹦0 n A , 0﹦n 0 0 ξ0﹦0 t ﹦t 平 n A n B ξ ξ﹦ B B n ν n B ﹦νB ξ,n A ﹦n 0-n B ﹦n 0-νB ξ,n ﹦n A +n B ﹦n 0 气体的组成为:y A ﹦ A n n ﹦00 B n n νξ-﹦01n ξ-,y B ﹦B n n ﹦0 n ξ 各气体的分压为:p A ﹦py A ﹦0 (1)p n ξ - ,p B ﹦py B ﹦ p n ξ 各气体的化学势与ξ的关系为:0 000ln ln (1)A A A A p p RT RT p p n ξμμμ=+=+- 0 000ln ln B B B B p p RT RT p p n ξμμμ=+=+? 由 G =n A μA +n B μB =(n A 0A μ+n B 0 B μ)+00ln (1)A p n RT p n ξ-+0 ln B p n RT p n ξ ? =[n 0-ξ0A μ+ξ0 B μ]+n 00ln p RT p +00()ln(1)n RT n ξξ--+0 ln RT n ξ ξ 因为 0B μ﹦0A μ,则G =n 0(0 A μ+0ln p RT p )+00()ln(1)n RT n ξξ--+0 ln RT n ξ ξ ,0()ln T p G RT n ξξξ?=?- 20,20()()T p n RT G n ξξξ?=-?-<0 令 ,( )0T p G ξ?=? 011n ξξξξ ==-- ξ﹦0.5 此时系统的G 值最小。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梳理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一、加成聚合反应 1、定义与特点 (1)定义:是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结合成高聚物的反应。 (2)特点: ①单体必须是含双键、三键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 ②没有副产物生成,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与单体的化学组成相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单体相对分子质量的整数倍。 2、类型 (1)均聚反应:仅由一种单体发生的加聚反应。 (2)共聚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发生的加聚反应。 链节:指高分子化合物中化学组成相同、可重复的最小单位。 单体:能够进行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低分子化合物。 聚合度:高分子链中含有链节的数目,用n表示。 3、加成聚合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聚合物时,要把单键上的原子或原子团“折向一边”写在垂直位置。 注:链节内的氢原子不需折向一边,直接写在链节里。 4、加聚反应单体的判断 链节主链:“单键变双键,双键变单键,哪里过饱和,哪里断开”。 (1)凡链节的主键中只有两个碳原子的聚合物,其单体必为一种。将两个半键闭合成双键即可形成单体。 (2)链节主链中有四个碳原子,且链节中无双键的聚合物,其单体必为两种。在正中央断开,将半键闭合即可还原成两个单体。 (3)凡链节主链中只有碳原子(除H外无其他原子)并存在碳碳双键结构的高聚物,其规律是“见双键,四个碳,无双键,两个碳”。按此规律断开,将半键闭合即可得到相应单体。 二、缩合聚合反应 1、定义 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通过分子间相互缩合而生成聚合物,同时有小分子生成的反应。 反应机理:发生在不同的官能团之间。 2、特点: (1)单体往往是具有双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的小分子。 (2)有小分子副产物(如H2O、HCl、NH3等)生成。 (3)所得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与单体的化学组成不同。 (4)含有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聚合物呈线型结构。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时,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端基原子团。 一般而言,同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化学计量数为n-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化学计量数为2n-1。

厦门大学界面与胶体化学基础思考题和练习题解答

思考题和练习题解答 思考题 1. 表面性质与相邻两体相的性质有关,但又与两体相性质有所不同。处于表面层的分子由于它们的受力情况与体相中分子的受力情况不相同,因此,表面层的分子总是具有较高的能量。此外,表面性质还与表面积密切相关。表面积越大,则表面能越高,表面越不稳定。这将导致表面层自发地减少表面能(减少表面积或表面吸附)。 药粉的药效比药丸快。因为药粉的比表面积比药丸大得多,表面能较高,活性高。 2. 将变成绷紧的圆环状。这是因为液膜被刺破后,细丝两边不同曲率的部分附加压力方向不同(均指向曲面的球心方向)。经附加压力的调整后,最后,线圈以规则的形状存在。 3.一个过程的自发与否是由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决定的。尽管表面扩展过程熵是增加的,但同时也是吸热的,因此,ΔH >0。可见,单凭熵增加无法判断过程的方向。 4.可根据0p T γ??? < ????判断之。 上管中,管内液面呈凹状,附加压力朝外,当温度升高,表面张力下降,附加压力降低。因此,当右端液体受热时,朝右附加压力小于朝左边的附加压力,液体朝左移动。 下管可同样分析,由于下管液面呈凸状,附加压力朝内。因此,液体移动方向与上管相反。 5.附加压力s p 与曲率半径r ,表面张力γ的关系为 s 2p r γ = 由于右边气泡比左边气泡大,因此,曲率半径大,附加压力小。当将两边连通后,则左泡变小,右泡变大,直到左、右两边曲率半径相同时,两边达平衡。 若活塞同时连通大气,则两气泡同时变小,但变化速率不同,左泡先消失,右泡后消失。 6.从图可见,不均匀毛细管的左端管径大,曲率半径大,附加压力小,因此液体两端附加压力不相等,液体向右端移动;直到两端附加压力相等为止。因此,平衡时,液体应处于右端细管半径均匀的位置。 7. B 8. 11 2gh r γ ρ= 222g h r γρ=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常考知识点强化总结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一、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类型 1.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1)特点 ①单体分子含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 ②单体和生成的聚合物组成相同; ③反应只生成聚合物。 — (2)加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将链节写在方括号内,聚合度n在方括号的右下角。由于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 表示。如聚丙烯的结构式。 (3)加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①均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只有一种。如 ②共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有两种或多种。如 2.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 (1)特点 ①缩聚反应的单体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 ②单体和聚合物的组成不同; ③反应除了生成聚合物外,还生成小分子; ④含有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聚合物呈线型结构。 (2)缩合聚合物(简称缩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如 '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单体的物质的量与缩聚物结构式的下角标要一致;要注意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一般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n-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n-1)。 ①以某分子中碳氧双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基团中的活泼氢原子结合成水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②以醇羟基中的氢原子和酸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③以羧基中的羟基与氨基中的氢原子结合成H2O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 特别提醒单体与链节不同,如单体是CH2===CH2,链节为—CH2—CH2—,加聚物与单体结构上不相似,性质不同,不为同系物。如分子中无。 加聚反应缩聚反应不同点反应物单体必须是不饱和的! 单体不一定是不饱和的,但必须要含有

基础化学第五章习题解答

习题答案 1.何谓沉淀溶解平衡?同物质的量的BaCl 2和H 2SO 4混合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 答:难溶电解质溶解和沉淀速度相等,固体的量和溶液中分子或离子的量不再改变的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Ba 2+、Cl -、-2 4SO 、H +、OH - θsp 2 42]][S O [Ba K =-+,θw -]][OH [H K =+等 2.活度积、溶度积、离子积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活度积、溶度积指平衡状态下的活度积或浓度积,对给定的难溶电解质其活度积只与温度有关,溶度积不但与温度有关,还和溶液离子强度有关,对于MA 型难溶电解质: (MA)) (A )(M (MA)θsp θap K K =?-+γγ。离子积指任意状态下的浓度积,其值是任意的。 3.无副反应时,沉淀的溶度积与溶解度有何关系?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否一定小?举例说明。 答:θθsp )A (M c n m K s n m n m n m += 不同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不能根据溶度积数值大小直接判断。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不一定小,如Ag 2CrO 4与AgCl 。 4.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还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碱效应、配位效应等。 5.判断下列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现象并予以解释。 (1)将少量CaCO 3固体放入稀HCl 中。 (2)将少量Mg(OH)2放入NH 4Cl 溶液中。 (3)向少量MnSO 4溶液中加入数滴饱和H 2S 水溶液,再逐滴加入2mol ·L -1的氨水。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常考知识点强化总结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一、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类型 1.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1)特点 ①单体分子含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 ②单体和生成的聚合物组成相同; ③反应只生成聚合物。 (2)加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将链节写在方括号内,聚合度n 在方括号的右下角。由于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 表示。如聚丙烯的结构式。 (3)加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①均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只有一种。如 ②共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有两种或多种。如 2.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1)特点 ①缩聚反应的单体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 ②单体和聚合物的组成不同; ③反应除了生成聚合物外,还生成小分子; ④含有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聚合物呈线型结构。 (2)缩合聚合物(简称缩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如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单体的物质的量与缩聚物结构式的下角标要一致;要注意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一般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n -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n -1)。 ①以某分子中碳氧双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基团中的活泼氢原子结合成水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②以醇羟基中的氢原子和酸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③以羧基中的羟基与氨基中的氢原子结合成H 2O 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特别提醒 单体与链节不同,如 单体是CH 2===CH 2,链节为—CH 2—CH 2—, 加聚物与单体结构上不相似,性质不同,不为同系物。如 分子中无。 3.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的比较

胶体化学

胶体化学 *()电泳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说明溶胶粒子带电界面法移动法电泳装置实验测出在一定时间内界面移动的距离可求得粒子的电泳速度电动现象介绍四种电动现象:电泳、电渗、流动电势、沉降电势。 Fe(OH)溶胶粒子带正电*电势梯度时溶胶粒子与普通离子的运动速度溶胶粒子与一般离子定向移动的速度数量级接近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是带电的粒子的种类运动速度HOH-NaKCl-CHCOO-CHCOO-溶胶粒子~*胶体粒子的电泳速率影响因素:电势梯度越大、粒子带电越多、离子体积越小、介质粘度越小电泳速度越大电泳速率与加入的电解质有关:随着加入电解质的增多电泳速率变慢。 溶胶粒子与一般离子定向移动的速度数量级接近而溶胶粒子的质量约为一般离子的倍胶粒所带电荷的数量应是一般离子所带电荷的倍*电泳应用广泛例如:利用电泳速度不同可将蛋白质分子、核酸分子分离在医学上可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在陶瓷工业中利用电泳将粘土与杂质分离得到高纯度的粘土等等。 *()电渗外电场作用下溶胶粒子不动(如将其吸附固定于棉花或凝胶等多孔性物质中)而液体介质做定向流动的现象称为电渗若没有溶胶存在液体(如水)与多孔性固体物质或毛细管接触后固、液两相多会带上符号相反的电荷此时若在多孔材料或毛细管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液体也将通过多孔材料或毛细管而定向流动这也是一种电渗电渗可用于纸浆脱水、陶坯脱水等*()流动电势在外力作用下迫使液

体通过多孔隔膜(或毛细管)定向流动在多孔隔膜两端所产生的电势差称为流动电势电渗的逆过程P:电位差计*()沉降电势分散相粒子在重力场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下迅速移动时在移动方向的两端所产生的电势差称为沉降电势电泳的逆过程*说明:溶胶粒子和分散介质带有不同性质的电荷溶胶粒子为什么带电?溶胶粒子周围的分散介质中反离子(与胶粒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是如何分布的?电解质是如何影响电动现象的?双电层理论电泳电渗流动电势沉降电势(液体静止固体粒子运动)(固相不动液体移动)四种电现象的相互关系*溶胶粒子带电原因:扩散双电层理论①离子吸附:固体表面从溶液中有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 如AgI溶胶:溶液中I-过量时可吸附I-而带负电溶液中Ag过量时可吸附Ag而带正电。 ②电离: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在溶液中发生电离而带电如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在pH低时氨基形成-NH而带正电在pH高时羧基形成-COO-而带负电。 *处在溶液中的带电固体表面在静电力作用必然要吸引等电量的、与固体表面上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即反离子或异电离子)环绕在固体粒子的周围这样便在固液两相之间形成了双电层。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关于双电层的理论。 *缺点:)不能解释表面电势与电势的区别:)不能解释电解质对电势的影响年亥姆霍兹首先提出在固液两相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类似于平行板电容器那样的双电层:正负离子整齐地排列于界面层的

有机化学第五章习题答案

旋光异构 5.1(略) 5.2(略) 5.3(略) 5.4 下列化合物中哪个有旋光异构体?如有手性碳,用星号标出。指出可能有的旋光异构 体的数目。 a. CH 3CH 2CHCH 3 Cl b. CH 3CH=C=CHCH 3 c. CH 3 d. e. f. CH 3CH CH OH COOH CH 3 g. HO OH h. O CH 3 i. j.CH 3 答案: a. CH 3CH 2CHCH 3 Cl ( 2 个 ) b. * * CH 3CH=C=CHCH 3 ( 2 个 ) c. CH 3* ( 2 个 ) d. e. ( 无 ) ( 无 ) f. CH 3CH CH OH COOH CH 3 * ** ( 22 =4 个 ) g. HO OH ( 无 ) h. O CH 3( 2 个 ) i. ( 2 个 ) j. CH 3 ( 无 ) 新版本增加两个K (无)和L O (2个)

5.5下列化合物中,哪个有旋光异构?标出手性碳,写出可能有的旋光异构体的投影式, 用R,S标记法命名,并注明内消旋体或外消旋体。 a. 2-溴代-1-丁醇 b. α,β-二溴代丁二酸 c. α,β-二溴代丁酸 d. 2-甲基-2-丁烯酸 答案: a.CH2CH2CH2CH3 OH Br CH2OH H Br COOH H Br COOH H Br CH2CH3 ( R ) ( 2R,3R ) CH2OH Br H CH2CH3 ( S ) b.HOOCCH CH COOH Br ( meso- ) COOH H Br COOH Br H COOH Br H COOH H Br ( 2S,3S ) c.H3CCH CH COOH COOH H Br CH3 H Br COOH Br H COOH Br H COOH H Br COOH Br H ( 2S,3R )( 2R,3S )( 2S,3S )( 2R,3R ) COOH Br H CH3 H Br d.CH3C=CHCOOH CH3 ( 无 ) 5.6 下列化合物中哪个有旋光活性?如有,指出旋光方向 A没有手性碳原子,故无 B(+)表示分子有左旋光性 C两个手性碳原子,内消旋体,整个分子就不具有旋光活性了 5.7 分子式是C5H10O2的酸,有旋光性,写出它的一对对映体的投影式,并用R,S标记法命 名。 答案: COOH H CH3 CH2CH3 ( R ) COOH H3C H CH2CH3 ( S ) C5H10O2 5.8 分子式为C6H12的开链烃A,有旋光性。经催化氢化生成无旋光性的B,分子式为 C6H14。写出A,B的结构式。 答案:

基础化学 填空题

基础化学填空题 第一章:稀溶液的依数性 1.人体血浆浓度:280~320mmol/L。 2.用渗透压力法测高分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力。 4.产生渗透的必备条件:存在半透膜,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不相等。纯渗透的方向是:从纯溶剂往溶液方向或从稀溶液往浓溶液方向。 第二章:电解质溶液 1.下列系统中加入0.50g NH4Cl并使其溶解: ⑴10.0ml 0.1mol/L的HCl溶液(pH):几乎无影响,HCl强酸而NH4Cl是弱酸。 ⑵10.0ml 0.1mol/L的NH3溶液:同离子效应,解离度降低,pH降低。 ⑶10ml纯水:pH降低,NH4Cl是离子酸。 2.若考虑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应用活度代替离子的浓度。活度因子反映了溶液中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的大小。 3.酸碱质子理论的创始人是:布朗斯特—劳瑞。 第三章:缓冲溶液 1.血液的pH正常值范围是:7.35~7.45 ,超出这个范围,人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或碱中毒。 2.缓冲系或缓冲对是缓冲溶液中的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 3.缓冲容量β值等于使单位体积缓冲溶液pH改变一个单位时,所需加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 第五章:胶体和乳状液 1.进入吸附层的反离子越多,ζ电动电位就越小,扩散层的厚度变薄,溶胶就越不稳定。 2.从结构上分析,表面活性物质同时具有亲水的极性基团和疏水的非极性基团。 3.要获得稳定的乳状液,一定要有乳化剂的存在,使液—液界面的表面张力变小,同时在被分散的液滴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 4.沉降平衡是沉降和扩散两种相反作用达到平衡的结果,此时溶液中胶粒数目形成一定浓度梯度状况。 5.电渗是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分散介质通过多孔隔膜移动;而电泳则是带电胶粒在外电场作用下在介质中运动。 6.溶胶是多相系统。 7.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一种具有网状结构的半固体物质,这一过程形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物质叫做凝胶。 8.胶团结构中扩散双电层是指吸附层和扩散层。 9.乳状液所属的分散系是粗分散系。 10.电动电位绝对值的大小可以用以判断溶胶的稳定性。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 1.发生有效碰撞时,反应分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碰撞发生在合适的

物理化学第五版第五章课后答案

第五章 化学平衡 5.1 在某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取 的A(g)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若 ,试证明,当反应进度 时,系统的吉布斯函数G 值为最小,这时A, B 间达化学平衡。 5.2 已知四氧化二氮的分解反应 在298.15 K 时,1?754=-mol kJ .G Δθ m r 。试判断在此温度及下列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方向。 (1) N 2O 4(100 kPa), NO 2(1000 kPa);

(2) N 2O 4(1000 kPa), NO 2(100 kPa); (3) N 2O 4(300 kPa), NO 2(200 kPa); 解:由J p 进行判断 14720=15 298×314810×754=3 .)...exp()RT G Δexp(K θ m r --= 5.3 1000 K 时,反应 的1?39719=-mol kJ .G Δθ m r 。现有与碳反应的气体混合物,其组成为体积分数 ,,。试问: (1)T = 1000 K ,p = 100 kPa 时,m r G Δ等于多少,甲烷能否形成? (2)在1000 K 下,压力需增加到若干,上述合成甲烷的反应才可能进行。 5.4 已知同一温度,两反应方程及其标准平衡常数如下: 求下列反应的 K 。 解:所给反应 = (2)-(1),因此 θ m r θ.m r θm r G ΔG ΔG Δ1 2=,-

θ θ θ θ θ θ 1 2 1 2 ) ln ( ln ln K K K K RT K RT K RT = - - - = - 5.5 已知同一温度,两反应方程及其标准平衡常数如下: 求下列反应的。 解:所给反应 = 2×(2)-(1),因此 θ m r θ . m r θ m r G Δ G Δ G Δ 1 2 2 = , - θ θ θ θ θ θ 1 2 2 1 2 ) ( ) ln ( ln 2 ln K K K K RT K RT K RT = - - - = - 注:平衡组成的计算关键是物料衡算。 5.6 在一个抽空的恒容容器中引入氯和二氧化硫,若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则在375.3 K时的分压分别为47.836 kPa 和44.786 kPa。将容器保持在375.3 K,经一定时间后,总压力减少至8 6.096 kPa,且维持不变。求下列反应的K θ。 解:反应各组分物料衡算如下 因此, 5.7 使一定量摩尔比为1:3的氮、氢混合气体在1174 K,3 MPa下通过铁催化剂以合成氨。设反应达到平衡。出来的气体混合物缓缓地通入20 cm3盐酸吸收氨。用气量计测得剩余气体的体积相当于273.15 K,101.325 kPa的干燥气体(不含水蒸气)2.02 dm3。原盐酸溶液20 cm3需用浓度为52.3 mmol·dm-3的氢氧化钾溶液18.72 cm3滴定至终点。气体通过后只需用同样浓度的氢氧化钾溶液15.17 cm3。求1174 K时,下列反应的。

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微型专题五

微型专题五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原理。2.掌握高聚物单体确立的方法。3.学会有机推断题分析解答。 一、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比较 1.加聚反应 例

1某软质隐形眼镜材料为如图所示的聚合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该聚合物的反应属于加聚反应 B.该聚合物的单体是丙酸乙酯 C.该聚合物分子中存在大量的—OH,所以具有较好的亲水性 D.该聚合物的结构简式为 答案 B 解析该反应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了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单体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该聚合物分子中存在大量的—OH,和水能形成氢键,所以具有较好的亲水性;根 据图示可知,该高聚物的结构简式为 【考点】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比较 【题点】加聚反应

特别提示 加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将链节写在方括号内,聚合度n写在方括号的右下角。由于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 “—”表示,如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 2.缩聚反应

例 2某种具有较好耐热性、耐水性和高频电绝缘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片断为 则生成该树脂的单体的种数和化学反应所属类型正确的是() A.1种,加聚反应B.2种,缩聚反应 C.3种,加聚反应D.3种,缩聚反应 答案 D 解析从分子的组成来看,应是缩聚反应的产物,而且分子是由三种单体缩聚得到,分别是CH2O、

【考点】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比较 【题点】缩聚反应 特别提示 缩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如: ↑ 端基原子团 ↑ 端基原子 3.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比较

jcdy05 基础化学第七版试题

第五章胶体 一、填空题 1.NaCl、CaCl2、AlCl3对As2S3溶胶(带负电荷)的聚沉能力的大小顺序为。 2.使蛋白质分子沉淀析出,最常用的盐析试剂是,它的作用原理是。 3.用AgNO3和KI(过量)溶液制备的AgI溶胶,胶核是,它优先吸附离子,从而带____电荷。 4.高分子溶液比溶胶稳定是因为。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浆与溶胀互为逆过程 B.蛋白质在等电点处溶胀最大 C.高分子化合物在形成溶液时要经过溶胀的过程 D.高分子化合物(C6H10O5)n的单体为C6H10O5 2.对于高分子溶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高分子溶液是稳定系统B.高分子溶液是均相系统 C.高分子电解质在中性溶液中不带电D.高分子溶液的粘度都比较大 3.分散相粒子能透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的分散系是() A.粗分散系 B.粗分散系和胶体分散系C.分子、离子分散系 D.胶体分散系E.真溶液 4.关于乳状液,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乳状液是粗分散系B.乳状液是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系统 C.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比较稳定D.高度分散的油水系统是乳状液 5.下列哪种方法不能使溶胶发生聚沉( ) A.加入电解质B.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 C.加热D.加压 6.鉴别高分子溶液与溶胶可借助于( ) A.布郎运动B.丁铎尔现象C.电泳D.渗析 7.对于胶团[(AgI)m·n Ag+·(n-x)NO3-]x+·x NO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胶核是(AgI)m B.胶粒是[(AgI)m·n Ag+·(n-x)NO-3]x+ C.m=n+x D.在电场中胶粒向负极移动 8.对于As2S3(负溶胶),聚沉能力最大的是( ) A.K2SO4B.CaCl2C.AlCl3D.Na3PO4 9.物质间发生物理吸附时的作用力是( ) A.共价键B.离子键C.氢键D.范德华力 10.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共同特点是( ) A.有选择性B.热效应大C.单分子吸附D.降低表面能 11.当溶液的pH=7.5时,乳清蛋白向负极泳动,欲使其反向运动则应( ) A.增大电压B.加入同离子C.加碱使pH>pI D.加酸使pH

《有机化学》(第四版)第五章芳烃(习题答案)

第五章 芳烃 芳香性 思考题 P152 习题5.1 写出四甲(基)苯的构造异构体并命名。 解: CH 3 CH 3CH 3 CH 3 CH 3 CH 3CH 3 H 3C CH 3 CH 3 3 H 3C 1,2,3,5-四甲(基)苯1,2,3,4-四甲(基)苯1,2,4,5-四甲(基)苯 P152 习题5.2 命名下列各化合物或基: 解: CH 3 C 2H 5CH(CH 3)2 CH 2CH 2 C=C 3H H 3C 1-甲基-2-乙基-4-异丙基苯 1,2-二苯乙烷 顺-2-苯基-2-丁烯(E)-2-苯基-2-丁烯 CH 3 CH 3 CHC(CH 3)3 (CH 3)3C 2,6-二甲基苯基 β-苯乙基2,2,4,4-四甲基-3-苯基戊烷 CH 2CH 2 2-苯乙基 P153 习题5.3 写出下列各化合物或基的结构式: (1) 异丁苯 CH 2CH CH 3 CH 3 (2) 间甲苯基环戊烷 CH 3 (3) (E)-1,2-二苯乙烯 C=C H Ph Ph H (4) 顺-5-甲基-1-苯基-2-庚烯 C=C H H CH 2CHCH 2CH 3CH 23

(5) 二苯甲基 C 6H 5C 6H 5 (6) 3-苯基-2-丙烯基 CH 2CH=CH C 6H 5 P156 习题5.4 甲苯的沸点比苯高30.5℃,而熔点低~100℃,为什么? 解: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苯,分子间色散力大于苯,因比甲苯的沸点也高于苯; 但苯分子的对称性好,晶格能大于甲苯,因此苯的熔点高于苯。 P161 习题5.5 写出乙苯与下列试剂作用的反应式(括号内是催化剂): (1) Cl 2(FeCl 3) (2) 混酸 (3) 正丁醇(BF 3) (4) 丙烯(无水AlCl 3) (5) 丙酸酐(CH 3CH 2CO)2O(无水AlCl 3) (6) 丙酰氯CH 3CH 2COCl(无水AlCl 3) 解:(1) CH 3CH 2 CH 3CH 2 Cl Cl CH 2CH 3Cl FeCl 3 + (2) 混酸 CH 3CH 2 CH 3CH 2 NO 2 +NO 2 CH 2CH 3 (3) BF 3 CH 3(CH 2)3OH C 2H 5 CHCH 2CH 33 CH 2CH 3 +CHCH 2CH 3CH 2CH 3 CH 3 (4) 233 + CH(CH 3)2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CH(CH 3)2 (5) 3223 + CO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2CH 3 O (6) 323 CH 2CH 3 + CO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2CH 3 O P161 习题5.6 由苯和必要的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 (1) 解: HO H SO +(或环己烯)

物理化学第五章 胶体化学

第五章 胶体化学 一.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性质中,哪一个不属于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 A.布朗运动 B.电泳 C.扩散 D.沉降平衡 2.由过量KBr与AgNO3溶液混合可制得溶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位离子是Ag+ B.反号离子是NO3- C.胶粒带正电 D.它是负溶胶 3.区别溶胶与真溶液和悬浮液最简单最灵敏的方法是( ) A.乳光计测定粒子浓度 B.观察丁达尔效应 C.超显微镜测定粒子大小D.观察ζ电位 4.胶体溶液是( ) A.真溶液,故称为胶体溶液 B.分散相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的分散体系 C.分散相能通过滤纸及半透膜的分散体系 D.分散相不能通过滤纸及半透膜的分散体系 5.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 A.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于稳定体系 B.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体系 C.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体系 D.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体系 6.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稍过量KI溶液,得到溶胶的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 A.[(AgI)m·n I-·(n-x)·K+]x-·x K+B.[(AgI)m·n NO3-·(n-x)K+]x-·x K+; C.[(AgI)m·n Ag+·(n-x)I-]x-·x K+ D.[(AgI)m·n Ag+·(n-x)NO3-]x+·x NO3-。 7.下列性质中既不属于溶胶动力学性质又不属于电动性质的是( ) A.沉降平衡B.布朗运动C.沉降电势D.电导 8.在AgI溶胶(带负电荷)中分别加入同浓度的下列物质,聚沉值最低的是:( ) A.La(NO3)3 B.Mg(NO3)2 C.NaNO3 D.KNO3 9.溶胶中胶粒的布朗运动是属于( ) A.溶胶热力学稳定性的因素B.溶胶动力学稳定性的因素 C.溶胶聚结稳定性的因素 D.是降低胶体表面自由能的因素 10.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介质是( ) A.液体B.气体C.固体 D.气体或固体 11.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 A.是多相体系 B.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对电解质很敏感 D.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12.有关超显微镜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观察离子的布朗运动 B.可以配合电泳仪,测定粒子的电泳速度 C.观察到的粒子仅是粒子对光散射闪烁的光点 D.可以直接看到粒子的形状与大小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_知识点整理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 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 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 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3Cl,沸点为-24.2℃) 氟里昂(CCl2F2,沸点为-29.8℃) 氯乙烯(CH2==CHCl,沸点为-13.9℃) 甲醛(HCHO,沸点为-21℃) 氯乙烷(CH3CH2Cl,沸点为12.3℃) 一溴甲烷(CH3Br,沸点为3.6℃) 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 甲醚(CH3OCH3,沸点为-23℃) *甲乙醚(CH3OC2H5,沸点为10.8℃) *环氧乙烷(,沸点为13.5℃)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3(CH2)4CH3环己烷 甲醇CH3OH 甲酸HCOOH 溴乙烷C2H5Br 乙醛CH3CHO 溴苯C6H5Br 硝基苯C6H5N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