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经典课件,独创!!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练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②古 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 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 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 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 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 凄凉之情。
注意区分借景抒情 与托物言志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托物言志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
1、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 疾苦、怨愤。 2、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 《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 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 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托物言志,用蝉来警戒自己,要 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 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①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高树,餐风饮露,所 以难以饱腹。 ②“徒劳”句——虽带恨声,但也徒然(没有人 同情)。 ③疏欲断——蝉通宵悲鸣,最后鸣声稀疏、无法 继续下去。 ④碧无情——碧树对蝉的悲鸣无动于衷。 ⑥“薄宦”句——薄宦:微薄的官职。梗:树枝。 泛:漂浮。喻行踪依然漂泊无定。 ⑥芜已平——杂草丛生,荒芜到快要平没了。 ⑦举家清——全家清苦。连上句意谓:多劳你的 鸣声使我警觉,使我全家也和你一样坚守操守, 过着清苦的生活。
问:这首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以乐景写哀情。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 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唯有如 此美景,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 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 情更加浓厚。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

3
下面将间接抒情的常见方式加以说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4)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期,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古诗词鉴赏:8种抒情手法(附例句+练习)

几种常见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指的是抒发情感的方法,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感。
#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①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
③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具体可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寓情于景常常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人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即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虽暂时受到压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
这正是欧阳修这种政治家的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
19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
19托物言志
20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20 借史抒情
2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 托物言志 ③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咏史抒怀)
④借典抒情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下面的诗歌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的诗歌。 3、有人认为某诗在表达情感上体现了曲折通幽的
1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1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
12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3残灯无焰影幢幢,12此借夕景闻抒君情谪(九江乐。景垂写死哀病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13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
14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景象与现在的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的鲜明对比, 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六朝因纵情作乐、奢 靡浮华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寄托了吊古伤今的
感慨。
课外练习6 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抒情技巧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参考答案:本诗的抒情方式为怀古伤今。以今昔对比的 手法着重渲染昔日的繁华,而衬托出今日的凄凉, 以此表达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解析 ] “怎样借景抒情 ”要求考生通过情景之间的相似性 来分析词人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考生首先要理清 作者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如本词上片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 考生就可以感知到作者是因声而望景,由景再生情。其次是情景 之间的相似性,如水阔云低暗示了心情的黯淡,燕子远去和人千 里又极为相似,落落的梨花又恰是孤寂无依的词人的真实写照。
? 【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 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 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 ,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 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 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 涵的情思。
[参考答案] 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 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 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 到自己孤寂无依。
情景交融
?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 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有什么作用?
议论、抒情等表达方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式及特点;
?请加以赏析。
步骤二:释运用,结合诗句阐
3.从“情”与“景”诗 (词)是怎样表达作 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 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用的;
步骤三: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
式对塑造 人物形象、表 情达意的作用。
[例 2] (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 分)
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借古讽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吴地所产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④若个:哪个。
借景抒情: 1、寓情于景 2、触景生情 3、以景结情 借物抒情: 借事抒情:
1、托物言志 2、托物寓理
1 、借古讽今 (喻今、伤今) 2、用典抒情
指出以下诗句各自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直接抒情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 别情。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寓情于景
请判断以下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方式
(1)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用典抒情 (2)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
(3)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直接抒情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李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表达了什么感
情?
【答案】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男儿何不 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抒发了投笔从戎、 建功立业的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一句,意谓南方的鸟 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上。 请简要分析“红槿花中越鸟啼”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 情的。 【答案】①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的写 作手法。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鸣的景 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 ②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见越鸟在枝头啼叫,联 想到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了自己的故园之思。
抒情的手法大全

抒情的手法大全
(一)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手法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
(二)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即抄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如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唐代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作者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如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唐代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道陵松柏满残阳。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唐代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课件56张-高考语文复习课件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 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 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 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 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 心。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 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 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 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
移情于景
• 劳劳亭 • 李白 • 天下伤心处, • 劳劳送客亭。 • 春风知别苦, • 不遣柳条青。 • 问题:如何表达离别之意? • 直抒胸臆,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
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 惜别伤别之心。
5、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 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 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 尽而意犹未尽。
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 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_借__景_抒__情___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 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__物__言__志___
④移情于景
•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 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常用抒情手法。
2、规范答题思路,提高运用能力。
学习过程
一、小试身手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触景生情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借景抒情
3.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借事抒情
4.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托物言志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寓情于景
6.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直接抒情
总结抒情方式:
二、实战演练
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①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②结合具体诗句说明怎样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③渲染了什么气氛或者表达了什么感情
阅读下列古诗,并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1)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诗的二、四句都是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艳丽,景色优美,更觉离别的
难堪。
以乐景写情,反衬了离愁别绪。
(乐景写哀情,反衬)
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山月:乐府旧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
“高高秋月照长城”尾联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1)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复杂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荒凉的边塞风光融为一体。
(2)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1)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三四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总结答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