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间接抒情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2、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 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叙写了六朝 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 伤今的无限感慨。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 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注:严蕊:南宋中叶女词人。
问:简要回答末句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由此可知这首宋 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人在武陵微醉”是用典抒情。用了“武陵人”的典故,
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
词抒写的是桃花。
4. 以景结情
诗歌的结尾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 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本词下片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事景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Nhomakorabea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 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 分析。
古诗抒情手法的分类及鉴赏

古诗抒情手法的分类及鉴赏作者:戴敬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8期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五种形式: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有分以下几种情形:(1)乐景写乐情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用“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2)哀景写哀情如: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以苍凉的秋景写出了对国运艰难地关注和沦落他乡的凄苦。
(3)乐景写哀情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浸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是燃烧着的一团旺火,十分绚烂。
以江碧衬鸟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来,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融,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

3
下面将间接抒情的常见方式加以说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4)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期,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踏雪寻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关雎》)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卫风·伯兮》)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诗歌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 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 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 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 涕下”。
(4)、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 感寓于叙事之中。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 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 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 切心情。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 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 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 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 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 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 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 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 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即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 寓情于景----只写景,通过情感语 言来抒情 融情入景----通过特定意象来抒情 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杨柳 岸,晓风残月” 再如《琵琶行》 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
(2)、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 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 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 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 想),多见于咏物诗。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 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抒情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艺术手法第一课时抒情手法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抒情手法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规范答题步骤重点难点: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此类题常见出题模式:这首诗是如何抒情的?这首诗抒发情感用了哪些手法?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怀、③用典抒情④即事感怀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3分)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二、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悲秋南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晓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睛山鸟乐。
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
表现手法——诗歌鉴赏

比 喻 PREFACE
使用比喻时需注意:
1、本体和喻体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所用喻体多为常见,易懂的事物或道理; 4、注意思想感情; 5、多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或道理来比 喻抽象,深奥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
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具体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技巧
by.罗兮
1
抒情手法
2
描写的手法
目录
修辞手法
4
其他
3
1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评 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用典抒情(引用过 去有关人,地,事,物史实或语言文字)
答题“术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衬 哀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 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
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
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
2.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
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
渲
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
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
染
夜的深和夜的静
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
写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 由一事物联系
Eg. 踏花归来马蹄香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静为动
1、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2、两山排闼送青来
3、《吴江》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10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抒情
1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 借景抒情 莺恰恰啼。 12.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乐景写哀情 1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 雨入寒窗。 借景抒情
14.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 南《蝉》) 托物言志 15.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 乐景写哀情 雨下西楼。《谢亭送别》 16.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直接抒情
乐景衬哀情
3. 以景结情
诗歌的结尾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 (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山居即事》 王 维 (2008年天津卷) • 《春日即事》 李弥逊(2008年全国卷Ⅱ) • 《小斋即事》 刘一止(2007年海南、宁夏卷)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 直接抒情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借景抒情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触景生情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 直接抒情 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 5.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借事抒情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寓情于景 7.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 满乾坤(《墨梅》王冕) 托物言志 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 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 程万里’ 直接抒情 9.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 带血归。 用典抒情 触景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末句中的“却听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 末句中的“却听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 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6分 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分)
环境烘托 塑造人物
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 从诗的前两句来看, 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5 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 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 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 (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 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 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 僧人的情趣高雅; 挂僧衣” 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 闲洒脱。( 。(3 闲洒脱。(3分)
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 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 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 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 法。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 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结句写景, 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结句写景, 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 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 体味诗的意境, 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 无穷的艺术效果。 无穷的艺术效果。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寒冷、寂静( 冷峭)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 寒冷、寂静(或:冷峭) 的环境。 的环境。 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是一个垂钓江边 清高孤傲的渔翁 形象。 在漫天大 垂钓江边、 渔翁形象 是一个 垂钓江边 、 清高孤傲的 渔翁 形象 。\在漫天大 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 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 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 曲折地表达出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 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 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从军行七首(其二)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写法有什么好处? 写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 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前三句写军中置酒饮乐,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尾句轻 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 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 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第四句不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 第四句不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 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 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 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 ,,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 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 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诗歌鉴赏 之 间接抒情
西 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钩疏箔: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 这首诗描写了 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 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 在北风的呼啸中波 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浪不断拍打堤岸 , 又咆哮着远去 。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 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 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 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分) 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2 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 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 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 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 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2分)(从“以响衬静”角 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2 )(从 以响衬静” 。( 度作答亦可) 度作答亦可) 讲究炼字。 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 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 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 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 的感受。( 。(2 的感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