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论当前中国民粹主义思潮

浅论当前中国民粹主义思潮

浅论当前中国民粹主义思潮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也不断涌现。

简单来说,民粹主义是指一种以“人民”为核心,以批判精英和建立直接民主参与制度为主旨的政治运动和思潮。

这种思潮早在20世纪初期就出现了,当时主要表现为世界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

而当前的中国民粹主义思潮,主要是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一种表现,而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尚未显现。

从经济领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一些人民群众感到自己处于社会的边缘。

这种群体在民粹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怀疑现有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并抱怨富人和精英阶层的阶级压迫和资本操纵。

他们认为政府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却没有为穷人贡献太多。

因此,他们呼吁实行横向分配政策,即平均分配社会财富,取消“富人税”等财产税收政策。

此外,从文化方面来看,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认为传统文化价值被新生代物质文化价值蚕食、冲淡,呼吁振兴传统文化,反对西方文化的入侵。

在教育方面,这种思潮也表现在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反对应试教育,反对“高消费”教育,反对升学挤压的现象等。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是由于国内贫富分化、经济不稳定、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文化认同的差异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它表现为反对精英和对民主权力的追求,这对于现有政府来说是一个成功的挑战。

但是,由于该运动在政治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因此,其对目前中国政治的推动力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和反思。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也有着 十分重 要的传承 意义 。
第一 、 中 国传 统 文化 对 中国社 会 思想 文 化起 着 良好 的 整合 作
首先 , 在文 化传 承上 , 必须 加大 文化发 展 资金 投入 , 扩展 传统文 化 宣传 , 做好 传统 文化 的延续 工作 。中 国传 统文化 经过 两千 多年 的 考验, 已深深 融入 中 国人的 生活之 中 这无 疑是 我们 的一 个非 常有 利 的 因素 , 因为这说 明我们 还 没有 彻底 的 脱 离传 统文 化 的影 响 , 我 们 还有着 非常浓厚 的传统 文化 素养 。
其次 , 我们 可 以发现 , 在众 多西 方文 化 的主旋 律影 片中 , 利用 了
许 多 中华 文化 元 素 , 如 《 花木兰》 、《 功 夫 熊 猫 》等 , 西方 在借 用 我 们 的元 素在 宣 传 他们 的主
用 。它 的文 化整 合力 量使 得中华 民族 能够 凝聚 并且 团结在 一 起 , 借 此 凝聚 的 力量 , 从而 推 动 了经 济的 发展 。而 另 一方 面 , 种族 血缘 的 亲和 力 , 使得 政 治政 权 间有 着 非常 有效 的控 制 力 , 这 使 得整 个 社会 能够 稳 步 向前 。悠 久 的传统 文 化使 得 整个 民族 能够 紧 密 的结 合在 起, 共 同地推动 整个 国家的发 展 。 第二 、 中国传 统文化 是 中 国经 济增 长的 潜在 动力 。儒 家 文化 中 方式 。 的 “ 忠” 、“ 孝” 、“ 礼” 、“ 义” , 以 及从 其 中衍 生 出来 的爱 国 、 和谐 、 第三, 在 传统 文化 的创 新中 要不 断发掘 文 化优势 。继 承和 弘扬 诚 信 等 观念 , 使 得 国 民 愿意 为 了 国 家 的发 展 , 牺牲 个 人 的 利 益 , 有 优秀 传统 , 加大 对中 华传统 文化 的 整理与 开发 。我 国的传 统文 化博 利 于政 府发挥 自身 的主 导作 用 , 有 利 实现宏观 经 济政策 的落 实与 施 大 精深 , 这 使得 我 国在 2 l 世 纪 的文 化软 买 力竞 争 中拥 有着 极 强 的 行。 同时 也有利 于中央 与地方 实现 良好 的控 制关心 , 实现 全局统一 , 竞争优 势 , 当之无愧 是提升 文化软 实力 取之不尽 的宝 藏 。 从 而促 进 国 民经济 的 整体 发展 , 缩 小 贫富 差 距 , 实现 共 同富 裕 。此 第四, 要处理 好传 统文 化与 现代 化 的关 系。实现 民族 文化 现代 外, 冈 0 强 自健 、 厚德 载 物等 理念 , 使 得社 会 成员 不会 囿 于一 隅 , 这种 化 的转 换 , 赋予 传统 文 化 以时代 精 神 , 便之 成 为与 现代 社 会相 适应 自立 意识 和 自强不 息的 精神有 利于 激励 和鼓 舞社会 成 员发展 经济 、 的 高级 文 明 。加 强 青少 年 的传 统文 化 教育 、 通 过 多种 教育 方 式 , 使 脱贫 致富 、 自我奋 斗 、 积 极进取 , 不断 开拓改 革开放 的新局面 。 厂大 青少 年理 解和 继承优 秀传 统文 化精 髓 , 让 中华 民族 文化代 代相

浅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价值与发展前景

浅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价值与发展前景

浅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价值与发展前景古村落是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及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但由于各种原因,古村落的现有状况较差,在其保护方面,还有较多事情需要落实,保护古村落具有深远的意义。

标签:古村落;价值;保护古村落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是传统社会发展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遗产,其包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当今社会发展所不可取代和不可再生的。

在很大程度上,古村落维系着人们由古至今所建立起的文化认同。

近年来,古村落保护被日益提上日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古村落保护越来越重视其开发与保护并行。

一、古村落的概念古村落,指的是蕴含着较多的文化及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社会、艺术、历史、科学的价值,它是农耕文明时期所遗留下的一大笔遗产,现阶段我国共有七千多个具有以上价值的古村落。

在地址选择上,古村落所在区域大多是环境优美,根据古代的风水学,它们多追求择吉面而居;在人们居住环境及其布局上,采用儒家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在建设的方面,古村落大多数依山傍水、因地制宜、节省土地、巧夺天工。

二、古村落的保护价值(1)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一类文化资源,古村落拥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價值。

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和时代进步的印证,它依据时间及空间两个维度来传递着历史文化信息,古村落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及其成果。

解读古村落,让我们能够解读人类历史及文明的发展轨迹,让游客深刻地体会村落的变迁。

(2)科研价值。

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产物,古村落是各个学术研究的根基地,是对家庭起源、宗教演变、村落形成、人才教育及基因关系等课题的研究及考证基地。

古村落是前人对事物规律及其本质的认知与运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3)经济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古村落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主要展现在旅游经济价值方面。

古村落发展旅游行业,最关键的对象就是以精神文化为追求的文化消费者。

在各个不同的区域,因其所处的自然、地理及历史的背景不同,古村落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浅论现代眼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提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我们要很好的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跟糟粕,并且吸收其中的精华,去除糟粕,这样才能在很好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丰富传统文化。

怎样区分精华与糟粕?1 、从评判权上考虑。

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

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

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评判的依据。

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

我觉得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他人的生存与乐趣?3 、文化效应的多样性。

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

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

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

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

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 、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的 多样 性和 自然 资源 的丰富性 ,使得 中国在 政 治、经 济 、文 化 以及 军事 上都 较 易于 统一 ,不仅 形 成
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完整系统,使中国文化具有 多元性并使之绵延不绝 ( 而其他古文明地区一 旦沦 亡于外族 的入侵 ,即一蹶不振),而且也使中国没有 向外部拓展 的野心 ,养成 了中国人独 自经
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 自 。 信
然而,不幸的是 ,这种曾有力促进并延续中国小农经济发展的封 闭性环境却非常不利于商业流
通 ,也 不利 于 民族 文 化 的对外 开放 。因此 ,虽然 有 了张 骞通 西域 、 玄奘取 经 、郑 和 下西 洋 ,以及 汉
唐的繁荣和开放,然而中国始终依然对外封 闭。与此 同时小农经济又强化了这种封 闭性, f : 从不易
和水平,完全可以绕过好望角到达美洲”_,但他到了肯尼亚就返 回,而且七次下西洋走的同 ‘ 2 j 条
海上 “ 绸之路 ”。 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烈的 自我为中心的民族 自傲感,一方面培养了中华 民族强烈 的民族气节和骨气,促使着 中国 人为民族、为国家而发奋而努力;另‘方面使中国人夜郎 自大,不屑于 向外 国人学习,所 以才有 了 中国古代的先进和近代 以来 的落后这 一鲜 明对 比。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1期 1
VO . l 1 1 No 1 .
重 庆 电 力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 a f o g igElcr we l g o r l n qn e t cPo r n o Ch i Col e e
营 、和平温 顺 的 国 民性 格 。 作为 陆地 文化 的代 表 ,中 国的 陆地 文化 有 如下 儿方 面 的文化 特 征 :

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分析摘要: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和灵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弘扬,使人民群众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源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群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其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具有普适性,对当代群众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的文明体系,它既包括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也包括各兄弟民族文化。

其中,儒家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同时,由于儒家思想的深刻性,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极大的束缚,因而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2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策略2.1强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渗透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强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渗透有着诸多优势。

借助传统节日举办各种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时代气象,运用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民众,这也是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和群众文化建设交叉渗透的重要途径。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有效运用各种传统节日,能使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更丰富多样。

其中,在元宵节看夜灯、猜灯谜的民俗活动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已较为普遍,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中秋节可以开展中秋赏月活动,此外还有群众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等。

这些活动形式都可以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精髓所在。

通过开展这样的特色活动,既能引导广大民众深入发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又是传承弘扬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消极的一面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消极的一面

浅论中国传统⽂化消极的⼀⾯最近,在论⽂答辩中,答辩⽼师就我论⽂中的⼀句话提出了疑问。

⽼师让我就论⽂中“中国传统⽂化就其实质⽽⾔,呈现出⼀种整体扼杀组成整体的个体的现象。

”这句话作进⼀步解释。

虽然当时我从论⽂中提及的“宗族⽂化”作了解释,也从中国传统⽂化的代表——儒家⽂化作了拓展性回答。

但⾄今这个问题⼀直在困扰着我。

(⼀)中国传统⽂化有其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糟粕。

特别是对个体个性的扼杀,影响深远。

从宗族⽂化⽅⾯来说,既有道德传家、耕读⼈家等的优良⽂化,也有着宗族家法等与现今道德与法律相悖的糟粕。

在⼀定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庭的放⼤就是宗族,宗族的放⼤就是国家。

这种⽂化背景下,家庭成员⽚⾯地依赖并服从家长,⽽⼴⼤⾂民也是⽚⾯地依赖并服从国君。

它强调的是个体服从整体,并不是服从⾃我,⽽是服从他⼈。

服从是以奉献或者说⾃我牺牲为前提的。

这种宗族⽂化环境中,个体只有服从意识,不具⾃我主张。

⼀旦出现反叛⾏为,那将是⼤逆不道,将成为众⽮之的。

因此,不论宗族的⾏为是否符合⼀个社会的潮流,这个宗族中的所有的个体都得服从。

在这样的传统⽂化中,整体意志代表了个体意志,个体的意志根本不能体现,整体也就实质性地扼杀了个体的个性。

从中国传统⽂化的主要代表——儒家⽂化来说,也同样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也同样存在着对个性的扼杀。

这种糟粕依然在影响着中国社会。

这其中有可以作为现时代精神传承的“天⾏健,君⼦以⾃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优秀品质,“⼠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执政思想等等,其实这些都已转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还有⼀些儒家思想也⼀直在积极地影响着我们思想。

如传统的“孝”⽂化,“修⼰安⼈”、“正⼼修⾝”等命题。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仍不乏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元点。

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多样,本文从现代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寻出其精华与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的出路提出: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新文化,让其成为祖国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观念精华与糟粕出路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

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汉字是人类的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第五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

《山海经》里的奇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回荡千载、扬名海内外的唐诗、宋词、元曲;在这支滚滚东去的中国文学浪涛之中,沉淀出了无数篇美妙醉人的诗词文赋;遗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铭文、寓言典故……中国文史典籍。

古人云:春读诸集;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经。

经,万学之源,铸成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钩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线索,一以贯之;子,海纳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争鸣;集,汇聚宇宙灵秀,孕育蓬勃昂扬生机,汪洋恣肆。

中国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国国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经济观念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因而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我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传统。

我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哲学文化传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以儒、佛、道三位一体建构的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历经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几种典型的哲学形态,但其中的精华却体现出了继承性,这些便构成了中国的哲学传统,具体而言,主要有:
1. 以求善为主导,强调人与天的合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中国文化在于求善,西方注重求真。

在求善哲学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说,性善说,这些学说对后世哲学及统治阶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求善基础上,中国古代乃至当今中国人都强调天与人的合一。

这里的“天”与自然意义的“天”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更在于突出完善的道德属性及它与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体性关系。

它有点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万物,公正赏罚人间,天命是世间一切道德礼法的最高根据。

“获罪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及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居敬”“立诚”“格物致知”的修养法则都体现了人性与天理的沟通、融合、统一。

总之,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都潜存着这样一个逻辑进程:做人之始,当以德为本,修养身心,以成就圣贤,一旦得道,即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上通天道,下化万民。

这一信念,是为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 以道德为根本,强调寡欲中庸。

中国哲学传统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始终以伦理观念、道德修养为主线。

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义、礼、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这些均强调了德的根本性地位。

在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选择中,中国人大都趋向于寡欲、去欲。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视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学家们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律条。

我国哲学克己寡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内向、含蓄、中庸调和、注重平衡。

3. 在人生态度上,强调出世与入世的互补。

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出世与入世。

出世主要为佛家与道家所推崇,强调修心养性;入世则主要为儒家所宣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世与入世的价值取向互相补充、融合,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人生选择。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同时又通过对经济、政治等经文化形态的影响来制约经济的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文化传统决定下的民族的潜意识心理,它在哲学文化传统间接作用经济发展中充当着链条的角色。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文化主要是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体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

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制度经济文化,公司或企业文化,居民经济文化。

1. 制度经济文化:制度经济文化就其内涵而言,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经济制
度的价值判断、发展总方略等方面的观念体系及实践方式。

一般而言,它具有
强烈的阶级性。

在这个文化层面上,我国的传统应该还是以马恩构造起来的社
会主义制度经济文化为主导,但还掺杂着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

在社会基本经
济制度方面,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区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且
认为公有制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大根本差别,能实现社会公平,但在实
践方式上,却采用纯而又纯的一大二公的形式。

在社会发展阶段及总方略方面,
认为社会主义源于资本主义,高于、优丁•资本主义,最终会过渡到共产主义。

但在实现发展战略时表现为浮躁,急功近利。

“五年赶英,八年超美”,以及
为了达到预定的表面的数字目标而不惜弄虚作假。

这些给我国经济乃至社会发
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严格而言,社会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但
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及简单的思维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只能是破坏,
这一点己为历史所证明。

2. 公司或企业文化:公司文化主要是关于如何经营管理企业的观念体系及
其实践方式。

集体主义和以德为本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此为基石而形成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以下特点:(1)职工的终身制。

我国企业
大都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了体现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主义的仁
爱思想,企业里的职工一般是终身制雇员,国家对雇员的生老病死实行全包。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职工工作经常总是出工不出力,积极性不高,企业则是负
担沉重、成本加大,这些均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发展不好,整个社
会经济发展也难以有好的表现。

(2)缓慢的评价和升级方式。

在我国大部分企
业里,一个刚工作的大学生一般需5-7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晋级,干部行政级别
越高年龄越大。

在这种晋级方式下,社会中青年人群体的积极性是广泛地受到
了影响。

⑶含蓄的、情感的控制和协调方式。

中国人含蓄、内向、注重情感。

这种性格特征,在企业管理中就表现为领导者采取情感的控制和协调方式进行
管理。

在学术界,有人称这种方式是一种非理性化、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用
以和西方的理性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相区别。

这里的理性化制度化,主耍是
指围绕企业发展目标,为了实现持续稳定公平而严格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体系,
如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以这些制度体系为标准来协调、运作企业。

在理
性化方式下,制度严格,可信度高、有着法治的意义;在非理性化方式下,企
业制度依据领导人及领导人意志变动而变动,企业管理运作的随意性、间断性强,具有强烈的人治色彩。

在当今中国,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式的民营
企业在企业规模扩大时,就面临着管理方式的革新。

3. 居民经济文化:居民经济文化主要是指作为生活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
公民的价值观念体系及基本的行为方式。

我国居民经济文化观念主要体现在:(1)消费观念:中国人历来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消费时,一般实行
“量入为出”。

这种经济观念和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于
筹集建设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当今的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念却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兴旺。

(2)就业观念:中国人好安守命运,
追求平衡,表现在就业上,则为害怕竞争,缺少忧患意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
钟。

这种就业观念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来的只能是落后、淘汰。

参考文献:
[1] 唐玉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商业研究》;1999 年12期
[2] 卢现祥:《论华人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道德与文
明》;2000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