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⒈引言⒉临床表现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包括颈部肿块、颈部压迫症状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体瘤的可能性。

⒊影像学检查方法⑴超声检查:超声是一种简便、无创、低成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颈动脉体瘤的初步筛查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⑵ CT检查:CT检查可以提供颈动脉体瘤的三维图像,在确定其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⑶ MRI检查:MRI检查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软组织对比,对于颈动脉体瘤的定位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有较好的显示。

⒋影像学诊断结果⑴超声检查结果:描述颈动脉体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特征等。

⑵ CT检查结果:描述颈动脉体瘤的位置、形态、密度、强化特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⑶ MRI检查结果:描述颈动脉体瘤的位置、形态、信号强度、强化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⒌诊断分析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进行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分析。

可以包括对颈动脉体瘤的良恶性鉴别、与其他颈部肿瘤的鉴别等内容。

⒍治疗建议根据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结果,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可以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

⒎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超声图像、CT图像、MRI图像等,供参考。

⒏法律名词及注释⑴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是指起源于颈动脉体的肿瘤。

⑵影像学诊断: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⑶软组织对比:影像学检查中观察软组织之间不同的密度或信号强度,以便诊断和鉴别疾病。

⑷强化特征:影像学检查中观察病灶在对比剂注射后的变化,以便诊断和鉴别疾病。

⑸良恶性鉴别:通过影像学特征判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
3 02 [ 8 ] 刘汝专, 潘汉升, 唐晓菊. 退 行性 下 颈 椎 不 稳致 交 感 型 颈 椎 病 的
内蒙 古 医学 杂 志 I n n e r Mo n g o h a Me d J 2 0 1 3 年第 4 5 卷 第 3期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p r o c e s s i n a d l a c e n t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l e v e l s [ J] .E u r S p i n e J ,2 0 0 1 ,1 0 ( 4 ) :3 2 0—3 2 4 ,
c o mp a r i s o n wi t h a s y mp t o ma i f c v o l u n t e e r s i n a t e n— —y e a r ma g n e t —
[ 1 2 】钱 军 , 田野 , 胡建 华. 以交 感 神 经症 状 为 主 颈椎 病 患 者 的 手 术 治 疗[ J ] . 中 国 脊 柱 脊髓 杂 志 ,2 0 0 9 ,1 9 ( 7 ) : 5 1 5 —5 1 9 . [ 1 3 ]梁 磊 , 王新伟, 袁文, 等. 前 路 经 椎 间 隙减 压 固 定 融 合 术 治 疗 伴 交感 神 经 症 状 颈 椎 病 的 疗 效 分 析 [ J ] . 中国脊 柱 脊 髓 杂 志,
e n t a f t e r a n t e r i o r c e i v i c a l f u s i o n i s o n e o f t h e f a c t o r s p r o mo t i g n t h e
颈动
4 5 . 瘤 的 多 层 螺 旋 CT 影 像 学 特 点 及 诊 断 价 值

颈动脉体瘤的64-MSCTA诊断及影像征象

颈动脉体瘤的64-MSCTA诊断及影像征象

Di g o t a u n m a i g i e tt s f r c r t o y t mo y 6 - S a n si v l e a d i g n d n i e o a o i b d u c i d r b 4 M CT A
WA G r n ,L i r F N i N a d U , M, E G Yn f,W NG Xa — i XU F n A i q2 ef o ,
f.eat e t fR dooy te Fr si lo a zo dc n esy L nh u 70 0 ,C ia j p r n a i g , h itHo t f Lnh u Meia U i ri , az o 3 0 0 hn ; D m o l s pa l v t 2D p t eto a ioy a s acrHopt1 azo 3 0 0 hn) . ea m n fR o g,G nu C ne si .L nh u 70 0 ,C ia r d l a
A s at bt c:Obet e o s d h a e eh iu n d a t e f6 - C nigah n te dans fcrt r jci :T t y te vl ,tcnq e ad avna so 4 MS T agorp y i h i oi o aod v u u g g s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so lc td t h b f r ain o a oi a ey wi re u a s a e la e g , a d o a cf ai n wa d s ly d n l e i n o ae a t e i c t f c r t u o d a r t ir g l r h p ,c e r d e n n c l i c t s ip a e i al h i o c s s n a tra h s ,t e t mo a i h mo e e u l e i e t n e sf d i n me o s t mo e s l;I v n u h s , a e ;I re il p a e h u r w s n o g n o sy vd n l i t n i e w t u r u u r v s es n e o s p a e y i h

颈动脉体瘤的综合影像诊断

颈动脉体瘤的综合影像诊断

颈动脉体瘤的综合影像诊断戚跃勇;邹利光;周宇;帅杰;周政;梅文铭【摘要】目的:评价颈动脉体瘤(CBT)的综合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BT患者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资料,其中18行MSCTA检查、16例行MRI和MRA检查.结果: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均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所有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1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共27个瘤体,平均直径(5.0±2.3)cm,其影像学特征为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呈单发肿块,瘤体内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在MSCTA、MRA及DSA上呈"金杯"征.超声、MSCT、MRI和DSA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7.5%、95.8%,100%和100%.结论:超声、CT、MRI及DSA在CBT的诊断中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应根据其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0(016)003【总页数】4页(P197-200)【关键词】颈动脉体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者】戚跃勇;邹利光;周宇;帅杰;周政;梅文铭【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 or,CBT)又称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或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临床上较为少见[1-3]。

影像学检查在其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收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经超声、CT、MRI、DSA等影像学综合检查的CBT作一回顾性分析,以分析其各自的诊断价值。

颈动脉间隙肿瘤的影像诊断

颈动脉间隙肿瘤的影像诊断

表皮样囊肿伴感染
储留囊肿
实体肿瘤
颈动脉体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血管瘤
淋巴性肿瘤
颈动脉体瘤


病灶边缘清晰,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使颈 内\外动脉间隙开大;增强均匀明显均匀强化., 接近血管的密度,强化延迟时间长。 鉴别诊断:1 神经鞘瘤 一般血管不丰富, 增强后不如副神经节瘤强化明显,容易产 生坏死。 2 血管瘤 常见钙化、静脉石。
颈动脉体瘤
右口咽旁颈动脉体瘤
T1WI
PDWI
T2WI
矢状面T1WI
MRA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以交感、迷走神经多见 神经鞘瘤易囊变坏死。 实质部分强化明显。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源性肿瘤的来源


交感神经肿瘤都使颈动、静脉皆移位于肿 瘤的前外方 迷走神经肿瘤,动、静脉分别被挤向肿瘤的 内、外两侧,动脉移位至肿瘤的前内侧,静脉 移位至肿瘤的后外侧。 颈丛神经肿瘤瘤体的内前点常不超过横突 前结节,故头长肌被推向前外,位于瘤体与颈 内动、静脉之间动、静脉不紧贴瘤体的现 象。

淋巴瘤
口咽淋巴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浸润
韦氏环(Waldeyer ring)与颈部诸多的淋巴结群 相连通。淋巴瘤很易向颈部转移和浸润
淋巴瘤
咽部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可融合成团. 中央坏死液化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横断面图像上淋巴结最小径≥10 mm 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 ; 同一区域内3 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呈簇状聚集且最小 径≥8 mm; 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征象包括淋巴结;边缘不规则 强化, 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淋巴结相互融 合) ; 咽后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4mm , 如转移咽后淋巴 结与原发灶任何一层面均无法区分者归为原发灶。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CTA颈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颈总动脉分叉处上方 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呈杯状扩大的特征。颈动、静 脉受压移位,常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两 动脉之间距离增大。
MRI
T1WI肿瘤呈均匀中等、中等偏低信号强度。 T2WI肿瘤信号强度增高明显。 肿瘤较大时信号强度不均匀,可见血管信号流空征。 MRI增强肿瘤强化明显,较小肿瘤均匀强化,较大
不均网状,肿瘤浓染着色,排空减慢。
右侧颈动脉体瘤
右颈总动脉造影示右侧颈动脉分叉变宽、扩大呈“高脚杯”征;肿瘤血管粗细 不均呈网状,肿瘤浓染着色、排空减慢
颈动脉体瘤(图)
CT
平扫:颈动脉分叉处圆形境界清晰中等密度肿块, 肿块压迫周围组织移位。 探查见颈部两肿块,内下方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包裹动脉,质软,上下方向活动度差,血供丰富,外上方肿 块位于迷走神经走形区域,活动度差,血供丰富。
• 右颈部外上、内下肿物及迷走神经干肿物均符合副神经节瘤。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概述
颈部
颈动脉体瘤为副神经节瘤,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化 学感受器的肿瘤,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也可 见于颈部其他动脉周围,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 于男性。
肿瘤不均匀强化。 MR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准确位置和
全貌。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颈部
鉴别诊断
神经鞘瘤:咽旁神经鞘瘤较多见,内部囊变坏死明 显,增强扫描强化不如颈动脉体瘤。
• 颈动脉体为化学感受器,当血液氧气、二氧化 碳压力及H+ 浓度发生变化时,反射性调节呼吸 和循环系统发生变化。颈动脉体瘤起源于颈动 脉分叉水平血管壁非嗜铬细胞。
• 病变较大时可向上破坏颅底骨质并侵入颅内,向 下侵犯下位颅神经及鼻咽部。颈动脉体瘤生长 缓慢,临床表现较典型,常表现为颈部侧面深部 无痛性肿块,少数病人有嘶哑、眩晕或轻度吞咽 困难等症状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1、前言介绍颈动脉体瘤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2、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2.1 MRI技术介绍2.2 MRI图像特征2.2.1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2.2.2 T1加权图像2.2.3 T2加权图像2.2.4 弥散加权成像(DWI)2.2.5 影像增强剂应用2.3 MRI诊断思路与操作步骤3、计算机断层成像(CT)诊断3.1 CT技术介绍3.2 CT图像特征3.2.1 血管造影CT(MDCTA)3.2.2 CT增强扫描3.2.3 CT骨窗3.2.4 三维重建技术3.3 CT诊断思路与操作步骤4、超声诊断4.1 超声技术介绍4.2 超声图像特征4.3 超声诊断思路与操作步骤5、介入血管造影(DSA)诊断5.1 DSA技术介绍5.2 DSA图像特征5.3 DSA诊断思路与操作步骤6、其他辅助影像学方法6.1 电子计算机断层血管显像(CTA) 6.2 磁共振血管显像(MRA)6.3 介入超声显像(IDUS)6.4 PET-CT诊断7、附件列表本文涉及到的附件,包括图表、图片、过程描述等。

8、法律名词及注释解释本文中可能出现的法律名词及其相关注释。

附件列表:1、MRI图像示例2、CT图像示例3、超声图像示例4、DSA图像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颈动脉体瘤:一种位于颈动脉的良性肿瘤。

2、MRI:核磁共振成像,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3、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一种利用MRI技术观察血管结构的方法。

4、CT:计算机断层成像,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的医学检查方法。

5、MDCTA: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一种利用CT技术观察血管结构的方法。

6、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种利用X射线和对比剂观察血管结构的方法。

7、CTA:电子计算机断层血管显像,一种利用CT技术观察血管结构的方法。

8、MRA:磁共振血管显像,一种利用MRI技术观察血管结构的方法。

9、IDUS:介入超声显像,一种利用超声技术观察血管内结构的方法。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论文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论文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福神经节瘤的特征性ct影像征象,以提高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水平肿瘤的ct影像表现,总结本组病例共同影像特点并结合文献相关资料。

结果12例共13个瘤体,病变密度平扫均略低于肌肉组织;明显强化9例(ct值位于200-350hu之间),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瘤体内灶状坏死8例,均未发现囊变灶;11枚瘤体对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包绕并致颈内外动脉分叉开口增大,对血管推移不明显。

结论颈动脉分叉处占位并开口增大、富血供肿瘤、瘤体内无囊变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较为可靠的特征性ct 影像征象。

【关键词】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颈动脉分叉;ct/x线计算机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位于颈动脉分叉部颈动脉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是副神经节细胞瘤。

发病年龄可以从20岁到90岁,40岁左右最多见。

瘤体因发生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

本文旨在经过探讨该瘤的特征ct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诊断率。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肿瘤的ct影像资料。

12例资料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17-65岁,中位年龄42岁。

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活动度可,血压间歇性增高2例。

1.2检查方法均为semense16排ct采集资料。

12例均匀完整平扫、增强资料并颈动脉mip重建图像。

层厚、层间距2mm;矩阵512x512。

2结果12例共13个瘤体,病变密度平扫均略低于肌肉组织,边界清晰。

增强明显强化9例,ct值位于200-350hu范围,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瘤体内灶状坏死8例,均未发现囊变灶;13例中除2枚直径小于15mm瘤体将颈动脉血管向前推移外,11枚瘤体均对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包绕并致颈内外动脉分叉开口增大。

3讨论3.1生物学起源及特点颈动脉体瘤为发自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体瘤(图)
CT
平扫:颈动脉分叉处圆形境界清晰中等密度肿块, 肿块压迫周围组织移位。
增强:肿瘤呈均匀或不甚均匀强化明显,常接近动 脉血管的密度;
CTA颈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颈总动脉分叉处上方 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呈杯状扩大的特征。颈动、静 脉受压移位,常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两 动脉之间距离增大。
MRI
T1WI肿瘤呈均匀中等、中等偏低信号强度。 T2WI肿瘤信号强度增高明显。 肿瘤较大时信号强度不均匀,可见血管信号流空征。 MRI增强肿瘤强化明显,较小肿瘤均匀强化,较大
肿瘤不均匀强化。 MR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准确位置和
全貌。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
颈部
鉴别诊断
神经鞘瘤:咽旁神经鞘瘤较多见,内部囊变坏死明 显,增强扫描强化不如颈动脉体瘤。
M 41 1700009885
患者1月前发现右侧颈部约鸽卵大小包块, 偶感轻度疼痛,伴低热。
探查见颈部两肿块,内下方肿块位于颈动 脉分叉处包裹动脉,质软,上下方向活动 度差,血供丰富,外上方肿块位于迷走神 经走形区域,活动度差,血供丰富。
右颈部外上、内下肿物及迷走神经干肿物 均符合副神经节瘤。
影像学表现
颈部
X线平片:肿瘤较大时可见颈部外突肿块。 DSA: ● 颈总动脉分叉加宽,呈“高脚杯”征;颈外
动脉移位; ● 分叉处见血供丰富的肿瘤显示,肿瘤血管粗细
不均网状,肿瘤浓染着色,排空减慢。
右侧颈动脉体瘤
右颈总动脉造影示右侧颈动脉分叉变宽、扩大呈“高脚杯” 征;肿瘤血管粗细不均呈网状,肿瘤浓染着色、排空减慢
病变较大时可向上破坏颅底骨质并侵入颅内,向 下侵犯下位颅神经及鼻咽部。颈动脉体瘤生长 缓慢,临床表现较典型,常表现为颈部侧面深部 无痛性肿块,少数病人有嘶哑、眩晕或轻度吞咽 困难等症状
临床与病理
颈部
一般2-6cm大小,椭圆形,有包膜,表面光滑, 大部由颈外动脉供血,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网。 镜下为富含细胞和血管的肿瘤。
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概述Leabharlann 颈部颈动脉体瘤为副神经节瘤,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 化学感受器的肿瘤,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也 可见于颈部其他动脉周围,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多于男性。
颈动脉体为化学感受器,当血液氧气、二氧化 碳压力及H+ 浓度发生变化时,反射性调节呼吸 和循环系统发生变化。颈动脉体瘤起源于颈动 脉分叉水平血管壁非嗜铬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