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
13例颈动脉体瘤MRI及MRA表现分析

13例颈动脉体瘤MRI及MRA表现分析
颉克蓉;周俊林;何宁;位春萍;刘建莉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2(028)003
【摘要】@@ 颈动脉体瘤(Carofid body tumor)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颈动脉化学感受器的肿瘤,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较大时压迫颈总动脉及颈内、颈外动脉,或将血管包绕,在组织学上很难确定其良恶性[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3例颈动脉体瘤的MRI、MRA征象,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颉克蓉;周俊林;何宁;位春萍;刘建莉
【作者单位】730030,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730030,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730030,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730030,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730030,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CTA与MR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J], 陈代文;董其龙;陈自谦
2.颈动脉体瘤的MRA诊断与外科治疗 [J], 马中;边杰芳;袁时芳;李晓军;王廷;常英娟;贺洪德
3.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与MRA表现分析 [J], 杨涛;阿拉腾巴根;侯先文;韩乃良
4.颈动脉体瘤术前CTA及MRA的诊断分析 [J], 刘尊贵
5.颈动脉体瘤的MRI和MRA表现 [J], 杨军;周康荣;陈祖望;施伟斌;沈继章;陈财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df全文颈动脉体瘤诊断和治疗探讨(附8 例报告)

收稿日期:2004202209;修回日期:2004203225作者单位:430079武汉,湖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颈动脉体瘤诊断和治疗探讨(附8例报告)王亚秋,胡少南DiagnosisandThera pyofCarotidBod yTumor(AReportof 8Cases)WANGYa 2qiu,HUShao 2nanDepartment of Head and Neck sur gery ,Hubei Cancer Hospital ,Wuhan 430079,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summarizetheex perienceindia gnosisandtreatmentofcarotidbod ytumor.Methods Aretros pectivereviewwas performedof8caseswithcarotidbod ytumorsdia gnosedandtreatedbetween1983and1997.Twocasesunderwentsim pletumorexcision,twocasesunderwentcombinedresectionoftu 2morandexternalcarotid,theotherfourcasesunderwentcombinedresectionoftumorandcarotidbifurcation.Results Allcasessurvivedaftersur gicaltreamentwithoutseriouscom plication.Conclusion DSAandultra 2sonographyaresufficientforthedia gnosisofcarotidbodytumor.Thecarotidcompressiontrainin gisthepremiseofsuccessfulsur gicaltreatment.Pro persur gical procedureshouldbeselectedbasedontheconnectionoftumorandcarotid.Ke ywords:Carotidbod ytumor;Dia gnosis;Treatment摘 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治方法。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

内蒙 古 医学 杂 志 I n n e r Mo n g o h a Me d J 2 0 1 3 年第 4 5 卷 第 3期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p r o c e s s i n a d l a c e n t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l e v e l s [ J] .E u r S p i n e J ,2 0 0 1 ,1 0 ( 4 ) :3 2 0—3 2 4 ,
c o mp a r i s o n wi t h a s y mp t o ma i f c v o l u n t e e r s i n a t e n— —y e a r ma g n e t —
[ 1 2 】钱 军 , 田野 , 胡建 华. 以交 感 神 经症 状 为 主 颈椎 病 患 者 的 手 术 治 疗[ J ] . 中 国 脊 柱 脊髓 杂 志 ,2 0 0 9 ,1 9 ( 7 ) : 5 1 5 —5 1 9 . [ 1 3 ]梁 磊 , 王新伟, 袁文, 等. 前 路 经 椎 间 隙减 压 固 定 融 合 术 治 疗 伴 交感 神 经 症 状 颈 椎 病 的 疗 效 分 析 [ J ] . 中国脊 柱 脊 髓 杂 志,
e n t a f t e r a n t e r i o r c e i v i c a l f u s i o n i s o n e o f t h e f a c t o r s p r o mo t i g n t h e
颈动
4 5 . 瘤 的 多 层 螺 旋 CT 影 像 学 特 点 及 诊 断 价 值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

ijcino o tata e t t n o g n o se h n e n n1 ains net fc n rs g nswi ih me e e u n a cme t 4p t t.Alt els n r o n Ob c tda e o h i e l h ei sweef u d t el ae tr— o o
Th o p lgc f aurs a d v u em r hoo i e t e n aleofmuli t co o h lc lCT n c r td b d u o tdee t rr w eia o a o i o y t m r
C H EN Gaoho g — n
方案 的 制定 具 有 重要 意义 。
【 键词 】 颈 动 脉体 瘤 ; 层 摄 影 术 . 关 体 x线 计 算 机
中 图分 类号 : 3 . ; 8 4 4 R7 2 2 R l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0 l 2 1 )O l l 一O 1 0 —9 l ( O 0 l — 4 5 3
( P ,ma iu itn i rjcin( I M R) xn m e st p oet n y o M P)a dv lmer n e ig ( n o u e d rn VR)tc nq e eh iu .Reut: h td o uainc n i— s l esu yp p lt o s sF o s
医学 影像 学 杂志 2 1 0 0年第 2 0卷第 1 0期 J Me ma igVo, 0 N . 02 1 dI gn l2 o 1 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颈动脉体瘤 的多层 螺旋 C 表现及 诊断价值 T
陈 高宏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作者:李冬林赵渝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颈动脉体瘤是少见的副神经节瘤,大多数是良性的潜在的低恶性肿瘤。
早期无显著临床症状,往往为临床医师在诊断和治疗上忽视,本文总结了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并发症。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诊断;治疗;并发症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0.22%,发病率约为0.012%[1],常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后方副神经节的化学感受器[2],故又称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3]。
CBT多为良性,但也有2%-7%的恶变率[4],女性稍高于男性[5]。
1 病因及特点1.1 病因 CBT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慢性缺氧和高海拔有关[3],长期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生长,从而引起增生和肥大。
有文献显示约10%-50%的颈动脉体瘤具有家族性,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6],其发生与线粒体复合体Ⅱ(即琥珀酸脱氢酶SDH)b编码基因突变有关[3]。
1.2 特点正常颈动脉体常为粉红色卵圆形的4mm×4mm×5mm左右大小,依附在颈总动脉后壁的结构,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外膜和中膜之间,主要血供来自颈外动脉,其主要支配神经是舌下神经。
颈动脉体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感觉神经末梢,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7]。
CBT发生时颈动脉体的主细胞和支持细胞呈巢状排列,周围形成丰富的网状血窦结构[8],其保留正常的副神经节的结构[9],故CBT细胞可能对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敏感,血运比较丰富。
因此,CBT肿瘤具有以下特点:①血运丰富;②颈动脉体瘤多呈膨胀性向外生长,沿鞘内神经血管生长,且生长缓慢③可累及颈动脉外层,较少累积神经及大动脉中膜;④可压迫颈部血管及神经;⑤肿瘤包膜与动脉外膜之间有交通血管;⑥肿瘤在分叉处粘连较紧密。
颈动脉体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

p sp 0 e sn t o s s c smut ln rrf r t n ( PR) ma i m n e st r jcin ( I o tr c s ig meh d ,u h a lp a a eo mai i o M , xmu itn i p oeto M P)a dv lmer n e— y n ou e d r
后 处理 技 术 分析 其 影像 学 特 征 。结 果 : 1例 共 1 1 2个 肿 块 , 扫 肿 块 密度 与肌 肉相 类似 , T 值 3 ~ 4 平 C 5 8HU , 中 5例 内 见 其
小灶 状 液 化 坏死 区 , 脉 期 图像 显 示 所有 病 变 明 显 强 化 , T值 高 达 2 0HU 以 上 , 迟 扫 描 病 变 密 度 明 显 降 低 , 中 3个 动 C 0 延 其 病 灶 强化 均 匀 , 6个 病 灶 强 化 不 均 匀 。1 2例 均 位 于 颈 动 脉 分 叉 水 平 。8例 颈 部 C A 均 可 清 晰 显 示 肿 块 与 颈 总 、 内及 颈 T 颈
【 图 分 类 号】R7 9 9 ;8 4 4 【 献 标 识码 】A 中 3.1 1.2 文 【 章 编 号】1 0 — 3 3 2 1 ) 6 0 0 — 3 文 0 00 1 ( 0 2 0 — 6 60
Dig otcv leo l s c p rlCT frc r t o y tmo LIZh n x , a n si au fmut l es ia o a oi b d u r ii d e - u GAO in b , Ja - o DONG u -in e 1De at J nja g, ta. p r
66 O
放射学实践 21 0 2年 6月 第 2 7卷第 6 期
多层螺旋CT扫描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多层螺旋CT扫描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探讨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明的12个病例,均行16排CT平扫、增强及CTA检查。
结果:12例患者中11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
根据Shamblin 分型,Ⅰ、Ⅱ、Ⅲ型分别为6、3、3例。
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10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能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
结论: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标签:颈动脉体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血管成像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tumor,CBT)是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较少见的颈部肿瘤,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1]。
其生长缓慢,多为单侧,女性多见。
颈动脉体瘤绝大多数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少数可位于颈部其他大动脉周围。
CBT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是40~60岁年龄组最多见[2]。
多中心起源病例并不少见。
CBT呈散发性和家族性发病,散发性发病原因可能与高海拔地区导致慢性缺氧而刺激颈动脉体增生有关,而家族性发病与基因缺陷有关[3]。
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具有明显优势。
收集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颈动脉体瘤资料,对其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
材料和方法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3.5岁。
临床上由发现肿块至就诊时间1~9年,肿块11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右侧8例,左侧4例,质地较软或中,无压痛或轻压痛,表面光滑,活动可。
9例以“发现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2例以局部疼痛,咽部不适,1例以耳鸣、头晕、视力模糊就诊。
查体:患侧颈部下颌角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扪及类圆形肿块,界限清楚、可移动,可触及搏动,8例闻及血管杂音。
超声诊断颈部动脉体瘤1例

超声诊断颈部动脉体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发现左侧颈部包块1年余,无任何不适症状,前来就诊。
门诊以甲状腺腺瘤诊断,建议彩超进一步检查。
超声所见:甲状腺正常大小,形态规则,其内回声均匀,彩色血流未见异常。
于左侧颈部,甲状腺左上方可探及3.8cm×1.4cm大小的不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无明显包膜,于其内可探及颈部动脉血管穿行(见图1),彩色多普勒显示为颈总动脉血流频谱,团块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且为动脉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左侧颈动脉体瘤。
手术后病理诊断:颈动脉体瘤。
讨论
颈动脉体瘤比较少见,男女均可以发病,好发于中青年。
颈动脉体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形态上可以两型:一型为局限型,另一型为包裹型,后者较前者多见。
包裹型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围绕颈总动脉生长,将血管包裹,肿瘤生长比较缓慢,大多无明显包膜,但有丰富的滋养血管[1]。
该患者为包裹型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需要与颈部真性动脉瘤、淋巴管瘤、颈部交感神经鞘瘤鉴别。
颈部真性动脉瘤超声表现是动脉内径增宽,且有搏动感,加之血流信号,两者不难鉴别。
淋巴管瘤内部无血流信号。
颈部交感神经鞘瘤图像为肿瘤推挤颈部动脉,使其失去正常形态,可变窄,移位,并且不包绕颈部血管,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既可以诊断此病,又可以进行鉴别诊断,超声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既快捷安全,又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志安,李建国,主编.临床超声影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 26y II 反复头晕1月余
男 25岁 双侧颈部肿物一年余
男 44岁 外院检查提示右侧颈部肿物
男 25y 双颈部肿物一年
影像学表现(image findings)
• MRI所有成像序列呈中等信号强度,与颈部肌肉相比呈等或稍高信号;
• 最为特征表现是:血管流空低信号影;表现为肿块内蚯蚓状流空信号影、 肿块周边迂曲条状的血管流空影;T1WI、T2WI均可见到,T2WI显示更好。
神经鞘瘤 把颈内、外动脉往一侧推移!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不明显; 密度/信号不均(Antoni A区、Antoni B区、囊变、坏死、钙 化); 神经鞘瘤常有囊变,但没有血管流空信号,强化程度不及颈动 脉体瘤,CTA上没有显影的瘤体;
女 52岁 双侧甲状腺肿瘤术后4个月
颈动脉瘤
与颈动脉有直接的关系,肿块密度液体密度, 与颈动脉相通,强化似血管
• 血供主要来自颈外动脉, 血液通过咽后和舌静脉回 流;
• 神经分布主要是IX舌咽神 经的颈动脉窦支。
起源
• 颈动脉体由第三鳃弓的中胚 层成分和神经脊的外胚层成 分共同发生。
• 副神经节是来源于神经脊的 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经迁移而分散各处,如肾上 腺、头、颈、纵膈和后腹膜, 他们集聚成副神经节。
发病人群
• 3种不同类型的颈动脉体瘤: • 家族型:SDH基因突变引起;其中10 - 50%在较年轻的患
者中更为常见。 • 散 发 型 : 散发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颈动脉体肿瘤
(CBTs)的85%。 • 增生 型 : 在慢性低氧症患者中是很常见的,包括那些生
活在海拔5000英尺以上的病人, 以 及 在患有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COPD)或发绀性心脏病的患者中,也可见到 增 生 型。
Hale Waihona Puke 临床表现症状:患者常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颈部肿块,临床无特异症状。 • 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瘤体增大,可有胀痛感; • 进展期:肿块多位于颈部,可向咽部及颅底方向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后
组颅神经。 当肿瘤压迫迷走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及呛咳; 若颈部交感神经受损,患侧瞳孔缩小,睑裂变小,患侧面部出汗减少
• 好发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 约43岁;
• 大部分为良性肿瘤; • 恶性者,约2%-8%, 表现为:
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 巨大的瘤巢并血管侵犯、复发;
• 女性:男性 1.87:1 • 家族遗传性发病没有性别倾向。
Shamblin分型
临床分型
• I型:局限型 瘤 体局限于颈动脉 分叉处,在表面, 无黏连;
病理
• 组织学上,典型的副交 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尚保 留有正常副神经节的器 官样结构。
• 肿瘤由两种细胞构成: 主细胞胞质呈淡嗜酸性、 支持细胞。瘤细胞巢之 间有丰富的血管网。
• 免疫组织化学:神经内 分泌标志如嗜铬粒素A 和突触素主细胞通常阳 性。
病理
Lack等提出恶性特征参考标准:(1)瘤细胞排列成巨瘤巢(Zellballen)(2)细胞异型性 显著;(3)核分裂象多见;(4)细胞巢有中性坏死和血管侵犯 。 MCBT生物学行为有:局部浸润、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以骨、肺多见。
• II型:部分包绕 型 肿瘤被颈内、 外动脉壁压迫形 成深沟;
• Ⅲ型:包裹型 肿 瘤颈动脉和神经 被肿瘤完全包绕。
治疗
• 包括:外科手术(目前根治的最主要方式)、 放射治疗(敏感性低) 及栓 塞治疗(瘤体血供丰富,仅能暂时缩小,无法根治)以及姑息治疗。
• 不同分型的颈动脉体瘤其手术方式差异也很大,因此术前有必要明确肿瘤 的分级及其与颈动脉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 salt and pepper 盐和胡椒征 : T2WI胡椒表现为点状或条状的流空信号, 盐 为散在期间的局灶性高信号为缓慢的血流或出血引起;T1WI 增强上也 可见到;(小于1cm的肿瘤一般没有此征象)
• 在颈动脉分叉处的肿块,如见到流空信号,即可确诊该病。
鉴别诊断
• 颈动脉分叉水平的肿瘤 • 神经鞘瘤 • 颈动脉瘤 • 转移的淋巴结 • 迷走神经副节瘤等
• CT表现为颈动脉鞘内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囊变、 坏死、钙化少见;
• MRI最为特征表现是:肿块多发血管流空低信号影;表现 为肿块内蚯蚓状流空信号影、肿块周边迂曲条状的血管 流空影。(盐和胡椒征)
谢谢
转移的淋巴结
没有流空信号,颈动脉分叉不扩 大,可以有轻度强化,与颈动脉 体瘤还是容易鉴别的。
迷走神经副节瘤
迷走神经于颈总动脉后方,因此肿瘤常把颈内、外动脉一 起向前推移,没有明显的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表现。 肿瘤可有纤维化的出现。
小结
• DSA /CTA:颈总动脉分叉扩大、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 (里尔琴征/杯口征)肿瘤滋养血管、肿瘤显影、骑跨于 颈动脉分叉;
•
影像学表现(image findings)
• DSA 血管造影:颈总动脉分叉扩大、肿瘤滋养血管、肿瘤染色骑跨 于颈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
• 动脉早期有丰富的血管从颈外动脉发出,中期肿瘤血管明显、实质 成分染色明显。
• Lyer sign 里尔琴征: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分叉之间的角度增宽, 其内可见肿瘤染色,形态似古希腊的乐器 里尔琴。
44y 男 发现右颈部渐大肿物9月余
38y 女 发现右颈部肿物1年余
男 44y 发现右颈部肿物2年余
许
二 规零
影 像
颈 动
向 阳
培一 生七
级
学 诊 断
脉 体 瘤
解剖
• 颈动脉体,即颈动脉小球,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 的外膜中;
• 大小不一,平均直3.5mm, 平均体积约为6×4×2mm;
或无汗,honor征; 舌下神经受损,出现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偏向患侧。
体征:下颌角前下方肿块,呈类圆形,边界清楚,质地韧,可左右推动,但 不能上下推动;
表面可触及颈动脉搏动,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流行病学
•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中最常见的 类型,约占60%;
• 发病率低,生长缓慢,每年生 长3-5mm;
• I型:位于分叉处外膜,行单纯瘤体剥除术。 • II型:部分包绕血管,行瘤体联合颈外动脉切除术。 • III型:多行瘤体联合颈动脉分叉切除+颈内静脉重建术。
Instances where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clude young healthy patients with small to medium CBPs(Shamblin class I or II or those \5 cm) and select JFPs where removal has a low risk of morbidity
里尔琴征
影像学表现(image findings)
•CT表现为双侧颈动脉鞘内椭圆形或圆形的肿块,等密度,增强可见 明显增强的肿块、被肿块推移或包绕的颈内、外动脉,颈内、外动脉 间距增宽、较大的肿块周边迂曲扩张的供血动脉; •CTA: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分叉呈被杯口状扩大,颈内外动脉间距增 宽,明显强化的肿块坐落在颈动脉分叉上;
肿瘤
• 颈动脉体瘤,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外膜内的颈动脉体实性肿瘤,是一种 少见的头颈部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属于化学感受器肿瘤的一种。
• 副神经节瘤,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其中,嗜铬细胞瘤用于描 述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按照解剖 部位及功能命名;如: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迷走神经副节瘤等。
• (质地中等,有包膜,表面光滑,切面呈红褐色,滋养血管丰富) • When the carotid bodymeasures 6 mm, a small 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 should be suspected and further evaluated.
历史
• 1743年VonHaller首次描述颈动脉体组织; • 1880年Giegner第一次切除颈动脉瘤(术后病人死亡); • 1889年Albert首次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并且保留了颈内动脉; • 1903年美国一位医生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