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最新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最新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1.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原理的形成阶段:⑴萌芽阶段:⑵独立科学阶段:

⑶真正科学阶段:

3.“德”的基本涵义是指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育”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4.德育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成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是品德的活动。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教育4个部分组成。

6.品德的要素:知、情、意、行。结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7.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首先,它们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之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其次,是互相渗透的,德育中包含哲学世界观、政治、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传习、健身观念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情感的陶冶;也说明智体美育中包含有德育。第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因为人的身心、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总之,我们应该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区别中更好地把握德育的本质又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更好的认识把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8.品德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两种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象。它们密切联系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个人品德的社会前提和基础,离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就谈不上人的品德。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通过个人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即社会上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品德社会的精神面貌、政治倾向、法律秩序、思想状况和道德风尚与习惯等。它反映着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的发展水平。区别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它既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又受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制约,它是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品德发展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9.品德结构的一致认识和趋向:

第一,大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品德结构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并具体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品德结构因素分析和综合,这在指导思想上几乎是共同的、趋向性的。第二,在结构系统因素分析上,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多维度、多水平、多序列的众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品德内容、形式、能力等方面或维度。

第三,从动力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部需要、内部动机及外显行为构成的内外式层次结构系统,而品德内部动机是品德内部需要的反映和表现。第四,从联系、综合、整体来说,大多认为品德不是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凑合,而是由互相联系、影响、作用、渗透的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的整体,它具有各单个元素不曾具有的性质和作用.。第五,从动态发展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动态开放性结构,是具有是具有动态发展性和阶段性的。第六,大多认为品德结构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第七,大多认为,人的品德结构是人的身心构成的一部分,既受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制约,还受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制约,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渗透的复杂联系和关系。

总之,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10.原始社会的德育是一种原始形态德育,它的特点有:⑴、原始的融合性。⑵、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为简单。⑶、没有阶级性

11.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他的特点有:⑴、学校化组织。⑵、阶级性和等级性。⑶、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人伦”。古代学校德育本身也具有一些革命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因素和精华,其实践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以批判继承、借鉴创新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料。

12.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总的说来应该在马义的指导下,坚持两条标准和原则:第一,依据德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和价值:第二,依据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以及追求共产主义德育的最高目标,主要内容是:⑴、批判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⑵、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贵和、讲社会责任的思想。

⑶、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⑷、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全民性、利民性思想。⑸、批判继承古代德育中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13.品德测评、操行评定、品德测量三者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操行评定、品德测量是品德测评的的一个环节,一种方法。操行评定、品德测量还可用于人才选拔和科学研究。操行评语只是表示品德评定结果的一种方法,还可用于对人的品德状况的鉴定意见.

14、现代德育的特点:⑴、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⑵、功能的全面性。⑶、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

⑷、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⑸、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⑹、本质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⑴社会主义的方向性;⑵科学性和民主性;⑶变革性;⑷开放性;⑸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⑹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

16、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基本条件有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

17、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主要特征:⑴、乳儿期(0—1岁)适应性;⑵、婴儿期(1—3岁)品德以开始发生,两义性;

⑶、幼儿期(3--7)从他性和情境性;⑷、童年期(6、7—11、12)协调性;⑸、少年期(11、12—14、15)动荡性;⑹、青年初期(14、15—17、18)成熟性。

18.品德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⑴、领会和掌

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⑵、从领会、掌握

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19.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⑴、人的品德发展

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⑵、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⑶、

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20.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⑴、德育要

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⑵、德育

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⑶、德育要

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21.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从总的关系

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

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

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德

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

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

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

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是德育工

作遭受损失。

22.德育与品德发展内因的关系:一方面,德育影响人

的品德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另一方面,德育又

受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已有德育水平和特点的影响和

制约。

23.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对人的品德发展的

作用:

一、生物因素:⑴、是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⑵、生

理成熟制约着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⑶、其差异性

对品德发展差异性具有一定影响。⑷、不能决定人的

品德发展。二、社会因素:⑴、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

品德发展有影响。⑵、生产方式对品德发展起根本性

影响作用。⑶、社会精神文化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直

接作用。⑷、家庭和邻里社区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⑸、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实践

活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构成了主客体的矛盾和相

互作用,主体外部的现实关系才会被纳入主观映象领

域,才能改变为主观性的东西,推动人的品德形成和

发展。离开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的认识源泉,

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发展的源泉.

1.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

响:1.对德育目标的制约和影响.2.对德育内容的制约

和影响.3.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的制约和影

响.4.对德育方法的制约和影响

2.德育对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制约和影响

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作用.对科技的影响作用.对现代生

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作用.对社会生产、科

学技术、商品经济管理的影响作用.

3.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社会

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

育内容,制约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4.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领

导人才.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

5.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传播社会意识的

作用.优化、升华社会意识的作用.创造、发展社会意

识的作用

6.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哲学观点制约影

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政治思想制约影响德育的

目标和实施内容.社会意识制约影响德育内容.社会意

识关系制约影响德育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

7.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依据社会需要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依据教育

目的及其理论

8.德育过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得

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

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于

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9.学校德育过程:是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德的

统一过程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换为

学生品德的过程。

10.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属于人

的发展过程。

联系:德育必须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同时从受

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

形成过程。

11.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1.学生品德是在

培养品德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行成的2.学生品德

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

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4.学生品德是在长期反复、

不断提高的教育中形成的。

12.德育原则的概念如何表达?答:、德育原则是根据

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

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极其

整个进程,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

育方法,运用德育的组织形式等都有指导作用。

13、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2.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

因素3.一定的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4.学生品德

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5,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

德实际.

14.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关系。答:三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

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在反映

德育客观规律时,也有可能提出不同的德育原理。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人们对德

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可能提出新的德育原则。因此,不能形而上学的把它看成静

止不变的东西,还必须指出,不是一条德育原则对应一条德育客观规律,而可能是一条德

育原则反映多条德育客观规律,一条德育客观规律的要求反映在多条德育原则上,由于人

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不同。因而所提出的德

育原则的名称、条数、提法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

15.学校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答:①方向性与现

实性相结合的原则②知行统一原则③说理疏导与纪律

约束相结合原则④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⑤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⑥集体教育与

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⑦因材施教原则⑧德育影响一致

性与连贯性原则⑨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

则。

16.如何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答:①校

内各方面的德育影响要求一致②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影

响要一致③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④加强德育

的计划性和连贯性⑤把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

来。

17.论述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

要求。答:含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从学生的年龄特

征、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

德育。提出的依据: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

地进行德育,才能使社会主义品德落到实处,取得实

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出发,从他们的实际品

德状况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共产主义方向

性,而不是否定共产主义方向性,崇尚盲目性、自发

性,否则,德育就要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只有

把两者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学校德育在共产

主义的方向道德上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进行。贯彻

时的要求: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

点进行教育。②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③针

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④客观的全面的深入的了

解研究学生,真正掌握学生品德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

18.论述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

要求。答:含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

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

认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应的品德行为,以便把理论

和实际、知和行统一起来。提出的依据:认识是行动

的先导,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

德行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

以指导学生的正确品德行动,防止盲目行动的产生和

错误行动的出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全面促进

学生品德全面和谐的发展。贯彻的要求:①联系实际,

讲清理论。②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主

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③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

一。

19.中小学常用的的德育方法有;可分为四类;第一,语

言说理法。包括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

阅读指导法等。第二,形象感染法。包括参观(访问、

调查)法、示范法、陶冶法等。第三,实际训练法。

包括常规训练法和活动训练法。第四,品德评价法。

包括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法。

20.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1)依据德育目标 (2)

依据德育内容 (3)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21.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答:教学不仅是实施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

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

式。第一,教学为学生品德及其能力的形成发展提供

了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第二,教学具有教

育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第

三,教学是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

手段。总之,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德

育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学校德育区别于校外

教育机关进行的一个显著特点。

22.学校共青团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其德育作用是什

么?答:内容:一、品德教育活动。二、学习目的和良

好学风教育活动。三、文娱体育活动。四、共青团自

身的组织活动。作用:一、学校团组织围绕学校各个

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青年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及

时而有灵活性、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

二、通过团的特有的组织形式发挥教育作用。三、团

组织是通过开展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的活动教育青年学生。四、团组织是青年学生自己的

组织,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有利于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学校党组织学校

行政和教师要加强对团组织及其活动的指导,帮助它

开展活动,做好工作。

23.简述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要求。答:首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妥善地安排劳动的

内容、时间和力量。其次,要把劳动和品德教育结合

起来。再次,要注意安全和安全教育,预防劳动事故

的发生。

24.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品

德、心理和社会历史原因,以特定方式结合在一起进

行活动且相互依赖、影响、制约的人群,或人们的共

同体。特征:①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②群体具有自己的价值、规

范和心理倾向,并对自己的成员发挥影响和制约作用。

25.集体是指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

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群体。特征:①具有社会

意义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为达到共同奋斗目标而组织的

共同活动;②与上述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团结性和

交往中的集体主义与同志关系;③有统一的领导机构

和严密的组织;④有集体的规范和遵守规范的压力,

即有保卫集体利益的纪律和舆论。

26.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基本要求。㈠、全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对象和内容;㈡、了解和研究学生

的方法、阶段和要求;了解和研究学生有三个环节或

阶段:①调查研究;②分析研究;③提出教育措施。

了解和研究学生应遵循三点基本要求:⑴要全面经常;

⑵要客观深入;⑶要有历史和发展的观点。

27.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①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②

选择和培养班干部;③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

班风;④组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⑤组织开展多样的

教育活动。

28.班集体德育工作应遵循以下要求:㈠、全面负责,

全面安排①对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②以学为

主,全面安排学生活动㈡、面向全班,照顾个别①

面向全班同学、②面向班集体、③据本班学生的特点

和班级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④据各个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⑤照顾班上学生的不同部分、

类型和层次㈢、善始善终,循序渐进①抓好起始版

的工作、②立足于“始”放眼于“终”,循序渐进地开

展工作③做好毕业班的工作㈣、协调一致,互相配

合①协调班级体内各种教育力量、②协调班集体与家

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教育力量。

29.品德修养作用;①推动学校德育过程的形成发展及

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②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

展、③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品德修养能力的提

高、④增强学生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力。

30.品德修养属于德育范畴。品德修养与德育是有区别

的,它们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并且相互制约、相

互作用。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共同性的主要表现是:第

一,品德修养与德育都是一种社会、教育现象;第二,

品德修养与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第三,品

德修养与德育的过程具有同步性。品德修养与德育的

差异性的主要表现是:第一,活动参与者和主导者不

同;第二,活动过程和主要矛盾不同;第三,活动的

形式和方式不同;第四,活动的对象范围不同;第五,

活动的实体和方法不同。

31.品德测评的困难性:德育内部机动难于测评通过

品德行为推测的品德内部动机难于做到准确无误品

德内部观念动机与品德行为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难

于确定品德测评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

32.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

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

阿定量方法相结合原则

33.品德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

教育作用

34.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类型:平时性和总结性的品德

检测与评定全面性、单向性忽然专题性的品德检测与

评定

35.德育效果检测的方法与形式:考核法、观察法、谈

话法、调查法、访问法、问卷法、测试法、活动法、

书面材料分析法、会议法、跟踪法形式:口头书面实

36.德育效果评定的类型和方法:绝对评价、相对评价、

个体与群体内差评价、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和全

面性评价方法:他人自评互评

37.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分项性、概

括性、口头、书面、评语、分数等级的方式

38.设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要求:品德测评各

项指标必须与德育目标一致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容,协

调一致的反应品德各方面的特征品德测评各指标相

对独立品德测评指标体系具有完备性

39.设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一般步骤和方法:逐步分解

品德测评要素筛选品德测评指标分配权数

140.德育效果监测与评定的数学量化方法:评语定量

法、加权定量法、测试评分法

41.家庭德育的特点:寓养于教,养教结合寓理于情,

情理结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地制宜,寓物则海

42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除了遵循德育的一般基本要

求外,还须 1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建立一个

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家庭人际感情关系合理的生活

作息制度、行为常规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开展健康

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良好家风2严爱结合要求

统一3尊重和信任孩子4加强修养以身作则

44.社会德育:广义上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

对人的德育的影响。狭义是指一定社会教育机构对广

大社会成员施加教育影响,以养成其品德的活动

45.社会教育特点:广泛性和多样性复杂性自主选择

性隐形性快速和灵活性

46.社会德育原则:除了遵循德育的一般基本要求外,

还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并使其内容科学、健康、真实统

一社会宣传要求,坚持正面说理疏导各社会教育机构

发挥特长,互相配合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与

社会各种咨询,指导活动结合

47.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是指三者互相配

合所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统一的教

育网.作用:可使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联系,在德

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使三者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德育具有综合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互

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培养下一代

品德的整体作用

48.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主要模式:以

学校为龙头,主动指导家庭德育,联系社会各界以社

区、街道、乡镇为龙头以厂矿或部队为龙头

49.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家长委员会

家长学校家长会互相访问通讯联系

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方法和形式:校外辅导站校外

教育机构走出去,请进来关心下一代协会

50学校德育在三者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是是专门从事

教育活动的场所,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能根据身

心发展的特点,按照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学

学校有较为完备的、稳定的德育计划和内容,各种设

备和资料也比较齐全学校还具有家庭、社会不具有的

独特的观念、传统和习惯等文化模式因此学校有条件

有责任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搞好配合,

共同教育下一代

51.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传承和传播社会思想道德

塑造人的灵魂,对人的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在德育过

程中起主导作用

52.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

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

53.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养:马克思理论素

养思想道德知识素养德育科学知识素养广播的科

学文化知识素养

54.学校德育队伍培养和提高的形式:职前培养脱产

短期培养脱产系统学习在职系统进修在职自我进

55.建设稳定的学校德育队伍若干措施:组织落实表

彰激励政策制度保证

56.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1思想道德素

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正确思想观点2法纪道

德素养具有社会主义的法纪观念具有社会主义的高

尚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57.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个国家的教育方正,遵循德

育的自身规律,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策划、组织、

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58.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原则:方向性教育性民主性

整体性规范性

59.中学德育管理的基本组织系统形式:校、班二级制

校、年级组、班教导合一教导分立小学主要是教

导合一的校、班二级制和校、年级组、班

60.教育性原则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德育

作用把管理和说服疏导结合起来把教育贯穿于学校

管理的全过程正确运用奖惩手段

61.民主性原则要求: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依靠全

校师生进行德育管理创造条件让师生积极参与管理

动员家张和社会有关力量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发动学

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

62.主体性原则要求:把学校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

从学校教育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和解决学校德育与学

校教育及各项工作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统一指挥,分

工合作。合理组织安排学校德育中的人、事、财、务,

创造良好的校风和环境,保证学校德育目标顺利实现。

63.品德的“三维结构说”:1、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

式、能力形成的有机整体,每一项又有自己的要素2、

品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的形式

包括知情意行,品德能力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实践能

力、修养能力3、品德的三维结构相对独立,但彼此又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4.、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德育修养和提高品德修养能力

的方法:1、把指导学生品德修养纳入学校德育计划2、

激发学生品德修养的愿望和积极主动性3、帮助学生

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4、启发学生制定品德修

养计划,帮助学生励志自勉5、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

行自我品德锻炼6、帮助学生克服品德修养中的障碍

7、教育学生养成品德修养的习惯。

65、马卡连柯关于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1、外在要

求2、先进份子接受3、大多数人接受4、变成学生

自我要求

66、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以及个别教育:1、

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2、了解后进生的

情况和成因,有针对性的做好后进生的工作3、培养

学习兴趣,后进生往往是品德差、学习差的“双差生”

4、抓反复,反复抓

67.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

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

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68.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

5.我国普通学校应贯彻的德育教育原则有哪些?

①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③知行统一的原则;④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⑤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⑥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⑦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⑧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6.结合实践,论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②德育是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③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要进行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集体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主体,有巨大教育力量,它能给人温暖、信心和力量,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特点搞好个别教育,将二者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要求:①努力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集体;②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加强个别教育,使个别人进步,影响和促进集体的发展壮大。

50.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这一原则指德育时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中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51.论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从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出发,同时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教育者合理的要求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从而形成教育者所要求的品德。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严格要求的尊重和信任,容易导致无原则的迁就或放任自流,而没有尊重和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苛求,挫伤青少年的积极性。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①教师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信任学生;②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和目标,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这种严格要求必须做到正确、适当、明确、具体、有序且有恒。

3. 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①学生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44.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哪些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三点不同: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向活动过程;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③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而德育过程的结果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德育原则:指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又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应的行动,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正面教育原则: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正面疏导,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主动的进步。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护接合起来,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指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依靠集体、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巩固与发展。

36.联系实际说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结合以下三个要点进行阐述:德育可以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德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德育可以防止剥削阶级思想侵袭。

37.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什么?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任务决定的,由学校培养目标决定的。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良好基础。这三个具体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教育过程中,它们是统一在同一的过程之中。

38.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

39.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德育过程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主要矛盾: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参节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的过程。

40.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是都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形成肯发展

起来的。所以德育的过程也就是培养知、情、意、行

的过程。

14.德育过程是由相互制约的四个因素构成的,这四个

因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1. 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

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

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

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 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

性。

3. 新性善论: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

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

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

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

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

的可能。

4. 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

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

规格。

5. 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也

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

定)

6. 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

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

手段的组合。

7. 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

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

教育工作者——教师。

8. 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

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

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

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

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

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

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

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

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

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三、填空题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_商品性_、生

产性、_民主性_科学性、_发展性_和革命性等。

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

种:_德育原理_、德育论、_德育学_、德育科学或德

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

面的内容:_选择_、珍视、

_行动_。

4._“新性善论”_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

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概括

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 _情感发展方面

的精神分析理论_、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和_

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_。

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_导向功能_、

调控功能、_评价功能_;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

现为:引导性功能、_规范性功能_.

7.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_计划性与正面性性_、_

复杂性与多端性_、_引导性与整合性_。

8.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

造法、_雕琢法_、树人法、_系统或综合法_。

9.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

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_社会学习方法模式_(3)价值

澄清方法模式(4)_社会行动方法模式_。

10.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_德育师资的培育

_、德育主体的自修_两个部分来研究。

11.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

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_导向功能_、_调控功能_、

_评价功能_。

13.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

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

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_家庭美德教

育_、集体主义教育、_爱国主义教育_、民主与法制教

育、_信仰道德教育_。

14.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_计

划性_与正面性、复杂性与_多端性_、引导性与_整合

性_。

15.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_情感陶冶

法_、理想激励法_、_行为训练法_、修养指导法。

16.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

_传统思想的影响_、_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_、_中国政

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_。

等。

19.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

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

德、信仰道德。

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即道

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

21.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

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的方法。

22.大众传媒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有:中介

性、大众性、程序性。

23.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

学产生的标志。

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

德教育的分离。

4.如何理解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对“全球伦理”

的确认?

所谓“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

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

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

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

望。”

5.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

建立优化的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需要发挥学校、政

府以及社会三方面的主体性。⑴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

⑵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⑶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

6.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征而言,会

出现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

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

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

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7.德育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功能?

⑴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

社会发展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⑵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⑶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德育的“教育”或价值

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8.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的素养?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

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

门的德育主体两个类型,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

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训和德育主题的自修这两个部分来

研究。

9.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主要有哪几方面?

⑴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⑵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

化。⑶德育过程观。⑷偶发因素。

10.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哪些?

⑴提供成长基地;⑵创造内在的需求;⑶左右运作模

式。

11.简述对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认识需要注意的问题。

⑴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其一是学

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

展和生态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其二是要求对每一项

具体的德育功能必须有全面的理解;⑵要充分注意德

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⑶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

功能中的中介。

12.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

规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哪些?

⑴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⑵对教育对象的批

判和省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⑶对学生

品德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尊重不够。

13.依据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学校德育内

容应当包括哪些主要层次?

⑴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⑵基本道德品质

的教育;⑶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⑷较高

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信德)的教育。

14.列举中国专门道德教育学科课程的主要问题。

⑴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学处理问题。⑵教材内容的稳

定性问题。⑶课程结构与设计的问题。

15.简述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矛盾。

⑴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

盾。⑵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⑶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德育原

则?

德育因材施教: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应

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耶尔克斯·道得

逊定律,任务容易,增强动机效果提高,而不断增强

任务的难度,最佳动机水平就会减低);应当做到德育

与“心育”的统一;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

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2.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

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

会环境的建设;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德育成长社会环

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

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和教育应

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

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

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

境中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

空间。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经济,政治,文

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

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

力。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首先要处理好系统和过

程的关系;处理好适应和超越的关系。只有全社会建

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

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4.结合实际说

明,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素养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

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

门的德育主体,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两部

分研究。培训:德育师资的培育(由大学教育院系培

育德育师资,或者加大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

课程中德育专业训练的力度;非专业道德教育工作者

牙咬进行适当训练,在取得任职资格时必须获得过一

定的“道德教育学分”);自修:德育主体的自修注意

的德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供不仅仅设计德育或教育系统本

身,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至关

重要。以上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一方面呼吁社会支持,一方面从自己做起。提倡从自

己做起,一方面是因为短时间内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

首先是自身素养的改善;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素养与工

作成绩的提高也会提升社会对道德的认可和支持的水

平。

5.如何在学校中进行以关怀为中心的教育

①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和毋庸置疑的。教育的主要目

的应当是培养有能力的,关怀的,充满爱心并且受人

喜爱的人。②满足相关的需要。让学生和教师(在彼

此的同意之下)共同生活几年,尽可能让学生相处在

一起,努力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生活在同一地方。

让回学生视自己为学校的主人。最后还必须有专门的

时间用于建立关怀关系和信任关系。③减弱控制力。

给教师和学生更多职责去做自己的判断,取消竞争性

的升级制度并减少考试等。④取消等级制的教学计划,

为所有学生提供卓越的教学计划,那些不以升入大学

为基础的计划要和旨在升入大学的计划一样丰富,有

吸引力和要求严格。⑤每天至少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关

怀的主题。讨论和生存有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与关

怀有关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道德地对待别

人等。⑥告诉学生任何领域的关怀都需要一定的能力。

关怀是人类生活坚韧的支柱。

6.试说明惩罚作为教育方法的意义与局限

惩罚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在教育活动中使

人们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但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

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

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

战胜引诱的能力。而惩罚的局限在于很多教育者没有

使用正确的方式,使得惩罚制度出现了很多局限。例

如为惩罚而惩罚、不公平、合理、准确,容易出现主

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用刻板的惩罚手段,忽略对

学生的尊重。

才可能走向现实。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

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

院康复科的发展水涨船

高般的得到了飞速提升。

而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

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

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

营利性和非营性分开、完

善国民健康,鼓励社会参

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

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

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

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

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

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

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

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

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切实加强科室建设,保

证我科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

卫生需求,特结合我院发

展的实际需要与科室的

具体情况,制定我科发展

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

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及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

我县各次重要会议精神

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

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和贯

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在全科干部职工中加强爱国主义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抢抓机遇,谋篇布局,加强科室内涵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优秀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临床工作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争创品牌效益,不断增强全科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改革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我科的整体综合实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百姓放心的中医医院,把我科建设成为市级重点专科。

二、建设目标

把握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科意志,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医院科室管理、人性化医疗流程、高水平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经营,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使我院的医教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力争完成五项工作,即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建设、专科建设、质量建设;打造出一支仁心仁术、迎难而上的临床技术与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实现我科中长期规划的奋斗目标,即:把我科建设成医院的一支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施先进、科室管理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的优秀科室与重点科室。

三、初步工作规划(一)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硬件,是衡量一个服务单位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未来,我们将准备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容科室的病床数,提高医院及科室硬件设施竞争能力。同时,努力向医院申请增加和更新部分陈旧、老化的医疗设备,如:牵引床、牵引椅等医疗器械设备,让医师在诊疗时,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保障。以便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推动科室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人才建设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00468

https://www.360docs.net/doc/646807510.html,我自考网整理 全国2012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D) 1-4 A.建构德育知识体系B.分析德育现象 C.研究德育方法与原则D.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B) 1-11 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 C.杜德海姆D.柯尔伯格 3.采用实验法,集中研究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发展影响的教育家是(A) 1-14 A.班杜拉B.杜德海姆 C.柯尔伯格D.杜威 4.德育的实质是(C) 2-23 A.传道B.施教 C.育德D.授业 5.人的品德构成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品质是(A) 2-31 A.道德品质B.政治品质 C.法纪品质D.思想品质 6.最早具有阶级性的德育是(B) 3-39 A.原始社会的德育B.奴隶社会的德育 C.封建社会的德育D.资本主义社会的德育 7.关于现代德育特点说法正确的是(D) 3-43 A.无阶级性B.结构封闭 C.方法单一D.功能全面 8.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生物前提的因素是(C) 4-58 A.教育B.环境 C.遗传D.文化 9.对个体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 4-67 A.实践活动B.学校德育 C.家庭熏陶D.遗传素质 10.德育的超前性反映的是(B) 5-95 A.德育的继承性B.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C.德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D.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11.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称为(C) 6-97 A.德育措施B.德育方式

全国2014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德育原理是德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一般问题 B.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C.揭示德育一般方法 D.揭示德育一般过程 2.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是 A.马卡连柯 B.克鲁普斯卡娅 C.苏霍姆林斯基 D.赞可夫 3.德育的质的规定性即德育的本质特征是 A.培养人的思想品质的活动 B.培养人的政治品质的活动 C.培养人的法纪品质的活动 D.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4.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角度看,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是 A.全面性和发展性 B.综合性和开放性 C.科学性和民主性 D.独立性和变革性 5.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人的品德发展来说,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说明的是 A.生物因素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B.生活环境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C.人的生命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D.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6.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童年期(6、7—11、12岁)的主要特征是: A.两义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7.原始社会要求德育培养人们具有英勇、顽强、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封建社会要求德育培养人们具有纯朴、坚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00468

绝密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三错涂二多涂或未涂均无分三 1.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二牺牲精神二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杜德海姆 2.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特别是施加或改变一种条件,以引起研究对象某种现象出现 而进行观察的方法是 A.经验总结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 3.品德包括思想品质二政治品质二法纪品质和 A.德行品质 B.道德品质 C.德育品质 D.教育品质 4.古代学校德育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 A.自由 B.平等 C.明人伦 D.博爱 5.从他性和情境性,是以下哪一年龄阶段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A.婴儿期 B.童年期 C.幼儿期 D.少年期 6.德育目的在于使人们形成信仰上帝二绝对服从二忍耐二勤劳二节俭二禁欲等宗教思想道德品质 的是 A.欧洲中世纪 B.中国奴隶社会 C.欧洲奴隶社会 D.中国封建社会 7.在德育上提出 明明德 二 亲民 二 止于至善 三大纲领的是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

全国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

全国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A. 德育特殊问题B.德育一般问题 C.德育特殊规律 D.德育一般规律 2?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A. 共产主义教育 B.社会主义教育 C.国际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3?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其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是() A. 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法纪教育 D.道德教育 4. 学校德育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

全国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3 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它产生于()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 人的品德发展的内因即动力是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 A.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之间的矛盾

资料仅供参考 B. 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之间的矛盾 C. 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矛盾 D. 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是() A.语言说理法 B.实际训练法 C.形象感染法 D.品德评价法 7. 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首先表现为()A.传递社会意识的作用 B.优化、升华社会意识的作用 C.控制社会意识的作用 D.创造、发展社会意识的作用 8. 按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社会思想道德的 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将德育基本内容作系统连贯的安排, 是指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 A.程式化 B.制度化 C.序列化 D.固定化 9. 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手段或中介物是() A.德育目标和德育对象 B.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C.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 D.德育评价和德育效果 10. 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

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 卷 2019年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8)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 D.杜威的《教育上的道德原理》 2.在我国,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的是

A.《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B.王国维的论文《论德育之宗旨》 C.唐钺编著的《德育大辞书》 D.王克仁等编写的《中国教育辞书》 3.德育效果问题指的是 A.“德育是什么”的问题 B.“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C.“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D.“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 4在德育的诸种社会性功能中,首要的是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生态功能 5.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初期 6.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是学校德育的 A.民主化 B.世俗化

C.平民化 D.科学化 7.德育目的会对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构成警示和规范作用。这指的是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 A.规范功能 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 D.评价功能 8.立足于普通大众的道德需要,致力于发展所有人所必需的品德,旨在尊重和发展所有人的价值、尊严与个性,这一德育目的属于 A.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 B.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C.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 D.平民主义的德育目的 9.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受行为主义影响但又有所发展的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 B.弗洛伊德 C.皮亚杰 D.科尔伯格 10.提升直接德育课程实效的关键点是

00468德育原理 全国2013年7月自考 试题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A.评比法B.品德评价法 C.奖励法D.操行评定法 11.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确立班集体的共同目标B.形成优良班风 C.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D.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 12.制约个人品德修养的条件主要包括社会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 A.身体条件B.知识水平 C.智力水平D.自身的主观条件 13.品德测评的关键是 A.分析B.指导 C.运用D.系统化 14.儿童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特点的年龄阶段是 A.少年期B.童年期 C.幼儿期D.青年初期 15.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6.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7.品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是 A.实践法B.陶冶法 C.评价法D.内省法 18.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要求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A.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B.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D.持续性和连贯性规律 19.新时期我国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这反映了我国德育的A.统一性B.全民性 C.全面发展性D.整体性 20.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

自考00468德育原理考试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A.评比法B.品德评价法 C.奖励法D.操行评定法 11.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确立班集体的共同目标B.形成优良班风 C.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D.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 12.制约个人品德修养的条件主要包括社会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 A.身体条件B.知识水平 C.智力水平D.自身的主观条件 13.品德测评的关键是 A.分析B.指导 C.运用D.系统化 14.儿童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特点的年龄阶段是 A.少年期B.童年期 C.幼儿期D.青年初期 15.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6.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7.品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是 A.实践法B.陶冶法 C.评价法D.内省法 18.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要求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A.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B.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D.持续性和连贯性规律 19.新时期我国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这反映了我国德育的A.统一性B.全民性 C.全面发展性D.整体性 20.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 A.协调各科德育关系B.控制纪律 C.规划目标D.组织德育活动

真题版2012年04月自学考试00468《德育原理》历年真题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答案请百度搜索自考一点通论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建构德育知识体系B.分析德育现象 C.研究德育方法与原则D.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 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 C.杜德海姆D.柯尔伯格 3.采用实验法,集中研究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发展影响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杜德海姆 C.柯尔伯格D.杜威 4.德育的实质是【】 A.传道B.施教 C.育德D.授业 5.人的品德构成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品质是【】 A.道德品质B.政治品质 C.法纪品质D.思想品质 6.最早具有阶级性的德育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B.奴隶社会的德育 C.封建社会的德育D.资本主义社会的德育 7.关于现代德育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无阶级性B.结构封闭 C.方法单一D.功能全面

8.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生物前提的因素是【】 A.教育B.环境 C.遗传D.文化 9.对个体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实践活动B.学校德育 C.家庭熏陶D.遗传素质 10.德育的超前性反映的是【】 A.德育的继承性B.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C.德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D.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11.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称为【】 A.德育措施B.德育方式 C.德育目标D.德育手段 1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与教育者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自身认识与社会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与其理想品德之间的矛盾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反映的品德要素是【】 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 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 14.关于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德育规律是德育原则的反映 B.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是一一对应关系 C.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D.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可能是多对一、一对多的关系 15.形象感染法的主要功能是【】 A.提高品德认识B.陶冶品德情感 C.磨砺品德意志D.培养品德习惯 16.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团队活动B.品德课

2019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8)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 D.杜威的《教育上的道德原理》 2.在我国,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的是 A.《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B.王国维的论文《论德育之宗旨》 C.唐钺编著的《德育大辞书》 D.王克仁等编写的《中国教育辞书》 3.德育效果问题指的是 A.“德育是什么”的问题 B.“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C.“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D.“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 4在德育的诸种社会性功能中,首要的是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生态功能 5.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初期 6.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是学校德育的 A.民主化 B.世俗化 C.平民化 D.科学化 7.德育目的会对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构成警示和规范作用。这指的是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 A.规范功能 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 D.评价功能 8.立足于普通大众的道德需要,致力于发展所有人所必需的品德,旨在尊重和发展所有人的价值、尊严与个性,这一德育目的属于 A.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

全国2011年7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00468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封建社会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著作是( B )1-8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中庸》 2.决定德育社会阶级性质的是( C )5-86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意识 3.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D )7-128 A.自我教育 B.学校教育 C.品德情感 D.活动和交往 4.下面属于初中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是( A )6-114 A.社会公德、“五爱”国民公德启蒙教育 B.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公德、国民公德的品质 C.共产主义理想的启蒙教育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教育 5.直接影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实施方法的是( C )5-91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哲学观点 D.商品经济 6.德育的实质是( A )2-23 A.育“德” B.育体 C.育美 D.育人 7.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是建立( B )3-51 A.中国现代德育体系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 C.中国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D.共产主义德育体系 8.“教,是为了不教”,主要反映了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 A )8-148 A.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C.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9.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阐述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要求,提高学生品德认识和能力

全国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00468

全国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00468

全国4月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漫话》的作者是(B)1-9 A.马卡连柯B.洛克 C.杜威D.夸美纽斯 2.学校德育产生于(D)3-39 A.社会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D.奴隶社会 3.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德育传统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是为了(A)3-51 A.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 B.继承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C.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 D.建立资本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 4.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品德发生、发展的顺序,每一年龄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致上是相同

的、稳定的,这说明人的品德发展具有(B)4-71 A.顺序性B.稳定性 C.阶段性D.均衡性 5.关于“人的品德”的论述,正确的是(D)4-72 A.人的品德是主观自生的 B.人的品德是先天神定的 C.人的品德是由环境机械决定的 D.人的品德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6.童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4-75 A.协调性B.动荡性 C.适应性D.两义性 7.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B)5-86 A.德育的社会性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B.德育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 C.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有制约作用 D.科学技术对德育有制约作用 8.德育目标的客观性是指(C)6-98 A.德育目标的存在形式是客观的B.德育目标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的 C.德育目标的内容和产生是客观的D.德育目标不反映人的主观愿望 9.不同社会的德育目标是不同的,这说明德育目标具有

00468德育原理201410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杜德海姆 2.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特别是施加或改变一种条件,以引起研究对象某种现象出现而进行观察的方法是 A.经验总结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 3.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 A.德行品质 B .道德品质 C.德育品质 D .教育品质 4.古代学校德育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 A.自由 B.平等 C.明人伦 D.博爱 5.从他性和情境性,是以下哪一年龄阶段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A.婴儿期 B.童年期 C.幼儿期 D.少年期 6.德育目的在于使人们形成信仰上帝、绝对服从、忍耐、勤劳、节俭、禁欲等宗教思想道德品质的是 A.欧洲中世纪 B.中国奴隶社会 C.欧洲奴隶社会 D.中国封建社会 7.在德育上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大纲领的是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 8.“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工作、事业、友谊、爱情、荣辱、幸福等课题”属于以下哪项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A.理想教育 B.自觉纪律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9.“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指的是 A.品德意志 B.品德情感 C.品德行为 D.思想道德意志 10.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巳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矛盾 D.教育者施教传道与受教育者巳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1.“要求德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积极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又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或品德修养”,体现了 A.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D.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1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某一个或某些思想道德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和争辩,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学生品德认识和能力的方法是 A.讲解法 B.讨论法

2015年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前密卷00468(含答案)

2015年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前密卷00468(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现代德育的发展性集中体现在() A. 德育内容 B. 德育目标 C. 德育方法 D. 德育形式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2题社会意识对德育产生制约影响作用的最直接的方面是() A. 德育目标 B. 德育内容 C. 德育方法 D. 德育手段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3题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应该运用()和全面考察、具体分析的方法。 A. 筛选法 B. 批判法 C. 古今中外法 D. 对比法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4题个人在某方面主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达到的一定水平是() A. 修养 B. 品德 C. 觉悟 D. 道德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5题家庭教育的特征有() A. 计划性 B. 目的性 C. 组织性 D. 系统性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6题德育科学研究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是为了() A. 学习德育内容 B. 指导德育实践 C. 为德育工作者提供德育理论依据 D. 使人们对德育规律有理性认识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7题品德修养范围不包含() A. 自我修养 B. 自我教育 C. 自我反省 D. 修养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8题 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对中小学德育进行了明确规定。 A. 《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D.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全国2009年7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

全国2009年7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整个德育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 A.探求德育原理B.总结德育经验 C.揭示德育规律D.制定德育方针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的作者是( ) A.马卡连柯B.夸美纽斯 C.苏霍姆林斯基D.赞可夫 3.与古代德育相比,现代德育有许多特点,其中在德育目标上的基本特点是( ) A.专制奴役性B.强制约束性 C.全面发展性D.个体独立性 4.对人的品德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社会精神文化B.家庭环境 C.邻里和社区D.学校德育 5.根据儿童品德发展六个阶段的划分,少年期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B.动荡性 C.协调性D.从他性和情境性 6.在现代,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创立了生态伦理学;随着核科学的发展,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核战争、核污染对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全的威胁和危害,已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和注视的热点之一;随着宇航科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宇航伦理学;随着医学的发展,“安乐死”、“克隆人”等问题的提出和试管婴儿的问世,引起人们对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这说明( ) A.科学技术对德育目标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B.科学技术对德育方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C.科学技术对德育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D.科学技术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7.德育与其他社会因素既相区别,又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具有( ) A.相对独立性B.绝对独立性 C.客观独立性D.主观独立性 8.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 ) A.政治要求B.价值观念 C.规范要求D.认识水平

全国2017年10月00468德育原理自考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三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三 1.德育原理是德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一般问题 B.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C.揭示德育一般方法 D.揭示德育一般过程 2.下列中国古代典籍中,提出 明明德二亲民二止于至善”三纲领和 格物二致知二诚意二正心二修身二齐家二治国二平天下”八条目的是汉代‘礼记“中的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3.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推动这一活动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社会教育文化发展水平与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社会教育文化发展水平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从德育目标的角度看,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是 A.全面发展性 B.强制约束性 C.全面开放性 D.个体独立性 5.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关系都对人的品德发展产生影响,其中起根本性影响作用的是 A.社会精神文化 B.人际关系 C.生产方式 D.家庭环境 6.人的品德发展的内因即动力是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 A.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之间的矛盾 B.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之间的矛盾 C.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矛盾 D.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020年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试卷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卷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现代德育包括() A.原始社会德育和奴隶社会德育B.奴隶社会德育和封建社会德育 C.封建社会德育和资本主义德育D.资本主义德育和社会主义德育 3.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总条件、总背景的是() A.自然环境B.社会大环境 C.教育环境D.家庭环境 4.品德发展需要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间的矛盾不是 ..() A.品德发展的外因B.品德发展的内因 C.品德发展的动力D.品德发展的主要矛盾 5.少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动荡性B.情境性 C.适应性D.成熟性 6.文明上网教育成为当前的德育内容,说明() A.商品经济对德育内容的影响B.科学技术对德育内容的影响 C.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内容的影响D.人际关系对德育内容的影响 7.公司招聘时除看重技术能力也注重人品说明() A.公司是以人为本的B.品德对公司效益有重要作用 C.品德可以直接提高公司收益D.品德好坏决定人的技术能力 8.将德育实施前后个体或群体的品德及其各个侧面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及程度等情况的评定是() A.绝对评定B.相对评定 C.内差评定D.操行评定 1

9.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是() A.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B.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C.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D.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10.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 A.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 B.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价值观教育 C.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D.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11.影响德育方法性质和特点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是() A.社会文化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哲学世界观D.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12.注重培养品德情感的德育方法是() A.语言说理法B.形象感染法 C.实际训练法D.品德评价法 13.下列关于学校德育组织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共青团活动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B.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 C.课外活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D.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形式 14.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生集体是() A.班委会B.班集体 C.少先队D.学生社团 15.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包括() A.自觉性、内省性、涵育性、他律性B.自觉性、内省性、涵育性、实践性C.自觉性、内省性、涵育性、外烁性D.内省性、涵育性、他律性、实践性16.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 A.杜威B.班杜拉 C.柯尔伯格D.斯金纳 17.在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结构中,道德品质占45%,该数值是指() A.权系数B.标号 2

00468德育原理201510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德育原理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系统科学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个人品德的社会前提和基础是社会意识和 A.社会规范 B.哲学 C.政治思想 D.法权思想 3.古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是 A.政治性功能 B.生态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4.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德育的普遍趋势和明显特征是 A.滞后性 B.超前性 C.独立性 D.继承性 5.学校德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辅助作用 D .动力作用 6.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 D.受教育者原有的品德水平 7《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哪一位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 A.马卡连柯 B.杜德海姆 c.苏霍姆林斯基 D.柯尔伯格 8.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是 A.实际训练法 B.参观法 C.常规训练法 D.活动锻炼法 9.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各科教学 B.社会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课外校外活动 10.做好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进行个别教育 C.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D. 了解和研究学生 11.我国青少年品德修养的基本标准是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B.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C.民主主义思想道德 D.集体主义思想道德 12.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也可叫 A.操行评定 B.品德测量 C.品德测评 D.品德评定 13.儿童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特点的年龄阶段是 A.少年期 B.童年期 C.幼儿期 D.青年初期 14.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全国2006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

全国2006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 3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 ) A.德育特殊问题 B.德育一般问题 C.德育特殊规律 D.德育一般规律 2.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A.共产主义教育 B.社会主义教育 C.国际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3.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其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是( )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法纪教育 D.道德教育 4.学校德育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它产生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的内因即动力是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 ) A.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之间的矛盾 B.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之间的矛盾 C.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矛盾 D.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 育方法是( ) A.语言说理法 B.实际训练法 C.形象感染法 D.品德评价法 7.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首先表现为( ) A.传递社会意识的作用 B.优化、升华社会意识的作用 C.控制社会意识的作用 D.创造、发展社会意识的作用 8.按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将德育基本内容作系统连贯的安

2015年10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前密卷00468(含答案)

2015年10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前密卷00468(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现代德育的发展性集中体现在() A. 德育内容 B. 德育目标 C. 德育方法 D. 德育形式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2题社会意识对德育产生制约影响作用的最直接的方面是() A. 德育目标 B. 德育内容 C. 德育方法 D. 德育手段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3题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应该运用()和全面考察、具体分析的方法。 A. 筛选法 B. 批判法 C. 古今中外法 D. 对比法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4题个人在某方面主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达到的一定水平是() A. 修养 B. 品德 C. 觉悟 D. 道德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5题家庭教育的特征有() A. 计划性 B. 目的性 C. 组织性 D. 系统性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6题德育科学研究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是为了() A. 学习德育内容 B. 指导德育实践 C. 为德育工作者提供德育理论依据 D. 使人们对德育规律有理性认识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7题品德修养范围不包含() A. 自我修养 B. 自我教育 C. 自我反省 D. 修养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8题 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对中小学德育进行了明确规定。 A. 《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D.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自考真题】2019年10月德育原理00468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三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三 1.任何德育问题,本质上都是 A.价值问题 B.科学问题 C.实践问题 D.应用问题 2.提出 美德即知识”观点和 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奥古斯丁 3.德育的功能问题指的是 A. 德育是什么”的问题 B. 德育在做什么”的问题 C. 德育为什么”的问题 D. 德育能做什么”的问题 4.个体品德的形式结构内容是 A.社会的道德观念二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 B.个体的品德认识二意应二控制二决策能力 C.个体的道德认识二情感二意志二行为 D.个体的世界观二人生观二价值观二道德观 5.德育目的是对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后品德发展状态做出的某种设想,表达的是对某种思想品德发展状态的期待三这指的是德育目的的 A.抽象性 B.预期性 C.可能性 D.共同性

6.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主要是 A.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 B.教育思想和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C.制定者的某种思想认识或观念 D.社会发展状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7.旨在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德育内容是 A.基本道德品质教育 B.基本行为规范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8.关于道德的认识二内容和相关的理论,属于教师德育的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工具性知识 D.实践性知识 9.从学校德育课程的存在形态来看,德育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德育学科课程二德育活动课程和 A.德育显性课程 B.德育直接课程 C.德育隐性课程 D.德育间接课程 10.从道德教育发生机制的角度看,传统德育是一种道德成长的外铄论,现代德育是一种道德 成长的 A.过程论 B.方法论 C.内生论 D.建构论 11.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关键是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 A.教育目标 B.教育内容 C.教育过程 D.教育情境 12.德育活动最为关键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主体性 C.生成性 D.创造性 13.品德评价将引导学生的品德朝着德育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展三这指的是学生品德评价的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节功能 14.科尔伯格把皮亚杰关于品德发展评价的对偶故事法发展成 A.投射法 B.限定性争端测试法 C.自陈量表法 D.道德两难故事法 15.德育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但学校德育现实中资源匮乏是 A.绝对意义上的匮乏 B.相对意义上的匮乏 C.显性意义上的匮乏 D.隐性意义上的匮乏 16.历史上 孟母三迁”的故事,实质是孟母以 三迁”选择 A.德育主体 B.德育对象 C.德育环境 D.德育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