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2.按照教育性质,可分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 育目的。
3.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可分为纲要式的教育目的和详 列式的教育目的。
4.按照约束力,可分为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和建议性的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②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全 面发展将成为现实。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 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而实施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文革后大多数地区迅速恢复“六三三”学制。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3.统一性与灵活性 (1)清末民初学制的共同倾向是强调统一性。 (2)革命根据地学制的基本走向,是由高度灵活逐步趋于
统一。 (3)新中国的学制,是在统一性之理想与灵活性之现实的
张力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六、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建立的依据 (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三)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5.3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的依据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关系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人的依据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兴趣、需要生活和个性
5.4我国的教育目的
•略
5.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 • 关系:不能互相替代;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及手段;相辅相成发挥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 (背)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广义: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
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区别:定义上: •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
向和根本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指教育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 • 内容结构上: • 教育方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事 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前两个
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 2.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 人片面发展的根源: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
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 3.教育学上的意义 • 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 遍规律基础之上的;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 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中心,强调 教育应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 文化。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 学生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 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应注重培 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 和创新精神。
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为生 活做准备。
化。
04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古代教育目的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近代教育目的
受西方影响,开始注重培养实用人才,强调科学知识 和技能的传授。
现代教育目的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德、智、体、美、 劳五育并举,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但二 者不能等同。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的意义
01
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
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02 03
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 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 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 的个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社会本位论
02
01
03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强调教 育应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用之才。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 技能和品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第五章.ppt

教育学第五章.ppt
教育学的学科结构
• 教育的基础理论
是教育学最基础的部分,包括教育与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等,也就是教育的内部关系。
• 教育的外部关系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和人的身 心发展的关系
• 教育与教育实践 教育学在实践教学中所发展的部分, 包括课程、教学、德育、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 现代课堂教学评价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方法
1、教法灵活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 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具体 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是教授方法 和学习方法的统一
指教法要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教师的风格相适应,
灵活多样。
启发式教学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 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教学效果
• 3、怎样评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
二、教学内容
• 有机渗透德育
国魂教育 国运教育 国耻教育 国格教育
• 内容准确无误 • 重点难点突出 • 容量深度适宜
国状教育
教学内容准确无误
要点: • 所教内容无思想性和科学性错误 •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 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重点难点突出
要点 • 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能理解和掌握的材
料,教师就不用重复讲解。反之,就要精 讲、讲深、讲透。 • 对难点要找准关键、着力突破,注重实效 性。
教学技能
1、课堂驾驭能力强
指教师善于驾驭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进程,灵 活处理课堂上发生的问题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如下五个观察维度: (1) 组织能力 (2) 注意中心 (3) 教学机智 (4) 教学态度 (5) 教学境界
教学态度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2.教育目标有两种含义:
一是教育培养目标,或称“培养目标(goal),它是根 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 要求,是这些学校或专业培养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具体标 准。 二是作为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教育目标 (objective)或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 系列发展目标体系,这一层次的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 序加以组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
(二)不同类型教育目的的冲突及其表现 不同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和理论基础,造
成彼此之间的或对立、或差异、或冲突。 不同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不同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价 值观的差异与冲突。 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也有一致性或共性,反映了 教育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 主流的、共识的教育价值观。 解决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加强不同教育利益群 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建立一个可供选择的教育制度, 以满足不同教育利益群体的不同教育需求。
思考与讨论:
人就是目的(康德语)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过程(杜威语——教育的

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它自身以外 无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完人”) 教育就是培养真、善、美的人 教育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之人 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 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 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 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 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受教育 者提出的。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 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 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 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3.点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
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 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人的存在和发展是 无法脱离一定社会的,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 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 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惟一化, 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 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 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 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 抑。


认知——哲学——真——智育 心——情感——艺术——美——美育 意志——道德——善——德育

身——体质——体育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内涵: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广泛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其他方面的能力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
出规定;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 规定。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
教育目的(aim):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的
培养目标(goal):各级各类学校的
课程目标(objective):课程的
教学目标(objective):教学单元或一节课


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柏拉图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塑 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涂尔干 “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任何的价值; 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能成为教育的目 的。教育的目的只是社会化,因为社会化而使一 个民族的整个生活道德化。” ——纳托尔普 “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造就对国家有 用的公民。”——凯兴斯坦纳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5-6章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5-6章
✓ 第三,教育目的的制定,尤其具体培养目标的确 立也要符合教育对象的不同阶段的身心需要。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提出的 历程回顾 1949年12月,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 针。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 出了我国教育的目的性方针。 1958年9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1978年邓小平同志再次确认1957年提出的 教育目的。
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 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一)教育形式构成:
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
(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
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 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 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的产生、发展、变化一般受到如下 因素影响: (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的直接制约。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 接制约。 (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取原有 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 有益经验。
(三)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准备生活说即教育要为生活做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反对将教育看做未来生活 的准备,认为这样必然要传递成人的经验, 忽视儿童当下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把儿童 置于被动的地位。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主要内容一、教育目的概述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 概念广义:头脑中的VS 狭义:国家颁布的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社会发展规律VS人的发展规律2.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涂尔干等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把人培养成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教育目的应该从个人的需求出发;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杜威对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调和教育目的应当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倡导儿童中心,认为教育即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另一方面,主张社会中心,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集权主义的工具。

(4)教育准备生活说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完满的生活包括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5)教育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古代社会,个人没有人身自由。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享受和占有欲望的膨胀,人的关系又表现为物的关系。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又摆脱了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将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体力、智力、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师范大学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山西师范大学
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们说: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托、家长的鼓 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 工你们,或者说得可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 希望通过一年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 的结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这 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们是为祖 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仅仅为学校培养 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学生吗?
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 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 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 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 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 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 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山西师范大学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山西师范大学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相
适应,我国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提到:“我们的 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它概括性地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新人的主张。 1978年《宪法》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具体的规 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 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山西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个教育 方针中明确地提出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读 了全面发展的内涵。 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定我国的教 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所有的这些人才,都 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 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 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 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 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教育目的: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 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制定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 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国家层面) 培养目标:一方面反映一定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一方面也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的级别及类型的制约。 (学校层面)
可悲的是在案发前,学校的老师与同学都没有
发觉异常情况。
山西师范大学
一位高中教师的心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时时觉得自己的双手 沾满的竟然是血、青春的热血。我的双手在捧出一 个个大学生的同时扼杀了多少艺术家、文学家、优 秀的技师和匠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而不是制作零件毛坯。而凡是生命就一定具有“不 可重复”和“不能替代”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所以 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学生,更 加不应该努力去培养出一模一样的社会零件。可是 现在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老师在做什么呢?
2.层次
(1)依据教育目的实现过程:
理想目的——正式目的——教师所领悟的目的
——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目的——转化为学生 自己的目的;
(2)依据教育目的抽象—具体程度: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
山西师范大学
与许多狂热的家长和一些求贤若渴的私立学 校校长相比,教育界对此却显得比较冷静,保持 着一种低调。有些教育专家认为,老N的现代私 塾只是个别教学制的一个特例,并没有普遍意义, 更不可能在我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而且,在现 代社会,孩子的成长不可能脱离群体环境。
山西师范大学
也有一些记者采访过小N,记者问小N是否 感谢他的父亲,他说,我恨他。据小N的母亲讲, 她曾看见过儿子磨刀,问他磨刀干什么,儿子 说,杀父亲。
山西师范大学
此,这对娈生姐妹也很痛苦,因为她们也很努力。姐 妹俩所在学校的老师也没有觉察她俩的心理变化。特 别令她俩感到伤心的是,父母平日很少与她们谈心, 在重点高中没有考上时,母亲对她们进行了辱骂,爸 爸让她们下跪反省。她们感到没有自由,度日如年。 在没有人开导与安慰的前提下,盛怒之下,她们用毒 鼠药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山西师范大学
主要内容
一、教育目的概述
1.含义; 2.层次 3.结构; 4.依据
二、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观; 2.社会本位观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山西师范大学
一、教育目的概述
1.含义
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结果的设想,是对 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质量规格做出的设想和规定。
无独有偶,这类案件在其他省市也屡有发生。
山西师范大学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1月17日, 浙江省金华一位姓徐的高中生因无法忍受母亲对 他学习成绩高分的要求,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
据新华社兰州2002年6月6日电,甘肃省景泰 县一名16岁的中学生“尖子生”因不堪忍受学习 的压力,杀死了亲生的母亲。这三个案例中的共 性就是,父母长期对孩子学习成绩过于苛刻,管 教过于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这三个案例 中的学生性格内向,交往狭窄,学习方式封闭, 独立性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
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 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山西师范大学
3.结构
(1)对所要造就的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 (2)对所要造就的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
4.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状况 (3)人自身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 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 求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 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阅读中积累词语。 ——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 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 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 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 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 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
教育目的
[案例一]少儿磨刀为哪般?
据某报报道,1998年秋,年仅13岁的小N, 以620多分的优秀成绩,考进了武汉市的一所重 点大学,顿时,小N成了一个小名人。小N的成 名,并不是因为他年龄小就考上了名牌大学,而 是他的成才之路十分引人关注。1993年,由于家 境贫寒,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小N,被他的父亲老 N从学校带回家来,开始在家中单独辅导小N。 当时,老N发誓要通过这种现代私塾的教育方式 把小N送上大学。四年半之后,老N的誓言终于 实现了,小N被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交通学院录取。
——周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山西师范大学
过去与现在
过去:一流学生出国 二流学生考研 三流学生就业
现在:一流学生就业 二流学生出国 三流学生考研
思考:这些观点改变的原因与背景是什么。
山西师范大学
十六岁读博 的张炘炀
山西师范大学
思考: 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主体包括哪些?其间有何冲突?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 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
(现行课程目标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或课堂教学完成后,期望受教育者 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 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实 例
山西师范大学
二、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观: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 育要重视人的价值、天性与个性充分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2.社会本位观:社会本位观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 价值,教育应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人。 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 干、孔德 3.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的调和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
的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 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