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体论》读书笔记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篇1刚刚读这本书得时候,感觉什么都没读懂!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是能看懂一点点的,在迷茫之中发现一丝光明。
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政治学》这本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经济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所以,似乎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从西方的政治研究入手。
当然没那么多时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下面就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于公民的定义,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这样看来,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
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
但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能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
记得看过欧美一部叫《星河战队》的电影,在那里面就有公民和平民之分,参军以后就可以成为公民!否则,都只是平民而已。
在亚氏眼里公民资格是很难得的!还有一些是关于政体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范文五篇《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1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出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行更是一个国家、及社会所有人士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自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中国的法制突飞猛进,“依法治国”被写进了宪法,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啊!然而,在振奋的同时,一个问题也应值得我们思考: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法律其实很像数学,无处不在,十分重要,有这样一个关于法律的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法律实现了正义,体现了公平,它,就是正确规范人行为的社会准则。
当今的这个经济社会使人对道德的意识不断的淡化,现如今社会上的人什么都不图,就图个“利”,自己能得到钱就可以了,全忘了儿时,父母告诫我们的法规,所以对于不容忽视的法律,他们“视而不见”。
若是成人还好,但现在甚至有些青少年都学会了强要他人的钱财,参与抢劫,甚至是结帮犯罪吸毒,近年,青少年拉帮结派犯罪现象频频发生,这使我们安定的生活受到了威胁,法律的不重视等同于流感病毒,在这个社会蔓延着,以致发展到小学,当人的贪婪欲望得到满足,他们便会尝试更大的,贪婪的欲望越来越大,最终,自己站在了法院。
但丁的作品《神曲》地狱篇中写到:它的贪婪欲望从来不会得到满足,它在饱餐后会感到比在饱餐前更加饥肠辘辘。
欲望是人们邪恶和罪恶的深渊,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懂得正义的法律,用它来与之抗衡。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必须从小时候做起。
社会十分残酷,只有我们知法、懂法、守法才能将法律变成自己的坚盾和利剑,来保护自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即使是一名小学生,也必须知法、懂法,更要会用法,让法律成为我们坚不可摧的堡垒,守护着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2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书笔记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众所周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一直对“人民民主专政”一词理解不深,只是浮于表面的知道一些,借此机会,我读了我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并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对“人民民主专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学习。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它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的国家是用来保护人民的,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也是人民的政权。
我国设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机构正是为了听取广大人民的意见,使得百姓能有一个渠道来向上反映自己的意见,共产党也是一直以来为百姓做实事。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巴黎公社和苏维埃制度一脉相承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政治观。
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中国革命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完全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中国一元化权力结构的优势在于,它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
主要是面对当时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污蔑与质疑,以及我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困惑,做出了对我国国体的解释。
文章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等内容,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政策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理论,驳斥了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观点。
《毛泽东选集》读书笔记范文(3篇)

《毛泽东选集》读书笔记范文(3篇)第1篇: 《毛泽东选集》读书笔记毛泽东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独立、政治自由和实现国家的富强在革命斗争中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创造性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与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1.政治思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提出的一个著名判断。
它以形象化的说法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共产党真正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的。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早在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政权是用枪杆子取得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
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斗争就不能解决。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这是毛泽东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有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必要的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一个杰出贡献。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的政治学理论分析逻辑:“从利益的二重性即内在矛盾性进展到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形成政治权力。
社会利益关系种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主张共同利益的法1定资格,形成政治权利。
”按照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条逻辑主线对政治关系的衍生物即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进行了分析。
这其中,在政治行为方面,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在政治体系方面,国家是政治权力的典型的组织和制度体现,政治社团则是政治权利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而政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执政党通常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在政治文化方面,特定社会的政治心理通常以社会大众为多数载体,因此,政治心理是政治权利及其对于政治权力的转化形态的精神反映;而在特定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通常是政治权利的思想,因此,特、定社会中的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通常是政治权力的思想。
在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社会政治发展是由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政治发展体现为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政治发展过程是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决定和体现为社会其他政治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不可忽略政治现象之间彼此联系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四: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的社会前提;政治体系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政治文化由政治生活决定;政治发展则是全部政治活动内容的历史变化过程。
”从以上几段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本书对于政治科学的展开、延伸、论述的基本脉络。
这个脉络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1、该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
从利益到利益特性,延伸出关键政治要素方面。
这点,也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及理论依据。
2、该书坚持利益作为基础的观点。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
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
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
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
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
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
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
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
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
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
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
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
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书笔记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众所周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一直对“人民民主专政”一词理解不深,只是浮于表面的知道一些,借此机会,我读了我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并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对“人民民主专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学习。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它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的国家是用来保护人民的,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也是人民的政权。
我国设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机构正是为了听取广大人民的意见,使得百姓能有一个渠道来向上反映自己的意见,共产党也是一直以来为百姓做实事。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巴黎公社和苏维埃制度一脉相承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政治观。
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中国革命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完全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中国一元化权力结构的优势在于,它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
主要是面对当时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污蔑与质疑,以及我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困惑,做出了对我国国体的解释。
文章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等内容,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政策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理论,驳斥了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观点。
毛概读书笔记800字

毛概读书笔记800字毛概读书笔记800字篇1毛概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金春明。
本书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体系以及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概论》共分15章,前4章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理论体系,后11章则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我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主体论》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的话: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人的依赖[自然空间](农业社会:人敬畏自然,与其相比处于弱势,人们只有结成共同体的形式才能生存和生活)、物的依赖[社会空间](工业社会:所谓的法的精神、主体间的关系、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都异化成物的关系,主体也就只有了对物的依赖){马尔库塞对异化的批判:正常的社会具有双向度,一是肯定性向度,一是否定性向度;而所谓单向度的人是指在发达工业社会,人们失去了批判意识,活在单向度的虚假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是如此。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未来:历史空间——时空)。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主体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劳动政治论”、“人本政治论”和“主体生成论”为理论依据,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层面研究政治主体,将其与政治主体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①在政治主体的历史演进部分,作者从个体主体形式和群体主体形式去阐述马克思的三大依赖问题。
②在分析政治主体的张力时,将其定位为复合实体,结合了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分析了政治主体中个体性与群体性、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实践等内在张力关系,分析了政治主体中国家与社会、公共与个人、权力与权利等外在的张力关系。
③从政治主体生成的动态过程入手,分析了主体生成基础和内容、目的与动力、场域和路径等问题,贯穿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并且找到主体的利益诉求动力,上升到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未来走向,即公共利益问题。
绪论
政治学说起源于西方,同古希腊政治文明的历史发源直接相连,并先后经历了古希腊的城邦道德政治观(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神权政治观(奥古斯丁)——天赋人权的社会契约政治观(洛克、卢梭)——国家与法的政治观(波普尔、奥克肖特)——功利主义政治观(边沁)——阶级主义政治观——政治的社会学观(莫斯卡、韦伯)——行为主义、后行为主义(伊斯顿、阿尔蒙德、普莱福德)的政治观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自恢复政治学学科以来的30多年,政治学先后经历了“阶级政治观——利益政治观——公共政治观”三大阶段,研究方向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大领域展开。
在理论层面,主要集中探讨了政治本质、国家理论、民族理论、政治思想、民主理论、政治文明、政治价值、政治意识等领域;在实践层面,主要集中探讨了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执政党建设、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城乡二元结构、政权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
政治主体的本质规定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政治主体本质上是指进入政治生活、承担政治关系、并能动改造政治关系的现实的人。
政治活动中团体组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承载现实的人的政治主体。
作为政治主体的人,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大基本属性,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表现出自主性与为我性的价值取向特征、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本质规定特征和自由性与意志性的本真存在特征。
(P18)
把握政治主体的基本内涵,应从实践本性和能动属性两个角度展开。
政治实践构成了政治主体的表现形式:首先,政治实践是政治主体的存在方式。
其次,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表现出的是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改造者的统一性。
最后,政治主体只有在政治实践中才能达成政治诉求。
(P20-21)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的能动性外化为政治主体在特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实践中强烈的政治愿望、要求和动力。
(P23)[李景鹏的归纳:一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环境的感受能力,二是政治主体的政治意识,三是政治主体的政治意志,四是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
政治主体的基本属性:
政治主体的自然属性:一是政治主体具有自然的生命本质二是政治主体具有自然的生物本能,三是政治主体具有实践的自然依赖。
政治主体的社会属性:社会实践是政治主体社会性的核心表征;社会合作是政治主体社会性的外在表现;社会环境是政治主体社会性的生成生态。
政治主体的精神属性:政治理性是政治主体精神属性的本质核心;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精神属性的基础内容;政治意志是政治主体精神属性的重要表征;
政治主体的主要特征:
自主性与为我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自由性与意志性的统一。
政治主体的历史演进
群体本位阶段的政治主体(人的依赖)——形成基础:水平低下的自然生产群体政治主体生成的经济基础;漠视个体的“无我”观念是群体政治主体生成的文化基础;同质劳动基础上的共同体生活是群体政治主体生成的社会基础。
生成表现:以主体血缘依附为基础的等级政治;以主体权力服从为基础的集权政治;以主体感性经验为基础的意志政治。
个体本位阶段的政治主体(物的依赖)——形成基础:以工业制造为主体的生产方式是个体政治主体形成的物质基础;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个体政治主体形成的社会基础;以提高人性为内容的个体文化是个体政治主体形成的文化基础。
生成表现:自我意识是个体政治主体的强烈体认;自为意识是个体政治主体的核心体认;实践意识是个体政治主体的外在表现。
社会本位阶段的政治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成基础:生产社会化是社会本位政治主体形成的经济基础;社会矛盾凸显是社会本位政治主体形成的社会基础;主体间性思维是社会本位政治主体形成的文化基础。
生成表现:主体形态的具体性;主体间关系的和谐性;发展范式的共生性。
政治主体的逻辑形态——个体政治主体、群体政治主体和人类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的张力结构
政治主体的张力结构是指政治主体受到政治体系、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对抗因素所构成的内部结构样态,以及内外部因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外部结构样态所共同构成的多维结构关系。
主要包括内部(个体性与群体性、理性与非理性、认知和实践)和外部张力结构(公共与私人、国家与社会、权利和权力)。
(P124)
政治主体的价值诉求
政治主体的内在结构表现为:个体政治主体、群体政治主体和人类政治主体三大形态。
因此,政治主体的价值诉求就必然逻辑地表现为个体政治主体的政治自由(公民)、群体政治主体的政治民主(人民)和人类政治主体全面解放。
(P158)从政治价值的层级结构看,政治自由、政治民主和人类解放是第一层级的政治价值;公平、正义、平等则构成了政治价值的第二层级。
(P158)个体政治主体的政治自由目标
政治自由作为个体政治主体的首要和基本的价值诉求,主要指在政治实践中个体政治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和选择性。
(P159)
群体政治主体政治民主旨归
对民主内涵的把握,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主体维度的政治民主,认为政治民主首先在主体层面应该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
(科恩:《论民主》)二是过程维度的政治民主,认为政治民主是一个过程,即普通政治主体对政治领导施加程度相对较高的影响,政府则对政治主体(主要是选民)的利益诉求作出反应的过程,而不一定要多数人参与政治事务,因为公民对政治权力的影响主要靠政治投票来实现。
(罗伯特·达尔:《论民主》)三是内容维度的政治民主,认为政治民主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P174-175)
在广义层面,政治民主是指包含民主性质、民主形式和民主运行在内的国家政治制度;狭义层面的政治民主则主要指民主政治体制,即民主的组织形式、基本原则、运行程序和行为规范等;在实践层面,政治民主是指为了实现民主政体和公民权利而制定的运行规则、提供的参与平台;在价值层面,政治民主是一种以平等及自由为基础,以主权在民为内核,人民追求自我解放,从而实现人类具体的全面发展的理性形态。
(P175)
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和广泛性;价值过程的法治性与透明性;价值结果的平等性和正义性。
政治民主的实现机制:政治民主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政治民主的滋生土壤(新人民政治);政治民主的体制保障(权力制衡机制);政治民主的精神动力(政治文化)
政治主体的实践生成
主体能力、利益诉求和政治实践构成了政治主体生成与发展的三重关键内容。
(P199)
主体能力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基础和内容
政治认识能力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内能力(政治意识构成政治主体认识能力实践生成的初始坐标、政治知识构成政治主体认识能力实践生成的理性维度、政治思维构成政治主体认识能力实践生成的立体结构);政治实践能力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外能力(对象化能力构成政治主体实践能力生成的核心内容、方法创新能力构成政治主体实践能力生成的必要支撑)
利益诉求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目的和动力(利益需要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内部动力、利益关系主导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实践品性、公共利益彰显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未来走向)
政治实践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场域和路径(政治实践系统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综合生态、政治实践轨迹蕴含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动态过程、政治实践文明引领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时代升华)
政治主体构建的中国语境
政治主体是政治主体性存在的主体基础,政治主体性是政治主体的本质属性。
因此,政治主体的建构在本质上将是政治主体性的建构,政治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是政治主体生成和发展的表现。
人只有具备政治主体性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主体。
(P231-232)
政治主体建构的时代价值:政治主体建构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基础;政治主体建构是政治民主发展的价值内容。
政治主体建构的现实问题:个人主义和工具理的膨胀够构成价值困境;政治制度和参与渠道的欠缺构成实践困境;传统文化和现行教育的制约构成文化困境。
政治主体构建的实践路径:树立政治主体构建的价值理念;完善政治主体构建的实践平台;培育政治主体构建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