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关节错位的诊断分型及整(韦)

合集下载

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

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

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关节损伤,临床上常见于运动员、跳伞运动员等高风险人群。

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以便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症状。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1. 突发性剧烈的颈部疼痛,常常伴随着头部的不适感;2. 颈部活动受限,尤其是旋转和侧屈动作;3. 上肢放射性疼痛,可伴有上肢麻木和无力感;4. 颈部肌肉紧张和压痛。

二、影像学检查。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1. X线片,可显示寰枢关节的位置和稳定性,对于判断关节是否半脱位有重要意义;2. 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寰枢关节的解剖结构,对于判断关节是否半脱位有较高的准确性;3. MRI检查,对于评估软组织的损伤和寰枢关节的稳定性有很大帮助。

三、生理学检查。

生理学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和肌肉力量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寰枢关节半脱位对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影响,以及判断患者的康复情况。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的常规检查外,有时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查、生化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响。

综上所述,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生理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经验,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接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做好康复训练,以促进康复的效果。

希望本文能够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寰枢关节错位的诊断分型和整(韦)

寰枢关节错位的诊断分型和整(韦)

显效:患者症状较原来减轻, X线片齿状突偏移、前倾较前 好转;无效:患者症状、X线 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215例, 治疗时间10-40天,平均治疗17 天。按上述标准评定,结果: 痊愈139例,临床治愈51例,显 效23例,无效2例,痊愈和临床 治愈率88.4%。
3.3 典型病例 杨某,女性,42 岁,北京市人。无明显诱因头 晕伴头胀2年,加重7天。头晕 时可有视物旋转、模糊,头胀 于后枕部为主,头晕症状出现 常与体位改变有关,伴颈部僵 硬不适,无头痛、耳鸣,伴恶 心,无呕吐。曾到某医院诊为 “颈椎病、高血压”,行按摩、 牵引等治疗,疗效不佳。
近一周来头晕症状加重,伴行走 不稳。入院后检查: Bp180/110mmHg,颈椎曲度加 大,后枕部风池穴压痛(+), 颈椎运动:屈10°,后伸30°, 左旋35°,右旋35°,侧屈正常, 左侧桡动脉试验(+)。X线片 示齿状突前倾,寰椎示双边征, C2.3.4阶梯改变,颈曲加大(图 2-1,2-2)。

加 强 交 通 建 设管理 ,确保 工程建 设质量 。05:12:4105:12:4105:12Thursday, November 12, 2020

安 全 在 于 心 细,事 故出在 麻痹。 20.11.1220.11.1205:12:4105:12:41November 12, 2020

踏 实 肯 干 , 努力奋 斗。2020年 11月 12日 上午5时 12分20.11.1220.11.12

追 求 至 善 凭 技术开 拓市场 ,凭管 理增创 效益, 凭服务 树立形 象。2020年 11月 12日 星期四 上午5时 12分41秒 05:12:4120.11.12

[颈椎影像]“寰枕关节畸形”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

[颈椎影像]“寰枕关节畸形”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

[颈椎影像]“寰枕关节畸形”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寰枕关节畸形定义●先天性颅骨椎骨连接部解剖变异症状和体征●逐渐出现的与结构不稳相关的颈椎异常●后枕部头痛,随颈椎屈伸加重■可能与基底型偏头痛相似●颈脊髓病●在微小的损伤后可能罕见地突然出现四肢麻痹●低位脑神经异常●步态异常,包括共济失调●血管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视觉症状,可能伴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流行病学●症状常出现在颈椎损伤后●男女发病率相同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评价颈椎曲度、齿突和寰枕关节●对有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MRI检查●术前用CT记录解剖和骨性异常●有血管症状时进行CT或MR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C1前弓或侧块与颅骨基底融合●通常与C2和C3融合关联●高位C2齿突,但扁平颅底和颅底凹陷不常见●罕有C1前弓与C2齿突融合●MRI矢状位和轴状位T2加权像可发现挤压颈椎其他检查●诱发电位试验来量化脊髓和脑干的损伤鉴别诊断●颈部骨折和(或)韧带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侵蚀齿突●枕髁向上移位导致后天的基底凹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aget病、佝偻病或成骨不全继发骨量减少治疗●避免:■增加颈椎损伤风险的活动,如身体接触运动■麻醉时极度颈椎屈伸位置■颈椎治疗性操作●减少活动避免过度使用颈椎●佩戴颈托●如果出现神经病学症状,进行手术图1 (A)颈痛患者C1~C2前后位X线。

C1和C2侧块关节不对称(星号),C1侧块与齿突关节不对称(双箭头)。

冠状位CT(B)旁矢状位CT(C)显示先天性侧块融合(星号)。

寰枢椎脱位的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寰枢椎脱位的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9
按病因分型
➢先天畸形性寰枢椎脱位:枢椎齿状突发育障碍、颅底凹陷症、寰椎横韧带发育不全等 枕颈交界区先天性畸形引起;
颅底凹陷是指先天性骨质发育 不良所致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 骨向上方凹陷进颅腔,并使之 下方的寰枢椎,特别是齿状突 升高甚至进入颅底。这种畸形 极少单独存在,常合并枕骨大 孔区其他畸形,如寰椎枕骨化、 枕骨颈椎化、枕骨大孔狭窄及 齿状突发育畸形等。
按脱位方式分型
➢前脱位:最为常见,多因寰椎横韧带断裂引起; ➢后脱位:相对少见,往往合并齿状突骨折; ➢旋转脱位(即Fielding分型):Ⅰ型,寰椎一侧侧块向前部分移位,另一侧为轴的侧
块无移位,寰齿关系不变,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3 mm;Ⅱ 型,寰椎一侧侧块向前移位,另一侧为轴的侧块无移位,3 mm< ADI<5 mm;Ⅲ 型 ,寰椎两侧侧块向前移位, ADI>5 mm;Ⅳ型,寰椎向后移位。 ➢垂直脱位 ➢成角移位
20
按脱位方式分型
➢成 角移位 ,在 颅底凹 陷表 现为寰 枢椎 小关节 倾斜 、斜坡 枢椎 角减小 、延 髓脊髓 角减 小、 鹅颈畸形,相当于四肢长骨的成角移位。鹅颈畸形的复位相当于四肢长骨牵引后的折顶 屈曲复位,它是在纠正了齿突上移的基础上才能复位。由于寰枢椎小关节倾斜,成功复 位后的小关节表现为前方张开,后方闭合。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有寰枢椎小关节倾斜 的情况下,寰枢椎小关节安放cage不能纠正斜坡枢椎角,除非有非常充分的截骨,但 目前的技术还很难做到这种完美情况的截骨。在垂直脱位复位后,通过后方钉棒或钉板 弯曲到合适曲度,就可以复位这种成角移位。
16
按脱位方式分型
➢前脱位:最为常见,多因寰椎横韧带断裂引起;表现为寰齿间隙(ADI)增大,相当 于四肢长骨的侧方移位。

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关节脱位
先看几组图像

寰枢关节脱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孟悛非
寰椎前脱位
{ 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关旋转脱位
后者过去又名 寰枢关节旋转性固定 (Atlantoaxial Rotatory Fixation)、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Subluxation), 但“寰枢关节旋转性固定”已另有所指,“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并不 确切,不提议使用。
症状:发烧、枕颈部疼痛、斜颈不能自行恢复、 颈部活动受 限,偶有四服麻木、瘫痪、 呼吸困难等 高位颈髓受压旳临床体现
好发于小朋友和青少年
常见于体育运动、交通事故 该损伤有寰椎横韧带甚至翼状韧带旳断裂,而这 两个韧带是维持寰枢关节稳定旳主要原因,所以 该损伤为不稳定性损伤,易造成脊髓受压 寰枢椎旋转角度>300 可造成椎动脉屈曲甚至闭塞
环枢相向旳关节突均等反向移动
寰齿关节间隙正常
活体
两寰齿间距不等、两对关节突关系不对称、两椎间小关节间隙不相等、 两侧块大小、形态不相同: 向前移旳侧块增大,后移旳反之
二、寰椎前脱位
寰椎前脱位
寰椎基本无旋转情况下旳前移,肯定有寰齿关节分离 (寰椎横韧带肯定断裂)和两个侧块关节旳脱位; 或者齿突骨折(与前弓一并前移)和两个侧块关节
又名
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 (Atlantoaxial Rotatory Subluxation)
此名称不精确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可有三型: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是临床上和影像上不太为 人注重旳病损。对其诊疗尚在较多混乱和争议。 在此,结合文件、标本和病例谈谈自己旳看法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
以一侧椎间关节为轴另 一侧关节脱位并寰椎侧 块向前移位; 或寰椎两侧侧块均向前 移且以一侧为著

颈、背部病症 二、寰枢关节脱位

颈、背部病症 二、寰枢关节脱位

颈、背部病症二、寰枢关节脱位寰枢关节脱位颈、背部病症二、寰枢关节脱位寰枢关节脱位是指寰椎与枢椎之间因内外力失衡,解剖位置移动超过生理限制范围后不能自地回到正常状态且引起以颈项疼痛和关节运动障碍为主要骨科临床表现的病症。

寰椎骨折脱位是较常见的一种上颈椎损伤,约佔上颈椎损伤的50%,临床上见到的寰椎骨折脱位,神经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当场死亡,有的伴有不同程度脊髓高位损伤,表现为脑神经瘫痪、四肢瘫或不全瘫和呼吸功能障碍,常需立即辅助呼吸;有的仅为枕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神经症状轻微。

恰恰是这类患者临床上最常见并有潜在危险,应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用相应治疗。

寰枢关节脱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枕部受到向前的暴力造成寰椎横韧带断裂,或齿突骨折导致寰椎向前移位;另一种是头部受到轴向旋转暴力,损伤了翼状韧带和寰枢侧块关节囊韧带,使寰枢关节过度旋转。

后一种情况称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

这两种病理状态均依赖于影像检查才能确诊。

当颈椎屈曲姿势的侧位X线平片见到寰齿前间隙大于3mm(儿童大于5mm)提示寰椎横韧带断裂。

如果没有暴力外伤史,寰椎横韧带、翼状韧带、关节囊韧带和齿状突均完整,就不可能出现寰枢关节脱位。

寰齿侧间隙不对称可能是正常解剖现象,没有临床意义。

有医生曾做过尸体的正常寰枢关节寰齿侧的研究,发现在中立位时,两侧寰齿侧间隙是有差距的,两侧差值可以达到2.1mm。

这些患者并没有经受很大的暴力伤,有些甚至没有外伤史,只是因为颈痛就诊摄了开口位X线片,见到齿状突与两侧寰椎侧块不等距。

有些病例CT横截面上也见到两侧寰齿侧间隙不等距。

这些病例都经过了牵引及支具治疗,均未能纠正「脱位」,个别病例甚至因此而做了寰枢关节融合术。

对这些病例作出「寰枢关节脱位」的诊断是不恰当的。

如果有齿状突骨折,在颈椎侧位片及开口位片上可以见到骨折线或骨折移位的影像。

横截面的CT可以观察到寰椎横韧带的起止点是否有撕脱骨折。

如果横截面CT影像见寰枢关节旋转角度超过47度,即可诊断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椎脱位诊断与分型

寰枢椎脱位诊断与分型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5年4月第7卷第2期Chin Orthop J Clin Basic Res,Apr 2015Vol.7,No.2寰枢椎脱位诊断与分型寰枢椎脱位系列讲座(二)杨进城【关键词】寰椎关节;脱位;诊断;分型中图分类号:R684.7,R68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66X(2015)02-118-06继续教育寰枢椎脱位是指先天畸形、创伤、退变、肿瘤、感染炎症和手术等因素造成寰椎与枢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和(或)颈脊髓压迫的病理改变。

寰枢椎解剖位置特殊,脱位常进行性加重,引起高位颈脊髓压迫,造成延髓-颈髓损害,进而导致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寰枢椎部位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及时准确的诊断及合理的分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1寰枢椎脱位的分型寰枢椎脱位的分类分型方法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根据病因、脱位方式、脱位时间等进行分型。

1.1按病因分型[1]根据病因可将寰枢椎脱位分为外伤性、先天畸形性及病理性寰枢椎脱位三大类,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最为常见,主要原因包括齿状突骨折及寰椎横韧带断裂、寰枢椎其他部位骨折等;先天性畸形寰枢椎脱位主要是由于枢椎齿状突发育障碍、颅底凹陷症、寰椎横韧带发育不全等枕颈交界区先天性畸形引起;病理性寰枢椎脱位临床上相对少见,主要由寰枢椎结核、化脓性骨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原发或继发性寰枢椎肿瘤等疾病破坏寰枢椎正常结构所引起。

1.2按脱位方式分型[1-3]根据寰枢椎脱位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旋转脱位、垂直脱位和侧方脱位等。

前脱位最为常见,多因寰椎横韧带断裂引起。

后脱位则相对少见,往往合并齿状突骨折。

旋转脱位根据脱位程度、脱位方向、是否合并侧块关节交锁固定等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亚型(即Fielding 分型[4-6]):Ⅰ型,寰椎一侧侧块向前部分移位,另一侧为轴的侧块无移位,寰齿关系不变,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 ,ADI )<3mm ;Ⅱ型,寰椎一侧侧块向前移位,另一侧为轴的侧块无移位,3mm <ADI <5mm ;Ⅲ型,寰椎两侧侧块向前移位,ADI >5mm ;Ⅳ型,寰椎向后移位。

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关节脱位【概述】寰枢关节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损伤。

若未经及时治疗,其脱位程度常进行性加重,导致脊髓高位受压而危及生命。

由于其潜在危险性大,应积极治疗。

【诊断】明确的外伤史可以同炎症所致半脱位相鉴别。

除外上颈椎的其他部位损伤,必须借助X线摄片。

X线张口位摄片主要特征表现是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枚侧块间距不对称,但张口拍片时合作不好可使投影位置偏斜,引起两者间隙异常,或不能满意显示该区解剖结构。

必要时多拍几次片,排除因投影位置不当造成误诊。

侧位X线片能清醒显示齿状突和寰枢椎弓之间的距离变化。

正常情况下在3mm以内。

必要时CT扫描,与寰椎椎弓骨折及上颈椎畸形鉴别。

应注意严重的陈旧性半脱位。

表现为斜颈及运动受限,颈部活动时疼痛,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

斜颈的出现可引起对侧胸锁乳突肌痉挛。

其次,横韧带是软组织:在普遍X线不能显影,其损伤情况应以间接影像加以判断。

寰椎前弓结节后缘中点至齿状突距离(ADI)比较有用。

(1)寰齿间距增大:侧位片可见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相对应点的距离,正常成人和儿童分别为3mm和4mm;如成人寰齿距为3mm~5mm之间,常提示有横韧带撕裂。

如寰齿距为5mm~10mm 则提示横韧带有断裂并部分辅助韧带撕裂;如10mm~12mm则证明全部韧带断裂;(2)枕颈伸屈功力性侧位片:显示屈位时寰椎前弓和齿状突呈“V”型间隙,提示横韧带下纤维以外的部分撕裂,使寰枢椎借助未断纤维束起支点作用。

而显示寰齿间隙上部分分离呈V 型;(3)枕颈伸屈动力性侧位片,显示寰椎前后不稳征象,确诊为韧带损伤。

【治疗措施】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寰横韧带部分撕裂,还是完全横断。

如部分撕裂,通常采取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重量1~3kg,牵引3周后即予头颈胸石膏固定。

诊断明确的横韧带断裂,多数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不能恢复其稳定性,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如若拖延将对复位不利。

手术目的在于复位,恢复寰齿关节解剖学的稳定性。

通常采用在颅骨牵引下施行寰枢椎固定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寰枢关节错位的诊断分型和整脊疗法
——附215例临床报告
韦以宗 1,陈剑俊 2,潘东华 1,韦春德 1, 王秀光 1,韦云锋 1 (1.北京光明骨伤医院,北京 102200; 2.江苏省常州市中医院,江苏 213000)

寰枢椎错位是指因慢性劳损、肌 力不平衡等导致寰椎和枢椎构成的关 节相互位置的改变,引起上部颈椎关 节紊乱、颈曲改变,进而刺激颈神经、 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引起以头晕为主, 伴随偏头痛、胸闷、恶心或者失眠、 健忘等系列症状。 作者自2003年开始系统观察治疗 寰枢关节错位,并就其诊断分型和治 疗提出新的观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1995
年曾报道上段颈椎损伤、C2、 3、4钩椎关节紊乱可伴有桡动 脉试验(+),即检查者摸到桡 动脉搏动后,用另一手推患者
头颈往对侧。桡动脉搏动减弱 或消失,其机理是颈上段钩椎 关节紊乱、椎曲变异、颈1-4神 经受损伤所致。
当推拉头颈时,颈神经损伤
加重,颈上交感神经节,颈 动脉神经节同时受刺激,抑 制了动脉搏动,因此出现桡 动脉减弱或停顿。此特异性 检查值得向同行推荐。
2.3
练功方法 患者症状缓解
后即可进行功能锻炼,方法: 用双手交叉,放置于颈项部, 双掌部用力提拿颈项部肌肉, 以自觉舒适为宜,提拿30次, 每天3-5次。如前倾型颈曲加 大,合并腰骶角加大者配合弯 腰锻炼。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后枕 部麻胀不适、眩晕、头痛、恶心等 主要症状消失,复查X线张口位片 示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对称,齿 状突无前倾和偏歪,颈椎侧位片示 曲度恢复正常;临床治愈:患者主 要症状(头晕、头痛、恶心)消失, 但失眠或血压波动虽有改善而未正 常,症状较原来减轻,X线片改变 基本恢复正常;

由于翼状韧带限制轴性旋 转,在应用端转法治疗寰枢关 节脱位时,手法须谨慎,旋转 角度不能超过10°,一般不作 布兜牵引,手法宜轻柔,严禁 斜扳,旋转手法。已有文献报 道运用斜扳、旋转手法造成严 重损伤——淡宇武报道强力斜 扳致高位截瘫一例。

吴道贵等推拿按摩致齿
状突骨折4例,贾永信报道颈
部牵引致休克1例。因此,寰
开口位X线片可明确齿状突的
外形、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 是否对称。寰枢椎不稳和脱位 手术方法有寰枢椎植骨融合术, 钢丝固定术,单纯寰枢椎植骨 融合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 经枢椎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固定
术,经口咽前路寰枢椎钢板内 固定术。

(4)治疗并发症 杨氏同时也指出各 种手术方式都存在弊端,也未达到完 全理想的生理需要。即单纯的减压和 复位不能纠正寰枢关节不稳,而内固 定虽然能稳定寰枢关节,但又丧失了 寰枢关节的运动功能,导致术后病人 头颈活动特别是旋转活动明显受限, 从而继发上下关节退变和不稳。而且 寰枢椎解剖结构特殊、毗邻结构复杂、 周围有重要神经和血管,手术难度大、 风险高。
角、旋转,阶梯状改变,颈
曲可有改变。
1.3
分型方法 按照X线片齿状
突移位情况将其分为三型(表 3),分型即
(1)侧偏型:X线张口位示齿
状突侧方偏移,寰椎旋转;侧 位片C2、3后成角(图1-1,12),(图1-3,1-4)。
图1-1(侧偏型)
图1-2(侧偏型)
图1-1示:张口位寰齿间距不对称,齿状突左偏; 图1-2示:侧位颈曲变直,侧位片C2、3后成角;
图1-3 (治疗后)
图1-4(治疗后)
图1-3,1-4示:治疗后张口位示寰齿间距对称, 侧偏纠正,侧位片示颈曲恢复正常;
(2)前倾型:X线片张口位示
齿状突前倾,寰椎后倾,出现
双边征;侧位颈曲加大,C2、3
呈阶梯状改变,颈部活动屈伸
受限(图2-1,2-2)。
(3)混合型:指前倾与侧偏同
时存在(图1-5),(图1-6)。
枢椎错位运用手法、牵引治
疗也需谨慎,否则易引起寰
椎或齿状突骨折、脱位,并
发延髓损伤,轻者高位截瘫,
严重者危及生命。
图2 -1(前倾型)
图2 -2(前倾型)
图2-1示:张口位齿状突前倾,寰椎后倾,出现双边征; 图2-2示:侧位颈椎曲度加大;
图2 -3(治疗后)
图2 -4(治疗后)
图2-3示:张口位齿状突恢复正常,双边征消失; 图2-4示:侧位颈椎曲度正常。

诊断为寰枢关节错位前倾型。治 疗:先行中药药熨、骨空针调压, C2.3.4棘突旁华佗夹脊以理筋,后 行整骨方法复位。治疗5次后头晕 减轻,能独自行走300米以上,血 压110/85 mmHg,继续治疗15次, 枕部麻胀、头晕、恶心等症状消 失,血压稳定,X线片复查示前倾 齿状突位置、颈椎曲度恢复正常。 (图2-3,2-4)
同样,合并神经系统症状,
如失眠、记忆力下降患者, 病程短(约1年内),通过治
疗症状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如病程超半年,则靠自我调
整。

潘东华等报道根据寰枢椎的 分型辨证治疗寰枢椎错缝,根据颈 椎张口位X线片的改变,把寰枢椎 错缝分为侧偏型和前倾型,用理筋 整骨方法治疗67例,均临床治愈, 病程最短5天,最长1个月,平均2 周,效果显著。王玉祥报道运用韦 以宗提出的“理筋、调曲、练功” 的整脊原则,治疗81例寰枢椎错缝, 治愈率达88%。
侧偏型 前倾型 混合型 合计
2
治疗方法
2.1
理筋方法 牵引易诱发加重 头晕、恶心、心慌等症状,故 寰枢椎错位不宜作布兜牵引。 一般先于颈背部作中药药熨、 骨空针调压以理筋,(针刺部 位:风池、风府、哑门、天柱、 后溪、脑空等穴)。理筋治疗 3~5次后方可行整脊治疗。

2.2 整脊方法(寰枢端转法) 侧 偏型:术者左肘放于患者下颔部, 右手拇、食二指分别置于寰枢两 侧(相当于风池穴),双手同时 用力向上轻提,行欲合先离手法 旋转,反复3~5次,使寰枢关节复 位,双侧平衡即可;前倾型:术 式同上,但重点在用拇指按压第 二颈椎的棘突,反复2~3次;混合 型:先纠正前倾改变,再治疗侧 偏错位,方法同上。
典型病例 杨某,女性,42 岁,北京市人。无明显诱因头 晕伴头胀2年,加重7天。头晕 时可有视物旋转、模糊,头胀 于后枕部为主,头晕症状出现 常与体位改变有关,伴颈部僵 硬不适,无头痛、耳鸣,伴恶 心,无呕吐。曾到某医院诊为 “颈椎病、高血压”,行按摩、 牵引等治疗,疗效不佳。

近一周来头晕症状加重,伴行走 不稳。入院后检查: Bp180/110mmHg,颈椎曲度加 大,后枕部风池穴压痛(+), 颈椎运动:屈10°,后伸30°, 左旋35°,右旋35°,侧屈正常, 左侧桡动脉试验(+)。X线片 示齿状突前倾,寰椎示双边征, C2.3.4阶梯改变,颈曲加大(图 2-1,2-2)。

对于寰枢关节的齿状突侧
偏以及前倾,以往有人认为其 为先天性解剖变异,近年来逐 渐引起医学界重视。作者将这 一病名收录在《中国骨伤科学 辞典》。《现代中医骨科学》 中将寰枢关节错位分为侧偏型
和前倾型,主要采用理筋、针 刺、整骨手法的方法治疗。
(3)关于治疗
理筋、调曲、 练功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经 治疗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一 般一周可控制,X线检查椎曲改 变一般2-3周恢复正常,对于伴 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如病程短 (约半年以内),经治疗其血 压一般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如 病程长者,治疗后高血压一般 恢复不佳;
插入,其功能是限制轴向旋转、
侧弯和屈曲拉伸;
横向韧带固定齿状部,向上延
长到达枕部,向尾部延伸到达 轴体的后表面,形成寰椎的十 字韧带,其功能是限制头屈曲 以及寰椎向前移位。因此,睡 眠枕头位置不适,长期造成十 字韧带、翼状韧带受伤,肌力 不平衡,或颈曲紊乱,均可导 致寰枢关节位移。
(2)关于诊断问题
表1 215例寰枢关节错位发病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岁) 19-35 36-50
例数 99 92
占总数(%) 46.0 42.7
51-69
合计
24 215
11.2
表2 215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
症 状
后枕不适 眩晕 头痛 胸闷恶心 心律紊乱 面瘫 血压紊乱 肩背痛 突发昏厥 失眠
例 数 187 208 152
图1-5(混合型)
图1-6(治疗后)
图1-5示:张口位寰齿间距不对称,齿状突右偏;齿状突前倾,寰椎后倾,出 现双边征; 图1-6示:寰齿间距基本对称侧偏纠正,齿状突前倾恢复正常,双边征消失。
表3 215例寰枢椎错位分型统计表
分型 例数 146 48 21 215 占总数(%) 67.9 26.2 9.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5例,男94例, 女121例,男:女为1:1.3;年龄19~69 岁,以19~35岁青壮年以及36~50岁 中年人为多见,分别占总数46.0%、 42.7%(见表1)。其中门诊146例, 住院69例,主要不适表现为后枕部 麻胀不适、眩晕、头痛、恶心和血 压紊乱(见表2)。

廖善军采用针刺为主治疗
寰枢关节紊乱症184例,结果总 有效率98.4%。许舜沛等报道针 推并治寰枢椎错缝,对19例患 者进行了针刺风池(双)、风府、 哑门、天柱(双)、后溪(双)等结 合枕颌牵旋侧扳复位法治疗。
结果治愈13例,占68.4%;有效 6例占31.6%;总有效率100%。

杨友刚等综合国内外文献,对 先天性,外伤性和病理性引起的寰 枢关节错位进行了综述,认为寰枢 椎不稳和脱位临床较常见,易导致 上颈髓受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枕 颈部症状(如枕颈部疼痛、颈部旋 转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有脊髓受 压表现(如四肢无力、行走不稳、 四肢麻木、疼痛以及感觉过敏、手 部精细动作障碍等)和椎动脉型颈 椎病的表现(如眩晕、视觉模糊、 猝倒)。

讨论

(1)寰枢关节解剖特点及认
识 寰枢关节由寰枕关节、寰 枢外侧关节、寰枢中关节构成, 寰枢关节的运动几乎是唯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