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学(1)

合集下载

中成药学提纲

中成药学提纲

1.中成药概念、特点?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工艺成批生产的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可控的质量标准,可以直接供临床辩证使用的药剂,简称成药。

它具有明确的功效和主治,严格的用法与用量,科学的命名和有效期,便于贮存和携带等特点。

2.中成药学发展各时期著作。

先秦《五十二病房》两汉魏晋南北朝1)《黄帝内经》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蜜煎导法,我国方书之祖。

(后为《伤寒论》《金匮要论》)3)魏伯阳《周易参同契》4)晋葛洪《肘后备急方》5)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隋棠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金玉官方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钱乙将《金匮要论方论》中的肾气丸去桂枝,附子改地黄,为今六味地黄丸。

金元四大家:1.刘河间《宣明论》,创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

2.李东垣《脾胃论》创补中益气汤。

3.张子河《儒门事亲》创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导水丸,禹功散。

4.宋丹溪《丹溪心法》,创滋阴降火大补阴丸。

3.影响中成药功效的因素。

原材料质量、中药炮制、制备工艺、配伍组方、辅料、剂型、临床应用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4.炮制的影响。

醋制后有何功能。

主治?1)除去非药用部位与杂质。

2)提高中成药的疗效。

3)改变中成药的主治。

4)提高中成药的安全性。

5.命名类别。

1)以组方组成、功效等命名①依主药名称②依成药功效③依主药及其功效④依组成药物味数命名⑤依组成中药味数及主要功效命名⑥依主治病证⑦依方药相须配伍⑧依药味相减命名。

2)以方源、创始人及产地命名①依制剂处方原载书籍命名②依制剂创始人③依产地或厂家命名 3)以炮制方法、方药配比、服用剂量及服用方法命名4)以成品的外观性状命名①依成品的颜色②依裱褙材料 5)以古代哲理或寓意、夸张等命名6.剂型?常用类型概念、优缺点。

1)丸剂:用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剂型,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浓缩丸等。

2)散剂:指一种或多种材料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药剂。

《中成药学》大纲内容中药专业知识二

《中成药学》大纲内容中药专业知识二
(1)各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各单元功能相似成药的鉴别应用(2)桂枝合剂的药物组成、配伍意义
3.辛凉解表剂:银翘解毒丸(颗粒、片、胶囊)、桑菊感冒片(颗粒、合剂)、双黄连口服液(颗粒、片、糖浆、合剂、胶囊)、羚羊感冒胶囊(片)、连花清瘟胶囊
(1)各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各单元功能相似成药的鉴别应用(2)银翘解毒丸(颗粒、片、胶囊)、桑菊感冒片(颗粒、合剂)的药物组成、配伍意义
6.扶正解表剂:参苏丸(胶囊)
该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各单元功能相似成药的鉴别应用
(二)祛暑剂
1.用知总要
(1)祛暑剂的功能与主治(2)祛暑剂的分类及各类的功能、主治(3)祛暑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2.祛暑除湿剂:六一散、甘露消毒丸
(1)各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各单元功能相似成药的鉴别应用(2)六一散的药物组成、配伍意义
一内科常用中成药
(十三)和解剂
1.用知总要
(1)和解剂的功能与主治(2)和解剂的分类及各类的功能、主治(3)和解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2.和解少阳剂:小柴胡颗粒(片)
(1)该成药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各单元功能相似成药的鉴别应用(2)该成药的药物组成、配伍意义
3.调和肝脾剂:逍遥颗粒(丸)、加味逍遥丸(口服液)
2.温中散寒剂:理中丸(党参理中丸)、小建中合剂、良附丸、香砂养胃颗粒(丸)、附子理中丸、香砂平胃丸(颗粒)
(1)各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各单元功能相似成药的鉴别应用(2)理中丸(党参理中丸)、小建中合剂的药物组成、配伍意义
一内科常用中成药
3.回阳救逆剂:四逆汤
(1)该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各单元功能相似成药的鉴别应用(2)该成药的药物组成、配伍意义

中成药学ppt课件

中成药学ppt课件
*
调和肝脾类
功用:调和肝脾,用于肝脾不和证 逍遥丸 处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各100g,甘草(炙)80g,薄荷20g 性状:棕褐色大蜜丸,味甜。 功能: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主治:肝郁血虚,肝脾不和,郁而化热证 应用:功能性子宫出血,肝炎,肝硬化,高脂血症,抑郁等 药理研究:解热抗炎,抗菌,降转氨酶,利胆,抗溃疡,降血压血脂,调节子宫 功能 (白术)
*
用法:内服,外用 用量:以年龄,药效等为影响要素 禁忌:1、饮食禁忌 2、妊娠禁忌 3、配伍禁忌 不良反应:1、毒副作用 2、过敏反应 不良反应原因:1、剂量过大 2、用药时间过长 3、炮制或工艺不当 4、剂型不当 5、配伍不当 6、辨证不当 7、误用成药合理 4、讲究工艺 5、加强监管 6、注意过敏史 7、严密观察用药反应 (八角茴香) (阿胶)
知识改变命运 技能造就人生
*
中成药学 ——总论
中成药学定义:它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组方原则,以一定的 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供临床医生辩证使用或患者根据需要直接购买的 一类药物。 中成药学发展:《肘后备急方》,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草纲目》 , 《普济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处方来源:1、历代医籍文献中研制 2 、流传验方中研制 3、优选传统古方中创制 4、已知中药成分中研制新药 5、改造已知生物活性成分结构研制新药 6、市售中成药改变剂型 7、科研成果获奖项目处方开发新药 8、医院研制,内部验方中开发新药 命名:1、以组成药物 2、以处方的主要功用 3、以成药的主治 4、以用法,制剂特点 5、取类比象法 6、处方来源 分类:1、功用 2、剂型 3、笔画多少顺序 储存保管特点:受剂型影响 有效期、保存期等:受气候地域等多因素影响,无统一标准。 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意义 治法:沿用中医理论 (斑蝥)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19种常考易混中成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19种常考易混中成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19种常考易混中成药:(1)保济丸、保和丸【保济丸】功能解表,祛湿,和中,主治暑湿感冒,晕车晕船。

【保和丸】功能消食,导滞,和胃,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2)通便宁片、通便灵胶囊【通便宁片】功能宽中理气,泻下通便,主治肠胃实热积滞之便秘。

【通便灵胶囊】功能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主治热结便秘,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

(3)黄连上清片、牛黄上清片【黄连上清片】功能散风清热,泻火止痛,主治风热上攻、肺胃热盛之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牛黄上清片】功能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主治热毒内盛、风火上攻之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等。

牛黄比黄连的清热作用强,所以牛黄泻火的功效在前面,治疗风火上攻,热毒内盛。

黄连主治的是风热上攻。

古人云“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4)新雪颗粒、紫雪散【新雪颗粒】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外感热病,热毒壅盛证;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感冒见证。

【紫雪散】功能清热开窍,止痉安神,主治热入心包,热动肝风证。

雪是冬天才下的,治疗热证,新雪颗粒,一个新字,治疗的是外感热病,外感病一般是新病。

紫雪,说明不是一时半会的才有的,治疗的是热入心包,属“凉开三宝”之一,“乒乒乓乓紫雪散”治疗有动静的窍闭神昏,善止痉。

(5)香砂养胃丸、香砂平胃丸【香砂养胃丸】功能温中和胃,主治胃阳不足,湿阻气滞之胃痛、痞满。

【香砂平胃丸】功能理气化湿,和胃止痛,主治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养胃,不足了虚了才需要养,治疗的是胃阳不足。

平胃,平,我们说平乱,治的是实证,主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6)四君子丸、六君子丸【四君子丸】功能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六君子丸】功能补脾益气,燥湿化痰,主治脾胃虚弱,食量不多,气虚痰多,腹胀便溏。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君子养正气。

中成药学及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

中成药学及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

中成药学及中成药合理使用串讲一、什么是中成药学中成药学是研究中成药的组成、性质、制备、质量控制、药效、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材或中药提取物为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的药品。

中成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成药的组成和性质中成药由多种中药材或中药提取物组成,每种中药的药性、归经、味道等特点都不同,因此中成药的组成和性质也各有差异。

了解中成药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成药的药效和临床应用。

2. 中成药的制备方法中成药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煎煮、浸泡、蒸馏、提取、浓缩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因此掌握中成药的制备方法对于保证中成药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3. 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是中成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成药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中药材的采集、加工、贮藏条件,制备过程的操作规范,以及中成药的贮藏、运输等环节。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中成药的质量和疗效。

4. 中成药的药效和药理中成药的药效和药理是中成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成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了解中成药的药效和药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和副作用。

5.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中成药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涉及到中成药的选择、用法、用量等方面的问题。

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二、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意义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合理使用中成药对于保证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1. 保证疗效中成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充分发挥其药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疗程。

2. 减少不良反应中成药虽然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相对于化学药物来说,中成药的毒副作用较轻。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 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成药优先 考虑的原则。
• 由于不同的患者之间体质各不相同,导致同一类疾病的临床 症状也千差万别,在西医学看来是同一种疾病,而在中医看 来其中证候却不同。
• 例如,同样感受风寒之邪的感冒患者,体质较好的和体质较 差的临床表现完全不同,所以其证候也完全不一样,不能都 用九味羌活颗粒来治疗,即所谓“同病异治”。
3)对症用药
• 症是指单一的症状,即患者自身感觉到的不适,如发热、 口渴、头痛等。
• 症状是疾病的表现,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有些中成药 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解燃眉之急。
• 如元胡止痛片针对疼痛症状的治疗。准确使用中成药解除 某些突出症状,从而缓解病痛,也是正确选药的内容之一。
一、正确选用
4)辩证和辨病结合
一、正确选用
5)异病同治及引申使用原则
• 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演变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证同 治亦同,即所谓“异病同治”。
• 如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是不同的病,只要具有气短、懒 言、乏力等中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均可使用补气升阳的补中 益气丸治疗。
二、合理应用
对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我们要还注意: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中 成药与化学药的配伍、用量用法及用药禁忌。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 合他们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
一、正确选用
1)对证用药
• 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 • 证是对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
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揭示了疾病发展某一 阶段的病理实质。 • 辨证施治就是在辨明证候的基础上,选择对证中药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认识疾病的证候;根据证候确定治法;再依 据治法选择合适的中成药,使中成药的主治证候与患者的具 体证候对应起来,就是对证用药。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效、主治的不同,具体的内服方法也各异。常用的方法有: 直接服用、开水送服法、沸水冲服、噙化法法 等。
直接服用: 露剂、合剂、乳剂、酒剂、酊剂、糖浆剂、流浸 膏剂、口服安瓿等液体制剂,均可采用直接服用的方法。
开水送服法: 蜜丸剂、水丸剂、糊丸剂、蜡丸剂、浓缩丸、 滴丸剂、散剂、丹剂、片剂等多种固体制剂,均可采用温开水 或凉开水送服方法。
撒敷法: 外用散剂多采用此法,即将药粉直接均匀地撒 布患处,可用消毒敷料或外贴膏固定,以奏消肿解毒、 提腐拔脓、生肌敛疮之效,如生肌散、提毒散、珍珠散 等。
调敷法: 将外用散剂或锭剂用适当的液体调成或研成糊 状敷于患处的一种常用外治法。如用茶水调敷如意金黄 散,取茶叶解毒消肿之效。
涂敷法: 油膏剂、水剂等多采用将药物直接涂敷于患处 的方法,如紫草膏、生肌玉红膏等。
吹敷法: 是指将一些外用中成药散剂装入硬纸筒中,吹 到患处的治疗方法,为五官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如用锡 类散吹喉治咽喉肿痛:用冰硼散吹敷治口腔糜烂,牙龈 肿痛。
3. 注射法
中药注射法主要分为皮下、肌内、静脉、穴位及患 处局部等不同给药方法。其中静脉注射又分推注和 点滴两种,运用注射法的无菌操作要求和西药注射 剂完全相同。
二、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按规定用量服用。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一般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较弱,
用量宜小于成人; 妇女用量一般可稍低于男性。 小儿使用非儿童用中成药,剂量要适当减少。一般3岁以
内可服1/4பைடு நூலகம்成人量,3~5岁可服1/3的成人量,5~10岁可服 1/2的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注意服用总量
有些中成药含有毒成分如砷、汞、铅,或含有斑蝥、蟾酥、马钱子、乌头 等有毒药物,或含有如大戟、芫花等峻烈攻逐之品。对这些中成药,在严 格按剂量使用的同时,还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持续使用,以防耗 伤正气,或蓄积中毒。

中成药学名词解释

中成药学名词解释

中成药学名词解释
中成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的一门学科。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制法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可以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药品。

中成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剂型选择、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等方面。

中成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中成药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和阐述中成药的基本理论、组方原理、齐U型工艺、功能主治、药理毒理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2•中成药的命名:一以药物组成命名1以处方中主药命名:三七片2两位药银翘散3全部组成香连丸二主要功用1以直接功能命名补气益中丸2间接功能生化颗粒3中药成效的相关性三主治1主治病症止咳散2主治脏腑导赤散3主治病症的科属小儿回春丸四组成用法制剂等特点1处方组成药味数三黄片2处方组成药味数与功能相结合3与方中主药相结合4处方中药味数加其特点5中成药炮制方法方药百分比服用剂量服用方法及制剂等特点五取类比象法六处方来源七中药新药的命名3. 治则治法: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地因时因人而治4. 药品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1药物自身因素2个体差异3药物使用因素:配伍不当、疗程不当5.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皮肤症状,全身症状6. 中药材与中成药疗效的关系:品种,产地,采收,药用部位,炮制,贮藏保管里热证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和内伤五脏所致7. 不良反应的表现主要有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还包括药物依赖性、致畸、致癌、致突变及特异性反应等。

&中成药新药:指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中成药。

9. 祛暑中成药:凡以清热祛暑、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药为主组成,具有解除暑邪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 用以治疗夏日所患暑证的成药。

可分为祛暑除湿、祛暑辟秽、祛暑和中、清暑益气等四类成药。

10. 中成药的分类:1.按功效分2.按剂型分类3.按病症分类4.按临床各科分类5.按笔画拼音分类II. 中成药的组方原则: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配伍而成。

⑴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处方中的主药,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黄连解毒丸中的黄连⑵臣药:①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逍遥丸中的白芍,当归。

⑶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用以消除、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③反佐药,在病重邪甚,为防止拒药,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⑷ 使药: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12. 中成药合理运用的原则(1)正确选药:a.对证用药: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 b.对病用药c.对症用药c. 辨证和辨病结合(2)配伍应用:a.中成药之间的配伍b.中成药与药引子的配伍c.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d. 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13.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防治避免药物滥用;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合理配伍;注意用药反应的观察与监测;中成药中毒的救治原则14. 中成药新药的分类⑴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⑵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⑶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⑷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⑸新的中药材代用品;⑹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⑺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成药途径的制剂;⑻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成药剂型的制剂;⑼仿制药。

15. 中成药新药研发的处方来源从传统古方、经方中选方;从名老中医经验方中选方;从民间秘方、验方、民族药方中选方;从医院制剂中选方;从科研课题或成果中选方;从法定标准中选题;已有品种的改良;新拟处方16. 银翘解毒丸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风寒感冒临床应用:本品可用于治疗感冒症状。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风寒感冒忌用17. 桑菊感冒片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临床应用:本品用于感冒咳嗽等症状。

偏重于治疗感冒的咳嗽,咽痛,痰多等症18. 葛根苓连片功能主治: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症见身热烦渴,下痢臭秽,腹痛不适。

临床:治疗痢疾、泄泻等病症19. 双清口服液:功能主治:清透表邪,清热解毒。

适用于风温肺热、卫气同病,证见发热兼微恶风寒,口渴,咳嗽,痰黄,头痛,舌红苔黄或兼白,脉滑数或浮数,以及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临床应用:治疗风温肺热病症20. 通便宁片:功能主治:宽中理气,泻下通便。

用于肠胃实热积滞所致的便秘。

临床应________________ 用:用于治疗实热积滞所致的便秘。

21. 牛黄上清丸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临床应用:本品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暴风客热,急喉痹,口疮,口糜,牙宣,牙咬痈等病症。

22. 莲花清瘟胶囊:功能主治: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

临床:治疗时行感冒,喉痹等病症23. 龙胆泻肝丸: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临床:治疗眩晕头痛、暴风客热、耳鸣耳聋、脓耳、胁痛、淋证、带下阴痒等病症24..防风诵圣丸:功能主治: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临床应用:治疗感冒、风疹湿疮等病症25••六一散:处方:滑石粉600g甘草100g;制法:甘草粉碎成细粉,与滑石粉混匀,过筛,即得26. 藿香正气水: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所致感冒临床应用:本品可用于治疗感冒,呕吐,泄泻,中暑等病症。

27. 理中丸(党参理中丸)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

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临床应用:本品可用于治疗胃痛,呕吐,泄泻等症状(西医慢性肠胃炎)。

28. 四逆汤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临床:治疗厥证、真心痛29. 通宣理肺丸:功能: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犯肺,发热恶寒;临床:治疗_____________ 咳嗽30. 清肺抑火丸:功能:清肺止咳,化痰通便。

用于痰热阻肺,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临床:咳嗽,肺胀29. 小青龙合剂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_____________临床应用:本品用于治疗哮病,喘证,顿咳,支饮,溢饮等病症。

30. 安宫牛黄丸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zhan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等见上述证候者。

16. 四君子丸功能主治: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临床应用:本品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泄泻等病症。

17. 四物合剂功能主治:养血调经。

用于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及月经不调。

18. 六味地黄丸功能主治: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_______________ 临床应用:眩晕,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神疲乏力,腰酸腿软,耳鸣。

耳鸣,症见耳_______________ 鸣,眩晕,腰膝酸软。

发热,午后潮热,骨蒸劳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口燥咽干,腰膝酸软。

盗汗,遗精,消渴,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形体消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注意:体实,阳虚,感冒,脾虚,气滞,食少纳呆者慎用。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一.名词解释1•中成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获得国家药品管理部门的批准,按照规定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可以在市场以商品出售的中药制成品,简称成药,又称为中药成方制剂。

2. 合理用药: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合他们的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

3. 不良反应: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4. 解表中成药:指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散表邪、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一类中成药。

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5. 表里双解中成药:指具有解表治里的功用,适用于表证未解、里证又急之症。

8、泻下中成药:指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邪积滞等作用,主治里实证的中成药。

可分为寒下、润下、峻下等三类。

9、清热中成药:凡以清热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

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三类。

10、温里中成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中成药。

可分为温中祛寒和回阳救逆两类。

12. 止咳化痰平喘中成药:指以止咳、化痰、平喘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嗽、喘证的中成药。

可分为散寒止咳、清肺止咳、润燥止咳和止咳平喘四类。

13. 开窍中成药:指以具有辛香走窜之性的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神昏闭证的一类中成药。

可分为凉开、和温开两类。

14. 补益中成药:指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的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之证的中成药。

可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和气阴双补七类。

15. 固涩中成药:指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以治气、血、精、液耗散滑脱不禁等证的一类中成药。

可分为固表止汗、涩精止遗、涩肠止泻三类。

16. 安神中成药:指以重镇安神或滋养心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神志不安的中成药。

可分为重镇安神药、养心安神药和解郁安神药三类。

17. 活血类中成药:指以活血祛瘀药为主组成,具有畅行血脉,消除淤血的作用,用治血瘀证的中成药。

二.简答7. 中成药新药的临床研究(1 )1期临床试验:1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包括人体耐受性试验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典型的I期临床试验是临床药理学试验。

(2)n期临床试验:n期临床试验是对新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初步评价,并为川期临床试验推荐临床用药。

典型的n期临床试验是探索性试验。

(3)川期临床试验:川期临床试验是为了进一步评价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是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典型的川期临床试验是试验性试验。

(4 )W期临床试验:W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

1. 九味羌活丸处方: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甘草,地黄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散寒除湿。

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酸痛。

临床应用:本品可用于治疗感冒,痹症等病症。

2. 桂枝合剂处方: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方解: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为君药;芍药益阴敛营,为臣药;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补中,益脾生津,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为佐药,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药7. 黄连上清丸功能主治: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