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压强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物理压强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物理压强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物理压强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压强

1.如图甲、乙两容器质量相等、底面积相同,内装质量相等、深度相同的不同液体,两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

A.p甲=p乙F甲

B.p甲=p乙F甲>F乙

C.p甲

D.p甲>p乙F甲=F乙

【答案】C

【解析】

【详解】

液体的深度相同,两容器底面积相同,由图可知,甲容器内液体的体积大于乙容器内液体

的体积,即V甲>V乙,已知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根据ρ=m

V

可知,ρ甲<ρ乙;甲液体的密

度小,而液体的深度相同,由p=ρgh可知,甲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小,即p甲<p乙;

甲、乙两容器质量相等,液体的质量相等,根据G=mg可知容器和液体的重力相等,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容器和液体的总重力,所以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即F甲=F乙。

2.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于2019年10月在武汉举行,其中羽毛球、乒乓球、男子体操、网球等4个项目首次进入世界军人运动会。关于这四项运动,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羽毛球离开球拍后能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是由于羽毛球具有惯性

B.为了控制乒乓球的飞行路径可以让它旋转起来,这是利用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C.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涂防滑粉,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D.球拍在击打网球的过程中,球拍和网球同时发生了弹性形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羽毛球离开球拍后能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是由于羽毛球具有惯性,还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A正确;

B、为了控制乒乓球的飞行路径可以让它旋转起来,这是利用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故B正确;

C、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涂防滑粉,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错误。

D、球拍在击打网球的过程中,球拍和网球同时发生了弹性形变,所以有弹力产生,故D

正确。

3.以下关于压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球升到高空后会炸裂,是因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

B.“蛟龙号”深潜器在海水中下潜的过程中,受到的海水压强增大

C.菜刀的刀口做得很薄是为了增大压强

D.动车运行时,车厢附近的气流速度较大,压强较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由于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氢气球升到高空后会炸裂,是气球内部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而造成的,故A错误;

B.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蛟龙号”深潜器在海水中下潜的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大,受到的海水压强增大,故B正确;

C.根据p=F/S知道,在压力一定时,减小了受力面积,压强增大,菜刀刀口做的很薄,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故C正确;

D.动车运行时,车厢附近的气流速度较大,压强较小,故D正确.

4.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蚊子尖尖的口器,可以增大压力

B.液体从容器侧壁的孔喷出,说明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C.用吸管吸饮料,利用大气压把饮料“吸”入口中

D.口吹硬币跳越木块,利用流体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大的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2)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3)吸管吸饮料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进吸管里;

(4)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详解】

A.蚊子有尖尖的口器,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A错误;B.液体从容器侧壁的孔喷出,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故B错误;

C.用吸管吸饮料时,先把吸管内的空气吸走,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入人的口中,利用大气压,故C正确;

D.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上方气流速度大于下方的气流速度,硬币上方的气体压强小于下方的气体压强,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所以,口吹硬币跳越木块,利用了流体在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原理.故D错误.

【点睛】

本题是事例都是生活中的常用的现象,利用生活现象考查物理知识,体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5.甲、乙两个自重不计的薄壁圆柱形容器,盛有两种不同的液体,将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液体中, 小球静止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液面相平,则

A.甲中液体密度比乙中液体密度小

B.小球在甲中所受浮力比乙中所受浮力大

C.取出小球后甲容器和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变化量相等

D.甲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小于乙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图知道,物体在甲中漂浮,在乙中悬浮,所以ρ乙=ρ物,ρ甲>ρ物,所以,甲中液体密度比乙中液体密度大,故A错误;由于在甲悬浮,在乙漂浮,则F浮甲=G排甲=G; F浮乙=G排乙=G,所以G排甲=G排乙,即两容器中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故B错误;甲、乙两个薄壁圆柱形容器自重不计,它们对桌面的压力都等于液体和小球的重力,所以取出小球后,甲容器和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变化量相等,都等于小球的重力,故C正确;由A知道,ρ甲>ρ

,又因为h甲 =h乙,由p=ρgh知道,甲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大于乙容器底部受到的液物

体压强,故D错误,故选C。

6.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容器中加入液体后,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会发生改变,下列图形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B.C.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越深,液体压强越大,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A橡皮膜两边装有同种液体,而且深度相同,故压强相同,橡皮膜不应发生形变,不符合题意;B容器装有同种液体且左边的液体深度小于右边液体深度,故右边压强大于左边压强,橡皮膜向左凸起,不符合题意;C容器装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右边盐水密度大于左边水的密度,故右边压强大于左边压强,橡皮膜向左凸起,不符合题意;D容器装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右边盐水密度大于左边水的密度,故右边压强大于左边压强,橡皮膜向左凸起,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考点:液体压强

7.同一个小球,先后放入四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四个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面的距离相等,则容器底面受到液体压强最大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同一个小球重力不变,漂浮或悬浮时,重力等于浮力,ABC中小球所受的浮力

大小相等,A中球排开的液体最少,所以可知A液体的密度大于BC;D中球沉入水底,说明球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故可知,四种液体中A液体的密度是最大的,由于四个容器中液面是相平的,所以密度最大的A容器底部所受到的压强最大,故应选A.

【考点定位】压强和浮力

8.如图所示,将A、B两纸片的上端提起,让纸片自由下垂,当向纸片中间用力吹气时,会发生的现象是()

A.两纸片会向两边分开

B.两纸片会向中间靠拢

C.A纸片不动,B纸片向外飘开

D.B纸片不动,A纸片向外飘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气体和液体都属于流体,在流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在分析纸条的运动现象时应分析纸条内外两侧空气的流速大小,找出压力的方向,再判断纸条的运动状态.

【详解】

将A、B两纸片的上端提起,让纸片自由下垂,当向纸片中间用力吹气时两纸片中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A、B两纸片的外侧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在空气压强差的作用下,A、B两纸片会向中间合拢.综上可知选项ACD都不正确,B正确.

9.如图所示,图钉尖的面积是10-7m2,图钉帽的面积是10-4m2,墙壁表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4×106P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指必须用大于0.4N的压力,图钉尖才能进入墙壁

B.手指必须用大于400N的压力,图钉尖才能进入墙壁

C.图钉静止时,手对钉帽的压力大于墙对钉尖的支持力

D.图钉静止时,手对钉帽的压力小于墙对钉尖的支持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

AB 、要图顶尖进入墙壁,则图顶尖对墙壁的压强至少为4×106Pa , 由

得,手对钉帽的压力应为:

.故A 正确、B

错误;

CD 、图钉静止时,手对钉帽的压力与墙对钉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二者大小相等,故CD 错误. 故选A . 【点睛】

重点是压强公式及其应用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解答此题需要注意受力面积是图钉尖的面积,而不是图钉帽的面积。

10.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所示。这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A .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B .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C .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压强计……密度……”可知,本题考查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根据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运用P gh 液ρ=进行分析推断。 【详解】

由图获悉,两U 形管中页面高度差相同,可知金属盒处于不同液体的不同深度时,压强相等。根据P gh 液ρ=得=P

gh

ρ液,乙中深度深其液体密度小。故选择B 。 【点睛】

本题关键在于要熟悉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压强相同时,深度深的液体密度大。难度适中。

11.一块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A 放在水平桌面上,板A 右端与桌边相齐(如图所示)。在板的右端施一水平力F 使板A 右端缓慢地离开桌边1/3, 在板A 移动过程中,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对桌面的压强不断变小

B .对桌面的压力不变

C .A 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D .A 对桌面的压力不断变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木板被拉出

3

L

距离的过程中,其仍然压在桌面上,所以对桌面的压力仍等于木板A 重力,则压力大小不变,但此时的接触面积变小,根据p =

F

S

得到,A 对桌面的压强变大。

12.如图所示,盛有水的容器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容器重1N ,容器中的水重7N ,顶部和底部的面积均为100cm 2,顶部到底部的高度h 2=6cm ,侧壁上有一开口弯管,弯管内的水面高度h 1=8cm ;水的密度为1.0×103kg/m 3,g 取10N/kg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水对容器顶部的压强为200Pa

B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600Pa

C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7N

D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9N 【答案】A 【解析】 【分析】

求出容器顶部到液面的距离(容器顶所处的深度),利用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求出容器顶部所受的压强;求出容器内液体的深度,利用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求出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再利用公式F=pS 求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求出容器和液体的总重力,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总重力。 【详解】

A 、容器顶所处的深度:h 顶=h 1-h 2=0.08m-0.06m=0.02m ,容器顶部所受的压强:p 顶=ρgh 顶=1×103kg/m 3×10N/kg×0.02m=200Pa ,故A 正确;

B、容器底受到的压强:p底=ρgh底=ρgh1=1×103kg/m3×10N/kg×0.08m=800Pa,故B错误;

C、容器底受到的压力:F底=p底S=800Pa×100×10-4m2=8N,故C错误;

D、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G总=G容+G水=7N+1N=8N,故D错误。

故选A。

13.只利用下图各组给定的器材做实验,不能完成其实验目的是

A.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B.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C.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D.准确测出大气压的数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图中有一个长方体金属块和海绵,金属块的压力一定,通过金属块的不同放法改变受力面积,从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故A可以完成;

B、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的深度有关,图中只有一杯水和一个压强计,只能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不能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故B不可以完成;

C、图中有两个吸盘,排净吸盘内的空气,用很大的力才能将其拉开,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故C可以完成;

D、图中为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图,托里拆利实验准确的测量出大气压的值,故D可以完成。

14.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均匀正方体甲、乙对地面的压力相等,若在两物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定的厚度,使剩余部分的高度相等,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F甲'和F乙'、压强p甲'和p乙'的关系是()

A.F甲' >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

C.F甲'p乙'

【答案】A

【解析】 【详解】

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均匀实心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即甲、乙的质量相等,根据图可知甲的体积小于乙的体积,由m

V

ρ=可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均匀实心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

F mg Shg p hg S S S

ρρ=

===; 若在两物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定的厚度,使剩余部分的高度相等,假设只将乙高出的部分截去,则乙的质量减小,因此F 甲′>F 乙′;由p=ρhg 可得,p 甲′>p 乙′。故选A 。

15.如图所示,同样的小球在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保持静止,四个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面的距离相同,则容器底面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大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下沉、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悬浮、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漂浮;

(2)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漂浮时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

(3)根据p=ρgh 判断液面处于同一高度时,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 【详解】

由图可知,小球在AB 中漂浮,C 中悬浮,D 中下沉,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AB 液体的密度大于C 和D 液体的密度; 因为物体漂浮时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根据F 浮=ρgV 排可知,A 中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小于B 中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A 中液体的密度最大,

所以根据p=ρgh 可知,液面处于同一高度时,A 中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最大.

16.小明将两个相同的一次性塑料杯叠放在一起,用吹风机以恒定风速沿上杯口水平吹气,发现塑料杯被吹出,如图,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上杯口流速大,压强小”使杯子飞出,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吹气时有气体进入下面的杯子中将上面的杯子顶上来”。为进一步验证以上两种解释,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A.在上面的塑料杯底开一个孔,再次重复实验,观察杯子情况

B.将下面的塑料杯的底剪去,再次重复实验,观察杯子情况

C.将两塑料杯的底都剪去,再次重复实验,观察杯子情况

D.将上面塑料杯的杯口剪去,使其低于下面塑料杯的杯口,再次重复实验,观察杯子情况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上面的塑料杯底开一个孔,再次重复实验,此时可以排除“吹气时有气体进入下面的杯子中将上面的杯子顶上来”的说法,因为即使有气流进入下面的杯子,也会从此孔出来,所以再观察杯子情况,可判断解释一正确,故A可行;

B.将下面的塑料杯的底剪去,再次重复实验,也可以排除“吹气时有气体进入下面的杯子中将上面的杯子顶上来”的说法,观察杯子情况,可验证解释一正确,故B可行;

C.将两塑料杯的底都剪去,再次重复实验,此时解释一、二都不会成立,故也不能验证哪种说法正确,故C不可行;

D.将上面塑料杯的杯口剪去,使其低于下面塑料杯的杯口,此时气流不会进入下面的杯子中,即排除了第二种说法,再次重复实验,观察杯子情况,可验证说法一的正误,故D 可行;

故选C。

【点睛】

重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应用,牢记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的规律,中考中也是常出现的题目类型,要能用此特点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7.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作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A.沸点

B.熔点

C.温度

D.凝固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结合题目提供的生活实际情况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现象,使受伤部位表面组织骤然变冷,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根据题意,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面组织骤然变冷,常温下汽化现象说明乙烷具有较低的沸点.

故选A.

18.如图所示.将圆柱体甲.乙放在水平面上,已知ρ甲 >ρ乙,若沿水平方向切除相同的高度Δh,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余下部分对地面的压强p′与切去部分高度Δh的关系是

A.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及图知道,ρ甲>ρ乙、h甲>h乙,由p=ρgh知道p甲>p乙,所以开始时甲图线在乙图线的上面,若沿水平方向切除相同的高度△h,由于ρ甲>ρ乙,所以△p甲>△p乙,即甲的压强减小的快,但由于甲的高度大于乙的高度,所以,甲的压强不可能比乙先变成零,故只有D正确。

19.如图所示,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甲试管竖直放置,乙试管倾斜放置,两试管液面相平.设液体对试管底部的压强为p甲和p乙,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p 甲>p 乙

B .p 甲=p 乙

C .p 甲<p 乙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乙管是倾斜的,则乙管中所装的液体体积比较大,即V 甲<V 乙,由题意可知两管中所装的液体质量是相等的m 甲=m 乙,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可知:ρ甲>ρ乙。由于两试管液面相平,即液体的深度是相同的,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 可知:p 甲>p 乙。故选A .

20.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A 、B 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面上,A 的边长比B 大。如果从其正中间水平或竖直方向打通一个横截面积大小相同的圆柱形的小孔后,使其剩余部分对水平面压强相等。设想了下列四种做法:

① 两个正方体均水平打孔; ② 两个正方体均竖直打孔; ③ A 竖直打孔、B 水平打孔; ④ A 水平打孔、B 竖直打孔; 以上想法中能实现目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解答:已知A. B 两个正方体质量相等的放在水平面上;由于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则A. B 两个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已知A 的边长比B 大,则A. B 的底面积S A >S B ;根据P F

S

可知:A. B 两个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p A

AG S S 孔,B 小孔的重力为G′B =BG

S S 孔

,则G′A F′B ;由于A. B 的底面积不变,S A >S B ;则根据P F

S

可知,剩余部分对水平面压强p′A 可能会与p′B 相等,故两个正方体均水平打孔

可行;(2)柱状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强p=ρgh,当竖直打孔时,由于物体仍是柱状体且高度不变,则根据p=ρgh可知剩余部分对水平面压强不变,所以,两个正方体均竖直打孔时剩余部分对水平面压强仍是p A

分对水平面压强不变;B水平打孔,由于重力减小,底面积不变,根据P

F

S

=可知B剩余部分对

水平面压强p′B减小,则剩余部分对水平面压强可以达到相等,故A竖直打孔B水平打孔可行;(4)A水平打孔,由于重力减小,底面积不变,根据p=FS可知B剩余部分对水平面压强p′A减小,B竖直打孔,B剩余部分对水平面压强不变;则剩余部分对水平面压强p′A

21.水平地面上有底面积为300cm2、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器A,内有质量为400g、边长为10cm、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B,通过一根长10cm的细线与容器底相连,如图所示,此时水面距容器底30cm,则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此时物块B受到的拉力为6N

B.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84N

C.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变化了200Pa

D.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200Pa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木块的重力:G B=m B g=0.4kg×10N/kg=4N,木块浸没在水中,则V排=V木=(10cm)3=1000cm3=1×10?3m3,物体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

1.0×103kg/m3×10N/kg×1×10?3m3=10N,绳子的拉力为:F=F浮?G B=10N?4N=6N;故A

正确;B. 容器内水的体积V=Sh=300cm2×30cm?1000cm3=8000cm3=8×10?3m3,由ρ=

可得,水的质量m水=ρV=1.0×103kg/m3×8×10?3m3=8kg,因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器,则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总=(m水+m B)g=(0.4kg+8kg)×10N/kg=84N,故B正确; C. 绳子断和断之前,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受力面积不变,故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没有变化,故C错误;D. 物块B的重力:G=mg=

0.4kg×10N/kg=4N,剪断绳子,待物块B静止后漂浮,F′浮=G=4N;由F浮=ρ液gV排可得,木块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V′排==4×10?4m3,液面下降的深度为:△h==0.02m,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量:△p

=ρ水g△h=1.0×103kg/m3×10N/kg×0.02m=200Pa.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1)物体在水中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和绳子的拉力.利用G=mg求出木块的重力,木块浸没在水中,求出木块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利用F浮=ρ水gV排计算木块受到的浮力;已知物重和浮力,两者之差就是绳子的拉力;(2)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容器、水、木块的重力之和;(3)绳子断和断之前,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等于容器重、水重和木块重之和,再利用压强公式分析对地面的压强.(4)根据漂浮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得出木块受到的浮力;根据根据F浮=ρ液gV排得出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根据V排的变化得出水深度的变化,从而可得压强的变化.

22.A、B是两个质量完全相同的实心长方体,轻轻放入水中后,静止时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ρA>ρB

B.两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小关系是:V排A=V排B

C.两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关系是:F浮A<F浮B

D.两物体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小关系是:P A=P B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A在水中漂浮,则,B在水中悬浮,则,所以,故A 错误;

BC、由图可知,A静止时在水中漂浮,则,B静止时在水中悬浮,则,而,则,所以,由可知,,故B正确、C错误;

D、由图可知,A、B的下表面距离水面的深度关系是:,由可知,

,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重点是考查物体浮沉条件和液体压强的特点,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边长15cm的均匀正方体,重为90N,放在水平桌面中央如图甲所示,若沿水平方向截下一部分a立放在水平集桌面上,且使a对桌面压强为剩余部分b对桌面压强的1.5倍,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切去部分的重力为60N

B .剩余部分的重力为60N

C .切去部分的高度为8cm

D .剩余部分的高度为8cm 【答案】B 【解析】 【详解】

因放水平桌面的正方体密度均匀,且水平切掉的a 是立放在水平桌面,所以此时a 、b 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可以用p gh ρ=来计算,即a a p gh ρ=,b b p gh ρ=。因a 对桌面压强为剩余部分b 对桌面压强的1.5倍,则:

a gh ρ=1.5

b gh ρ,

所以:

a h =1.5

b h ,

因h a 为正方体的边长,即h a =15cm , 则b h =

a 1.5h =15cm 1.5

=10cm , 即剩余部分的高度为10cm ,则切去部分的高度为15cm-10cm=5cm 。

即切去部分的高度为总高度的三分之一,则切去部分的重力为总重力的三分之一,所以: G a=

1

3

×90N=30N , 则剩余部分的重力为:90N-30N=60N 。 综上分析,A 、C 、D 错误,B 正确。

2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 甲>F 乙 ②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③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甲>p 乙 ④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 甲′=p 乙′

A .只有①和③

B .只有①和④

C .只有②和③

D .只有③和④

【答案】D

【解析】

①容器质量相等,容器内的液体质量也相等,所以总重相等,即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F

=F 乙,故①错误;

②液体的质量相等,由图知,乙容器越往上,口径越大,所以乙中液体体积大,根据

m

V

ρ=

可知,乙的密度小,故ρ甲>ρ乙,故②错误; ③因为ρ甲>ρ乙,且液面相平,根据p gh ρ=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 甲>p 乙,

故③正确;

④总重相等,容器的底面积相等,根据F G

p S S

==得,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 甲′=p 乙′,故④正确; 故选D .

点睛:关键是判断出两液体密度大小的关系,根据图可知,乙液体体积大,而两液体质量相等,所以根据密度公式可判断密度大小,再判断其它就没有难度了.

25.对于上升的热气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气球的升空原理和民航飞机的起飞原理相同 B .热气球匀速上升时,机械能一定不变 C .热气球上升过程中,受到的大气压强不变 D .热气球燃料减少后,它的惯性变小 【答案】D

【解析】分析:(1)飞机起飞利用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热气球是利用浮力升空的; (2)分析热气球在匀速上升过程中气球的动能和势能变化情况即可得出答案。 (3)根据大气压与高度的变化关系可判断热气球上升过程中大气压强的变化; (4)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只有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大。 解答:A 、飞机起飞利用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热气球是利用浮力升空的,二者的原理不相同。此选项错误;

B 、热气球在匀速上升过程中气球的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动能不变;而高度变大,势能变大,所以机械能变大。此选项错误;

C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故热气球上升过程中,受到的大气压强越来越小;此选项错误;

D 、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小,惯性小,故火箭飞行一段时间后燃料减少,质量减少,其惯性大小变小。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此题通过气球的升空现象,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还考查了机械能的知识,综合性较强,难点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26.如下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ρ甲<ρ乙)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若在两正方体的右侧,按图所示方式,沿竖直方向各截去相同的质量,它们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

强相等.则两个正方体原来对地面的压力F 甲、F 乙的关系是

A .F 甲一定大于F 乙

B .F 甲可能等于F 乙

C .F 甲一定小于F 乙

D .F 甲可能小于F 乙

【答案】A 【解析】 【详解】

在两正方体右侧沿竖直方向各截去相同的质量,由于正方体均匀,可以用p gh ρ=判断,对于甲正方体沿竖直方向切去一部分,ρ甲和h 甲都不变,所以p 甲不变,同理,乙正方体沿竖直方向切去一部分后,p 乙也不变,因为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现在相等,所以原来也相等.

因为ρ甲

h 乙,所以甲的边长大于乙的边长,根据公式F P

S

=

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力大于乙对地面的压力.故A 正确,BCD 错误.

27.如图所示,盛有水的杯子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杯子重1N ,高9cm ,底面积30cm 2;杯内水重2N ,水深6cm ,水的密度为1.0×103kg/m 3,g 取10N/kg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水对杯底的压强为900Pa

B .水对杯底的压力为2N

C .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1000Pa

D .水杯对桌面的压力为2.8N 【答案】C 【解析】A. 根据

计算水对杯底的压强为:

,故A 错误;

B. 根据

计算水对杯底的压力为:

,故B 错误;

C. D. 杯子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总重,即压力为:

,故D 错误;

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故C 正确;

故选C 。

点睛:重点是固体压强公式和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注意本题中求水对杯底部的压力时,必须先求出压强,再利用

求压力,不可根据液体的重求压力。

28.如图所示,底面积均为100cm 2的薄壁容盤甲和乙(不计容器质量),里面分别装有质量均为2kg 的水和另一种液体,液面相平。把一物块浸没在甲客器的水中、水未溢出,甲容器中水面上升5cm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与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增加量之比为1:3:当把另一完全相同的物块浸没在乙容器的液体中,液体未溢出。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物块的密度等于3×103kg/m 3

B .乙容器中液体密度小于甲容器中液体密度

C .乙容器对地面压强为3.5×103Pa

D .甲容器对地面的压力增加了15N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由p=ρgh 知道,水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是:

32110kg m 10N/kg 0.05m=5P 00a p g h ρ?=????=容器底/,

由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与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增加量之比为1:3,所以,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增加量是:

=3=350Pa=1500Pa 0p p ???甲地面容器底,

由于甲容器对地面的压强为固体产生的,即

=

=1500Pa G p S

?物

甲地面, 所以,物体的重力是:

G 物=mg =1.5×103 Pa×100×10-4 m 2 =15N ,

因为甲容器上小下大,所以,物体实际的体积:

V <hS =0.05m×100×10-4 m 2 =5×10-4 m 3,

即物体的密度,

3343=10N/kg 15g

310kg/m 510G V Vg m

m ρ-=

>?=??物物物, 故A 错误,符合题意;

B .由图知道,甲乙两容器中的液体的体积小于水的体积,又因为质量相同,根据

m

V

ρ=

,故液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即ρ液 <ρ水,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根据题意知道,乙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其重力: F=G=mg =2kg×10N/kg=20N ,

乙容器原来对地面压强是:

2

2kg 10N/kg Pa 100cm ==2000F G p S S ?=

=乙地面, 由于当把另一完全相同的物块浸没在乙容器的液体中,液体未溢出,所以,乙容器后来对地面压强是:

=1500P Pa a+2000Pa =3500p p p '=+?乙地面乙地面甲地面,

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由于物体的重力是15N ,所以,甲容器对地面的压力增加了15N ,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29.两个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A 、B (G A =G B ),盛有不同的液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现将甲、乙两个相同的物块分别放入两容器中,当两物块静止时,两容器中液面恰好相平,两物块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忽略液体的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块受到的浮力大于乙物块受到的浮力

B .两容器底受到的液体压强相等

C .取出两物块后,B 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大于A 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

D .取出两物块后,B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小于A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2)根据p gh ρ=得出容器底受到压强的关系;

(3)取出物块后,A 的液面下降的多,B 的液面下降的少,由此即可判断; (4)根据压强公式F

p S

=比较压强的大小。 【详解】

A.甲悬浮,F 浮甲=G 排甲=G ;乙漂浮,则F 浮乙=G 排乙=G ,所以浮力相同,故A 错误; B 、物体在甲中悬浮,则ρ甲=ρA ,在乙中漂浮,则ρ乙>ρB ,ρ甲=ρ乙,因此ρA <ρB ,深度相同,由p gh ρ=可知,B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故B 错误;

C 、取出物块后,A 的液面下降的多,B 的液面下降的少,两容器中液体深度h A

D 、B 容器液体密度大于A 液体密度,甲排开A 的体积大于乙排开B 的体积,取出后物体后B 液体体积大于A 液体体积,B 液体的重力大于A 液体重力,由压强公式F

p S

=

得,取出

两物块后,B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大于A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故D错误。

故选:C。

30.一个未装满饮料的密闭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甲),然后反过来倒立放在桌面上(如图乙),两次放置饮料对杯底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F甲、F乙、和p甲、p乙,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p甲>p乙,F甲>F乙B.p甲<p乙,F甲<F乙

C.p甲=p乙,F甲=F乙D.p甲>p乙,F甲<F乙

【答案】D

【解析】

【详解】

可知,正放时饮料对杯底的压强由图可知,正放时,杯中饮料的深度较大,根据pρgh

较大,即p甲>p乙;正放时,杯中的饮料柱是上粗下细的,一部分饮料压的是杯壁,所以杯底受到的压力小于杯中液体的重力。倒放时,杯中的饮料柱下粗上细,所以杯底受到的压力大于饮料的重力;因此F甲<F乙.

故选D.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包含大量的演示实验,它们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模式下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增强课堂效果。下面就如何设计好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的课堂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反复调试 为了更好地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要反复操作调试,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从而使实验做得规范、熟练、成功,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讲解“电磁铁”,由于实验器材的原因,教师课前必须经过试验找到合适的电流范围,以便达到实验效果。讲解物体浮沉条件,通过改变液体密度让学生发现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这个实验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求教师课前将水变成盐水,使鸡蛋下沉到水底的状态变为悬浮的临界状态,这样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的过程明显、节省时间。讲解“压力压强”,教师要选择有弹性的海绵和质量合适的物体。在演示热机原理的实验时,经过反复的调试,得出在试管中加入水的体积为试管的四分之一,需要用酒精灯加热大约2分钟,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 2 演示实验装置设备,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

合,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 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并可巧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演示磁极间相互作用时,可利用粉笔做导轨演示很是方便。具体做法:将七八支粉笔平行摆好,然后将两条形磁铁拉开或靠近来演示相吸或相斥。此实验还可用在力学部分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例如顺手拿过学生的铅笔,将两环形磁铁套在铅笔上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还能说明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另外,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不足或者现有仪器演示效果不明显而设计 制作的,实验结果会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如讲解“浮与沉”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制潜水艇进行演示,效果会很明显。 再如在演示“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的实验时,首先在两只烧瓶里装上适量的水,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给左烧瓶加热,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左瓶一部分空气通过导管流到右瓶里,使左瓶的气压减小,而右瓶气压增大。加热一段时间后,夹子夹紧橡皮管。用酒精灯同时给左右烧瓶加热,直到水沸腾,读下左右温度计示数大约为94 ℃和105 ℃。

初中物理液体压强经典练习(最新整理)

14.2《液体的压强》练习题(2)2010-10-9 一、探究题。 2、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 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 )所示的情景.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 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 ) A .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 .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小明再作图(b )所示的检查. 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 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 )和(d )所示. 他发现图(d )中 U 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 d )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简要说明理由: 3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华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小桌、海棉、砝码、木板)设计了图(a )、(b )两个实验,通过观察图(a )、(b )后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此后小华把小桌挪放到一块木板上,发现小桌对木板的压力效果不够明显,如图(c )所示.通过对图(a )、(c )的比较又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结论. 请你根据已学过的压强知识分析: (1)小明和小华是根据 的现象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2)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 . 金属盒 软管 (a )(b )(c )(d )

液体压强练习题及答案

液体压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图6所以,静止时U型管两侧液面相平,下列选项包含图7中所有合理情形的就是 A、乙、丁 B、甲、丙 C、乙、丙 D、甲、丁 2、(2014永州8题2分)您听说过“木桶效应”不?它就是指用如图所示的沿口不齐的木桶装水所形成的一种“效应”、那么用该木桶装满水后木桶底部所受水的压强大小取决于 ( ) A、木桶的轻重 B、木桶的直径大小 C、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 D、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的长度 第2题图第3题图 3、甲、乙两个容器横截面积不同,都盛有水,水深与a、b、c、d四个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水在a、b、c、d四处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 a、p b、p c、p d。下列关系中正确的就是( ) [来源: ] A.p a=p d B.p b=p c

C.p a<p c D.p b>p c 4、如图1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与B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两液面相平,且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若在两容器中分别加入原有液体后,液面仍保持相平,则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p A、p B与压力F A、F B的关系就是( ) A.p A<p B,F A=F B B.p A<p B,F A>F B C.p A>p B,F A=F B D.p A>p B,F A>F B 5、匀速地向某容器内注满水,容器底所受水的压强与注水时间的关系如图、这个容器可能就是( ) A、量杯 B、烧 杯 C、锥形瓶 D、量筒 6、图中的两个容器中盛有同种相同质量的液体,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 A、p B,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分别为F A、F B,则( ) A.p A=p B F A=F B B.p A=p B F A<F B C.p A<p B F A=F B D.p A>p B F A>F B

初中物理答题技巧及典型例题

初中物理答题技巧及例题 中考物理解题技巧指导 在中考即将来临之际,我把常用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我们在平时考试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罗列了一下,希望在考前辅导中再给学生进行一些强调和提示,能够为提高考试成绩,减小失误有所帮助。 一、通览试卷,考虑答题计划 接到试卷首先要看清楚试卷前面的说明和要求,随后冷静、迅速地认真通览一遍试卷。这样做的好处是:(1)接触每一道题,初步掌握题意,为正式审题解答题打下基础。(2)能够了解整体分量,难易试题的比例和分布,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同学以为通览试卷浪费时间,其实恰恰相反,这样才能预防错漏,少走弯路,合理利用时间,提高答卷效率。安排答题计划应考虑两个主要准则:一是自己对考试的熟知程度;二是不同考题的分值。安排好了准备用于每道题的时间后,就要按计划去做。要记住,对每一道题都写出一点答案来,远比详尽无遗地答一道题,而对其他试题却一字不答为好。 二、先易后难 统观全卷之后,对于较容易的题目,应先做解答,以便集中精力攻克难题,这样才能合理利用时间,提高考试成绩,而不至于因一两道难题耗去大部分时间,致使一些较浅易的试题由于时间仓促而解答粗疏,造成错误,甚至有时还来不及解答。在解答比较复杂的题目时,一定要“袖手于前”、落笔在后。就是在答卷之前深思熟虑,特别要抓主要点,严格解题步骤,然后再一挥而就。这既可以防止误走弯路,又可避繁就简,还节省文字、时间。 三、审清题意

审题细而又细,“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尤其是看来较容易的题目,更要字字认准,句句看清,严防错觉。有些题目似曾相识,更要严防疏忽大意,造成错漏。一定要做到:一不漏掉题;二不看错题;三要看准题;四要看全题目的条件和要求。 要注意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字,如声音的高低 ..、热量计算中温度 ..和声音的大小 升高到 ...多少度和温度升高了 ...多少度、透镜成像中告诉是物像距离还是物镜距离还是像镜距离……;要注意题目中的一些条件,如“光滑”、“静止”、“漂浮、 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水平、左、右、柱形、立方体、容器里装满.液体、用电器 正常 ..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空气阻力、滑轮重、温度对……..工作、串联 ..在…、并联 影响、轻杆)、均匀的…;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将用电器接在家庭电路上……等。 四。、规范化答题 语言规范化(用物理语言表述、且表述准确。错误类型如:蒸发→挥发;竖直向下→垂直向下;),格式规范化,不写错别字(熔化→融化、溶.化;逐渐变大→变大或大;凝华→凝化;汽化→气.化),禁止写连笔字,做到容易题不丢分,难题多抢分。 五、科学安排时间 科学安排时间的原则是,保证在能得分的地方决不丢分,不易得分的地方力争得分。在自己心中时刻要意识到,与其花10分钟去攻克一道3分的选择题,不如花10分钟去攻克一道15分的大题。在作答过程中学会随机应变。 六、细心检查订正

初中物理-压强典型例题

压强 (1)压力方向:与受力物体的支承面相垂直.由于受力物体的受力支承面可能是水平面,也可能是竖直面,还可能是角度不同的倾斜面,因此,压力的方向没有固定的指向,它可能指向任何方面,但始终和受力物体的受力面相垂直. (2)单位:如重力、摩擦力等其他力的国际单位一样,是牛顿. (3)压力作用效果: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则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它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1帕=1 N/m2,表示是物理意义是1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 4. F= Ps; 5.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 增大;(2)F不变,S 减小;(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例如:在生产和生活中,如果要减小压强,可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如果

要增大压强,则可以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但从实际出发,压力大小往往是不可改变的,则减小压强应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应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 6.应用: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增大压强,书包的背带要用而宽是为了减小压强铁路的钢轨不是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在枕木上是为了减小压强,钢丝钳的钳口有螺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7.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而且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8.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系。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1)计算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p=gh 式中为液体密度,单位用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液体内某处的深度,单位用米;p为液体压强,单位用帕. ⑴推导过程: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液片受到的压强:p=F/S=ρgh。 由公式p=gh可知,液体的压强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深度h有关,跟液体重、体积、容器形状、底面积大小等其他因素都无关.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 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 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 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 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 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 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11、结合学校常规管理,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 三、具体实验安排: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实验进度表 周次起止时间实验课题主要器材备注一长度测量秒表、刻度尺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玻璃管、米尺、电子停表演示演示 三四声的产生音叉、共鸣箱、方座支架、泡沫塑料小球、细线演示真空铃实验真空罩、闹钟、抽气机演示声的传播声传播演示器、玻璃水槽演示乐音的三个特征梳子、钢板尺、听诊器演示 五六七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演示光的反射光具盘、光的反射演示器演示平面镜成像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平面镜、火柴、刻度尺分组凸镜、凹镜凸面镜、凹面镜演示光的折射光具盘、玻璃杯、水、铅笔平行玻璃砖课外 八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光具座、凸透镜、火柴、蜡烛、光屏分组近视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镜、凸透镜、光屏、蜡烛分组 九中考复习十期中考试 十一声的产生音叉、共鸣箱、方座支架、泡沫塑料小球、细线演示真空中的闹钟真空罩、闹钟、抽气机演示声的传播声传播演示器演示

(完整)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 的大小和方向。 ◎ 尝试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能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解释相关现象,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难点:正确理解液体的深度,能从题设条件中分析出隐含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好实验器材:薄塑料袋、盛水的容器、、矿泉水瓶两个(一个瓶身扎竖直方向扎三个小孔,各异底部挖空、侧壁扎一小孔、瓶底瓶盖包上橡皮膜的各一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坝上窄下宽,为什么潜水需要不同的装备,还有海洋馆的潜水员,被压扁的深海带鱼,看起来非常厚重的潜水艇,是不是在水里面存在一双无形的打手对这些东西有压力作用呢?是不是就可以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 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 上节课我们学过固体的压强,一物体由于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作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我们把它叫做压强,满足公式S F P ,那液体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做几个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做实验前可想让学生猜想实验现象,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 1.用封膜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竖直放置,装入水,发现下端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容器下方有压强。 ②水平放置,装入水,发现两端的橡皮膜向外突出,说明液体由于流动作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 ③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用扎了孔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矿泉水瓶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

液体压强练习题(及答案)

! 液体压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图6所以,静止时U型管两侧液面相平,下列选项包含图7中所有合理情形的是 A.乙、丁 B.甲、丙 C.乙、丙 D.甲、丁 2、(2014永州8题2分)你听说过“木桶效应”吗它是指用如图所示的沿口不齐的木桶装水所形成的一种“效应”.那么用该木桶装满水后木桶底部所受水的压强大小取决于 ( ) A. 木桶的轻重 > B. 木桶的直径大小 C. 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 D. 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的长度 第2题图第3题图 3、甲、乙两个容器横截面积不同,都盛有水,水深和a、b、c、d四个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水在a、b、c、d四处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 a、p b、p c、p d。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来源: ] A.p a=p d B.p b=p c / C.p a<p c D.p b>p c 4、如图1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两液面相平,且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若在两容器中分别加入原有液体后,液面仍保持相平,则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p A、p B和压力F A、F B的关系是() A.p A<p B,F A=F B B.p A<p B,F A>F B C.p A>p B,F A=F B D.p A>p B,F A>F B 5、匀速地向某容器内注满水,容器底所受水的压强与注水时间的关系如图.这个容器可能是( ) 】 A.量杯 B.烧 杯 C.锥形瓶 D.量筒 6、图中的两个容器中盛有同种相同质量的液体,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 A、p B,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分别为F A、F B,则()

初中物理浮力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物理浮力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浮力 1.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容器中分别盛有相等体积的不同液体甲、乙。取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中,橡皮泥静止后如图2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甲<p 乙 C .橡皮泥受到的浮力F 甲<F 乙 D .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 地甲>p 地乙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由此可知橡皮泥处于两种液体中是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公式F 浮=ρ液gV 排可得 F V g ρ=浮 液排 由图可知V 排甲>V 排乙,所以 ρ甲<ρ乙 故AC 错误; B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和,因为ρ甲<ρ乙,所以等体积液体甲、乙的质量关系为 m 甲<m 乙 即 G 甲<G 乙 橡皮泥处于两种液体中是所受浮力相同,因为F 浮=G 排,所以 G 甲排=G 乙排 故有 G 甲+G 甲排<G 乙+G 乙排 因此液体对容器底压力 F 甲<F 乙 由压强公式= F p s ,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

p甲<p乙 故B正确; C.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由此可知橡皮泥处于两种液体中是所受浮力相同,故C错误; D.容器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容器重力、液体重力、物体重力之和,因为G甲<G乙,所以 G甲+G物+G容<G乙+G物+G容 因此容器对地面的压力 F容甲<F容乙 由压强公式=F p s 可知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地甲<p地乙 故D错误。 2.如图所示,a、b、c是三个实心小球,其中a与b质量相等,b与c体积相同;放入水中后,a球漂浮、b球悬浮、c球沉底.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体积关系是:V a<V b=V c B.它们的重力关系是:G a=G b>G c C.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a>ρb>ρc D.它们所受的浮力关系是:F a=F b=F c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当物体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当物体的重力小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上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结合图判断三球的体积关系; (2)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或漂浮. 【详解】 (1)由图可知,a漂浮,b悬浮,则V排a<V a,V排b=V b, 因为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所以F a=G a,F b=G b; 因为a与b质量相等,则物体的重力相等,所以浮力F a=F b; 因为F浮=ρgV排,所以V排a=V排b, 所以V a>V b, 由题干可知:V b=V c,所以V a>V b=V c,故A错误;

初二下物理压强知识点归纳和经典题型

第九章压强

1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且空气能流动,因此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测定 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大小.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测量结果和玻璃管的粗细、形状、长度(足够长的玻璃管)无关;如果实验时玻璃管倾斜,则水银柱的长度变长,但水银柱的高度,即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不变;这个高度是由当时的大气压的大小和水银的密度所共同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为76厘米左右. 13.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的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两种. 水银气压计是根据托里拆利实验制成的,它在测量时,必须挂竖直,如果挂歪斜了,则测量结果将比实际值偏大.

金属盒气压计即无液气压计,如将其刻度盘上所标的大气压值折算成高度,则成了航空、登山用的高度计. 14.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主要是由于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空气的密度越小. (2)大气压的变化和天气有关,一般说来,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的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的高大气压的特点 ⑴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⑵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Pa5.沸点与压强: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山上用普通锅煮饭煮不熟,是因为高山上的沸点低,所以要用高压锅煮饭,煮饭时高压锅内气压大,水的沸点高,饭容易煮好。 课堂例题讲解 例1.如下图所示,有五块完全相同的砖以三种形式摆放在水平地面上。(a)是两块迭放;(b)是单块砖平放;(c)是两块砖并排平放。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 a、P b、和P c,则()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

液体压强综合练习题(附答案)

液体的压强综合练习题 练习题1 一、填空题 1.液体由于重力,所以对容器底有压强,又由于液体是流动的,所以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的液体,压强还跟密度有关. 3.上端开口,下端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相平的 二、选择题 4.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水,a、b、c、d是水中的四点,其中压强最大的是( D ) A.a点B.b点C.c点D.d点 5.如图所示,甲、乙两试管中盛有同种液体,其中对试管底部压强最大的是( C ) A.甲试管B.乙试管C两试管相等D.无法判断 6.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满水,当阀门A和阀门B打开后,水不流动时( C ) A.左管中水面最高B.右管中水面最高 C.左右两管水面一样高D.中间容器水面最高 7.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不同的容器,当装入同质量的水后,底部受到压强最大的是( A ) A.甲最大B.乙最大C.丙最大D.一样大 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 三、筒答题 8.城市最大的连通器是什么? 9.长江三峡的船闸是不是连通器?它有什么特点? 练习题2 一、填空题 1.拦河大坝修的总是上面薄、下面厚,这是因为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如图所示,一个正方体,上下表面保持水平浸没在水中,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于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前、后、左、右四个表面受到的压力相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上下底面受到的压力差而产生的。 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二、选择题 3.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玻璃杯,分别装有相等质蛰的盐水,水和酒精,甲装盐水,乙装水,丙装酒精,杯底所受到的压强是( D ) A.甲最大B.乙最大C.丙最大D.一样大 4.如图所示,一个试管装一定量的水后,分别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放置,则底部所受到的压强( B ) A.甲最大B.乙最大C.丙最大D.一样大 5.如图所示,一个圆柱形玻璃管,下端用一个很轻的薄片盖住,浸人水中深度为h,若向管中倒水,在薄片刚好落下时,管中水的深度应为( C ) A.大于h时B.小于h时C.等于h时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6.正品紫砂壶的壶嘴口应( C ) A.高于壶口B.低于壶口C.和壶口相平D.不能确定 三、简答题 7.深海中的鱼上岸后,为什么没有活的? 深海中的压强大,鱼体内外压强相等。当鱼上岸时,鱼体内压强大于体外压强,所以不能生存 8.为什么潜水艇用的钢板要比一般轮船的钢板厚? 因为潜水艇下水深,受到海水的压强大。 提高练习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是乳牛自动喂水器.牛喝水时,右水槽中的水位下降,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左槽中的水位下降,致使浮子下降,进水口打开. 第1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2.圆柱形容器,截面积为1 dm2,将2kg的水倒入该容器中,容器底面所受到的压力为20 N,压强为2000 Pa.(g=10N/kg) 二、选择题 3.一试管中装有一定质量的某种液体,当将倾斜的试管扶到竖直位置时,该液体对试管底部的压强( A ) 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保持不变D.以上均有可能 4.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水,水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熔化后,容器底所受到的压力和压强( C ) A.压力不变,压强增大 B.压力不变,压强减小

初中物理答题技巧及例题解析

初中物理答题技巧及例题解析 解题技巧指导 在中考即将来临之际,我把常用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我们在平时考试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罗列了一下,希望在考前辅导中再给学生进行一些强调和提示,能够为提高考试成绩,减小失误有所帮助。 一、通览试卷,考虑答题计划 接到试卷首先要看清楚试卷前面的说明和要求,随后冷静、迅速地认真通览一遍试卷。这样做的好处是:(1)接触每一道题,初步掌握题意,为正式审题解答题打下基础。(2)能够了解整体分量,难易试题的比例和分布,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同学以为通览试卷浪费时间,其实恰恰相反,这样才能预防错漏,少走弯路,合理利用时间,提高答卷效率。安排答题计划应考虑两个主要准则:一是自己对考试的熟知程度;二是不同考题的分值。安排好了准备用于每道题的时间后,就要按计划去做。要记住,对每一道题都写出一点答案来,远比详尽无遗地答一道题,而对其他试题却一字不答为好。 二、先易后难 统观全卷之后,对于较容易的题目,应先做解答,以便集中精力攻克难题,这样才能合理利用时间,提高考试成绩,而不至于因一两道难题耗去大部分时间,致使一些较浅易的试题由于时间仓促而解答粗疏,造成错误,甚至有时还来不及解答。在解答比较复杂的题目时,一定要“袖手于前”、落笔在后。就是在答卷之前深思熟虑,特别要抓主要点,严格解题步骤,然后再一挥而就。这既可以防止误走弯路,又可避繁就简,还节省文字、时间。 三、审清题意 审题细而又细,“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尤其是看来较容易的题目,更要字字认准,句句看清,严防错觉。有些题目似曾相识,更要严防疏忽大意,造成错漏。一定要做到:一不漏掉题;二不看错题;三要看准题;四要看全题目的条件和要求。 要注意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字,如声音的高低 ...多少 ..和声音的大小 ..、热量计算中温度升高到 度和温度升高了 ...多少度、透镜成像中告诉是物像距离还是物镜距离还是像镜距离……;要注 意题目中的一些条件,如“光滑”、“静止”、“漂浮、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水平、左、 右、柱形、立方体、容器里装满.液体、用电器正常 ..在…不计(绳重和 ..工作、串联 ..在…、并联 摩擦、空气阻力、滑轮重、温度对……影响、轻杆)、均匀的…;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将用电器接在家庭电路上……等。

最新初中物理竞赛浮力压强经典题目大全

提高内容 一、 基本概念 1、 流体静压强:静止流体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p 设微小面积A ?上的总压力为P ?,则 平均静压强:A P p ??= 点静压强:A P p A ??=→?lim 0 即流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垂直于该表面上的力。 单位:N/m 2 (Pa) 2、 总压力:作用于某一面上的总的静压力。P 单位:N (牛) 3、流体静压强单位: 国际单位:N/m 2=Pa 物理单位:dyn/cm 2 1N=105dyn ,1Pa=10 dyn/cm 2 工程单位:kgf/m 2 混合单位:1kgf/cm 2 = 1at (工程大气压) ≠ 1atm (标准大气压) 1 at=1 kgf/cm 2 =9.8×104Pa=10m 水柱 1atm =1.013×105Pa =10.3 m 水柱 二、 流体静压强特性 1、 静压强作用方向永远垂直并指向作用面——方向特性。 2、 静止流体中任何一点上各个方向的静压强大小相等,而与作用面的方位无关,即p 只是位置的函数 ——大小特性。(各向相等) 3、静止流体中任一点的压强p 由两部分组成,即液面压强p 0与该点到液面间单位面积上的液柱重量h γ。 推广:已知某点压强求任一点压强 h p p ?+=γ12 4、静止流体中,压强随深度呈线性变化 用几何图形表示受压面上压强随深度而变化的图,称为压强分布图。 大小: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方向:垂直并且指向作用面(特性一) 例题: ΔA ΔP

5、 同种连续静止流体中,深度相同的点压力相同。连通器: 三、测压计 1、分类:根据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的不同,分为液式、金属式、电测式。 2、液式测压计 原理:h p p γ+=0 (p 、p 0的标准必须一致,用表压) 方法:找等压面 (性质5:两种互不相混的静止流体的分界面必为等压面) 特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简单,常用于实验室中。 a. 液面计 b. 测压管

初中物理液体压强经典考题(教学类别)

液体压强 液体压强题目的知识回顾 (1)当求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时 ——液体压强: 先求:p=ρgh;再求:F=ps。 (2)当求整个容器对桌面/地面的压力、压强时 ——固体压强: 先求:F=G;再求:p=F/s。 注:以上求法不需考虑装有液体容器的形状问题。 (3)当容器形状不规则时 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力大小等于以容器底面积为底、竖直向上的液体深为高的柱体体积内液体所受的重力。 液体压强题的一般类型 1、一般都是研究柱体容器装有不同液体。 柱体容器内液体的特点: (1)既可以使用公式p=ρgh也可以使用公式p=F/S。 (2)液体压强可以累加利用公式p=p上+p下 2、题目中出现的三个状态 (1)初态0 (2)变化过程:——变化量△ 向容器中加入或抽出一定量液体; 浸没或取出液体中金属球; (3)末态 :

3、涉及的公式 基础知识:例1 在桌面上有一圆柱形容器,里面装有水,请根据已有的条件。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和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 压强大小的比较:例2 两薄壁圆柱形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甲0、p乙0。已知:p甲0=p乙0、ρ甲<ρ乙 (1)只能改变甲或乙中的一个,使p甲<p乙,怎么实现? (2)同时改变甲、乙液体,使得p甲<p乙。 变式例2 两相同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甲0、p乙

。已知:p甲0=p乙0、ρ甲<ρ乙。同时改变甲、乙液体,使得p甲<p乙。 练习1 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不同的液体甲和乙,已知两容器内液面等高,且甲液体的质量等于乙液体的质量。若要使两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则可:() A.向两容器内分别倒入相同高度的液体; B.向两容器内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液体; C.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高度的液体; D.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体积的液体。 练习2 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水和酒精(ρ水>ρ酒精),且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一定能使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于酒精对容器底部压强的方法是:() A.倒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B.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C.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D.抽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练习3 内都装有水的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放在面积足够大的水平桌面中间位置上。若将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铝球(已知ρ铜>ρ铝)分别放入两个量筒中沉底且浸没于水中后(水未溢出),两个圆柱形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此时水对圆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强大小关系为:()

(完整版)初中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物理试卷结构(共五大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作图题: 四、探究与实验题: 五、简答计算题: 【选择题】 物理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选择题能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与理解、判断与推理、分析与比较、鉴别与评估等多种能力,所以它是考查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常用方法。 选择题的题型一般有: 概念辨析类、规律理解类、联系实际类、求比值类、图像分析类、电路故障类、对物理方法的理解类、估值类等。 概念辨析 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 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联系实际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 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人法) ()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 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 运用比例法的一般步骤是: 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 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 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数据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图像分析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运用此方法时应做到: 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

初中物理-压强经典练习题(含答案)教学内容

八年级物理压强经典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高度、材料相同的实心长方体A和B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大小如图所示.它们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 A、F B,压强分别为P A、P B.关于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F A<F B P A<P B B.F A>F B P A=P B C.F A>F B P A>P B D.F A>F B P A<P B 2.如图(a)所示,在质量、高度均相等的甲、乙两圆柱体上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厚度,并将切去部分叠放至对方剩余部分上表面的中央,如图(b)所示.若 此时甲′、乙′对地面的压力、压强分别为F 甲′、F 乙 ′、p 甲 ′、p 乙 ′,则() A.F 甲′>F 乙 ′,p 甲 ′>p 乙 ′B.F 甲 ′<F 乙 ′,p 甲 ′>p 乙 ′ C.F 甲′=F 乙 ′,p 甲 ′=p 乙 ′D.F 甲 ′=F 乙 ′,p 甲 ′>p 乙 ′ 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物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的边长小于乙的边长.甲对地面的压强为p1,乙对地面的压强为p2() A.如甲、乙密度相等,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1 B.如甲、乙密度相等,将乙放到甲上,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2 C.如甲、乙质量相等,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1 D.如甲、乙质量相等,将乙放到甲上,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2 5.如图所示,底面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装有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则它们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P 甲<P 乙 B.P 甲 >P 乙 C.P 甲=P 乙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在重相同、底面积相等、外形不一样的甲、乙、丙三个容器中,装入同样高h的同一种液体,如图所示,则()

初中物理液体压强经典试题及答案

液体压强试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压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 A 、 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B 、 压力的方向总就是竖直向下 C 、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D 、 压力作用效果只与压力大小有关 2、 关于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 A 、 压力越大时,压强一定越大 B 、 受力面积越小时,压强一定越小 C 、 受力面积越小时,压强一定越大 D 、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 3、 如图所示,物体重400牛,F =100牛,物体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厘米2,则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与压强分别就是( ) A 、 400牛,10帕 B 、 500牛,12、5帕 C 、 500牛,1、25×105帕 D 、 400牛,105帕 4、 一块砖长宽厚之比就是24:12:5,将它用不同的方式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最大压强为p 1,最小压强为p 2,则p 1:p 2( ) A 、 24:5 B 、 2:1 C 、 12:5 D 、 无法判定 5、 如图所示,甲、乙两容器底面积相同,内装液体深度分别为h 1与h 2,且h h 12:=3:5,液体密度分别为 ρ和ρ12,且ρρ122=,那么,甲、乙两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之比就是( ) A 、 5:3 B 、 3:10 C 、 5:6 D 、 6:5 6、 如图所示,在试管中装有一定量的液体,当试管竖直放置时,试管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就是p 1,将试管倾斜放置时,试管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为p 2,则( ) A 、 p p 12> B 、 p p 12< C 、 p p 12= D 、 无法确定 7、 放于水平桌面上的上下等粗高度相同的A 、B 、C 三个物体,其底面积S S S A B C >>,密度 ρρρA B C ==,则它们对桌面的压强( )

初中物理答题技巧及概念

物理考试时怎样答题 (本资料)由班内网出品 知识典:同步课堂:同步背单词:一、单项选择题解答 有两种主要方式:直接判断法和排除法。 二、填空题的解答 要求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的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数字的位数、单位、正负号等,对比例性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包括回忆法,观察法,分析法,对比法,剔除法,心算法,比例法,图象法,估算法。 三、简答题的解法 演绎推理法,返普归真法(这里的“普”和“真”都是指普遍的规律,对于给出一系列实验过程(或探究过程、或一系列数据)让大家总结规律的考题,一般思路是依托课本,总结规律。),透视揭纱法(这里的“视”和“纱”是指考题中给出的一种现象,大家需要通过科学分析,透过现象,看出本质。),信息优选法。 四、实验题的解答 要严格按题中要求进行: 一是测量型实验题(直接测量型实验与间接测量型实验),探究型实验题(解探究题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物理规律,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对基础探究题做到万无一失; 二是掌握探究的方法,了解探究的全过程(七个步骤),熟练运用各种探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以不变应万变的解答提高性的题目。),设计型实验题(设计型实验题所能涵盖的内容较多,提供的信息较少,出题的知识点不好把握,要求我们要富有创新精神,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学物理”为“做物理”,遇到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开放型实验题(求解开放性实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思考、多做实验,试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相同的问题,了解事物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五、计算题的解法: (1)仔细读题、审题,弄清题意及其物理过程。 (2)明确与本题内容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 (3)分析题目要求的量是什么,现在已知了哪些量,并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该记的物理常量。 (4)针对不同题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求解。分析、逆推等方法是解题时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详略得当、有条有理地书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并注意单位统一。 物理考前指导 一、考试策略 1、认真审题: (1)最简单的题目可以看一遍,一般的题目至少看两遍。如果通过对文字及插图的阅读觉得此题是熟悉的,肯定了此题会做,这时一定要重新读一遍再去解答,千万不要凭着经验和旧的思维定势,在没有完全看清题目的情况下仓促解答。因为同样的内容或同样的插图,并不意味着有同样的设问,问题的性质甚至可以截然不同。 (2)对“生题”的审查要耐心地读几遍。所谓的生题就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题目或擦身而过没有深入研究的题目,它可能是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与生活及生产实际中相关联的问题。遇到这种生疏的题,心理上首先不要畏难,由于生题第一次出现,它包括的内容及能力要求可能难度并不大,只要通过几遍阅读看清题意,再联系学过的知识,大部分题目是不难解决的。 (3)审题过程中要边阅读边分辨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已知的条件及待求的内容以题目的叙述为准。不要仅仅以某些插图为准,有时图中给出的符号不一定是已知量,另外,凡是能画草图的题,应该边审题边作出物理草图,这样可以建立起直观的物理图景,帮助进行记忆和分析问题。 2、对题目的应答要准确: (1)单项选择题的应答:①直接判断法:利用概念、规律和事实直接看准某一选项是完全肯定的,其他选项是不正确的。②排除法: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也可以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真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选项。单项选择题一定不要缺答。(2)填空题的应答:由于填空题不要求书写思考过程,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的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符号、单位等,对比例性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