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十六讲 庾信与北朝文学

合集下载

庾信和北朝文学

庾信和北朝文学

王褒较受后人称道的诗是《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 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 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诗 中写北方的景色和旅途中的哀愁,开头 化用《楚辞 · 湘夫人》成句,但又浑成 无迹。全诗境界开阔,风格苍劲,在极 富特色的北方景物中融入浓郁的乡愁, 堪称抒情写景的佳作。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一位集大成的作家。 在体裁方面,他诗、赋、文皆工;在风 格和技巧方面,他融南北文学之长,至 后期而臻于老成,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 同类创作的最高成就。庾信把南方的文 学技巧带到北方,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 和,推动了北方的文学创作。庾信的作 品也为唐代作家树立了典范,受到他们 的推崇与模仿。
邢劭( 496- ?)字子才。河间(今河北雄县州 镇)人。魏收( 506-572 )字伯起。前者以诗见 长,学沈约;后者擅文,学任昉。二人曾互相贬 讥。
邢邵《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 相识。
第三阶段为东魏西魏被北齐、北周取代 前后至隋灭陈,此期南方由于侯景之乱 ,萧琛、诸葛颖、颜之堆等文人至北齐。 此后,庾信、王褒至西魏,带来南方的 文学技巧,北方文人纷纷效仿,而他们 也改变文风,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创 作水平。同时,卢思道、曹道衡等隋代 著名文人也崭露头角。北朝文学此时已 融南北之风,在成就上超过北方。
南北文风之差异:
北方重儒学,尚实用理性,不像南方耽于 清谈和声色享乐,北方接近少数民族,在 北朝又由少数民族统治,养成豪迈尚武的 性格。北方自然条件与南方不同,故文风 质朴、粗犷豪放,而不似南方的清丽、细 腻、纤小。北方实用文体较发达,散文成 就突出;重实用、尚儒学,强调复古。
苏绰、魏收等都要求改革文风。斥华靡 、雕琢,宫体诗不被北方人接受与学习。 南方情歌也不被北人欣赏。据《郑文公 碑》载:郑羲刘宋末使南朝,回答孔道 均“哀楚有余而雅正不足,其细已甚, 其能久乎?”又《颜氏家训》载,北人 不喜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 幽。”和萧绎“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 疏”认为过于婉柔小巧。

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庾信精品文档16页

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庾信精品文档16页
• “徐庾体”是庾信前期创作成就的代名词。学术界对庾信 前期创作成就有如下表述:
• 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狭窄,内容轻浅单薄,基本 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 风格也比较单一,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但即使如此, 在艺术技巧上仍然流露出了他过人的才华: 1.用事繁富而多归于自然。 2.刻镂雕琢而不流于怪涩。 3.艳丽中透出清新。 4.声律和谐。 5.形式上多有探索,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律 诗的平仄。 6.气格高出于其他宫体作家。
• 消极影响在于: 1.是流连声色的宫廷生活的反映。 2.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视野限制在皇宫苑囿,
帝王府第或藩镇使府之内。
3.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趋于一致,不仅以华美雕琢的形式掩
盖了淫靡放荡的内容,而且湮没了诗人的个性。
“徐庾体”:
• 所谓“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 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 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梁书·庾肩吾传》)
宫体诗:
• “宫体诗”语出梁·简文帝萧纲。《梁书》本传:“余七岁 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指兴 起于梁代大通年间(527),以东宫太子萧纲为首的一种 创作活动和诗风。始作俑者是徐摛,因萧纲的创作、提倡 而成为一代风气,故萧纲被视为“宫体诗”的领袖。代表 作家有萧衍、萧绎、徐庾父子(时号“徐庾体”)、陈后 主等。基本内容是描写宫廷生活,尤以咏物和女性的姿色 (容貌、体态)、服饰、器物、生活环境、情态为描写对 象。艺术上追求描写细巧,重辞藻、典故、对偶、声律、 秾丽,是富于音乐性的五言诗。今多保存在陈·徐陵选编 的《玉台新詠》中。“宫体诗”所以形成、发展,自有其 世风、士风、艺风、诗风、审美观的背景。简而言之,齐 梁文学集团应制、应教、宴游唱和、同题共赋的活动方式、 核心人物萧纲等人力主新变的影响所及,既促使当时的创 作形成了迎合帝王之需、之好的创作氛围(或曰“文坛风 气”),也创造了打破陈规,争奇斗巧的创作氛围,“宫 体诗”的形成、发展,其正面、负面影响都是由这样的艺 术氛围所孕育的。

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作者:何莘茹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2期摘要:庾信,由南入北最著名的诗人。

他饱尝战乱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倪璠《注释庾集题辞》)的文学成果。

他的文学成就,彰显着南北文化融合的大好前景。

本文从庾信的生平经历入手,探究他的文学创作及创新,着重考察庾信对北魏文化大融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庾信文学创作文化融合一、庾信简介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他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又是唐代新诗的奠基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的作用。

庾信生于政权频繁更迭的大时代,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他在南朝度过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国最为安定的阶段,他的《哀江南赋》中描述为“五十年中,江表无事”。

然而他怀着亡国之痛,乡关之思,隐逸之念,在北朝走完了他羞愧、痛苦的半生。

庾信在这样特定的历史环境因素下不自觉地充当了南北朝文化交融的使者。

二、庾信的文学创作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诗歌和辞赋。

庾信的创作以42岁作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期。

早期宫体诗成就最高,与徐陵并称为“徐庾体”,其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并没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庾信在格律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乌夜啼》七言八句,声调铿锵,基本符合律诗的平仄,为后世格律诗的产生作铺垫。

明杨慎指出“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升庵诗话》卷三)。

(一)庾信诗赋创作成就庾信早期诗歌创作最突出的是宫体诗,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

他在梁时的作品,特别是19至36岁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诗赋,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基本上跳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

比较有名的是《和咏舞》《奉和山池》《七夕》等。

在庾信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其实是其后期的赋作。

前期的赋作不免多了些靡靡之音,而后期的赋作更是多了对人生的思考。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题库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题库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题库1. 庾信的北渐现象对于南朝文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2. 庾信是如何对北朝文风进行“变异”和“发展”的?
3. 庾信的文学成就有哪些方面?
4. 庾信的文风和气节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5. 庾信的“离骚”与北朝文学的文艺特点有何关联?
6. 庾信的文学成就对后人的影响有哪些?
7. 庾信的北渐现象是怎么样的一种文学现象?
8. 庾信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哪些联系?
9. 庾信的文学才华在当时是如何被看待的?
10. 庾信和江淹、谢灵运等人的北渐现象具有何种共同特征?。

魏晉南北朝文學--24庾信及北朝詩人

魏晉南北朝文學--24庾信及北朝詩人

魏晉南北朝文學--24庾信及北朝詩人第五节:庾信及北朝诗人南北朝时代,传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

北朝除乐府民歌外,文人诗坛一直是比较荒凉的。

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出现了号称北朝三才的温子升、刑邵、魏收,但他们的诗文基本上是规抚齐梁的沉约、任方,没有什?创造。

直到庾信由南入北,才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

他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丰富遗?和新的成就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比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诗歌腐化浮豔的内容,创造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父亲是梁代着名宫庭文人庾肩吾。

他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尤好左传。

十五岁作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

他们父子和当时也在东宫任职的徐推、徐陵父子都深得萧纲的宠信,并且是萧纲所倡导的宫体诗的重要作家,当时号称“徐庾体”。

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全军溃退,潜奔江陵。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当时西魏大军正南侵江陵,他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

以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位虽高,心里却非常痛苦,常常想念故国。

后来陈朝请求北周放他回国,北周因?爱惜他的文才,不肯放还。

终于老死北方。

庾信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庭的文学侍臣。

他前期保留下来的少数诗中,象《咏舞》、《奉和示内人》等,都是色情内容的作品,其他的诗也是形式绮豔,内容空洞的奉和、应制之作,其中纵有少数佳句如“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奉和山池》),显示了一点清新的才思,但也看不出他比写过“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的萧纲究竟高明多少。

他到北朝以后,也写过少数的奉和应酬、宫体色情的诗,但这些诗显然已经不能代表他后期诗歌的面目和成就了。

他出使被留而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捩点,也是他诗赋内容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捩点。

他的名作《拟咏怀二十七首》,反映了他后期的生活、思想、感情。

这些诗并非一时之作,内容相当丰富深刻。

十六国及北朝文学

十六国及北朝文学

▪ 二、苏蕙《织锦回文诗》 (《璇玑图诗》)
▪ 《晋书·列女传》: ▪ 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
名蕙,字若兰,善属文。 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 被徙流沙,苏氏思之, 织锦为《回文旋图诗》 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 之,词甚凄惋,凡八百 四十字。
▪ 仁智怀德舜虞唐,贞妙显华重云章。 ▪ 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 津河隔塞殊山梁,民士感旷怨路长。 ▪ 身惟闵已处幽房,人贱为女有柔刚。 ▪ 亲所怀想思谁望,纯清志洁齐冰霜。 ▪ 新故惑意殊面墙,春阳熙茂雕兰芳。 ▪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 ▪ 音和永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
什之弟子。《肇论》为后人所编,收入《物不迁论》、《不 真空论》、《般若无知论》等论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 然。……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 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 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 尝同。 ▪ 然则旋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 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 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第一节 十六国文学
▪ 十六国处于北方,与 偏安江左的东晋相对。
▪ 一、王嘉《拾遗记》 ▪ 前秦王嘉,字子年,
生卒不详,陇西安阳 (今甘肃省陇西)人, 或称洛阳人。《晋书》 有传。代表作为《拾 遗记》。
▪ 卷四:
▪ 始皇元年,骞霄国献刻玉善画工名裔。使含丹青以漱地,即 成魑魅及诡怪群物之像;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 皆铭其胸前,记以日月。工人以指画地,长百丈,直如绳墨。 方寸之内,画以四渎五岳列国之图。又画为龙凤,骞翥若飞。 皆不可点睛,或点之,必飞走也。始皇嗟曰:“刻画之形, 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旬日则失之,不知 所在。山泽之人云:“见二白虎,各无一目,相随而行,毛 色相似,异于常见者。”至明年,西方献两白虎,各无一目。 始皇发槛视之,疑是先所失者,乃刺杀之。检其胸前,果是 元年所刻玉虎。迄胡亥之灭,宝剑神物,随时散乱也。

庾信、北朝文学史..PPT文档共33页

庾信、北朝文学史..PPT文档共33页
庾信、北朝文学史..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第七章庾信与南北文学的

第七章庾信与南北文学的

《拟咏怀》(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邢邵
邢邵诗仅存八首。 《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冬日伤志篇》 昔日堕游士,任性少矜裁,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 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 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 终风激檐宇,余雪满条枚。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 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 情调颇类于阮籍的《咏怀诗》,但并未着意模仿。比起同 时的南方诗歌,虽不够精致,却有寄寓深沉之长,多少表现 出北方文学“重于气质”的优点。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
1、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在融通南北文学的
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才俊之士的直接交往 3 因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 人材,或由于受到政治倾轧而逃奔敌国。
三、庾信
(一) 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
4、 “北地三才”
温子昇、邢邵、魏收,史称“北地三才”,是本土作者中的杰出代表。
温子昇
诗留传不多,其中几篇短小的乐府,文辞都很简朴,《白鼻驹》 一篇较好: 少年多好事,揽辔向西都。 相逢狭斜路,驻马诣当垆。
《捣衣诗》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讲庾信与南北朝文学教材第122页:中国幅员辽阔,本来就易于出现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政权的分立,民族因素的介入,更进一步导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自东晋以后,南北政权持续对峙。

表现在文学上,一方面是南方清绮的文风极盛,并对滞后的北方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北方文学质朴的气质在南北接触的过程中,也显示了某种优势。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倪璠《注释庾集题辞》)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一、北朝文学的特点《魏书·文苑传序》概括为:“永嘉之后,天下分崩,夷狄交驰,文章殄灭。

”北朝文学的复苏与兴盛,与少数民族政权接受汉族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

第122页。

《魏书·文苑传序》指出:“逮高祖驭天,锐情文学,盖以颉颃汉彻、掩踔曹丕,气韵高艳,才藻独构。

衣冠仰止,咸慕新风。

肃宗历位,文雅大盛。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这里对孝文帝虽不无溢美,却透露了当时文风崇尚汉魏的基本倾向。

第122页《北史·文苑传》概括地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第126页。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1 使臣的正常外交往来教材第127页:《北史·李谐传》记载东魏与萧梁之间“既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

2南方才士的入北教材第127页。

三、北朝时期的主要作家1“北地三才”及苏绰温、邢、魏。

偷窃,学习南方文学。

见教材第123—124页。

苏绰的复古:见教材第124—125页。

2南方入北之文士(1)入东北者: 东魏北齐(邺都,黄河中下游地区)—颜之推、萧悫萧悫的代表作是《秋思》: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见教材第123页。

颜之推《从周入齐夜渡砥柱》:侠客重艰辛,夜出小平津。

马邑迷关吏,鸡鸣起戍人。

露鲜华剑彩,月照宝刀新。

问我将何去,北海就孙宾。

注重气骨以破软靡。

参见钱志熙《述论》第200页。

(2)入西北者:西魏北周(长安,关陇地区)—王褒、庾信王褒王褒(约513—576)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名族。

梁元帝登位,他因旧交之情受委重任,拜吏部尚书、右仆射。

江陵城破,元帝出降,诸臣均被带到北方。

王褒以门第与文才,受到重视。

仕西魏、北周,官至太子少保、少司空,与庾信同为北方文坛的宗匠。

王褒在梁时,作有七言《燕歌行》,萧绎及诸文士均曾唱和,但诸篇之中,一般认为仍以王褒原作为佳。

诗中写南方春色,塞北寒苦,闺妇思远,征夫怀乡,颇可见出梁代诗歌重视美感、喜欢以华艳的文辞与哀怨的情调相结合的特点。

王褒还存多首边塞诗。

如前所言,梁代边塞诗已经很发达,而且习惯以北地风光为背景,所以王褒的这些诗,未必都是到了北方以后才写的。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

影亏同汉阵,轮满逐胡兵。

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

寄言亭上吏,游客解鸡鸣。

(《关山月》)这首诗当是就乐府题名而虚构,并非反映具体战事。

通过写景,渲染边塞的凄凉和战争趋于失败的气氛,效果尤其突出。

“影亏”、“轮满”两句,以月的盈亏表示时间的推移,同时象征敌盛我衰的变化,显示精深的锤炼之功。

如果《关山月》确系在南方所作,可以说王褒诗在梁朝文人追求抒情力度的努力中,已经取得较特出的成绩。

到了北方以后,由于人生处境、自然环境的变化,这方面的特点更为显著。

如果写景绝句《云居寺高顶》:“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景象堪称壮丽。

《渡河北》则是王褒诗中最著名的一篇: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这首诗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和人生失路、无可奈何的悲哀,风格也是萧瑟苍凉的。

在南北朝诗风的演变上,他和庾信起了相似的作用。

庾信庾信的生平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

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

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

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

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

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有《庾子山集》。

①庾信前后期的创作特点以四十二岁为界。

前期如《奉和山池》、《乌夜啼》,后期“乡关之思”,“穷南北之胜”。

a 庾信之诗:明代杨慎指出:“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升庵诗话》卷三)清代刘熙载也指出:“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

”(《艺概·诗概》)《燕歌行》开初唐七古:岱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雁一一度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原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度辽本自有将军,寒风萧萧生水滨,妾惊甘泉旦烽火,君讶渔阳多阵云,自从将军出细柳,荡子空床定难守,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桃花颜色如好马,榆荚新开似细钱,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艺文类聚》卷四十二)按:文字待校。

《乌夜啼》开唐七律: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乌夜啼》)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本者: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寄王琳》)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重别周尚书》)石影横临水,山云半绕峰。

遥想山中店,悬知春酒浓。

(《山斋》)开五排者,教材第130页:《拟咏怀》其七、其十八。

其十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湖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拟咏怀》b 庾信之赋:赋的诗化与律赋见教材第143—144页:作为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还要提到诗体赋。

这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

如沈约《愍衰草赋》有一半的篇幅使用五言诗句式,显示出五言诗与赋的有机融合。

另外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有“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之句。

其后庾信的同题赋运用得更为娴熟,如首段曰: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

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末段曰: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

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

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

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这种形式更为唇吻遒会,是对诗赋界域的一种消解。

另外,作为诗赋或诗文的交互影响,宫体诗的风调也进入辞笔之中,有些赋在题材的处理方式上就已宫体诗化了,如萧纲既作有《咏舞》、《咏独舞》等诗篇,也有《舞赋》,都写得轻艳丽靡。

c 庾信之文:骈文的最高成就。

《哀江南赋序》的文字,以四、六句为主,这是骈文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格式。

入唐以后成为定型,所以后人也有将这种骈文称为“四六文”的。

这种文体的长处,是节奏感很强,但写得不好,容易显得呆板。

庾信的文字,善于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又善用虚词勾连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极强的构造能力。

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荑斩伐,如草木焉!”对偶中间用散句,纵横自如。

总结:庾信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他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庾子山集》题辞说: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

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玉台琼楼,未易幾及。

……令狐撰史,诋为“淫放”、“轻险”、“词赋罪人”。

夫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穷形写态,模范是出,而敢于毁侮,殆将讳所自来,先纵寻斧欤?“令狐撰史”云云,指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对庾信的贬语。

唐代一些文人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都有不合情理的批评,原因很复杂,在此不论。

这里张溥不以“绮艳”为文学的罪过,又指出“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确实是有见地的。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饰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教材第130页)思考题:1 为什么说庾信文章“穷南北之胜”?2如何理解庾信诗风从“绮艳”到“老成”的变化?课外阅读书目:庾子山集注,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陈寅恪《读哀江南赋》,《金明馆丛稿》,三联书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