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与价值文献综述
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2.庾信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3.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正文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从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主题和风格以及艺术成就和影响三个方面,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一、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庾信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年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庾信的诗歌创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二、庾信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庾信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山水田园、离别思念、咏史抒怀等。
他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著称,富有个性和激情。
同时,庾信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思考。
三、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庾信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作品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庾信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南北朝文学的瑰宝,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庾信的诗歌创作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少年绮艳句,中年老成诗——从庾信人生际遇分析其诗歌风格转变

以文采清高受人称赞,大伯庾黔 员。他在东宫文学集团诗文“新变”
娄以孝顺为世人称道,二伯父庾 的基础上,融入新的体会,做出
於陵位任冼马,举家都行仁义之 创新,不久便在当时的文坛上崭
则 兼 而 有 之, 既 承 袭 南 朝 文 学 的
于名教复圆矣”。
柔婉,又有北方文学的刚健浑厚。
济 孤 弱, 助 宗 族, 魏 晋 以 来
(扬州大学文学院) 庾信人生经历是他诗歌风格转变
纸 贵
44
的 主 要 原 因。 早 年 的 庾 信 深 受 家 学渊源的影响,对儒家学说颇有研 究, 他 从 小 就 受 到 忠 君 爱 国 思 想 的 熏 陶。 在 诗 歌 创 作 上, 他 主 张 诗歌的声韵格律,以宫体诗著称。 假 如 庾 信 一 直 生 活 在 太 平 盛 世, 那么他可能只是一个受祖上恩荫 的颇具才华的世家子弟或宫廷诗 人。 然 而 世 事 无 常, 梁 朝 五 十 年 无 战 事 的 繁 华 表 面 一 朝 破 碎, 庾 信 的 人 生 波 折 骤 起, 历 尽 沧 桑。 庾 信 深 受 梁 朝 皇 室 的 恩 遇, 梁 朝 却 被 西 魏 灭 掉, 这 对 他 来 说 不 仅 是 一 种 内 心 的 煎 熬, 还 是 精 神 上 的 痛 苦。 在 文 学 创 作 上, 庾 信 前 半 生 致 力 于 宫 体 诗 的 创 作, 在 诗 歌风格上洋溢着南朝文学的婉转 柔 媚; 后 半 生 融 合 北 朝 刚 健 浑 厚 的 文 学 风 格, 这 也 导 致 了 庾 信 前 后 诗 歌 创 作 风 格 的 转 变。 笔 者 主 要从庾信的四个人生阶段来分析 其诗歌风格的变化。
十分耽于世俗的快乐,禁不起物 的接受上,《杜子春》承袭了道 文采见证了一位文人在乱世之中
从文学地理学看庾信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从文学地理学看庾信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杨操;邱美琼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1)1
【摘要】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作家的创作风格,除了作家自身的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社会环境等会对其诗歌风格产生必然的影响外,诗人创作时所处的地理
空间、区域气候特点等方面也会对诗人的创作题材和诗歌风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庾信作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有着特殊的跨地域空间创作经历,庾信在南方这个
地域空间内诗歌创作风格表现为“绮丽轻靡”,由南入北后诗歌创作风格转变为“沉郁悲凉”,其诗歌创作风格呈现出极大的风格差异。
造成庾信诗歌创作风格转
变的诸多原因中,不可忽视地理环境对其诗歌创作风格转变产生的影响。
【总页数】6页(P1-6)
【作者】杨操;邱美琼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从女性形象看庾信作品风格之转变
2.从"唯美主义"到"爱国主义"——闻一多诗歌创作风格转变论
3.杜甫的秦陇行迹与丝绸之路题材诗歌创作——兼论文学地理学
在古代丝绸之路诗歌研究中的价值4.抒情风格的丧失与文学意味的贫弱——对当前诗歌创作中一种现象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十世纪以来庾信研究综论

第29卷 第4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9 No.4 2009年8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 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Aug.2009二十世纪以来庾信研究综论3何世剑(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74)[摘 要]庾信研究是20世纪以来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从时间上来看,可以1949年、1978年为界分为较为明显的三期,经历了由承传新创到曲折演进再到深入拓展的嬗变历程。
从表征来看,庾信研究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几个热点:庾信年谱考订、作品系年校正和文集整理评介;以《哀江南赋》为焦点的庾信赋文研究及争鸣;以《拟咏怀诗》为核心的庾信诗歌研究及论争;以“文风”为主导的庾信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研究;庾信“人格”评价、文学史地位及影响史研究等。
[关键词]二十世纪以来;庾信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193(2009)0420032209 庾信是六朝文学之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同时,庾信也是文学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
不仅在古代有关他的人格、文品等学者们论争的焦点,而且进入20世纪以后他也一直是古代文学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1901年初至2007年底,国内外共出版庾信研究专著14部,庾信诗文选译(有引言推介和整理评述)论著5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378篇。
博士论文4篇,硕士论文18篇。
综论20世纪以来庾信研究概况,从时间上可大致分列较为明显的三期:第一阶段(1901年—1949年),承传新创期;第二阶段(1950年-1978年),曲折演进期;第三阶段(1979年-现在),深入拓展期。
并且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几个研究热点:庾信年谱考订、作品系年校正和文集整理评介;以《哀江南赋》为焦点的庾信赋文研究及争鸣;以《拟咏怀诗》为核心的庾信诗歌研究及论争;以“文风”为主导的庾信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研究;庾信“人格”评价、文学史地位及影响史研究等,本文拟循此梗枝作一鸟瞰式回顾,为论述清晰,大陆地区以外的庾信研究专列一节。
庾信由南入北的文学史意义

庾信由南入北的文学史意义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南京刘宋朝的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由南入北对于中国文学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庾信由南入北意味着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北方与南方政权相互对抗,而庾信作为南方文人,选择北方举贤任能,展现了文人墨客不拘一格的风采。
他在北方长安举办文艺会演,与北方文人以及北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交流,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风貌。
其次,庾信由南入北对于北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庾信不仅在政治上为北方政权策划谋划,还在文学上为北方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他的诗文作品风格独特,既有南方文学的柔美和细腻,又带有北方文化的豪放和奔放,为北方文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北方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庾信由南入北还体现了文人的忠诚和智慧。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文人需要适应时局变化,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尊严。
庾信能够在南北交替之间保持忠诚和坚持,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和风度,还为后来的文人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庾信由南入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同时展现了文人的忠诚和智慧。
他的文学成就和文化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合庾信经历谈谈其诗歌特色与成就

结合庾信经历谈谈其诗歌特色与成就庾信字子山,是北周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自幼随父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因庾信与徐陵的文风相近,常被称为“徐庾体”。
(1)庾信诗歌的特色庾信的文学创作特色鲜明,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异于他人,大体来说,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①前期作品多为宫体诗,轻艳流荡,富余辞采之美和“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
a.诗作多供君王消遣娱乐,内容轻浅单薄。
《和咏舞》、《奉和初秋》、《鸳鸯赋》等题就属于萧纲率领周围文人同题共作的篇章。
庾信在梁时的作品,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
b.打破陈规,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
《乌夜啼》七言八旬,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律诗的平仄。
庾信在梁朝积累起来的文学经验,不仅进行美感形式上的经营,还加强了对于诗歌美感内容上的体认。
②后期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
a.感伤时变、魂牵故国。
《代人伤往》有诗句“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沉醉于50年太平景象的梁朝政权,因侯景之乱而濒于破碎。
梁元帝试图在江陵复振,却很快毁于西魏。
庾信以使臣身份出使长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及北周,庾信遭逢亡国之变,内心受到巨大震撼。
这种沧桑之感,使他更深刻地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之情,风格转为苍劲悲凉,充满深切的情感,艺术上也更为成熟。
他在抒发个人的亡国之痛时,也能以悲悯的笔触,反映人民的苦难,并归咎于当权者内部的倾轧与荒嬉。
久居北方的庾信渴望南归,魂牵梦绕予故国山河。
b.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拟咏怀》“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虽然北迁之后得到了高官后位,但此时的庾信内心仍旧感到无限的悲凉,这种情形无异于“质子”,他的羁旅之恨与忧生之嗟是交织在一起的,他感慨于个人生存的软弱,借由诗作表达自己仕北的隐恨与南归的渴望,因此后期诗歌读来真挚感人。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摘要: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与徐摛徐陵父子和其父庾肩吾开创了“徐庾体”。
其文学作品原是齐、梁的正体,后来到了北方之后,作风却发生了改变。
由浮艳变到深沉,由虚夸变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语变到言必有物的美文。
像那样的深挚又美艳的作风是六朝所罕见的。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雄浑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
关键字:庾信由南入北改变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分期中一般把魏晋南北朝分在了一个时期段落中,但是把这段历史细分一下在魏晋南北朝中的北朝文学却很少被人提起。
在文学史的著作中,北朝的文学所占的篇幅也不及其他时间段或地理区分的文学。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在文学史上的分期是隋唐,在短暂的隋代以后是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它就是唐代。
唐代的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唐的首都在今天的西安也就是在淮河以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聚焦点,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
不可否认在唐代文学的中心已经慢慢北移,文学更多的受到北方不同于南方的民风、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样也受到了前朝文人的影响,在唐之前是隋,在隋之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朝文人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唐代的诗人。
文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唐代文学的发展也是继承了前朝文学,并对其发展,进而形成了有自己时代特点的文学。
‘杜甫在他的《戏为六绝句》曾言:庾信文章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1这表现了杜甫对庾信的推崇,也表明杜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庾信的影响。
‘明代的张溥认为: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2这说明在后世庾信的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擅长融会众家之长,吸取前代作家的创作精华,并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近十年来庾信诗歌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庾信诗歌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庾信诗歌研究得到了不断发展。
受到庾信伟大的诗歌创造影响,在诗歌分析和研究领域,有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来研究庾信的诗歌。
首先,许多学者着重研究庾信诗歌的艺术特色,例如他的诗歌风格,其独到的观点和方法。
他的诗歌在风格上张力十足,充满激情,诗意流畅,富有对比色彩,充满着浪漫的情怀。
他擅长以不言自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了直接表达的束缚,使诗歌更具有艺术上的感染力。
其次,许多学者着重研究庾信诗歌思想内涵,凸显了浪漫主义精神。
他的诗歌深受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思想上的无拘无束,对现实的直面,深植进历史和社会环境的融入,无不充分表达了浪漫气息。
通过诗歌中的生命描写和精神追求,浪漫主义思想在庾信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此外,学者也关注庾信诗歌的语言特征。
他的诗歌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乡土色彩,集中展现了他对乡土环境的深刻理解。
加上他强烈的语言节奏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言手法,使他的诗歌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庾信诗歌的研究也是积极的,旨在从新的视角探讨庾信的诗歌,展示庾信诗歌的新面貌。
从文本层面出发,以庾信诗歌的叙事方式、时代风格、实验性等多种视角,着重强调个人主义和虚构性,探讨庾信诗歌的独特性。
通过对庾信诗歌的综合研究,反映出庾信不断探索新诗歌形式和艺术表现方式的精神内涵,表现出他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庾信诗歌研究得到了不断发展。
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庾信诗歌,重新认识了庾信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其信仰义理,丰富了人们对庾信诗歌创作性格的理解,更加深刻的感受他的诗歌的价值与魅力,也为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与价值文献综述
引言
庾信是中国文学发展到南北朝处于转变时期的一位集大成的作家,庾信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为唐代诗歌繁荣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他的后期创作,把深刻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将精湛工丽的艺术形式结合,他的创作最终成为了中古文学向唐朝文学过渡的重要桥梁,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后世对庾信的批评往往就其为人与为文的悖谬展开,论争的焦点总是集中在诗风的转变上,由于论者所持的标准不一,得出的结论差别也就很大,有时甚至偏离了历史的真相,这些混淆与谬误的地方,都有澄清与纠正的必要。
因此,本论文选择庾信诗风转变作为论题,在深入地比较庾信前后期作品的基础上,对庾信诗文进行了一番有效的廓清与阐发,详细论述了风格转变的缘起及与庾信入北后心态变化的关系,挖掘出庾信诗文风格演变的大致规律与价值。
论文试图通过多视角的研究,对庾信诗文风格之变的诸多要义—如庚信诗文风格究竟变了吗?变在何处?为何会变?研究庚信诗文风格之变具有多大的价值?——作出较为辨证客观而又合乎情理的解释。
全文分三章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庾信前期的诗风的形成,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庾信后期诗歌创作及其价值。
主题
一庾信前期诗风的形成
前期,是庾信的诗艺养成的时期,其诗风是以绮艳而清新著称,这一时期的诗风形成为他后来入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的,但在查阅文献时,很少发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因此资料有限,只能在少许期刊论文中找到一两段的阐释,主要的也见于徐宝余先生的研究。
陈丽钦的《试论庾信前后期诗歌内容和风格的变化》,就是比较详细从庾信的生活、社会环境即庾信的出身、经历、教养、学识、气质、情趣和当时生活在宫体诗大盛的时代环境、社会地位出发分析其前期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了解庾信前期诗风形成的材料。
而徐宝余先生在《庾信研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入北前后诗风的变化”,考证了十二篇庾信在前期创作的诗歌,给学年论文提供了直接的资料,论文就这十二篇作品分析得到了庾信前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就这样,根据有限的资料探讨了庾信的前期诗风形
成的原因和诗风的主要表现,为他的后期创作打下了诗歌创作技巧的基础。
二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
庾信诗风的转变过程是有一个过渡的。
在查阅文献中,也发现这么一种情况:大多文献是就庾信入北后的实际情况或在北朝的真实处境联系作品研究分析,在考证中一致认为,庾信入北后仕宦不如意,政治处境微妙,甚至连生活也有困难;在内心情感上,庾信极为挣扎矛盾,特别是入北之初近十年里心中有对亡国家破、身世之感、怀恋故土的苦闷悲痛无奈。
就如这些文献所提到的“乡关之思”“隐遁之念”“羁旅心态”等,其中似避开庾信的“爱国之节”不论,有也只是提到应具体地历史地看待,有所取舍。
其中,汤蓓蕾的《对庾信“失节”的分析及其评价》就比较正面这个问题,肯定庾信“失节”的逼不得已,从五个方面分析其“失节”的表现,又从主客观因素分析“失节”的原因,对这一行为进行了公平而客观的评价。
这些文献材料研究分析的方法和出发点各有不同,有的是根据作者在大量史书记载基础上分析,从而探析出庾信在北朝的实际情况、真实处境不容乐观的结论,主要是针对庾信在北的仕宦道路不顺,政治处境危险、生活贫困及其性格、内心情感这些方面出发的,材料真实可信;有的是探讨了庾信的入北处境后,联系庾信入北后的作品主题探析出一系列话题,如“乡关之思”等,这些都是在与说明庾信入北与其后期作品是紧密相连的,诗人的处境心态深深影响了后期诗歌的创作内涵,诗歌创作也表现出诗人在入北后的处境和心态。
再者是比较全面总结的,运用的是对比庾信前期、后期的诗歌创作方法,在了解庾信的前期创作上再对庾信的后期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现出庾信诗风转变的事实。
三庾信后期的诗歌创作及其价值
这一主题的研究,与上面的主题是离不开的,在研究了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后,才得以分析庾信在后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在查阅到的文献中可知庾信在后期创作中主要是围绕他入北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因此也得知庾信后期诗歌创作中的内容是对亡国家破、身世之感、怀恋故土的苦闷悲痛无奈。
接着,在《庾信诗“绮丽”“清”“新”略论》《论庾信后期创作中的“悲苦类”意象》等文献中,可知作者是对庾信后期作品的具体分析下,立足于文本下探讨出庾信后期诗歌创作有这样的艺术特点,继承了前期的“绮艳清丽”,加上后期的由南入北经历,创
造出一种既秀美细腻,又富有清刚之气的艺术风格。
这都给我的学年论文以启示,在分析了庾信后期诗歌基础上,具体了解了庾信的后期创作。
庾信诗风转变之价值,不少文献都提到庾信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为唐代诗歌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具体又表现在哪里呢,这都是没有的。
后根据《唐代庾信接受研究》《论庾信诗文风格之变》两篇近两年发表的学位论文,里面对唐朝诗人接受庾信诗歌创作的风格有详尽的介绍,包括唐初对庾信的评判和继承两方面进行,由此我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庾信后期诗歌创作开启了唐代的诗歌发展。
总结
从上述研究情况可知,对庾信的研究主要是其后期的入北进行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庾信前期诗歌创作研究甚少,研究力度不够,态度不够端正,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认为庾信的前期创作绮靡,其宫体文风不为大众接受;对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研究部全面,大多学者都是根据公元554年梁元帝遇害,梁朝灭亡为界来划分庾信的前后期,不错,但忽略了庾信在公元548年遭逢的侯景之乱,庾信由南入北皆是这一动乱开始了命运舜转,因此侯景之乱、江陵之祸的创伤记忆也是促使庾信诗风转变的原因,作家的生活经历是深深影响其创作的。
最后,对庾信的诗风转变的价值研究缺乏具体分析,庾信的诗歌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可以从具体作品入手探析的,而开启了唐朝诗歌的发展,主要可以从庾信的五言七律诗歌和转变后的诗风对唐人的影响为研究出发点的。
鉴于此,应围绕、立足庾信的作品,通过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对比,在探讨前期诗歌风格的基础上,得以研究庾信诗风确有转变,其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四方面分析:侯景之乱与江陵之祸、仕北的悔恨与无奈、对故国和家园的思念、北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而转变后庾信的后期诗歌在内容、艺术特点上的表现最为突出,其价值在当时和唐朝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这些都是在查阅文献中积累和受到启发而展开的。
参考文献
[1]徐宝余.庾信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2
[2]张喜贵.创伤记忆与庾信后期的创作[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3期
[3]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
[4]鲁同群.庾信在北朝的真实处境及其乡关之思产生的深层原因[J].南京
师大学报,1990年第一期
[5]曾肖.庾信入北仕周的心态辨析—兼论其“乡关之思”的复杂性[J].广
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9月第37卷第3期
[6] 陈小燕.唐代庾信接受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7]李长庚,谢朓与庾信对唐诗影响之比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年3月第12卷第1期
[8]吴小如、王运熙等撰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1992.9
[9]安家琪、刘顺.庾信诗“绮丽”“清”“新”略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第8卷第12期
[10]陈建刚.论庾信诗文风格之变[D].湖南:湘潭大学,2003.4.
[11]吴栓虎. 略论北朝环境对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
报,2009年1月第4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