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综述课件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综述课件
会计处理中更倾向于确认减值损失。但后一阶段的研究却发现,相比于其他公司,确认
资产减值损失的公司在会计收益和市场回报率上表现的都较差。Elliott和Shaw(1988
)得出了与上述研究完全不相同的结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的会计收益率明显低
于行业平均水平。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综述
•4
国外文献小结
•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的计量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
露等具体问题。可以说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问题规范正逐步
走向完善。但是,近几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显示,资产减值在
相当大的程度上沦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这其中既有
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上市公司治理层面的原因。由此资产
减值会计再次引起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成为
研究综述简介






一、资产减值问题的提出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国外文献小结
四、国内文献综述
五、国内文献小结
六、参考文献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综述
•1
资产减值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深入,资产减值
准备也成为近期会计革命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资产减值会
计准则,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
减值和减值转回行为的动机,主要从盈余管理、信息含量的
角度研究资产减值的计提是否能反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或
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追溯调整是否是管理层操纵盈余的手段。
国内的研究文献所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认为上市公司通过
计提资产减值并在后续期间转回的方式操纵盈余。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综述

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论文一、文献综述国外最早研究亏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文章是Hayn.C (1995),之后Beaver、Landsman(1998)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表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出于管理层变更、大清洗、利润平滑三个动机。

Francis.J,Hanna.D,Vincent.L(1996)研究结论证实了管理层变动会影响企业计提资产减值的比例等;Chen.C.J,Chen.S,Su.X(2004)发现管理层发生变更或者企业面临较大亏损时比较倾向于通过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Yoon.R.R,Miller.G.A (2002)、Riedl.E.J(2004)的研究表明管理层利润平滑和大清洗动机的存在。

国内研究表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出于扭亏动机、大清洗动机、管理层变更和配股动机等。

郭旭芬、熊健(2003)的研究发现,严格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洪剑峭等(2005)研究发现虽然资产减值的计提、转回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手段,但总体而言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数据的信息含量在准则变更后更具价值相关性;王跃堂(2000)研究表明具有扭亏动机或被ST的公司明显存在利用三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于海燕等(2001)、黄婷晖(2002)、赖朝辉(2003)、张俊民(2004)、戴德明等(2005)等;薛爽、田立新、任帅(2006)、赵春光(2006)、王建新(2007)等的研究表明亏损公司特别是扣除减值影响后仍亏损的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

李享(2009)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发现存在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如果打算下一年处置长期资产,那么就会在亏损年度加大长期资产减值计提额,以为后续年间处置时大量转回从而达到扭亏为盈的效果做准备。

二、文献评述综上所述,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多种多样,受到企业性质、企业经营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而价值相关性方面,国外的研究多是针对所有会计信息的某一方面即某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具体到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主要从披露的各种资产减值信息以及不同公司状况的资产减值信息入手进行研究分析的。

35-5-文献综述-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问题探讨及对策优化

35-5-文献综述-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问题探讨及对策优化

文献综述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问题探讨及对策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企业资产时刻面临减值的可能。

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资产减值便应运而生。

1998年我国要求开始计提资产减值,从“四项计提”到“八项计提”,到2001年和2006年的会计政策变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减值越发全面。

而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对我国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有所借鉴。

1 资产减值计提与公司业绩关系Zuccal和Campbell(1992)建议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示。

Rezaee,Smith和Lindbeck(1996)的研究指出资产减值对企业财务有巨大影响,有时达到销售收入的22%,长期资产总额的12%,利润的l0倍左右,这也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对资产减值如此关注。

戴德明(2005)以1998年到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1998-2003年期间,资产减值的平均计提比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Elliott和Shaw(1988)对240家在1982-1985年问计提资产减值公司的会计收益与市场回报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63%的减值是在第四季度披露的,作者认为与年报审计相关,而不是暂时的现象。

Zuccal和Campbell(1992)也发现了相同的现象。

Strong和Meyer(1987)采用随机抽取与各样本公司所处相同行业且在1981-1985年问没有宣布资产减值的l5家公司组成相应的对照组,结果表明样本公司出现在业绩最高和最低类的频数远远低于预期值。

减值公司的每股现金流量和净资产收益率也低于参照公司。

但是计提减值似乎发生在财务业绩正在得到改进的期问,因为资产负债率(虽然依然高于对照组)较以前年度有所降低。

减值公司在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即使将减值部分加回也如此)方面显著低于其同行业中没有发生减值的公司。

Heflin和Warfield(1997)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综述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综述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综述一、引言资产作为会计六大要素之首在会计核算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之相应的资产减值会计在企业调解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方面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因而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复杂化,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地加剧,资产减值准备问题逐渐受到会计界各人士的重视。

关于上市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动机的研究国内外会计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价值毁损观和盈余管理观。

价值毁损观认为上市公司管理层确认资产减值是基于企业资产价值的降低而不是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普遍沦为了盈余管理工具,而是体现出了经济因素对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影响(王跃唐,2004)。

盈余管理观认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选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使得公司盈余管理向管理层期望的方向变动。

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支持盈余管理观,如苏丹宁(2007)、赵敏、甄颖(2008)。

二、价值毁损观下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王跃堂,周雪和张莉(2005)检验了2001和2002年A股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和未来经营业绩变化之间的关系,从理论的层次剖析了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的行为和经济后果,认为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是把双刃剑。

文章检验了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行为到底是盈余管理的信号还是公允价值的正当运用。

简单统计2001年会计改革后上市的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的情况,结果显示,在新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大约有63%的上市公司确认了资产减值损失,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减值真实的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的下降,并未演化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丁方飞在(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从2001-2006所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分析,认为盈余管理工具论观点下,人们普遍预期我国上市公司会在2006年将原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但在上市公司整体层面上还缺少有说服力的证据。

同时发现资产减值计提被沦为盈余管理工具手段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具有较强盈余管理动机的特定公司而展开的,从整体上得出资产减值计提普遍沦为盈余管理手段的结论是不够严谨的推断。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研究文献综述及政策建议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研究文献综述及政策建议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研究文献综述及政策建议作者:沈雪莹来源:《经营者》2016年第23期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相关研究文献,加深了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解,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则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文献综述政策建议一、引言一直以来,资产减值会计都是会计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操纵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已屡见不鲜。

我国为了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行为,于2007年正式实施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

该准则的实施效果也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讨论。

二、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进行研究,至今已获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多数学者对资产减值的研究都采取了实证的方法,将几年里具有资产减值行为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常这些研究对象的数量较多,且其所属的行业也比较分散。

Zucca和Campell(1992)研究了1978 ~1983年的67家公司(NAARS数据库)的资产减值情况。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资产减值的计提源于公司通过“大清洗”来进行盈余管理;少部分资产减值的计提是公司通过“利润平滑”来进行盈余管理。

无论是“大清洗”还是“利润平滑”,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Francis,Hanna和Vincent(1996)研究了1989 ~ 1992年的674家公司的资产减值情况。

他们在研究中分析了企业价值毁损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对公司提取资产减值的影响。

结果显示,企业价值毁损因素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Andrews(2012)研究了2005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带来的监管环境变化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影响。

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计提减值主要是基于“利润平滑”,而不是“大清洗”;但是2005年的监管环境变化后,基于“大清洗”的减值大幅度增加。

Laskaridou和Vazakidis(2013)为了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对资产减值的操控问题,将2005 ~ 2006年的26家食品和饮料上市公司分为了减值组和未减值组,把减值与盈利水平结合进行了分析。

资产减值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资产减值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资产减值论文参考文献一、资产减值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赵春光.[2].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8期.王跃堂.周雪.张莉.[3].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5期.王建新.[5].资产减值的可转回性、管理层责任与管理层投资决策——一项实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4期.张继勋.何亚南.[6].资产减值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6期.吴虹雁.严心怡.[7].我国企业资产减值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生产力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2期.何建华.[8].管理防御视角下的CFO背景特征与会计政策选择——来自资产减值计提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2期.王福胜.程富.[9].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1期.黄世忠.[10].会计准则变迁、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商业经济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9期.周冬华.二、资产减值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实证研究.被引次数:34作者:谭军.现代会计复旦大学2004(学位年度)[2].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被引次数:5作者:周冬华.会计学复旦大学2010(学位年度)[3].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被引次数:14作者:赵丽.会计学天津商学院天津商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4].关于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被引次数:9作者:董丽娜.会计学吉林财经大学2011(学位年度)[5].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研究.被引次数:10作者:于霄.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2007(学位年度)[6].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研究.被引次数:9作者:黄彬彬.会计学厦门大学2009(学位年度)[7].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信息传导效应研究.作者:邹李航.会计学西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8].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实证研究.被引次数:10作者:雷红.会计学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2008(学位年度)[9].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被引次数:11作者:王霞.会计学厦门大学2009(学位年度)[10].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被引次数:11作者:王冰玉.会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学位年度)三、资产减值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流动资产减值、稳健性原则与审计意见.曾雪云.崔志娟,2013第19届中国财务学年会[2]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研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实证检验.杨钰.杨乐,2012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3]资产减值的行为特征与盈余后果:1998~2006.雪云.叶康涛,2011第十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4]资产减值会计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戴五七.陈金龙,20112011世界华商管理大会、第15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5]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比较及总结.殷爱贞.耿彦军,2008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暨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6]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新规定的效应研究.刘运国.邓颖瑜,2008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7]资产减值原始凭证的规范.梁明煅,2010南方片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五次学术研讨会[8]企业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经济动机研究——基于新准则颁布后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吴虹雁.占智琰,20102010年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与治理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9]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实证研究.刘英男.毕君妮,2010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10]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基于资产减值准则的研究.郭喜才.金成隆,2009第六届中国金融学年会。

国内外资产减值实证文献综述

国内外资产减值实证文献综述

国内外资产减值实证文献综述国内外资产减值实证文献述评付敏付文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会计论文)学院【摘要】资产减值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意思计提资产减值的动机研究,二是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近3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资产减值实证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减值毁损资产减值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

从资产减值思想的萌芽———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对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量方法算起,资产减值会计至今大约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论文),其间经历了早期思想的萌芽、初步形成、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行四个阶段。

会计理论界对资产减值进行的实证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国内则大多出现在2000年以后。

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计提资产减值的动机研究,二是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研究。

一、计提资产减值的动机研究Gordon(1964)最早提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理论,他认为公司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动机,并对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的经济动机进行了规范研究,认为其目的是为了能在各期进行利润的平滑。

此外,Watts和Zimmerman(1986)根据经济学的契约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假设:补偿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政治成本假设。

因此,有关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经济动机也相继成为学者们关注并研究的热点话题,根据已有的研究,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二是资产价值毁损动机。

1.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

从信息观的角度看,盈余可以堪称是信息系统的一个信号,盈余最直接的影响首先反应在证券的价格上,而其直观地反映了企业以及企业管理层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优劣,经营业绩的优劣影响会管理者声誉以及薪酬,因此,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资产减值的动机及影响研究综述

资产减值的动机及影响研究综述
规避监管
在特定行业或地区,政府监管机构对资产减值 有严格的限制和审查,企业为了规避监管会进 行资产减值的策略性调整。
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
企业与债权人签订债务合同时,通常会限制企业的财务杠杆和偿债能力,企业为了满足债务契约的要求,可能 通过资产减值来降低账面资产和负债。
管理层薪酬契约
许多企业的管理层薪酬与业绩挂钩,当业绩不佳时,管理层可能通过资产减值来调整财务报表,以减少账面资 产和利润,从而减少薪酬损失。
VS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国内外 相关文献,对资产减值的动机及影响的研 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
02
资产减值动机研究
财务报告动机
1 2 3
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当企业出现财务困境或经营不善时,通过资产 减值可以调整财务报表,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 。
满足资本市场预期
企业为了迎合投资者和市场的需求,可能通过 资产减值来调整财务报表,以维持投资者信心 和股价。
资产减值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特别是 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当资产减值发生时 ,企业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这会导致资产 账面价值减少和净利润减少,从而影响财 务报告的质量。
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也可以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 手段。企业可能会通过计提大额的资产减 值准备来平滑利润,以避免因业绩波动过 大而引起的监管关注。
政治动机
减少政治风险
当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时,为了减少政治风 险,企业可能通过资产减值来调整财务报表,以维持与政府 的关系。
避免税务惩罚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对资产减值有严格的审查和监管, 企业为了规避税务惩罚可能会进行资产减值的策略性调整。
03
资产减值影响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减值文献综述
【摘要】资产减值是现代会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后,我国也有了独立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随着国内、国外对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逐渐深化以及资产减值准则应用的逐步规范,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一会计上非常重要的方面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

【关键词】资产减值文献综述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估资产价值是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资产减值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避免了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

(2)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性。

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不仅可以消化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提高资产的质量,也能使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地预计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利于提高资产的效益,降低潜在的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同时,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财务状况,以此规范市场信息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文献。

资产减值会计思想始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的商业会计实务中,人们对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进入19世纪后,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法为英美两国会计学权威所推崇,标志着资产减值会计思想的萌芽。

在通货膨胀时期严重的时期,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背离越来越严重,因此不少学者提出以重置成本、资产售价净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等为基础来计量资产。

Henry Sweeney也在《稳定币值会计》(Stabilized Accounting)一书中指出,会计报表应对价格变动做出全面的反映。

20世纪60年代,一些会计学者提出了变异的重置成本会计计量方法。

Edwards和Bell(1961)在其《企业收益的理论和计量》(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Income)一书中提出,过去的价格与企业未来经营活动无关,未来价格则是一种推测,只有现时价格才是客观和相关的。

因此他们认为资产应是某一时点上的价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资产的现时价格上。

FASB于1995年3月发布了SFAS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但是,由于SFASl21的制定缺乏对具体实施长期资产减值的实际指导,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一些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FASB又于2001
年11月发布了SFAS144《长期资产的减值或处置》,它对具体实施准则条款提供更多的指导。

该准则取代了原有的SFAS121,已经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但对于确定资产减值时运用的公允价值及未来现金流量问题目前仍在会计学
者的研究之中。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的资产减值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

1992年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起点。

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1年,我国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制度中除要求上市公司继续老四项计提外,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新四项准备。

2006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发布,资产减值扩大到了所有资产。

新会计制度出台后,学术界围绕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的研究也多了起来。

黄世忠(2005)对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和第36号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的规定在形式上与IAS36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减值准备的计提基础、现金流量的预测要求及首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等方面还存在重大差异,他认为应重新审视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以避免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
词操纵利润的工具。

代冰彬、陆正飞、张然等在《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2007)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

发现经济因素、盈余管理、稳健性因素均能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在同样的毁损情况下,经营较差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比经营良好的公司多,此外,他们还发现,在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时还受到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罗进辉、万迪防、李超等在《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2010)深入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前后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净计
提行为中的盈余管理动机。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具有对资产减值准备结构进行“合规”调整以实现盈余管理目的的明显偏好。

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给企业盈余管理留下了操作余地。

若会计人员不能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地结合、不能合理地运用职业判断,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势必会影响财务报表所反映信息的准确性。

三、结论
本文就资产减值会计进行了文献综述,搜集并整理了国内和国外有关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和变化。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各项资产减值政策的出台和应用而进行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比较滞后。

美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历史最长,资产减值规范更为科学、系统、完善。


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属于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到出台相关规则,再根据相关规则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不断改进规则;而我国则属于先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相关资产减值政策,而后由学术界对这一政策及其应用进行研究而后进一步改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产减值会计都具有不完备性和不及时性,加上减值的确定存在很多主观估计的因素,在国内和国外,从过去到现在,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都比较明显。

会计准则从来都不是理论研究的完美再现,更多的是综合考虑现实情况的结果,当下现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

因此,我国在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时,切不可盲目西化,应该更多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5,(1).
[3]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
[4]罗进辉,万迪哮,李超.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J].中国会计评论,20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