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庾信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家,他在北魏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首先,庾信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他把汉文化和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他把汉文化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引入北魏,使得北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庾信还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他把汉文化和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他把汉文化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等引入北魏,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完善。
最后,庾信还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他把汉文化和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他把汉文化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引入北魏,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充实。
总之,庾信在北魏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为北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_图文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主讲人:訾希坤
第一节 北朝文学
• 一、北朝文学概说
• 1、北朝文学背景
• 太武帝统一北方后,政局趋于安定,经济有所恢 复和发展。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 阳后,推行汉化,中原文化得以沿续。
• 2、太和之后文坛的复兴 • 《隋书•文学传序》云:“暨永明、天监之际,太
三、庾信的诗歌创作
• 1、前期作品 • 《奉和山池》
•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 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 《 舞媚娘 》
•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 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 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拟咏怀》其十一
•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怨歌行
•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 卷四 《 法云寺 》 条如下一节:
•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 于廊者。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负 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 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性蹶倒伤裸。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 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 《 法云寺 》 写河间王元琛的歌女朝云:
• 有俾朝云,善吹篪,能为 《 团扇 歌》 《垄上声》。琛为秦州刺史, 诸羌叛,屡讨之不降;乃令朝云假为 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之,悉皆 流涕, 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 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 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胡风入华下的南北文化交融

胡风入华下的南北文化交融作者:姚维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0期摘要:自汉以降,狩猎诗的创作陷入了一个低谷期。
胡人南迁为狩猎诗的中兴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其中,庾信的狩猎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庾信的狩猎诗虽然在艺术造诣上不及其他作品,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北朝社会的狩猎风尚,显示了在胡风入华的时代背景下,南北文化、华夷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
同时,庾信的狩猎诗也为唐代狩猎诗的繁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庾信;狩猎诗;胡风入华;文化融合;文学接受一、前言早在先秦时,我国即已出现了与狩猎相关的诗歌。
自秦以降,铺陈华丽、张扬恣肆的大赋比诗歌更能体现皇家的气派、更受社会上层的推崇,严格意义上的狩猎诗日趋减少,而游猎赋则随着汉赋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定型。
随着胡人大规模南迁中原,北地朴素而彪野的文学风格进一步与中原传统文化相融合,同时,贵族间社会性的狩猎活动打破了皇室对狩猎活动的垄断和汉魏齐梁文人对游猎活动的疏离,游猎诗迎来了中兴。
其中颇引人注目的,不是北地诗人,而是来自南朝的庾信。
这不仅是因为其前期文化身份与后期文本创造之间的鲜明反差,也是因为作为在南朝文化氛围熏染下成长的齐梁文人,庾信提供了透视北朝游猎活动的独特观察视角和写作文笔。
二、庾信狩猎诗对游猎活动的书写庾信现存的六首关于北地狩猎活动的作品全都是狩猎诗,包括《伏闻游猎诗》、《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和宇文京兆游田诗》、《见征客始还遇猎诗》、《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第十九首和《和王内史从驾狩诗》。
以上均做于入北以后,其中前四首载于《北周诗·卷二》,第五、六首载于《北周诗·卷四》。
在庾信的笔下,北地的狩猎活动并不像南朝的皇家狩猎活动那般刻意地与和某些庄严的目的联系起来——或是为了供祭祀,或是为了修武备。
总之要努力从话语上和实质上淡化狩猎活动的娱乐功能。
而北地的狩猎活动则更显直接纯粹。
以《和宇文京兆游田诗》为例,庾信在诗中运用秦汉典故,把京兆尹宇文氏的狩猎活动和西汉宣帝时的京兆尹张敞的逸闻轶事联系起来,又兼取章台作为章台街和章台宫二义,把狩猎活动的轻松愉悦和日常性一下子凸显了出来。
论庾信入北儒士情愫的复归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 @ 与两汉魏晋和北朝相比较而存 而言, 入北后的 庾信儒士与文人双重角色兼备。 虽则文仍是
在的南朝儒学更多的 是立足于学术层面和 影响个体人格修 庾信赖以 受尊敬的 根基, 但随着他对社会历史人生认识与 养, 因而萧梁时期儒学对于庾信而言, 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 体验的 加深和士人、 儒士意识的强化, 在他身上便自 觉地形 文化价值传统成为个人必备 学养的一部分。 同时, 与齐梁时 成了 儒与文的融合。 具体而言, 人北庾信儒士角色意识强化 期的士大夫一 样, 庾信留心典籍也不过是为 创作中的隶事 之表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 家国败亡的沧桑巨变激起他对历史和现实作出深切 . 用典之所需 , 并不曾接受儒家的经世致用和道德准则方面 的内容。 且, 而 庾信的 声望也不因政治上的作为与军事上的 的反思 才干,可以说他毫无政治上的经邦治世才干和军事上的谋 从其人北以后的诸多创作 , 尤其是入北之初近十年的 创作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他那种忧时伤国的深重情 略才能 。 ⑦ 庾信仕途上的平流进取主要依赖世袭的 家族声望 透过那些血泪浸染的 文字, 我们可以看到庾信对于他前 和个人的文学才华 ,周书・ 《 庾信传》 :既有盛才 , 说 “ 文并绮 怀。
儒文兼备 , 成为南北融合的表现与成果。
关键 词 :庾 信 : 北 ; 入 文人 气质 ; 士情 愫 ; 儒 南北 融合
中图分类号 :I0 . 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5 9 2 1 )4O 1 5 0022 (0 0 0 -l 0 1-
考察南北文学融合之轨迹 ,南北朝后期由南人北的庾 关系, 谋求仕途上的 发展以安身立命。 入北庾信创作中 显性 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考察对象。 作为“ 穷南北之胜”集六朝 的改变 ,最为突出的是由萧梁时期的纯然绮丽而变为融人 “ 这一点被后人广泛关注, 已有学者深入论 大成” , 者 庾信一生以入北为界, 前后期江南关中异处, 仕梁 沉雄苍凉的风格。 在庾信因人北不遣的诸多变化中, 还有人所未及而尤可 荣恩华贵与仕周羁旅困顿境遇迥然有别。 其个人行径与文 及。 ① 学作品的复杂矛盾和丰富意蕴引起后人众说纷纭的评判。 注意者是庾信个人气质的改变。具体而言即是由纯文人气 如唐代人孙元晏叹息 :苦心辞赋向谁谈 , “ 沦落周朝志岂甘。 质向儒文兼具的气质转化。这种变化可从后期一些诗赋的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人诗坛相对滞后。 在南北文化交流中,逐渐受到南朝诗风的 影响。庾信由南入北以后的诗歌创作,昭 示着南北诗风交融的新前景。
1
第一节 北朝文坛概况
↗ 东魏 → 北齐 五胡十六国 → 北 魏
(都平城,后都洛阳
(都邺)
↘ 西魏 → 北周
(都长安)
2
一、北魏文坛 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极度衰微。 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改革后开始复 苏,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后渐次繁 荣。 北魏文风的基本倾向是崇尚汉魏,也学 习南朝诗歌的风调。成就最高的是温子昇。
14
奉和山池
庾信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 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 舒。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 气,云归带雨徐。
15
(二)后期诗歌 1、思想内容:乡关之思 《周书》本传载,庾信‚虽位望通显, 常有乡关之思。‛ ① 感时伤变,魂牵故国。 ②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庾信哀故国之破亡,悲已身之屈节, 以一己之心灵,承受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 悲剧。
四十二岁(554)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长 安,不久仕西魏,又继仕北周。 出使被留屈仕北朝是庾信一生的分界 线,他历仕北朝二朝五帝,先后任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位高官显,但痛 念故国,在悲愤抑郁中度过了近三十个年 头,六十九岁卒于长安。
13
二、诗歌创作 (一)前期诗歌 庾信前期与其父庾肩吾,徐摛、徐陵父 子都是宫体诗的重要作家。‚文并绮艳, 世号‘徐庾体’焉。‛(《周书〃庾信 传》) 前期诗歌主要是陪驾,奉和、应制之作, 内容单薄,风格轻艳,适合宫廷趣味。艺 术上声律和谐、属对工巧,辞藻华丽,对 诗歌形式技巧的发展多有贡献。
魏晉南北朝文學--24庾信及北朝詩人

魏晉南北朝文學--24庾信及北朝詩人第五节:庾信及北朝诗人南北朝时代,传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
北朝除乐府民歌外,文人诗坛一直是比较荒凉的。
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出现了号称北朝三才的温子升、刑邵、魏收,但他们的诗文基本上是规抚齐梁的沉约、任方,没有什?创造。
直到庾信由南入北,才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
他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丰富遗?和新的成就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比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诗歌腐化浮豔的内容,创造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父亲是梁代着名宫庭文人庾肩吾。
他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尤好左传。
十五岁作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
他们父子和当时也在东宫任职的徐推、徐陵父子都深得萧纲的宠信,并且是萧纲所倡导的宫体诗的重要作家,当时号称“徐庾体”。
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全军溃退,潜奔江陵。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当时西魏大军正南侵江陵,他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
以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位虽高,心里却非常痛苦,常常想念故国。
后来陈朝请求北周放他回国,北周因?爱惜他的文才,不肯放还。
终于老死北方。
庾信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庭的文学侍臣。
他前期保留下来的少数诗中,象《咏舞》、《奉和示内人》等,都是色情内容的作品,其他的诗也是形式绮豔,内容空洞的奉和、应制之作,其中纵有少数佳句如“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奉和山池》),显示了一点清新的才思,但也看不出他比写过“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的萧纲究竟高明多少。
他到北朝以后,也写过少数的奉和应酬、宫体色情的诗,但这些诗显然已经不能代表他后期诗歌的面目和成就了。
他出使被留而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捩点,也是他诗赋内容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捩点。
他的名作《拟咏怀二十七首》,反映了他后期的生活、思想、感情。
这些诗并非一时之作,内容相当丰富深刻。
第七章庾信与南北文学的

《拟咏怀》(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邢邵
邢邵诗仅存八首。 《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冬日伤志篇》 昔日堕游士,任性少矜裁,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 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 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 终风激檐宇,余雪满条枚。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 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 情调颇类于阮籍的《咏怀诗》,但并未着意模仿。比起同 时的南方诗歌,虽不够精致,却有寄寓深沉之长,多少表现 出北方文学“重于气质”的优点。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
1、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在融通南北文学的
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才俊之士的直接交往 3 因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 人材,或由于受到政治倾轧而逃奔敌国。
三、庾信
(一) 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
4、 “北地三才”
温子昇、邢邵、魏收,史称“北地三才”,是本土作者中的杰出代表。
温子昇
诗留传不多,其中几篇短小的乐府,文辞都很简朴,《白鼻驹》 一篇较好: 少年多好事,揽辔向西都。 相逢狭斜路,驻马诣当垆。
《捣衣诗》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论庾信入北后的文学创作和对北魏文化融合

论 庾信 入 北 后 的 文 学创 作 和 对 北 魏 文化 融合
高 静
( 聊城 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出使 西魏并 从 此 流 寓北 方 为 标 志 ,可 分 为 前 后 两期 。他 在 南 朝 度
的作 品加 进 了新 的因素 ,“ 黄河” 、“ 胡风” 、“ 胡笳 ” 、“ 长 安 ” 等
过的前期生活 ,正逢梁代立国最为安定的阶段 ,他 的 《 哀江南赋》 屡屡 出现在 他 的作 品 中 ,也 正 是 因为 庾 信 创 作 中的 一 系列 胡 化 的
2 5 2 0 0 0 )
作者 简介 :高 静 ( 1 9 9 1 .1 1 一) ,女 ,山东 聊城 ,聊城 大学 文学 院 ,中 国古代 文学 ,魏 晋南 北朝 方 向。
摘要 :庾 信入 北 以后儒 士情 愫 复 归, 由纯 文人 气质 向儒 文 兼备 的 气质 转 化。 家 国败 亡 的沧 桑 巨变 激发 他 对 历 史 和 现 实作 出深 刻 的反 思 . 唤起 他作 为儒 士 的强 烈 的功 业 意识 ,也促 使其 对儒 家伦 理 的 回归。入 北 以后庾 信 固有 的文 人 气质 又 影 响北 方本 土 士 人价 值取 向 由重儒 向 慕 文转 变。他 的 文学成 就 ,彰 显着 南北 文化 融合 的大好 前 景。 关键 词 :庾信 ;文 学创 作 ;北魏 文化 中 图分类 号 :G 1 2 7 文 献标 识码 :A 庾信 ( 5 1 3 —5 8 1 ) ,字 子 山 ,南 阳新 野 人 ,他 是 南北 朝 文 学 的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O 7— 0 1 6 6— 0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庾 信对 北魏文化融合 的作 用 。 Nhomakorabea 莘茹
摘 要 :庾信 ,由南入北 最著 名的诗人 。他饱 尝战乱 分裂时代特有 的人生辛酸 ,却结 出 “ 穷南北之胜 ” ( 倪瑶 ( 《 注释庾 集题辞 )的文 学成 果。他的文学成就 ,彰显着 南北 文化 融合 的大好前 景。本文从庾信 的生 平经历入
唐之先鞭” (《 升 庵 诗 话 》卷 三 ) 。 ( 一 )庾信 诗赋 创 作 成 就
《 将命使北 始渡瓜步江 》 《 入彭城馆 》等一 系列诗作 , 已 显 示典 正之 美 ,苍凉之 气 。庾信 后期 的创作 多抒发亡 国之 痛 、乡关之 思、羁旅之 愁、思乡之愁 ,具有清 新之色 。他
2 0 l 4 . O 2
( 三 )作 品融 入 北 方 意 象
野 。最 后,在交流 中庾信结 识了一些 东魏 名人和使 者 ,扩
《 文学理论 教程》…中 曾解释 “ 意象 ”是中 国首创 的 大 了政 治 、文化 的影响 ,直接 促进 了南 北文风 的交 融 。公
一
5 4 年,庾信出使西魏 。出使期间 ,梁被西魏所灭 ,江陵 个 审美范畴 ,专指一种特殊 的表意性 艺术形象 或文学形 元5 中正是特殊 的文学形象 的创造 。如庾信 入北之后 的创作题 安 ”。后庾信 出仕 西魏 、北 周,在北朝 历经两朝 五帝 ,终
其思 想 内容轻 浅单薄 ,并没有对 当时的社会 产生积极 的影 有 宫廷 的绮 靡之气 ,如 《 奉和 山池 》 《 和 咏舞 》 《 春赋 》 响。但庾信在 格律方面 做 出了杰 出贡献 ,如 《 乌夜啼 》七 等 。风格绮 艳 ,内容轻 薄 ,反 映了南朝贵族 文人精神 的空 言八句 ,声调铿锵 ,基本 符合律诗 的平仄 ,为后世格律 诗 虚 和 醉生 梦死 的腐败 生 活 。后庾 信 出使 东魏 ,沿途 留下 的产 生作铺垫 。明杨慎指 出 “ 庾信 之诗 ,为梁 之冠冕 ,启
手,探究他的文学创作及创新 ,着重考察庾信对北魏文化 大融合的积极作 用。
关键词 :庾信 文学创作 文化融合
一
、
庾信简介
是多 了对 人生 的思考 。后期 的赋 现存八篇 ,其 中以 《 枯树
庾信 ( 5 1 3 —5 8 1 ),字 子 山,南 阳 新野人 ,他 是南 赋》 《 哀 江南赋 》最为有名 。 《 枯树赋 》虽托言咏物 ,但
北 朝 文 学 的集 大 成 者 , 又 是 唐 代 新 诗 的 奠 基 人 ,在 中 国 文 实 际上 则 是 以物喻 志 ,借 咏物 以抒其 家 国之 思 。另外 ,
学 史上起 了承 前启后 的的作用 。庾 信生于政 权频繁更 迭的
《 哀江 南赋》是一 篇叙 事性很 强的赋 ,作 者伤悼梁朝 灭亡
庾 信 早 期 诗 歌 创 作 最 突 出 的 是 宫 体 诗 ,有 供 君 王 消遣 入 北之后视 野从宫廷生 活转 向现 实人生 ,对梁 王朝 的盛 衰
娱乐 的性 质 ,思想 内容轻 浅单薄 。他在 梁时 的作 品 ,特 别 兴亡 有 了清醒 的认识与 思考 :他 的情 感从空虚 苍 白变为忧 是l 9 至3 6 岁在 东宫任职 期间的诗赋 ,主要是奉 和 、应制之 愤抑 郁 ,充满 亡国之痛 ,仕北之痛 ;他的创作 从南方 宫廷 作 ,题材 基本上跳 不 出花 鸟风月 、醇酒美人 、歌声舞影 、 闺房器物 的范 围。 比较有名 的是 《 和 咏舞》 《 奉 和 山池 》
面 :诗歌和辞 赋。庾信 的创 作 以4 2 岁作为分 界点分 为前后 且 南北两朝 都有清新 自然之色 ,这两种文风 交融在一起 , 两期 。早期 宫体诗成就 最高 ,与徐 陵并称 为 “ 徐庾体 ”,
客 观 上 促 进 了 南 北 文 风 的 融 合 。 庾 信 在 南 朝 的 诗 赋 大 都 带
( 二)创作风格的转变 庾 信 的文 风在 南 朝 以绮靡 为 主 ,但 已显 露 北 方苍 凉 之 气 。进入 北朝之后 形成刚健苍 凉的风格 ,但 仍带有 南方 绮艳 的痕迹 。庾信将 南方的形式 、 自我 的情 感、北方 的粗
庾 信 是 南 北 朝 文 学 的 集 大 成 者 ,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犷 风 格 相 融 合 ,形 成 写 实 性 与 抒 情 性 交 融 的 “ 庾 信 体 ”。
大 时代 ,他 的一生 ,以4 2 岁 出使西魏并 从此流寓北方 为标 和哀 叹个 人身世 ,以其独特格局 ,陈述梁 朝的成败兴 亡、 志 , 可分 为前 后 两期 。他 在 南朝 度 过 的前 期生 活 , 正逢 梁朝腐朽无 能 ,侯 景之 乱和江 陵之祸 的前 因后果 。文 字真 梁 代 立 国最 为安 定 的阶 段 ,他 的 《 哀江 南 赋 》 中描述 为 实 、凄惋 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 略带疏放 ,文笔流 畅而亲
“ 五 十 年 中 , 江 表 无 事 ” 。然 而 他 怀 着 亡 国 之 痛 , 乡 关 之 切感人 ,并如实地记录 了历史的真相,有 “ 赋史”之称 。
思 ,隐逸之念 ,在北朝 走完 了他羞 愧、痛苦 的半生 。庾信
在 这 样 特 定 的 历 史 环 境 因 素 下 不 自觉 地 充 当 了 南 北 朝 文 化 交融的使者。 二 、庾 信 的 文 学 创作
《 七 夕 》等 。
转 向北方土地 。变迁 的时代和痛苦 的遭 遇 ,造 就 了南北朝
文 学的顶峰人物 庾信 。如 《 拟咏怀 》 《 伤心赋 》 《 哀江南 赋 》等 皆是庾信 抒发悲情之 作 。所谓 “ 情纠纷而 繁会 ,意
在庾 信 文 学 史上 占据 重 要位 置 的其 实 是其 后 期 的赋 杂集 以无端 ” ( 陈祚明 《 采菽 堂古诗选 》 ),也就 使得诗 作 。前 期 的赋作 不 免 多 了些靡 靡 之音 ,而 后 期 的赋 作更 中的情 绪显得沉重无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