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合集下载

08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08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对故国的思念、人生失路、无可奈何的悲哀 风格萧瑟苍凉
《隋书· 文学传序》: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 刚,重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 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二、庾信
(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 河南)人。以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分为两 个时期: 前期与父亲庾肩吾并仕于梁朝,颇受恩宠;作品 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 后期虽受到北周皇帝和宗室的优宠,但含垢忍耻、 屈仕敌国的行为使他面热心寒,悔恨终生 作品多“乡关之思” ——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 羁旅、忧嗟身世,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 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五言组诗的体制, 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咏怀》组诗的 抒情传统。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一、北朝文学概况
1、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文学极度衰微 2、北魏后期文学复苏,崇尚汉魏或西晋文学; 3、北齐文学领先于西魏与北周,开始自觉仿效南朝名 家;西魏、北周崇尚质朴的周代文学。 4、江左文士留北,齐梁文风北传,南北文学开始交融。 5、作家作品 温子昇、邢邵、魏收,史称“北地三才” 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代表 北方土著文人最高创作成就。 庾信:“穷南北之胜”
《拟咏怀》之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怀疑,日复一日的无聊与 绝望 。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

《拟咏怀》之三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魏收:工于赋诗,效仿南 朝之风格。
王褒前期在南朝, 多奉和应制,后期, 由浮华纤巧变为刚 健质朴。对边塞诗 有影响。
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 1、永嘉之乱,人口流动到南方的最多。
• 2、政权对峙,文化竞争,北齐高欢“江东有一吴 儿老翁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 正朔”感到忧虑,南北文化构成激励和影响
《渡河北》
• 王褒较受后人称道的诗是《渡河北》: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 诗中写北方的景色和旅途中的哀愁,开头化用 《楚辞·湘夫人》成句,但又浑成无迹。全诗境 界开阔,风格苍劲,在极富特色的北方景物中 融入浓郁的乡愁,堪称抒情写景的佳作。
温子昇:能诗能文,北魏 文人之首
邢绍:由魏入齐,诗仿效 齐梁,也不失北音。文上 骈俪,温邢后与邢魏。北 间第一才士
• 作品内涵较深、表现力较丰富有关。魏收颇有文才,工于
诗赋。他曾说:“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其赋作已佚,
而存世的诗篇多仿效

《 挟琴歌 》
•春风宛转入曲房, 兼送小苑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 红妆玉筯下成行。
王褒
•北朝另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是由南入北的王 褒。王褒字子渊,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 东省),梁元帝时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梁 元帝降西魏,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北周时官至内史中大夫。王褒的诗风接近 谢朓和何逊,较为浅显清新,用典不多。 他入北朝后安于当地的生活,“忘其羁诱 焉”(《周书·王褒传》)。其诗虽有乡 关之思,但缺少庾信的沉痛与遒劲。
• 南朝人曾称他为“北间第一才士”(《北史》本传),
魏收
• (506~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 初仕北魏,为太学博士,后迁散骑侍郎,兼修国史。东魏 时,为中书侍郎,转秘书监。北齐时,官至尚书右仆射, 授特进。以文才知名,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 撰有《魏书》一百三十卷。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魏 特进集》。今存诗16首(包括残句),文14篇。《北齐 书》、《北史》有传。

培训_课件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00)

培训_课件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00)
拔)。渡辽本自有将军,寒风萧萧生水纹
(二句意思是边塞自有那渡辽将军镇守,可是,战争阴 云压境而来,报警的烽火惊动了宫廷。此时,只好送亲
人出征,在那“寒风萧萧”的水边分别)。妾惊甘 泉(宫殿名,东汉时烽火及甘泉宫)足烽火,君
自从将军出细柳(咸阳西南),荡子空床难 独守(言“荡子”随将军远去,思妇空床独守)。 盘龙明镜饷秦嘉(饷,赐自。用汉代秦嘉与妻徐 淑两地相思、寄镜与徐淑故事),辟恶生香寄韩 寿(用晋代贾充女贾午与韩寿相恋,偷奇香相赠的故
魏收颇有文采,工于诗赋。其赋作已 佚,而存世的诗篇多仿效南朝风格, 如《挟琴歌》:
春风宛转(回旋)入曲房,兼送小苑 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筯(喻眼泪) 下成行。
2.西魏文坛概 况西魏时期,宇文泰重视经世致用,
有感于“自有晋之季,文章竞为浮华, 遂成风俗”,对绮靡的文风很不满, 想凭借政治势力加以改变。苏绰因此 建议在文学创作中“务存质朴”(《周 书·王褒庾信传论》)。宇文泰于是命令 苏绰模仿《尚书》体创作《大诰》, 以此作为文体的典范,“欲革其弊” (《周书·苏绰传》)。宇文泰托古改制,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和梁、 陈作品相同,但诗境阔大,情调苍 凉,又具有北地特色。
二、南北文风的交 融1.南北文风的区
别 由于南北朝长期分裂,导致南 方和北方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 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 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的不同,造 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 别。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 各自不同的特色:南方清绮,北方
用于时事上,而文风清绮的则用于歌颂赞扬上,这
就是南北二地词人优劣的比较)。”
初唐的卢照邻也论及南北的不同:“北 方重浊,独卢黄门(思道)往往高飞;南国
2.南北文风交融的途 径 南北文风的交融,简单地说,就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一、庾信前后期作品的内容、风格
1.徐庾体: 2.前期作品:风格绮艳流丽、思想轻浅单薄
注重对声律词藻的探求。 3.后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切的情感, 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成熟。
二、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 “穷南北之胜”的高度。 他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 并接受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开拓和丰 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做了必 要准备。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贞刚, 重乎气质。
一、“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魏收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趋新立异
二、西魏的文学观
去华存朴、师法上古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一、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人口流动的不平衡是南北文化实力悬殊的基
本因素。 二、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1.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 2.因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 人才,或因政治倾轧而逃奔敌国,造成的楚 才晋用。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人诗坛相对滞后。 在南北文化交流中,逐渐受到南朝诗风的 影响。庾信由南入北以后的诗歌创作,昭 示着南北诗风交融的新前景。
1
第一节 北朝文坛概况
↗ 东魏 → 北齐 五胡十六国 → 北 魏
(都平城,后都洛阳
(都邺)
↘ 西魏 → 北周
(都长安)
2
一、北魏文坛 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极度衰微。 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改革后开始复 苏,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后渐次繁 荣。 北魏文风的基本倾向是崇尚汉魏,也学 习南朝诗歌的风调。成就最高的是温子昇。
14
奉和山池
庾信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 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 舒。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 气,云归带雨徐。
15
(二)后期诗歌 1、思想内容:乡关之思 《周书》本传载,庾信‚虽位望通显, 常有乡关之思。‛ ① 感时伤变,魂牵故国。 ②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庾信哀故国之破亡,悲已身之屈节, 以一己之心灵,承受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 悲剧。
四十二岁(554)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长 安,不久仕西魏,又继仕北周。 出使被留屈仕北朝是庾信一生的分界 线,他历仕北朝二朝五帝,先后任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位高官显,但痛 念故国,在悲愤抑郁中度过了近三十个年 头,六十九岁卒于长安。
13
二、诗歌创作 (一)前期诗歌 庾信前期与其父庾肩吾,徐摛、徐陵父 子都是宫体诗的重要作家。‚文并绮艳, 世号‘徐庾体’焉。‛(《周书〃庾信 传》) 前期诗歌主要是陪驾,奉和、应制之作, 内容单薄,风格轻艳,适合宫廷趣味。艺 术上声律和谐、属对工巧,辞藻华丽,对 诗歌形式技巧的发展多有贡献。

第七章 庾信、王褒与南北文风的交融(课件)

第七章  庾信、王褒与南北文风的交融(课件)

不过,北方文学中所具有的质朴、刚健 的特点也是南方文学所缺少的,南北方 的文风在政治对峙的同时,在这一时期 也有相互交融的趋势。特别是庾信、王 褒等南朝作家入北以后的创作,将南方 将南方 文风的华美与北方文风的苍凉浑朴相结 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长的新风貌, 合,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长的新风貌,对 南北文风的交流和融合作出了重大的贡 献,同时也对后来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直接的影响。
(4)《拟咏怀》诗 拟咏怀》
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五言组诗的体 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 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 制,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 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 《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如其 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 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 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促柱繁弦非《子夜》 歌声舞态异《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jù 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这首诗七言八句,声调铿锵, 这首诗七言八句,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 律诗的平仄。再如《燕歌行》 律诗的平仄。再如《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 诗的体制,不但篇幅变长以便铺叙, 诗的体制,不但篇幅变长以便铺叙,而且配 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 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 他早期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 他早期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
2、主题思想:诗歌借一个流落胡地、心 念汉朝的女子,抒发了诗人长期羁留北国, 到老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思念故国的幽怨情 思。全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 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 国思乡感情之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 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 而又恰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隔句 用韵,音节和谐,对于表现哀痛之思,不 无好处。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摘要: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与徐摛徐陵父子和其父庾肩吾开创了“徐庾体”。

其文学作品原是齐、梁的正体,后来到了北方之后,作风却发生了改变。

由浮艳变到深沉,由虚夸变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语变到言必有物的美文。

像那样的深挚又美艳的作风是六朝所罕见的。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雄浑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

关键字:庾信由南入北改变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分期中一般把魏晋南北朝分在了一个时期段落中,但是把这段历史细分一下在魏晋南北朝中的北朝文学却很少被人提起。

在文学史的著作中,北朝的文学所占的篇幅也不及其他时间段或地理区分的文学。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在文学史上的分期是隋唐,在短暂的隋代以后是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它就是唐代。

唐代的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唐的首都在今天的西安也就是在淮河以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聚焦点,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

不可否认在唐代文学的中心已经慢慢北移,文学更多的受到北方不同于南方的民风、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样也受到了前朝文人的影响,在唐之前是隋,在隋之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朝文人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唐代的诗人。

文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唐代文学的发展也是继承了前朝文学,并对其发展,进而形成了有自己时代特点的文学。

‘杜甫在他的《戏为六绝句》曾言:庾信文章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1这表现了杜甫对庾信的推崇,也表明杜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庾信的影响。

‘明代的张溥认为: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2这说明在后世庾信的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擅长融会众家之长,吸取前代作家的创作精华,并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论唐代初年南朝文风的北渐:以“秦王府十八学士”为核心

论唐代初年南朝文风的北渐:以“秦王府十八学士”为核心

论唐代初年南朝文风的北渐:以“秦王府十八学士”为核心版权声明——以“秦王府十八学士”为核心文:阁中帝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学术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虽然南北方文化会随着士人的流动而互相渗透,但是在政治分裂时期这种影响十分有限。

待到隋朝重新统一南北,大大加速了南方文化的北传。

其中诗赋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武汉大学的唐长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论南朝文学的北传》发表于1993年第6期的武汉大学学报上,全文概括了南朝文学自北魏到唐后期的北传情况,文中虽然注意到了唐初文人对南方文学的继承,但是限于篇幅,对南方文学在北齐与北周旧地流传的差异未做详论。

谈及当时的文化发展情况,不仅北方与南方程度不同,即便在北方,北齐旧地与北周旧地之间也存在文化重心的差异。

本文拟对唐初十八学士的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分类,进而探讨南朝文学在北方流传的地域差别。

一、“十八学士”的学术背景文士和儒生,两种身份符号之间常有重合,但是侧重点不同。

在《旧唐书》中,分别立有“文苑传”和“儒学传”,用来概括两个不同的文化群体。

高士廉在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1,勉励后进” 。

这句话里包含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擅长文会的“辞人”,一个是擅长经史的“儒生”。

但是《旧唐书》卷72《褚亮传》中又说“始太宗既平寇乱,留意儒学,乃于宫城西起文学馆,以待四方文士。

”这里似乎两个群体又发生了重合,个中内涵需要详细考察。

在此仅以武德时期李世民开文学馆时所召十八学士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构成。

注:上表据两《唐书》各人传记整理,因《旧唐书》编纂时间最接近唐代,当时观念虽距唐代早期有较大变化,但未深受理学影响,于文化观念上尚且比较接近于唐,故主要以刘昫所著为据。

上述人员中,于志宁曾独撰《祀五帝乐章》、《祀大社大稷》2,与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李百药、颜师古、令狐德棻、孔颖达修《大唐仪礼》一百卷3。

不仅与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谈合著《周易正义》4,还参与对《五经正义》的修订颁行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江南賦序
【导读】 这是庾信的名作,《哀江南赋》 及序文主要反映了梁朝灭亡的历史和庾信身世 的沉浮,梁武帝太清二年(548),侯景发动 叛乱,攻占建康,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先 后遇害,湘东王萧绎(梁武帝第七子)在平定 侯景叛乱后,于公元552年称帝,定都江陵, 是为梁元帝。公元554年,庾信奉梁元帝之命 出使西魏,却被扣留,同年冬,西魏攻占江陵, 梁元帝被杀。梁朝灭亡。庾信从此被迫屈仕西 魏。“哀江南”一语,出于《楚辞•招魂》的 “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思想内容】诗中表现了作者深挚的爱国 情感。 【艺术特色】1、用典构成全篇。用一系列 的古典,喻说了梁亡的今典。可称为用典 的博喻。 2、用典贴切。如“哭坏杞梁城”,用春秋 的杞梁,切指今之萧梁。 3、字面都未说破,风格含蓄、隐晦。
庾信文学成就
1、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其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 与北朝雄浑劲健的风格相融合,体现了南北文学的交融,成 为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2、后期诗善用典,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风格刚健 深沉,苍劲老成。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3、庾信是南北朝时期骈文和辞赋大家,其后期作品情文并至, 自然流丽,将骈文推向高峰,有“四六宗匠”之誉。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其诗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 辞赋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他不愧为南北朝文学之 集大成者。
庾 信 手 迹
庾信的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
庾信的作品分前后两期,内容、风格迥异。 前期为宫廷文学侍从,多奉和应制之作,绮丽秾艳,不 出宫体规范。
后期诗歌内容广泛,最动人的是其乡关之思、身世之叹。
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
拟咏怀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 产,羁旅接陈完。寓卫非所寓,安齐独 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唯彼 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解题】《拟咏怀》共二十七首,大都 为叙述丧乱、感叹身世之作。本篇是其 中的第四首,叙写流落异域、思念乡国 的悲愤感情。
【本章习题】
一、填空: 1. ( )和( )并称“温邢”。 2. 被南朝人称为“北地第一才士”的是( ) 3. 在北迁文士中影响最大的两位是( )和 ( ) 二、名词解释: 北地三才 三、论述: 论述王褒、庾信对南北诗风融合的贡献及其深远 意义。
概 况
自西晋灭亡,晋室南渡,文化重心南移。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北朝文坛复兴,始于魏孝文帝的改革和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与 各少数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日渐融合。 北朝文坛前期较为冷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学的融合, 使其文坛后期渐有生机。 北朝文学最有成绩的领域是诗文。魏孝武帝设立乐府采诗。文 人诗既有北方民族尚质朴、重实用的特点,又师法汉晋,兼及南 朝之绮丽。但模仿习气较重。王褒、庾信由南入北,初步实现南 北诗风的融合。北朝散文葆有传统散文朴实流畅的特点,然亦明 显借鉴南朝骈文的表现手法。 北朝诗文对唐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庾信
【学习重点】
1. 北朝诗歌创作风格 2. 庾信与南北诗风融合
【讲读篇目】
庾信:《拟咏怀》(楚材称晋用)(摇 落秋为气)
【自学篇目】
1. 王褒:《渡河北》 2. 庾信:《寄王琳》《重别周尚书》 3. 庾信:《哀江南赋》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参考书目】
1. 《庾子山集注》 (清)倪璠注 许逸
民校点 中华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80年版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自学篇目导读】
渡河北 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 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解题】 本篇写北渡黄河时所见景色和 羁旅之感。
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 开君万里书。 【导读】 本篇写对故国的思念以及他与王琳之 间的深厚友谊。王琳,字子珩,为梁朝大将, 平侯景有功。元帝迁都江陵,为萧詧所败。敬 帝仍都建业,又被陈霸先所篡,王琳西攻岳阳, 东拒霸先,后兵败被杀。
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 秋来南向飞。 【导读】 《重别周尚书》共二首,这是其中的 第一首,写自己被留北方的凄凉心情和对故国 的忆念。周尚书,名弘正,字思行,曾与陈文 帝天嘉元年奉使至北周,南归时庾信以诗赠别。 先已有《送周尚书弘正二首》,这是再送,故 题为“重别”。
北朝代表性诗人: 温子昇 邢邵
温子昇 :能诗能文,北魏
文人之首。
魏收
王褒
邢 邵 :由魏入齐 ,诗仿
齐梁,亦不失北音。 文尚骈俪。与温子 升世称“温邢”。温 卒后,与魏收并称 “邢魏”
北周文坛影响最大的 作家是由南入北的王 褒、庾信。
王褒:前期在南朝,多
奉和应制之作;后期由南 入北,诗风一变,由浮华 纤巧而变为刚健质朴。其 边塞诗对唐诗发展有影响。
魏 收:工于诗赋,诗仿
效南朝之风格。
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二节
新野(今属河南)人。 有《庾子山集》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
生平和思想:
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 流寓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在南朝,出入梁朝宫禁,为 重要的宫体诗人。 后期滞留北朝,高官厚禄,但始 终怀有故国之思和羁旅之情。
【思想内容】本篇表达了作者怀才却不能 报效家国,却为异邦所用的忧愤情怀和内 心的屈辱感。 【艺术特色】1、写内心矛盾,深沉老成。 2、句句用典,贴切巧妙,幽婉深沉。楚 晋一南一北;秦赵一文一武地域差别大, 对比性很强。 3、对偶工整,语言锤炼,炉火纯青
其二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 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 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 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 【解题】本篇原列第十一,悼念梁朝遭 兵败而致覆灭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