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庾信》阅读答案附译文
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卷(解析版)

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考试时长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10分)1. 按题目要求填空。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
(苏轼《赤壁赋》)(2)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
(________《离骚》)(3)曹操《短歌行》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慕之情。
【答案】①. 渺沧海之一粟②.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③. 屈原④. 青青子衿⑤. 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渺、沧、粟、嫉、蛾、衿。
2. 按题目要求填空。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古人以“奇怪”为美的赏石观念是一种关于石头审美欣赏的形式主义观念,它代表了古人赏石的最浅层部分——只是外在地欣赏石头,只关注石头外在的形、色和声音等特征。
这是一种对石头的肤浅欣赏,尚未涉及石头所具有的内在特性。
与此同时,通过赋予石头某种其自身并不具有的人文价值,使石头具有某种深刻内涵。
这种行为虽然丰富了石头的人文意蕴,却并不符合石头自身的客观特性。
于是,我们从中国古代赏石传统中发现了一对悖论—— 。
①在此情形下,赏石活动蜕变为一种赏石者借石头以言说自我的行为,赏石者是在以自然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
②要么有深度地欣赏石头——“以石比德”“借石抒情”“点石成境”,可是又落入一种主观地欣赏石头本身并无之物的荒诞之境。
③要么以“奇怪”为美,只是形式主义地欣赏石头的长相,但这属于肤浅地欣赏自然。
④作为自然审美的赏石——欣赏石头自身之美便徒有虚名。
A. ③④②①B. ②③①④C. ③②①④D. ②④③①(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和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A. 文化版《浅谈中国传统赏石文化》B. 社会版《用赏石文化助推乡村旅游》C. 国学版《赏石是如何“道法自然”的》D教育版《赏石之美,直指人心》.【答案】(1)C (2)A【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92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杏花(节选)①韩愈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曲江②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
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注】①此诗约于元和元年(806),韩愈在江陵贬居之时所作。
②曲江:长安胜地。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出了杏花所处之地,次句“能白红”写出了杏花红白相间、鲜艳明媚的色彩。
B.诗人明知满园杏花的曲江因路途遥远而难以到达,但仍表示要不避风雨前去观赏。
C.本诗以“浮花浪蕊”衬杏花,《琵琶行》中以“山歌村笛”衬琵琶曲,二者都是以宾衬主的手法。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遥想来年杏花应该盛开,叮嘱寺中的人一定不要忘记相告。
7.古寺中的两株杏花是本诗的核心意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两句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怨恨和非议早有预料。
(2)黄庭坚《登快阁》中,“,”两句写诗人登快阁亭所览的阔大幽远的景色,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语文课上,徐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借代手法,然后他从高中教材的唐宋诗词中举例来解释,他举道:“,”。
(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20分)材料一: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又罗而致之幕下。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湖南省娄底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湖南省娄底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湖北省娄底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一)文言类(17分)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0. 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忽/逢桃花林B. 并/怡然自乐C. 遂与外/人间隔D. 后遂无问津/者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渔人甚异之(惊异)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些)C. 便要还家(要求)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自己)12. 下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我们曾学过他的《饮酒(其五》》一诗。
B. “晋太元中”中的“太元"采用干支纪年法,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增添了逼真性。
C. 选文以朴素自然的语言,从容描述了溪水美、桃林美,以及桃花源的环境美和生活美。
D. 选文通过渔人的眼睛展示出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社会,又以众人复寻迷失而否定它的存在。
庾信《怨歌行》译文及赏析

庾信《怨歌行》译文及赏析庾信《怨歌行》译文及赏析《怨歌行》南北朝:庾信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怨歌行》译文家住在江南水乡金陵边,嫁给了长安少年。
回首故乡双泪落,群山遮眼不知在哪边。
战争何时能完结,明月何时能再圆?吟成这首怨曲向君弹唱,不觉心凄弦也断。
《怨歌行》注释怨歌行属乐府曲名,属《相和歌·楚调曲》。
金陵:古邑名,今南京的别称。
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
长安少年:西汉武帝时,多选良家少年宿卫建章宫,这些人便有“羽林少年”、“长安少年”等称呼。
何处天边:指远在天边的故乡。
胡尘:泛指中原与北方及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战事。
尽:指战事平息。
此曲:指这首《怨歌行》曲。
断弦:弦断。
“心随断弦”指心随断弦而碎,表示悲痛到了极点。
《怨歌行》创作背景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梁都城江陵,元帝被杀,梁朝覆灭,而他被迫留在长安。
北周取代西魏后,他又被北周留用。
在当时,金陵是南朝的国都,长安是北朝西魏和北周的京城。
庾信被迫羁留北朝,虽然受到西魏和北周的礼遇,优居高位,但故国之思和乡关之念却时时折磨着他的心灵,使他痛苦不堪。
此诗即借女子自伤远嫁,来抒写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南方故园的思念之情。
《怨歌行》赏析开头两句,以本住南朝京城金陵(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而不意远嫁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女子,比拟自己本为南朝忠贞之臣,却于政局突变中误陷异域,羁留于北朝京城。
一“住”一“嫁”,衔接紧凑,出语天然;但,是喜是悲,尚未分明。
于是逗起悬念,引人观瞻。
紧接着三四两句,用“泪落”这一饱含激动情态的特有形象,回答并肯定了是悲而非喜的前面悬念;又以“何处天边”的疑问,拓开了绵远而深沉的想象与思念。
由“金陵”而至“长安”,地域虽远,但都属于京都大邑,相比于荒漠苦野,犹未见其太大的.不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世说新语赏誉》《世说新语方正》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世说新语赏誉》《世说新语方正》含答案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兴公①为庾公②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③在坐。
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④亦不近.。
”孙遂沐浴⑤此言。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注释】①孙兴公:孙绰。
②庾公:庾亮。
③卫君长:卫永,字君长。
④倾倒处:令人佩服的地方。
⑤沐浴:沉浸其中并反复品味。
乙苏峻既至石头①,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
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
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②邪?”钟曰:“国乱不能匡③,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④将执简.而进矣!”(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注释】①苏峻既至石头:指苏峻起兵谋反。
石头,南京城。
②弊:通“毙”,死。
③匡:保护。
④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记事于史籍时不加隐讳、秉笔直书著名。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表示尊敬)/投诸.渤海之尾(众多)B.倾倒处亦不近.(平凡,一般)/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C.或.谓钟曰(有时)/或.王命急宣(有人)D.执简.而进矣(选拔)/简.拔以遗陛下(选拔)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2)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12.结合甲乙两文的中心意思分别写一句勉励自己的话。
结合甲文:结合乙文:1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沐浴”一词,表明孙兴公并不认可庾亮对卫君长的评价。
B.甲文“孙兴公为/庾公参军”与乙文“苏峻既/至石头”两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对的。
C.乙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这里意在表明董狐是“方正”之人。
D.甲乙两文都在叙述过程中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语言简练传神。
枯树赋原文及翻译的赏析

枯树赋原文及翻译的赏析《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创作的一篇赋,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身世的感伤。
文章通过描写一棵枯树的形象,借树喻人,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凉情怀。
赋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从树的茂盛写到衰败,最后归结到“羁旅无归”的感伤,情感真挚动人。
庾信以枯树自比,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全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骈赋佳作。
翻译/译文殷仲文气度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内。
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
因此常精神恍惚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至於塞耐寒的,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崖内外。
桂树为什么而枯死?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
虽然开在建始殿前,在睢阳园中结果。
树声中含有嶰谷声的情韵,声调合于黄帝“门”乐曲的律吕之音。
带领幼雏的曾来聚集,比翼双飞的常来巢居。
内心深处像那样,渴望在临的亭上一听鸣,现在却只能飘落异地对着明峡听猿声长啸。
有的树枝卷曲如拳,根部磊块隆起肥大,曲裏拐弯,形状有的像熊虎回头顾盼,有的像龙起伏游戏,隆起的树节像群山相连,木纹横看像水池裏泛起的波纹。
灵巧的木匠惊奇地观看,有名的鲁班也惊讶得目瞪口呆。
粗坯雕刻刚就绪,再用曲刀、圆凿精雕细刻:削出、龙密鳞,铲出龟、鼈硬甲,刮出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层层像彩纹密布的织丝,片片有如真实的朵。
而被砍削的树林,却草木纷披,笼罩在烟霭霞中,籍散乱。
至於梓、古度、平仲、君迁这些树木,也曾茂盛劲健,覆盖百亩,斜砍后继续抽枝,千年不死。
秦时有松被封五大夫职衔,汉代有独坐大树之下。
它们现在也无不埋没於青苔,覆盖上寄生菌类,无不被剥啄蛀虫蠹穿;有的在霜露中枝叶低垂,有的在中摇撼颠踬。
东方边有白松庙,西方河源处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杨叶”命名的城关,南方有用“梅根”称呼的冶炼场。
曾有咏桂的辞赋留於后人,晋代的写下“系长松”的佳句。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理解题目】: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庾信悲歌渡燕水,弭节②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③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出使西魏时,当时,梁朝时局危难。
不久,西魏出兵灭梁。
②弭节:车马徐行。
③关山:边关山口。
这里指江南故国与北国往来的必经之地。
“李陵从此去……悬想关山雪”这六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有国不能回的悲情的?【参考答案】:①用典。
使用李陵出塞因战败而被迫投降、荆轲刺秦而亡等典故表明诗人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一旦离开故国,再也不能回归。
②虚写。
想象:通过想象说从此以后故国朋友的形象会在自己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诗人也不能与他们再有书信来往了,进一步强化有国不能归的悲凉之情。
联想:通过诗人看到塞北的云联想到关山的雪等,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情感。
比如,“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使用了李陵战败投降和荆轲刺秦而亡两个典故,以此表现诗人对不能再次回到故国的悲凉之情;再如“遥看”两句,诗人看到塞北的云想到了关山的雪,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庾肩吾子。
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
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
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
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
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
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
北周末,因病去职。
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
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如杜甫等有很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庾信》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客止颓然,有过人者。
父肩吾,梁武帝时,为粱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
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
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
出为弘农郡守。
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俄拜洛州刺史。
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群公碑志多相托焉。
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大象初,以疾去职。
隋开皇元年,卒。
有文集二十卷。
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后进,竞相模范范:效法。
B.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承:沿袭。
C.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雅:高雅。
D.自余文人,莫有逮者逮:赶上。
5.下列选项中直接体现了庾信文才出众的一项
①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②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③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④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⑤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⑥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
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
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D.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