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中国古代文学》(一)下--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下(高起专)题库及答案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文学到正始之音一、单选题(每题1分)1.建安著名诗人曹操字①孟德②孟起③子桓④子建2.《咏怀诗》的作者是:①阮籍②嵇康③何晏④山涛3.建安诗风的特点是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4.《洛神赋》的作者是①曹操②曹丕③曹植④曹彰5.下列作品为曹植所作的是①《三都赋》②《赠白马王彪》③《咏怀诗》④《游仙诗》6.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①曹操的《短歌行》②曹操的《蒿里行》③曹丕的《燕歌行》④曹植的《升天行》二、多选题(每题2分)1.著名文学批评著作《典论。
论文》的作者是——————。
2.《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3.“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
4.建安“三曹”是指———、————、——。
5.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
6.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1.建安风骨四、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建安辞赋繁荣的原因2、“建安风骨”是指什么样的文学风貌?五、论述题(每题25分)1、“三曹”是指何人?他们有何文学成就?2、阮籍的《咏怀诗》内容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3.论述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二章两晋诗坛一、单选题(每题1分)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2.左思的代表作是①〈咏史诗〉②〈咏怀诗〉③〈游仙诗〉④〈赠妇诗〉3 .郭璞的代表作是①〈咏史诗〉②〈咏怀诗〉③〈游仙诗〉④〈赠妇诗〉4.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①左思②刘琨③陆机④潘岳二、填空题(每空1分)1.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1.游仙诗2.玄言诗四、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晋代诗歌风貌2、左思的诗歌有什么特点?第三章陶渊明一、多选题(每题2分)1.陶渊明的散文作品有①《五柳先生传》②《桃花源记》③《归园田居》④《饮酒》二、填空题(每题1分)1.采菊东篱下,——————。
培训_课件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00)

(二句意思是边塞自有那渡辽将军镇守,可是,战争阴 云压境而来,报警的烽火惊动了宫廷。此时,只好送亲
人出征,在那“寒风萧萧”的水边分别)。妾惊甘 泉(宫殿名,东汉时烽火及甘泉宫)足烽火,君
自从将军出细柳(咸阳西南),荡子空床难 独守(言“荡子”随将军远去,思妇空床独守)。 盘龙明镜饷秦嘉(饷,赐自。用汉代秦嘉与妻徐 淑两地相思、寄镜与徐淑故事),辟恶生香寄韩 寿(用晋代贾充女贾午与韩寿相恋,偷奇香相赠的故
魏收颇有文采,工于诗赋。其赋作已 佚,而存世的诗篇多仿效南朝风格, 如《挟琴歌》:
春风宛转(回旋)入曲房,兼送小苑 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筯(喻眼泪) 下成行。
2.西魏文坛概 况西魏时期,宇文泰重视经世致用,
有感于“自有晋之季,文章竞为浮华, 遂成风俗”,对绮靡的文风很不满, 想凭借政治势力加以改变。苏绰因此 建议在文学创作中“务存质朴”(《周 书·王褒庾信传论》)。宇文泰于是命令 苏绰模仿《尚书》体创作《大诰》, 以此作为文体的典范,“欲革其弊” (《周书·苏绰传》)。宇文泰托古改制,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和梁、 陈作品相同,但诗境阔大,情调苍 凉,又具有北地特色。
二、南北文风的交 融1.南北文风的区
别 由于南北朝长期分裂,导致南 方和北方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 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 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的不同,造 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 别。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 各自不同的特色:南方清绮,北方
用于时事上,而文风清绮的则用于歌颂赞扬上,这
就是南北二地词人优劣的比较)。”
初唐的卢照邻也论及南北的不同:“北 方重浊,独卢黄门(思道)往往高飞;南国
2.南北文风交融的途 径 南北文风的交融,简单地说,就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人诗坛相对滞后。 在南北文化交流中,逐渐受到南朝诗风的 影响。庾信由南入北以后的诗歌创作,昭 示着南北诗风交融的新前景。
1
第一节 北朝文坛概况
↗ 东魏 → 北齐 五胡十六国 → 北 魏
(都平城,后都洛阳
(都邺)
↘ 西魏 → 北周
(都长安)
2
一、北魏文坛 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极度衰微。 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改革后开始复 苏,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后渐次繁 荣。 北魏文风的基本倾向是崇尚汉魏,也学 习南朝诗歌的风调。成就最高的是温子昇。
14
奉和山池
庾信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 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 舒。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 气,云归带雨徐。
15
(二)后期诗歌 1、思想内容:乡关之思 《周书》本传载,庾信‚虽位望通显, 常有乡关之思。‛ ① 感时伤变,魂牵故国。 ②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庾信哀故国之破亡,悲已身之屈节, 以一己之心灵,承受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 悲剧。
四十二岁(554)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长 安,不久仕西魏,又继仕北周。 出使被留屈仕北朝是庾信一生的分界 线,他历仕北朝二朝五帝,先后任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位高官显,但痛 念故国,在悲愤抑郁中度过了近三十个年 头,六十九岁卒于长安。
13
二、诗歌创作 (一)前期诗歌 庾信前期与其父庾肩吾,徐摛、徐陵父 子都是宫体诗的重要作家。‚文并绮艳, 世号‘徐庾体’焉。‛(《周书〃庾信 传》) 前期诗歌主要是陪驾,奉和、应制之作, 内容单薄,风格轻艳,适合宫廷趣味。艺 术上声律和谐、属对工巧,辞藻华丽,对 诗歌形式技巧的发展多有贡献。
第七章 庾信、王褒与南北文风的交融(课件)

不过,北方文学中所具有的质朴、刚健 的特点也是南方文学所缺少的,南北方 的文风在政治对峙的同时,在这一时期 也有相互交融的趋势。特别是庾信、王 褒等南朝作家入北以后的创作,将南方 将南方 文风的华美与北方文风的苍凉浑朴相结 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长的新风貌, 合,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长的新风貌,对 南北文风的交流和融合作出了重大的贡 献,同时也对后来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直接的影响。
(4)《拟咏怀》诗 拟咏怀》
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五言组诗的体 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 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 制,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 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 《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如其 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 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 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促柱繁弦非《子夜》 歌声舞态异《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jù 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这首诗七言八句,声调铿锵, 这首诗七言八句,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 律诗的平仄。再如《燕歌行》 律诗的平仄。再如《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 诗的体制,不但篇幅变长以便铺叙, 诗的体制,不但篇幅变长以便铺叙,而且配 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 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 他早期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 他早期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
2、主题思想:诗歌借一个流落胡地、心 念汉朝的女子,抒发了诗人长期羁留北国, 到老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思念故国的幽怨情 思。全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 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 国思乡感情之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 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 而又恰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隔句 用韵,音节和谐,对于表现哀痛之思,不 无好处。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摘要: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与徐摛徐陵父子和其父庾肩吾开创了“徐庾体”。
其文学作品原是齐、梁的正体,后来到了北方之后,作风却发生了改变。
由浮艳变到深沉,由虚夸变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语变到言必有物的美文。
像那样的深挚又美艳的作风是六朝所罕见的。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雄浑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
关键字:庾信由南入北改变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分期中一般把魏晋南北朝分在了一个时期段落中,但是把这段历史细分一下在魏晋南北朝中的北朝文学却很少被人提起。
在文学史的著作中,北朝的文学所占的篇幅也不及其他时间段或地理区分的文学。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在文学史上的分期是隋唐,在短暂的隋代以后是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它就是唐代。
唐代的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唐的首都在今天的西安也就是在淮河以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聚焦点,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
不可否认在唐代文学的中心已经慢慢北移,文学更多的受到北方不同于南方的民风、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样也受到了前朝文人的影响,在唐之前是隋,在隋之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朝文人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唐代的诗人。
文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唐代文学的发展也是继承了前朝文学,并对其发展,进而形成了有自己时代特点的文学。
‘杜甫在他的《戏为六绝句》曾言:庾信文章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1这表现了杜甫对庾信的推崇,也表明杜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庾信的影响。
‘明代的张溥认为: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2这说明在后世庾信的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擅长融会众家之长,吸取前代作家的创作精华,并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论唐代初年南朝文风的北渐:以“秦王府十八学士”为核心

论唐代初年南朝文风的北渐:以“秦王府十八学士”为核心版权声明——以“秦王府十八学士”为核心文:阁中帝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学术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虽然南北方文化会随着士人的流动而互相渗透,但是在政治分裂时期这种影响十分有限。
待到隋朝重新统一南北,大大加速了南方文化的北传。
其中诗赋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武汉大学的唐长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论南朝文学的北传》发表于1993年第6期的武汉大学学报上,全文概括了南朝文学自北魏到唐后期的北传情况,文中虽然注意到了唐初文人对南方文学的继承,但是限于篇幅,对南方文学在北齐与北周旧地流传的差异未做详论。
谈及当时的文化发展情况,不仅北方与南方程度不同,即便在北方,北齐旧地与北周旧地之间也存在文化重心的差异。
本文拟对唐初十八学士的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分类,进而探讨南朝文学在北方流传的地域差别。
一、“十八学士”的学术背景文士和儒生,两种身份符号之间常有重合,但是侧重点不同。
在《旧唐书》中,分别立有“文苑传”和“儒学传”,用来概括两个不同的文化群体。
高士廉在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1,勉励后进” 。
这句话里包含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擅长文会的“辞人”,一个是擅长经史的“儒生”。
但是《旧唐书》卷72《褚亮传》中又说“始太宗既平寇乱,留意儒学,乃于宫城西起文学馆,以待四方文士。
”这里似乎两个群体又发生了重合,个中内涵需要详细考察。
在此仅以武德时期李世民开文学馆时所召十八学士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构成。
注:上表据两《唐书》各人传记整理,因《旧唐书》编纂时间最接近唐代,当时观念虽距唐代早期有较大变化,但未深受理学影响,于文化观念上尚且比较接近于唐,故主要以刘昫所著为据。
上述人员中,于志宁曾独撰《祀五帝乐章》、《祀大社大稷》2,与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李百药、颜师古、令狐德棻、孔颖达修《大唐仪礼》一百卷3。
不仅与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谈合著《周易正义》4,还参与对《五经正义》的修订颁行5。
第七章庾信与南北文学的

《拟咏怀》(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邢邵
邢邵诗仅存八首。 《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冬日伤志篇》 昔日堕游士,任性少矜裁,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 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 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 终风激檐宇,余雪满条枚。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 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 情调颇类于阮籍的《咏怀诗》,但并未着意模仿。比起同 时的南方诗歌,虽不够精致,却有寄寓深沉之长,多少表现 出北方文学“重于气质”的优点。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
1、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在融通南北文学的
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才俊之士的直接交往 3 因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 人材,或由于受到政治倾轧而逃奔敌国。
三、庾信
(一) 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
4、 “北地三才”
温子昇、邢邵、魏收,史称“北地三才”,是本土作者中的杰出代表。
温子昇
诗留传不多,其中几篇短小的乐府,文辞都很简朴,《白鼻驹》 一篇较好: 少年多好事,揽辔向西都。 相逢狭斜路,驻马诣当垆。
《捣衣诗》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第七章__庾信、王褒与南北文风的交融(课件)

作者深刻感受着这种持续、浓重的忧愁对 内心的侵蚀与煎熬,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 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 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 他不能成为庄周,他无法忘怀业已沦亡的 故国,午夜梦回,目前的所作所为、所有 所得,就是自己所追寻、所梦想的吗?这 不是简单的功名的惆怅,而是一个人对生 存状态、生命价值与终极意义的扣问。永 远回不去的故国,才是忧愁永远无法消释 的根源所在。
二是羁旅之愁。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 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虽然他北迁以后得到的 “高官美宦,有逾旧国”(宇文逌《庾子山集 序》),但内心深处却深切思念着故国乡土, 有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之感(《拟咏怀》其 三),时常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 怨愤。责备自己的羁留为“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 薇”(《谨赠司寇淮南公》)。因此他的羁旅之恨 与忧生之嗟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以“涸鲋常思水, 惊飞每失林”(《拟咏怀》其一)的意象致概于个 人生存的软弱。倪璠作注解时借以发挥道:“子山 入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而 已。”(《注释庾集题辞》)可谓深契庾信后期文 学的精神特质。
“纤腰”二句,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这种
痛苦和忧伤,对故国的真挚深情表达得淋 漓尽致。由于离恨绵绵,自己容颜憔悴了。 “恨心”二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写出自己 从外形到内心的急遽变化,将故国之思抒 发得更加深沉,此处暗用《昭君辞应诏》 典。诗末二句为第三层:运用两个神话传 说来抒发自己南归无望的悲凉情绪,与开 头照应,构成一个充满亡国之痛与幽怨之 情的和谐乐章。
由于萧纲等人力主新变,影响所及,促使当时的创 作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 道路。庾信前期的创作,在这方面颇有贡献,已具 有“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 情。如《乌夜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 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 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 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
【解题】本篇原列第十一,悼念梁朝遭 兵败而致覆灭的悲剧。
【思想内容】诗中表现了作者深挚的爱国 情感。 【艺术特色】1、用典构成全篇。用一系列 的古典,喻说了梁亡的今典。可称为用典 的博喻。 2、用典贴切。如“哭坏杞梁城”,用春秋 的杞梁,切指今之萧梁。 3、字面都未说破,风格含蓄、隐晦。
【导读】 这是庾信的名作,《哀江南赋》 及序文主要反映了梁朝灭亡的历史和庾信身世 的沉浮,梁武帝太清二年(548),侯景发动 叛乱,攻占建康,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先 后遇害,湘东王萧绎(梁武帝第七子)在平定 侯景叛乱后,于公元552年称帝,定都江陵, 是为梁元帝。公元554年,庾信奉梁元帝之命 出使西魏,却被扣留,同年冬,西魏攻占江陵, 梁元帝被杀。梁朝灭亡。庾信从此被迫屈仕西 魏。“哀江南”一语,出于《楚辞•招魂》的 “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庾 信 手 迹
庾信的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
庾信的作品分前后两期,内容、风格迥异。
前期为宫廷文学侍从,多奉和应制之作,绮丽秾艳,不 出宫体规范。
后期诗歌内容广泛,最动人的是其乡关之思、身世之叹。
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
拟咏怀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 产,羁旅接陈完。寓卫非所寓,安齐独 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唯彼 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北朝代表性诗人: 温子昇Leabharlann 邢邵温子昇 :能诗能文,北魏
文人之首。
魏收
王褒
邢 邵 :由魏入齐 ,诗仿
齐梁,亦不失北音。 文尚骈俪。与温子 升世称“温邢”。温 卒后,与魏收并称 “邢魏”
北周文坛影响最大的 作家是由南入北的王 褒、庾信。
王褒:前期在南朝,多
奉和应制之作;后期由南 入北,诗风一变,由浮华 纤巧而变为刚健质朴。其 边塞诗对唐诗发展有影响。
庾信文学成就
1、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其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 与北朝雄浑劲健的风格相融合,体现了南北文学的交融,成 为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2、后期诗善用典,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风格刚健 深沉,苍劲老成。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3、庾信是南北朝时期骈文和辞赋大家,其后期作品情文并至, 自然流丽,将骈文推向高峰,有“四六宗匠”之誉。
【解题】《拟咏怀》共二十七首,大都 为叙述丧乱、感叹身世之作。本篇是其 中的第四首,叙写流落异域、思念乡国 的悲愤感情。
【思想内容】本篇表达了作者怀才却不能 报效家国,却为异邦所用的忧愤情怀和内 心的屈辱感。 【艺术特色】1、写内心矛盾,深沉老成。 2、句句用典,贴切巧妙,幽婉深沉。楚 晋一南一北;秦赵一文一武地域差别大, 对比性很强。 3、对偶工整,语言锤炼,炉火纯青
魏 收:工于诗赋,诗仿
效南朝之风格。
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二节
新野(今属河南)人。 有《庾子山集》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
生平和思想:
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 流寓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在南朝,出入梁朝宫禁,为 重要的宫体诗人。 后期滞留北朝,高官厚禄,但始 终怀有故国之思和羁旅之情。
渡河北 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 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解题】 本篇写北渡黄河时所见景色和 羁旅之感。
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 开君万里书。 【导读】 本篇写对故国的思念以及他与王琳之 间的深厚友谊。王琳,字子珩,为梁朝大将, 平侯景有功。元帝迁都江陵,为萧詧所败。敬 帝仍都建业,又被陈霸先所篡,王琳西攻岳阳, 东拒霸先,后兵败被杀。
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 秋来南向飞。 【导读】 《重别周尚书》共二首,这是其中的 第一首,写自己被留北方的凄凉心情和对故国 的忆念。周尚书,名弘正,字思行,曾与陈文 帝天嘉元年奉使至北周,南归时庾信以诗赠别。 先已有《送周尚书弘正二首》,这是再送,故 题为“重别”。
哀江南賦序
概 况
自西晋灭亡,晋室南渡,文化重心南移。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北朝文坛复兴,始于魏孝文帝的改革和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与 各少数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日渐融合。 北朝文坛前期较为冷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学的融合, 使其文坛后期渐有生机。 北朝文学最有成绩的领域是诗文。魏孝武帝设立乐府采诗。文 人诗既有北方民族尚质朴、重实用的特点,又师法汉晋,兼及南 朝之绮丽。但模仿习气较重。王褒、庾信由南入北,初步实现南 北诗风的融合。北朝散文葆有传统散文朴实流畅的特点,然亦明 显借鉴南朝骈文的表现手法。 北朝诗文对唐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庾信
【学习重点】
1. 北朝诗歌创作风格 2. 庾信与南北诗风融合
【讲读篇目】
庾信:《拟咏怀》(楚材称晋用)(摇 落秋为气)
【自学篇目】
1. 王褒:《渡河北》 2. 庾信:《寄王琳》《重别周尚书》 3. 庾信:《哀江南赋》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本章习题】
一、填空: 1. ( )和( )并称“温邢”。 2. 被南朝人称为“北地第一才士”的是( ) 3. 在北迁文士中影响最大的两位是( )和 ( ) 二、名词解释: 北地三才 三、论述: 论述王褒、庾信对南北诗风融合的贡献及其深远 意义。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其诗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 辞赋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他不愧为南北朝文学之 集大成者。
【参考书目】
1. 《庾子山集注》 (清)倪璠注 许逸
民校点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自学篇目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