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 庾信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展开全文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前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灭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庾信原为南朝梁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时值西魏灭梁,于是羁留北方。
历仕西魏、北周。
此诗为他仕北周期间所作。
(1)此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答:(2)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咏怀?试举一例作简要说明。
(6分)答:答案:(1)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的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分)(2)①用典:“枯木期填海”用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但心中依然执着此念,表现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
(3分)或:“青山望断河”,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就是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诗人明知极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却仍不死心,决不放弃这样的愿望,把深沉的怀乡情愫写得哀切感人。
②比喻:三、四两句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
(3分)【注释】庚信出身贵族,自幼博鉴群书,有文名,亦有军事才能,在梁朝曾任抄撰学士、东宫掌兵官。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叛乱,建康沦陷,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即位,庚信奔赴江陵,被任为右卫将军,封武康侯,加散骑待郎。
承圣三年(公元554年) 奉命出使西魏到长安。
此时西魏却发兵攻陷江陵,元帝遇害。
江陵王公贵族、官民十万余人被俘到长安为奴婢。
西魏爱庚信文才,任以高官。
北周伐魏后,对他更是宠遇有加。
这时期庚信虽然位居通显,但由于国破家亡,羁旅北地,内心痛苦,时常怀念祖国和故乡。
其诗赋多抒写乡关之思。
《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一篇为<<拟咏怀>>的第七首,表达了作者被留西魏时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原文鉴赏和赏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原文鉴赏和赏析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北朝边塞多年来战事不断,北魏、北齐都曾修过长城,故亭堠堡障连绵不绝。
亭堠是一种专用于守望的简易建筑,堡障则是住兵的小城,均为长城的附属设施。
这二句写的是长城在北方广漠的边境上延伸开去的景象:亭障相属,风尘蔽日,一派惨淡光景。
“萧条”二字,暗点季节已是秋令,同时又与“凄惨”相应,造成一种“秋风萧瑟”的灰暗情调,从而使诗歌一起调便进入了一种冷落萧索的境界。
“关门临白狄。
”历代王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防御北方外族来犯。
北朝也遭受柔然、突厥等强敌的频繁入侵,所以关门之外,尽是敌骑驰骋之地。
白狄为春秋时狄族之一支。
这里代指北来异族。
“城影入黄河”,长城的巨大身影映入黄河,这奇观可能是实写处长城与黄河相接的景象,然而也恰好借黄河概括了关城以内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这样,“白狄”与“黄河”的对仗,就不仅是为了字面色彩的整齐对应,而且更含有长城内外华夷之别的寓意,显得极为工巧。
正因如此,这两句相对首二句而言,固然可看作是近景的摄取,但更应看作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描写。
这种抽象化,又使写景的线条变得疏简,与首二句相呼应,更突出了关河冷落的印象。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以李陵长绝、荆卿不归自喻身世,在庾信诗中多见。
“秋风”二句亦正是重复拟咏怀之十“悲歌渡燕水”一诗中的意思。
但这两个典故用在此处,不仅感慨自己诀别故国,长留异域,而且还借其中的“秋风”、“寒水”之语,为亭障萧条、风尘凄惨的意境添加了瑟瑟寒意。
当然,诗人已不复有荆卿当初发指危冠的豪情了,何况即使有项羽那样的盖世英雄之气,身陷此境,也只好无可奈何地作“时不利兮骓不逝”的帐中歌了。
末二句用项羽被围垓下、夜起饮帐中、慷慨悲歌的故事,一典二用,既借喻梁亡,点明诗人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又形容自己在北朝营帐中悲吟的情状。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理解题目】: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庾信悲歌渡燕水,弭节②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③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出使西魏时,当时,梁朝时局危难。
不久,西魏出兵灭梁。
②弭节:车马徐行。
③关山:边关山口。
这里指江南故国与北国往来的必经之地。
“李陵从此去……悬想关山雪”这六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有国不能回的悲情的?【参考答案】:①用典。
使用李陵出塞因战败而被迫投降、荆轲刺秦而亡等典故表明诗人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一旦离开故国,再也不能回归。
②虚写。
想象:通过想象说从此以后故国朋友的形象会在自己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诗人也不能与他们再有书信来往了,进一步强化有国不能归的悲凉之情。
联想:通过诗人看到塞北的云联想到关山的雪等,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情感。
比如,“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使用了李陵战败投降和荆轲刺秦而亡两个典故,以此表现诗人对不能再次回到故国的悲凉之情;再如“遥看”两句,诗人看到塞北的云想到了关山的雪,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庾肩吾子。
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
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
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
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
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
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
北周末,因病去职。
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
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如杜甫等有很大影响。
庾信《拟咏怀》

庾信《拟咏怀》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庾信一步兵未饮酒。
中散未弹琴。
索索无真气。
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
惊飞每失林。
风云能变色。
松竹且悲吟。
由来不得意。
何必往长岑。
二赭衣居傅岩。
垂纶在渭川。
乘舟能上月。
飞幰欲扪天。
谁知志不就。
空有直如弦。
洛阳苏季子。
连衡遂不连。
既无六国印。
飜思二顷田。
三俎豆非所习。
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
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
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娉。
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
空伤年鬓秋。
四楚材称晋用。
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
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
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
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
知余行路难。
五惟忠且惟孝。
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
身名不足亲。
吴起常辞魏。
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
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
终为关外人。
六畴昔国士遇。
生平知己恩。
直言珠可吐。
宁知炭可吞。
一顾重尺璧。
千金轻一言。
悲伤刘孺子。
凄怆史皇孙。
无因同武骑。
归守灞陵园。
七榆关断音信。
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
羗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
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
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
青山望断河。
八白马向清波。
乘冰始渡河。
置兵须近水。
移营喜灶多。
长坂初垂翼。
鸿沟遂倒戈。
的颅于此去。
虞兮奈若何。
空营卫青冢。
徒听田横歌。
九北临玄菟郡。
南戍朱鸢城。
共此无期别。
俱知万里情。
昔尝游令尹。
今时事客卿。
不特贫谢富。
安知死羡生。
怀秋独悲此。
平生何谓平。
十悲歌度燕水。
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
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
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
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
应将苏武别。
十一摇落秋为气。
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
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
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
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
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
十二周王逢郑忿。
楚后值秦冤。
梯冲已鹤列。
冀马忽云屯。
武安檐瓦振。
昆阳猛兽奔。
流星夕照镜。
烽火夜烧原。
古狱饶冤气。
空亭多枉魂。
天道或可问。
微兮不忍言。
十三横流遘屯慝。
上墋结重氛。
哭市闻妖兽。
颓山起怪云。
绿林多散卒。
清波有败军。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庾信.拼音版

拟n ǐ咏y ǒn ɡ怀hu ái ·榆y ú关ɡu ān 断du àn 音y īn 信x ìn【南n án 北b ěi 朝ch áo 】庾y ǔ信x ìn榆y ú关ɡu ān 断du àn 音y īn 信x ìn ,汉h àn 使sh ǐ绝ju é经j īn ɡ过ɡu ò。
胡h ú笳ji ā落lu ò泪l èi 曲q ǔ,羌qi ān ɡ笛d í断du àn 肠ch án ɡ歌ɡē。
纤qi àn 腰y āo 减ji ǎn 束sh ù素s ù,别bi é泪l èi 损s ǔn 横h én ɡ波b ō。
恨h èn 心x īn 终zh ōn ɡ不b ù歇xi ē,红h ón ɡ颜y án 无w ú复f ù多du ō。
枯k ū木m ù期q ī填ti án 海h ǎi ,青q īn ɡ山sh ān 望w àn ɡ断du àn 河h é。
【作者简介】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
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注 释】榆关:犹“榆塞”,泛指北方边塞。
减束素:言腰部渐渐瘦细。
横波:指眼。
填海:精卫填海。
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
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青山”句言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
末二句言虽抱希望实际是无聊的空想。
《拟咏怀二十七首》南北朝庾信组诗作品,内涵丰富,悲壮苍凉

《拟咏怀二十七首》南北朝庾信组诗作品,内涵丰富,悲壮苍凉资料整理:天下达观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庾肩吾子。
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
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
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
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
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
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
北周末,因病去职。
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
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有很大影响。
有集二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庾开府集》,清人又有《庾开府集笺注》《庾子山集注》。
《拟咏怀二十七首》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组诗作品。
这二十七首诗是庾信仿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而作的,大都是追述乱离、感叹身世、羁留北地、怀念故乡之作,是贯穿庾信后期北朝生活的诗歌作品。
这些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与阮籍的咏怀诗有所不同,但抒发的内心痛苦是相似的。
全诗思想内涵丰富,写得悲壮苍凉,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很有特色。
拟咏怀二十七首作品原文其一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
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
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
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
其二赭衣居傅岩,垂纶在渭川。
乘舟能上月,飞幰欲扪天。
谁知志不就,空有直如弦。
洛阳苏季子,连衡遂不连。
既无六国印,飜思二顷田。
其三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娉,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其四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庾信《拟咏怀》其七

《拟咏怀》其七庾信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释]1.庾: (yǔ)[评析]庾信是宫体诗派的重要作家。
他的前期创作多为奉和应制之作,内容关乎色情,形式绮丽浓艳。
后期庾信被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
特殊的生活背景,铸就了庾信后期诗赋的特色和成就。
表现乡关之思、身世之叹是庾信后期作品的的主要内容。
本诗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他故国难归的悲痛和对故国深沉的怀念。
思想的转变也使诗的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前期的绮艳一变为刚健深沉、苍凉悲壮。
杜甫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可谓一语破的。
[作者介绍]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
字子山。
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梁代诗人庾肩吾之子。
他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随同庾肩吾及徐□、徐陵父子出入宫禁,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被称为“徐庾体”。
他还曾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战败。
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
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
他因此被留在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的文集据宇文□所作的序言说原有20卷。
《隋书·经籍志》著录为21卷,其中可能有一卷是目录,今存《庾子山集》和《隋志》所著录的本子,而是后人搜辑遗文重编。
庾信《拟咏怀》

庾信《拟咏怀》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目前这已成定论,但在过去关于庾信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持褒的态度大多是从庾信诗文中的清丽精雕的笔法、声律和谐的乐美及用典雅正的文气等诸多方面出发。
而持贬的态度则主要是因为庾信早年的宫体创作和他的不忠之举,这让一些评论者们大放厥词,将庾信的作品贬斥到极端的境地。
如唐代的刘知己在《史通·核才》里说:“庾信轻薄而流宕”,唐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集序》里说:“至于徐、庾,天之将丧斯文也”,宋代的姚铉也在他的《唐文粹序》里说:“徐、庾之辈,淫靡相继,下逮隋季,咸无取焉。
”无论是持褒还是持贬的态度,都是片面的思想。
我们要想认识一位作家,了解他的作品的深刻之处,这样片面的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要有全局的眼光。
笔者认为,庾信后期所创作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对褒、贬的态度做出了回应。
持褒扬的态度的人,在《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可以看到庾信的个性中柔弱的一面——即对于现实他心中是矛盾冲突的;而持贬斥态度的人,在《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可以看到庾信在运用宫体诗的手法来创作情感深厚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具有着极高的水准,也可以看到庾信的生命意识。
所以,无论是褒还是贬,《拟咏怀》二十七首都可以给出一种全局的观念,我们来看:一、老成娴熟的技艺笔法对于《拟咏怀》的影响庾信早年是梁朝宫体诗的代表作家诗人,诗歌是比较轻浮艳绮的。
史书称他“既有盛才,文并绮艳”。
但他的这种“绮艳”的诗风随着自己到了北方后,因为情感的深沉、别乡的忧思而变的淡化了。
正如杜甫所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清代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艺概·诗概》中对此发过评论,说“观少陵《戏为六绝句》专论四子,而第一首起句便云'庾信文章老更成’,有意无意之间,骊珠已得。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这并不等同于说因为庾信从南方到了北方,情感急剧的深沉和别乡引来的忧思就导致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和在梁朝时的诗歌有了完全不相关的面貌,这是错误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咏怀》其二十六○详解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萧条亭障远”,被列为第二十六,“言己入长安之后,即景伤怀,若李陵之长绝,荆轲之不返。
又伤江陵之亡,同于垓下也。
”(倪蹯《庾子山集注》)
1、诗意脉络的分析诗的前四句描写塞外凄凉景色。
一,二句写塞上景物。
亭障,本是在塞上险要处筑的亭堠和堡障,现在望去,寂寞冷落,满目萧条荒凉,再加上大风卷起的尘沙,飞飞扬扬,景色更加凄惨。
三,四句写塞外景物,关门以外即是白狄所居之地,城的影子映入黄河之中。
后四句抒发羁留异域的感慨。
先用李陵别苏武的故事。
《汉书·苏武传》说,苏武出使匈奴,被留不返。
后李陵降匈奴,二人本为友,苏武南归,李陵置酒相送,感慨地说:“异域之人,一别长绝。
”以李陵自喻,言己不得南归。
再用荆轲事,荆轲为燕太子丹报仇,出使秦国,太子送他到易水,高渐离为他击筑,荆轲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荆轲自比,感慨自己奉命出使,不能再返故国。
最后两句用项羽事。
帐下歌,即垓下歌。
项王兵壁垓下,汉率诸侯兵围之数重,羽夜闻汉军四面楚歌,起饮帐中,对宠姬虞姬唱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谓项羽虽气盖当世,终不免失败,借以伤悼梁之败亡,并自叹纵有项羽盖世的英雄气概,到此困境,也无可奈何了。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景象所引起的羁留异国的感慨,抒发了诗人与家国隔绝,屈身异地的悲凉沉痛的心情。
2、表现艺术的讨论这首诗借景抒怀,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四句,笔笔写景,却又句句言情。
就诗的表现艺术来说,写景是借景抒情,不是单纯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人在前四句诗中,所写的景物“亭障”,“风尘”,“关门”,“白狄”,“城影”,“黄河”等,都具有边塞异域的特色,借此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诗篇,但是从这些“景语”的前后连缀成分中,可以看出,“景语”已为情所化。
“亭障”之前冠以“萧条”,“风尘”之前冠以“凄惨”,客观景物已明显地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就连那“远”宇,“多”字,“临”字,“映”字之中也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在与家国隔绝,羁留异域的情况下;心情是不平静的,他由那边境哨所的冷落,防御工事的废弛,只有风沙弥漫的景象,自然会联想到家国,亲人。
填满他胸臆间的不正是丧家亡国之痛,羁留异国之悲吗?关门之外“临”着异族的疆域,自己成了“关外之人”,只有那孤城的影子“映”入黄河之中,与自己相伴,一种身世飘零的孤独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诗人触景伤怀,数不尽的忧虑,悲伤咬啮着他的心灵,孤独的阴影笼罩着他的充满创伤的心扉,此景此情难道不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吗?因此这些寻常的字句一旦注入了诗人的感情,就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内蕴。
在这里诗人遣词造句颇具匠心,一句与二句,三句与四句不仅构成工稳的对句,而且“远”与“多”,“临”与“入”也互相对应。
“亭障”与“风尘”具有静与动的区别,“白狄”与“黄河”也有色彩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