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搓【2】在高树。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惊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搓(chá):水中浮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菊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頭》)B.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出居》)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澶之意。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宋]黄庭坚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③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④寒挂屋山头。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
黄十七:黄介,字几复。
②沈:污染。
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
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
④斗杓: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赠别几复[宋]黄庭坚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①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拟咏怀二十七首详解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生于公元513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卒于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
他早年出入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
梁元帝时出使西魏,粱亡后被强留北方,因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先后得到西魏和北周的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议同三司。
他虽居高位,内心却颇矛盾,在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之情,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和前期有显著不同。
他的作品时有用典堆砌和隐晦的缺点,但总的说来,庾信的诗,初步融合南北诗风,他是南北朝最后的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
其艺术成就集六朝之大成,对唐代诗赋的发展产生颇大的影响。
有《庾子山集》。
《拟咏怀》共二十七首,大都为叙述丧乱,感叹身世之作。
此处选五首。
其四(楚材称晋用)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惟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楚国的人材被晋国重用,秦国的臣子戴上了赵国君王的桂冠。
毁坏了离宫才迎接子产入晋,羁旅的陈完被齐国优礼接待。
(这两句是说自已在北方受到北周诸帝的重视和优待。
)黎侯寄寓在卫国不是自己的安居之地,重耳想要安居在齐国偏偏不能安居。
(上二句是说自己被留于北方是出于不得已。
)孔子因为要远离鲁国而悲伤拭泪(以孔子去鲁比喻自己远离父母之邦),韩国被秦所破,张良想起自已的先人是韩国五代的宰相,因而以全部家财求客刺杀秦王。
(庾信与其父肩吾均曾仕梁,深念旧恩,故以张良五世相韩为比。
)只有那阮籍驾着车子走路,遇到没有路径可通就痛哭而返,才知道我的处境的艰难。
分析:本诗叙写流落异域,思念乡国的悲愤感情。
通篇用典,目的是借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说明自已远离父母之邦的梁朝而被羁留在北方做官,实在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无可奈何,他对于有恩于他的梁主是耿耿不忘的。
本诗典故注释如下:楚材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秦臣句,《后汉书·舆服志》“武冠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原文鉴赏和赏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原文鉴赏和赏析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北朝边塞多年来战事不断,北魏、北齐都曾修过长城,故亭堠堡障连绵不绝。
亭堠是一种专用于守望的简易建筑,堡障则是住兵的小城,均为长城的附属设施。
这二句写的是长城在北方广漠的边境上延伸开去的景象:亭障相属,风尘蔽日,一派惨淡光景。
“萧条”二字,暗点季节已是秋令,同时又与“凄惨”相应,造成一种“秋风萧瑟”的灰暗情调,从而使诗歌一起调便进入了一种冷落萧索的境界。
“关门临白狄。
”历代王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防御北方外族来犯。
北朝也遭受柔然、突厥等强敌的频繁入侵,所以关门之外,尽是敌骑驰骋之地。
白狄为春秋时狄族之一支。
这里代指北来异族。
“城影入黄河”,长城的巨大身影映入黄河,这奇观可能是实写处长城与黄河相接的景象,然而也恰好借黄河概括了关城以内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这样,“白狄”与“黄河”的对仗,就不仅是为了字面色彩的整齐对应,而且更含有长城内外华夷之别的寓意,显得极为工巧。
正因如此,这两句相对首二句而言,固然可看作是近景的摄取,但更应看作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描写。
这种抽象化,又使写景的线条变得疏简,与首二句相呼应,更突出了关河冷落的印象。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以李陵长绝、荆卿不归自喻身世,在庾信诗中多见。
“秋风”二句亦正是重复拟咏怀之十“悲歌渡燕水”一诗中的意思。
但这两个典故用在此处,不仅感慨自己诀别故国,长留异域,而且还借其中的“秋风”、“寒水”之语,为亭障萧条、风尘凄惨的意境添加了瑟瑟寒意。
当然,诗人已不复有荆卿当初发指危冠的豪情了,何况即使有项羽那样的盖世英雄之气,身陷此境,也只好无可奈何地作“时不利兮骓不逝”的帐中歌了。
末二句用项羽被围垓下、夜起饮帐中、慷慨悲歌的故事,一典二用,既借喻梁亡,点明诗人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又形容自己在北朝营帐中悲吟的情状。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理解题目】: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庾信悲歌渡燕水,弭节②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③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出使西魏时,当时,梁朝时局危难。
不久,西魏出兵灭梁。
②弭节:车马徐行。
③关山:边关山口。
这里指江南故国与北国往来的必经之地。
“李陵从此去……悬想关山雪”这六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有国不能回的悲情的?【参考答案】:①用典。
使用李陵出塞因战败而被迫投降、荆轲刺秦而亡等典故表明诗人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一旦离开故国,再也不能回归。
②虚写。
想象:通过想象说从此以后故国朋友的形象会在自己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诗人也不能与他们再有书信来往了,进一步强化有国不能归的悲凉之情。
联想:通过诗人看到塞北的云联想到关山的雪等,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情感。
比如,“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使用了李陵战败投降和荆轲刺秦而亡两个典故,以此表现诗人对不能再次回到故国的悲凉之情;再如“遥看”两句,诗人看到塞北的云想到了关山的雪,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庾肩吾子。
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
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
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
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
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
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
北周末,因病去职。
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
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如杜甫等有很大影响。
庾信《拟咏怀(其七)》“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古诗词阅读理解

庾信《拟咏怀(其七)》“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其七)庾信①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②。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③。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晚年仕周时期所作。
①横波,指眼睛。
①据《山海经》记载: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
此处指南归就像让华、岳两山复合阻断黄河一样,难以实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胡笳、羌笛这些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在作者听来都是哀怨之音,使人落泪断肠。
B.五至八句从对面着笔,通过写作者妻子的思念,来强化作者内心无法消解的悲苦。
C.结末两句用典抒情,用枯木填海、青山断河的渺茫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深挚的情感。
D.本诗多用对偶句,对仗工整,讲究押韵,音节和谐,这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羁留异乡的寂寞孤独。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写故国音信断绝后的孤苦状况,表达了诗人羁留异乡的寂寞孤独;①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写出作者身处异邦之地,听到胡笳与羌笛这些异邦之音,引起内心对故国的深切思念;①故国难归的悲痛与无奈。
最后两句用“精卫填海”“青山断河”的典故表达自己明知回归故国希望渺茫,但依然存此执念,表达了故国难归的无奈与悲痛。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五至八句并非“通过写作者妻子的思念,来强化作者内心无法消解的悲苦”,也没有“从对面着笔”,而是承接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喻传统,以女子自喻,写自己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
古代诗歌赏析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而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①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鎔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②(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位望通显”(《周书•庾信传》)。
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②《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写到自己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分,却忽然愁从中来。
这是在告诉我们,令诗人忧愁的原因就是为故国建功立业的失志之恸。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庄周。
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C.“残月”两句使用比喻,道出在不同时间维度中的的“月” 与“秋”,在诗人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突显出“愁”的深远弥漫。
D.“乐天”两句,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 接受命运安排,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15.赏析“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的修辞手法。
16.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 “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六、句子默写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 ,青雀黄龙之舶。
(王勃《滕王阁序》)(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o (李密《陈情表》)(3) ________________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明星稀,o (曹操《短歌行》)(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未捷身先死,o (杜甫《蜀相》)(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舞幽壑之潜蛟,。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原文及赏析

拟咏怀诗·其原文及赏析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原文及赏析原文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庾信〔南北朝〕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译文及注释译文楚国的人才却被晋国所用,本是秦国的舍臣却戴着赵国的官帽。
郑国的子产毁坏馆舍争来晋国对郑国的礼遇,陈完去有齐国受有桓公的厚爱,却自称“羁旅之臣”,不肯接受。
黎候把卫国当成了自己的家,重耳逃有齐国又被迫离开了安闲舒适的齐国。
孔子留恋不舍离开了鲁国十四年,张良疏财舍身为韩国雪耻报仇恨。
只有阮籍绝路恸哭的无助,才能够形容世事的艰辛苦难。
注释楚材称晋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注:言楚亡臣多在晋。
秦臣即赵冠:《后汉书.舆服志》:“武冠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
”离宫延子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子产使尽坏其馆。
”)秋时郑国的子产有晋国,因为晋侯没有见,子产命人毁坏馆舍。
离宫:原指古代帝王于正式宫殿外别建的宫殿,以便随时游处。
这里指招待外国贵宾的客馆。
延:接待。
羁旅接陈完:《左传.庄公二十年》:陈公子完(敬仲)奔齐,齐国使他为国卿,他自称“羁旅之臣”,不肯接受。
寓卫非所寓:《毛诗.正义.式微.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子也。
”)秋时期狄人追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国,随行臣子你劝他子国。
后人因此以作思子的典故。
安齐独未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有齐国,齐桓公将女儿齐姜嫁给他。
重耳有安居于齐之意,不复图晋国,齐姜部下赵衰等与齐姜共设计令重耳离开齐国。
雪泣悲去鲁:《韩诗外传》:“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
”雪,拭也。
雪泣即拭泪。
这句以孔子去鲁事喻自己远离家乡故国。
凄然忆相韩:《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舍父、父五世相韩故也。
”庾信父庾肩吾曾在梁朝任散骑常侍、度支尚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庾信|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
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前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灭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庾信原为南朝梁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时值西魏灭梁,于是羁留北方。
历仕西魏、北周。
此诗为他仕北周期间所作。
此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咏怀?试举一例作简要说明。
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的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①用典:“枯木期填海”用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但心中依然执着此念,表现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
或:“青山望断河”,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就是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诗人明知极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却仍不死心,决不放弃这样的愿望,把深沉的怀乡情愫写得哀切感人。
②比喻:三、四两句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
【赏析】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抒发了无法回到祖国和家乡的悲痛。
本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而又恰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全诗隔句用韵,音节和谐,对于表现哀痛之思,不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