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_庾信、王褒与南北文风的交融(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二 第八讲

中国古代文学二
合肥师范学院 2014年函授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七章 庾yǔ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阅读作品
庾信《奉和山池》《拟咏怀》(寻思万 户侯)《重别周尚书》 王褒《关山月》《渡河北》
第一节 北朝文化和文学
北魏末至北齐,出现了号称“北地三 才”的温子升、邢邵、魏收。 庾信、王褒由南入北,给北朝诗坛带 来了转机。 庾信的成就最高,是集南北朝诗歌成 就之大成的一位大家。
庾信深受唐人的推崇。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 横。”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 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南方清绮文风极盛,北方文学崇尚的是质 朴的气质。 文学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影响南北文化实力 悬殊的基本因素。 庾信“穷南北之胜”。
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的生平
庾信(513~581),字子山。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前期在南朝度过,是一位宫廷文学侍臣。 侯景之乱为他后期写作《哀江南赋》提供 了很多形象素材。 后期屈仕西魏、北周 ,“虽位望通显”, 但“常有乡关之思” 。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借一个流落胡地、心系汉朝的和蕃女 子的幽怨,比喻自己久居异地,不得 南归的隐恨、苦闷。 情感真挚深沉,语言精巧,对仗工整, 善于用典。
一些赠友或写景的五言小诗,总流露出 感伤离乱和怀念故国的悲痛感情。如 《寄徐陵》、《寄王琳》、《重别周尚 书》。 虽体制短小,但感情含蕴深厚,诗的格 调已接近唐人的绝句。
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 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 开君万里书。
庾信诗歌的特点
(1)内容丰富,感情深沉真挚。 (2)善于用典,讲究辞采、音韵、对仗; 抒情淋漓尽致,笔调劲健苍凉。 (3)初步融合南北文化和诗风,是一位继 往开来的作家。既有南朝的细腻、秀丽, 又有北朝的雄浑、劲健,开拓和丰富了审 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 准备。
合肥师范学院 2014年函授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七章 庾yǔ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阅读作品
庾信《奉和山池》《拟咏怀》(寻思万 户侯)《重别周尚书》 王褒《关山月》《渡河北》
第一节 北朝文化和文学
北魏末至北齐,出现了号称“北地三 才”的温子升、邢邵、魏收。 庾信、王褒由南入北,给北朝诗坛带 来了转机。 庾信的成就最高,是集南北朝诗歌成 就之大成的一位大家。
庾信深受唐人的推崇。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 横。”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 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南方清绮文风极盛,北方文学崇尚的是质 朴的气质。 文学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影响南北文化实力 悬殊的基本因素。 庾信“穷南北之胜”。
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的生平
庾信(513~581),字子山。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前期在南朝度过,是一位宫廷文学侍臣。 侯景之乱为他后期写作《哀江南赋》提供 了很多形象素材。 后期屈仕西魏、北周 ,“虽位望通显”, 但“常有乡关之思” 。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借一个流落胡地、心系汉朝的和蕃女 子的幽怨,比喻自己久居异地,不得 南归的隐恨、苦闷。 情感真挚深沉,语言精巧,对仗工整, 善于用典。
一些赠友或写景的五言小诗,总流露出 感伤离乱和怀念故国的悲痛感情。如 《寄徐陵》、《寄王琳》、《重别周尚 书》。 虽体制短小,但感情含蕴深厚,诗的格 调已接近唐人的绝句。
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 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 开君万里书。
庾信诗歌的特点
(1)内容丰富,感情深沉真挚。 (2)善于用典,讲究辞采、音韵、对仗; 抒情淋漓尽致,笔调劲健苍凉。 (3)初步融合南北文化和诗风,是一位继 往开来的作家。既有南朝的细腻、秀丽, 又有北朝的雄浑、劲健,开拓和丰富了审 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 准备。
培训_课件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00)

拔)。渡辽本自有将军,寒风萧萧生水纹
(二句意思是边塞自有那渡辽将军镇守,可是,战争阴 云压境而来,报警的烽火惊动了宫廷。此时,只好送亲
人出征,在那“寒风萧萧”的水边分别)。妾惊甘 泉(宫殿名,东汉时烽火及甘泉宫)足烽火,君
自从将军出细柳(咸阳西南),荡子空床难 独守(言“荡子”随将军远去,思妇空床独守)。 盘龙明镜饷秦嘉(饷,赐自。用汉代秦嘉与妻徐 淑两地相思、寄镜与徐淑故事),辟恶生香寄韩 寿(用晋代贾充女贾午与韩寿相恋,偷奇香相赠的故
魏收颇有文采,工于诗赋。其赋作已 佚,而存世的诗篇多仿效南朝风格, 如《挟琴歌》:
春风宛转(回旋)入曲房,兼送小苑 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筯(喻眼泪) 下成行。
2.西魏文坛概 况西魏时期,宇文泰重视经世致用,
有感于“自有晋之季,文章竞为浮华, 遂成风俗”,对绮靡的文风很不满, 想凭借政治势力加以改变。苏绰因此 建议在文学创作中“务存质朴”(《周 书·王褒庾信传论》)。宇文泰于是命令 苏绰模仿《尚书》体创作《大诰》, 以此作为文体的典范,“欲革其弊” (《周书·苏绰传》)。宇文泰托古改制,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和梁、 陈作品相同,但诗境阔大,情调苍 凉,又具有北地特色。
二、南北文风的交 融1.南北文风的区
别 由于南北朝长期分裂,导致南 方和北方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 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 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的不同,造 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 别。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 各自不同的特色:南方清绮,北方
用于时事上,而文风清绮的则用于歌颂赞扬上,这
就是南北二地词人优劣的比较)。”
初唐的卢照邻也论及南北的不同:“北 方重浊,独卢黄门(思道)往往高飞;南国
2.南北文风交融的途 径 南北文风的交融,简单地说,就
(二句意思是边塞自有那渡辽将军镇守,可是,战争阴 云压境而来,报警的烽火惊动了宫廷。此时,只好送亲
人出征,在那“寒风萧萧”的水边分别)。妾惊甘 泉(宫殿名,东汉时烽火及甘泉宫)足烽火,君
自从将军出细柳(咸阳西南),荡子空床难 独守(言“荡子”随将军远去,思妇空床独守)。 盘龙明镜饷秦嘉(饷,赐自。用汉代秦嘉与妻徐 淑两地相思、寄镜与徐淑故事),辟恶生香寄韩 寿(用晋代贾充女贾午与韩寿相恋,偷奇香相赠的故
魏收颇有文采,工于诗赋。其赋作已 佚,而存世的诗篇多仿效南朝风格, 如《挟琴歌》:
春风宛转(回旋)入曲房,兼送小苑 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筯(喻眼泪) 下成行。
2.西魏文坛概 况西魏时期,宇文泰重视经世致用,
有感于“自有晋之季,文章竞为浮华, 遂成风俗”,对绮靡的文风很不满, 想凭借政治势力加以改变。苏绰因此 建议在文学创作中“务存质朴”(《周 书·王褒庾信传论》)。宇文泰于是命令 苏绰模仿《尚书》体创作《大诰》, 以此作为文体的典范,“欲革其弊” (《周书·苏绰传》)。宇文泰托古改制,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和梁、 陈作品相同,但诗境阔大,情调苍 凉,又具有北地特色。
二、南北文风的交 融1.南北文风的区
别 由于南北朝长期分裂,导致南 方和北方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 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 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的不同,造 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 别。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 各自不同的特色:南方清绮,北方
用于时事上,而文风清绮的则用于歌颂赞扬上,这
就是南北二地词人优劣的比较)。”
初唐的卢照邻也论及南北的不同:“北 方重浊,独卢黄门(思道)往往高飞;南国
2.南北文风交融的途 径 南北文风的交融,简单地说,就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定稿)

二、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一、左思《咏史》诗
1、左思《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2、左思《咏史》诗的内容 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3、左思《咏史》诗的评价和影响 锺嵘《诗品》卷一:‚晋记室左思诗, 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
第一节 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
一、时代特征 (一)社会特征:乱世
文人心态
普遍感受到生命脆弱,命 运多舛,祸福无常
文学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 逸主题
文学风貌
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 或绮丽华靡
(二)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士族或世族,指高门大族 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高 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徵,而实以家学及 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夫士族之 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 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 文学现象: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 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 文人心理:强调宗族观念和伦理关系 文学主题:寒士不平,炫耀门第、 追叙祖德
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
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 古,有建安风骨。‛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太康诗风
指以陆、潘为代表的两晋诗风。他们以才华 自负、驰骋文思,在诗歌方面,重视拟古, 追求形式技巧,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 术风貌——繁缛。
第三,四言、五言皆擅长
二、曹丕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_图文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主讲人:訾希坤
第一节 北朝文学
• 一、北朝文学概说
• 1、北朝文学背景
• 太武帝统一北方后,政局趋于安定,经济有所恢 复和发展。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 阳后,推行汉化,中原文化得以沿续。
• 2、太和之后文坛的复兴 • 《隋书•文学传序》云:“暨永明、天监之际,太
三、庾信的诗歌创作
• 1、前期作品 • 《奉和山池》
•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 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 《 舞媚娘 》
•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 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 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拟咏怀》其十一
•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怨歌行
•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 卷四 《 法云寺 》 条如下一节:
•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 于廊者。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负 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 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性蹶倒伤裸。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 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 《 法云寺 》 写河间王元琛的歌女朝云:
• 有俾朝云,善吹篪,能为 《 团扇 歌》 《垄上声》。琛为秦州刺史, 诸羌叛,屡讨之不降;乃令朝云假为 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之,悉皆 流涕, 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 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 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主讲人:訾希坤
第一节 北朝文学
• 一、北朝文学概说
• 1、北朝文学背景
• 太武帝统一北方后,政局趋于安定,经济有所恢 复和发展。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 阳后,推行汉化,中原文化得以沿续。
• 2、太和之后文坛的复兴 • 《隋书•文学传序》云:“暨永明、天监之际,太
三、庾信的诗歌创作
• 1、前期作品 • 《奉和山池》
•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 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 《 舞媚娘 》
•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 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 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拟咏怀》其十一
•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怨歌行
•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 卷四 《 法云寺 》 条如下一节:
•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 于廊者。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负 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 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性蹶倒伤裸。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 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 《 法云寺 》 写河间王元琛的歌女朝云:
• 有俾朝云,善吹篪,能为 《 团扇 歌》 《垄上声》。琛为秦州刺史, 诸羌叛,屡讨之不降;乃令朝云假为 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之,悉皆 流涕, 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 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 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一、庾信前后期作品的内容、风格
1.徐庾体: 2.前期作品:风格绮艳流丽、思想轻浅单薄
注重对声律词藻的探求。 3.后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切的情感, 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成熟。
二、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 “穷南北之胜”的高度。 他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 并接受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开拓和丰 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做了必 要准备。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贞刚, 重乎气质。
一、“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魏收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趋新立异
二、西魏的文学观
去华存朴、师法上古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一、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人口流动的不平衡是南北文化实力悬殊的基
本因素。 二、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1.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 2.因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 人才,或因政治倾轧而逃奔敌国,造成的楚 才晋用。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人诗坛相对滞后。 在南北文化交流中,逐渐受到南朝诗风的 影响。庾信由南入北以后的诗歌创作,昭 示着南北诗风交融的新前景。
1
第一节 北朝文坛概况
↗ 东魏 → 北齐 五胡十六国 → 北 魏
(都平城,后都洛阳
(都邺)
↘ 西魏 → 北周
(都长安)
2
一、北魏文坛 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极度衰微。 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改革后开始复 苏,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后渐次繁 荣。 北魏文风的基本倾向是崇尚汉魏,也学 习南朝诗歌的风调。成就最高的是温子昇。
14
奉和山池
庾信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 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 舒。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 气,云归带雨徐。
15
(二)后期诗歌 1、思想内容:乡关之思 《周书》本传载,庾信‚虽位望通显, 常有乡关之思。‛ ① 感时伤变,魂牵故国。 ②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庾信哀故国之破亡,悲已身之屈节, 以一己之心灵,承受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 悲剧。
四十二岁(554)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长 安,不久仕西魏,又继仕北周。 出使被留屈仕北朝是庾信一生的分界 线,他历仕北朝二朝五帝,先后任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位高官显,但痛 念故国,在悲愤抑郁中度过了近三十个年 头,六十九岁卒于长安。
13
二、诗歌创作 (一)前期诗歌 庾信前期与其父庾肩吾,徐摛、徐陵父 子都是宫体诗的重要作家。‚文并绮艳, 世号‘徐庾体’焉。‛(《周书〃庾信 传》) 前期诗歌主要是陪驾,奉和、应制之作, 内容单薄,风格轻艳,适合宫廷趣味。艺 术上声律和谐、属对工巧,辞藻华丽,对 诗歌形式技巧的发展多有贡献。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人诗坛相对滞后。 在南北文化交流中,逐渐受到南朝诗风的 影响。庾信由南入北以后的诗歌创作,昭 示着南北诗风交融的新前景。
1
第一节 北朝文坛概况
↗ 东魏 → 北齐 五胡十六国 → 北 魏
(都平城,后都洛阳
(都邺)
↘ 西魏 → 北周
(都长安)
2
一、北魏文坛 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极度衰微。 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改革后开始复 苏,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后渐次繁 荣。 北魏文风的基本倾向是崇尚汉魏,也学 习南朝诗歌的风调。成就最高的是温子昇。
14
奉和山池
庾信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 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 舒。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 气,云归带雨徐。
15
(二)后期诗歌 1、思想内容:乡关之思 《周书》本传载,庾信‚虽位望通显, 常有乡关之思。‛ ① 感时伤变,魂牵故国。 ②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庾信哀故国之破亡,悲已身之屈节, 以一己之心灵,承受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 悲剧。
四十二岁(554)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长 安,不久仕西魏,又继仕北周。 出使被留屈仕北朝是庾信一生的分界 线,他历仕北朝二朝五帝,先后任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位高官显,但痛 念故国,在悲愤抑郁中度过了近三十个年 头,六十九岁卒于长安。
13
二、诗歌创作 (一)前期诗歌 庾信前期与其父庾肩吾,徐摛、徐陵父 子都是宫体诗的重要作家。‚文并绮艳, 世号‘徐庾体’焉。‛(《周书〃庾信 传》) 前期诗歌主要是陪驾,奉和、应制之作, 内容单薄,风格轻艳,适合宫廷趣味。艺 术上声律和谐、属对工巧,辞藻华丽,对 诗歌形式技巧的发展多有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六、曹操的散文 曹操的散文散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 现了曹操的思想和人格。曹操的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便常带感 情。
曹丕
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 文帝。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曹植 一、曹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他一生的经 历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个贵公子。后期受曹丕父子打击限 制,在恐惧和痛苦之中度日,郁郁而终。
曹植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前期创作,多表现其宏伟抱负 及游宴生活,兼及记时伤乱,往往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后期作品多抒 发内心忧惧苦闷,深沉而凄婉。 二、曹植的诗歌 曹植的诗众体兼擅,尤其在两个方面有突出成就: 一是乐府诗。这些作品有的用旧题或旧曲另作新辞,如《薤露行》、 《陌上桑》、《平陵东》、《怨歌行》《浮萍篇》等;有的则离开旧题 或旧曲自拟新辞,如《远游篇》、《驱车篇》、《名都篇》、《白马 篇》等。
阮籍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在表面上,他率性而行,不拘礼法。但 他又极为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他对司马氏极为厌恶,但又不公开得 罪,常借醉酒避开麻烦,在实在避不开时,也违心屈从。因此,内心极 为痛苦。 三、阮籍的诗歌 1、浓重的忧惧和苦闷。 《咏怀》中有不少作品暗示了现实环境的丑恶和残酷,从不同角度表现 世态人情以及身处其间的苦闷焦虑。在阮籍的笔下,世路险恶,人情浇 薄,在名利物欲的驱动下,亲友反目,骨肉成仇。这种情况正是当时的 黑暗政治局面下腐败世风的写照。 3、感慨生命短暂,思考人生出路 4.对奉行礼法纲纪的儒家人物,阮籍也予以否定。 在此基础上,他描写了自己的生活理想。
曹丕
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 文帝。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曹植 一、曹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他一生的经 历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个贵公子。后期受曹丕父子打击限 制,在恐惧和痛苦之中度日,郁郁而终。
曹植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前期创作,多表现其宏伟抱负 及游宴生活,兼及记时伤乱,往往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后期作品多抒 发内心忧惧苦闷,深沉而凄婉。 二、曹植的诗歌 曹植的诗众体兼擅,尤其在两个方面有突出成就: 一是乐府诗。这些作品有的用旧题或旧曲另作新辞,如《薤露行》、 《陌上桑》、《平陵东》、《怨歌行》《浮萍篇》等;有的则离开旧题 或旧曲自拟新辞,如《远游篇》、《驱车篇》、《名都篇》、《白马 篇》等。
阮籍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在表面上,他率性而行,不拘礼法。但 他又极为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他对司马氏极为厌恶,但又不公开得 罪,常借醉酒避开麻烦,在实在避不开时,也违心屈从。因此,内心极 为痛苦。 三、阮籍的诗歌 1、浓重的忧惧和苦闷。 《咏怀》中有不少作品暗示了现实环境的丑恶和残酷,从不同角度表现 世态人情以及身处其间的苦闷焦虑。在阮籍的笔下,世路险恶,人情浇 薄,在名利物欲的驱动下,亲友反目,骨肉成仇。这种情况正是当时的 黑暗政治局面下腐败世风的写照。 3、感慨生命短暂,思考人生出路 4.对奉行礼法纲纪的儒家人物,阮籍也予以否定。 在此基础上,他描写了自己的生活理想。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3、鲍照: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 籍上党,后迁于东海。
“元嘉三大家” “家世贫贱”,“负锸下农”(《谢秣陵令
表》)
刘义庆 鲍参军 《鲍参军集》。
鲍照的诗歌分成五言古体和乐府体二大类。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发唱惊挺, 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亦犹五色 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 烈也。”
2、曹丕:
(187—226)字子桓 诗歌: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 语言通俗流畅,感情委婉细致,清丽浅显 形式多样,四、五、六、七、杂言都有 《燕歌行》: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散文:《与吴质书》 《典论·论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 篇专门性的论著
3、曹植: (1)生平: 曹植(192—232)字子建 “建安之杰” “绣虎”
散文:《大人先生传》 铺排 辞采 对偶 单行散句交错其间
2、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人
。嵇中散 《嵇中散集》
“龙章凤姿”
《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康所著文论 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
《声无哀乐论》、《管蔡论》、《难自然好 学论》
《与山巨源绝交书》
影响:
南朝:隐士 唐:陶诗影响所及,范围不是很大 宋:陶渊明开始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 苏轼:“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
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与苏辙书》)
第五章 南朝诗文与民歌
一、刘宋诗文
《文心雕龙·明诗》: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 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 力以追新。
《美女篇》《吁嗟篇》《赠白马王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深刻感受着这种持续、浓重的忧愁对 内心的侵蚀与煎熬,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 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 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 他不能成为庄周,他无法忘怀业已沦亡的 故国,午夜梦回,目前的所作所为、所有 所得,就是自己所追寻、所梦想的吗?这 不是简单的功名的惆怅,而是一个人对生 存状态、生命价值与终极意义的扣问。永 远回不去的故国,才是忧愁永远无法消释 的根源所在。
二是羁旅之愁。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 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虽然他北迁以后得到的 “高官美宦,有逾旧国”(宇文逌《庾子山集 序》),但内心深处却深切思念着故国乡土, 有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之感(《拟咏怀》其 三),时常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 怨愤。责备自己的羁留为“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 薇”(《谨赠司寇淮南公》)。因此他的羁旅之恨 与忧生之嗟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以“涸鲋常思水, 惊飞每失林”(《拟咏怀》其一)的意象致概于个 人生存的软弱。倪璠作注解时借以发挥道:“子山 入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而 已。”(《注释庾集题辞》)可谓深契庾信后期文 学的精神特质。
“纤腰”二句,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这种
痛苦和忧伤,对故国的真挚深情表达得淋 漓尽致。由于离恨绵绵,自己容颜憔悴了。 “恨心”二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写出自己 从外形到内心的急遽变化,将故国之思抒 发得更加深沉,此处暗用《昭君辞应诏》 典。诗末二句为第三层:运用两个神话传 说来抒发自己南归无望的悲凉情绪,与开 头照应,构成一个充满亡国之痛与幽怨之 情的和谐乐章。
由于萧纲等人力主新变,影响所及,促使当时的创 作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 道路。庾信前期的创作,在这方面颇有贡献,已具 有“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 情。如《乌夜啼》: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 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jù 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这首诗七言八句,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 律诗的平仄。再如《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 诗的体制,不但篇幅变长以便铺叙,而且配 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 他早期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
(2)庾信的诗歌。
庾信是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的诗人,其诗今存 320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为后期作品。 (1)前期作品内容。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少。 由于庚信在前期完全是一位文学侍臣,因此,庾 信前期的诗文,他在梁时的作品,特别是19至 36岁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诗赋,主要是奉和、应 制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 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如《和咏舞》、 《奉和初秋》、《鸳鸯赋》等题,属于萧纲率领 周围文人同题共作的篇章。
五、六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重点却在“虽言”、“定自” 两个虚词: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 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 在轻飘飘的达观中自适其志的庄周。这是反用典故,表明 “愁”之无可消释。 七至十句写景,句式巧拙相间,且能投射诗人独有的心境。 景物无不含“愁”:“残月”细瘦孤 独,形如“初月”; “新秋”清冷忧伤,情似“旧秋”。不同时间维度中的具 象的“月”与抽象的“秋”,在诗人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 不同;朴拙的回环句式所强调的时间凝定之感,突现出 “愁”的深远弥漫。写出日复一日的无聊与绝望,看似简 单,其实精警非凡。“露泣”一联写景抒情,也是精美异 常。 可见诗人精切浑成的笔力。 夜露浓重,晶莹如珠,仿佛天在哭泣;流萤飘飞,无依无 傍,宛如点点细碎的火光。这两句兼用比喻与拟人写法, 刻画冷露与流萤两种初秋特有的典型景物,同时形象烘托 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繁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句式 工巧,与前两句恰成鲜明对比。
第七章 庾信、王 褒与南风北渐
一、教学内容: 北朝文学发展概况和庾信前后期的创作 二、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掌握北朝文学的概况; 2、了解掌握庾信前后期创作的变化以及后期集大成的创作 成就。 三、具体内容和要求: 1、北朝文学概况; 2、庾信生平及前期的创作; 3、庾信仕北后“故国乡关之思”的创作以及“集南北文学 之大成”的艺术成就。 4、《拟咏怀》二十七首、《哀江南赋》等作品介绍。 四、重点和难点: 1、庾信“故国乡关之思”的诗赋创作; 2、为什么说庾信是“南北文学的集大成者”? 3、怎样评价庾信其人?
(2)后期作品内容。 “乡关之思”成为庾信 后期作品的突出内容。 能真正能够代表庾信的 文学成就。 他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 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 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 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 也更为成熟。杜甫在 《戏为六绝句》中说: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 云健笔意纵横”;又在 《咏怀古迹》中评论其 “暮年诗赋动江关”。
《拟咏怀》其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这是一首感慨自己虽有才学,却于国无益,想学 庄子的旷达,又不能做到,所以忧愁无止。作者 的忧思,不只是仕途不达的失意之悲,更是不能 为国建勋的失志之恸,因而无法给自己留下排遣 或超脱的馀地。
第一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方政治上的对峙与分 裂,文学上南北分途发展,其差异就更为明显。 这一时期,南方文学一直比较繁荣,其清绮文 风也一直为北人所向慕。北方则由于一直是在 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文化较为落后,文学的发 展相对滞缓。有影响的作家相对较少,北魏时 的温子昇、由魏入齐邢邵以及同时的魏收,尽 管有“北地三才”之称,但创作也基本上以学 南为主。
他的代表作《拟咏怀》 二十七首。是将南朝文 学的修辞技巧,尤其是 声律,用典、骈偶等手 段和深沉真切的感情相 结合而形成的融合南北 文风的代表性作品。虽 非一时之作,但其主旨 则有相似处,大体围绕 自伤身世,思念和哀悼 梁代亡国的内容来展开。 而艺术上的俊逸劲健, 浑成苍凉,更是他晚年 诗风成熟的标志。
南北交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南北书籍的流通。在晋室南渡以后,北方经 十六国时期毁灭性的动荡,文化遭到严重的摧残, 图籍几乎丧失殆尽。南朝书籍流入北方,对北人 文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是南北方使者的互聘。伴随着双方外交使节的 互聘,双方在文学创作上也在不断地交流和学习 观摩,这对于南北文风的交融,也是具有重要影 响。 三是在对峙与战乱中,双方人才的流徙与迁转。 南北双方政治对峙,造成文士的流徙迁转,自然 也会对文风的交流起到一定的影响。。(4)《拟咏 Nhomakorabea》诗
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五言组诗的体 制,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 《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如其 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
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 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译文】
身处北国信息断绝,祖国的使者也不见到
【艺术表现要点】 一是诗歌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而消瘦憔悴、 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栩栩如生。感情强 烈激楚而又悲回婉转,风格苍凉老成而又清新绮 丽,诚所谓“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 新而不尖。”(《升庵诗话》)。 二是用典高妙。除末尾两句是明典外,其余李陵、 昭君两事均属暗典。同时用典又兼比喻,以古喻 今,以男女喻君臣,以神话喻俗事,丰富多样, 顺手拈来,无不自然贴切。 三是对仗匀称工整。全诗各联除七、八两句外, 都做到了词性、平仄以及句子结构上下相对。诗 歌确如杜甫所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 动江关。”
一、二句写“愁”之产生,起笔不凡,耐人寻味:自己一生 之中都在追求着、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 分,却忽然愁从中来。外在功业(“侯”)与内心情感 (“愁”)并置,表面看来,似乎令他忧愁的原因是诗歌中 通常慨叹的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事实并非如此,诗人的慨 叹也远非如此简单。庾信在西魏和北周先后官至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位望通显”(《周书•庾信传》),他的 忧愁,不是仕宦不达的失意之悲,而是不能为故国建功立业 的失志之恸。惟有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他在诗中为何无法 给自己留下排遣忧愁的余地,才能理解他午夜梦回、四顾茫 然、淹没在突如其来的忧愁之中的那种深刻、深沉的悲凉。 三、四句描写诗人“愁”中的所为所止:抚琴消忧,琴声 弥漫室内;举目观望,书卷堆满案头。对于中国古人来说, 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君子常御,不离其 身。在生命价值虚无的境遇之中,孤高的琴与寂寞的书,成 为诗人生命的依据。
2、主题思想:诗歌借一个流落胡地、心
念汉朝的女子,抒发了诗人长期羁留北国, 到老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思念故国的幽怨情 思。全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 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 国思乡感情之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 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 而又恰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隔句 用韵,音节和谐,对于表现哀痛之思,不 无好处。
第二节 庾信与王褒
一、庾信(513—581)字子 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 (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 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 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 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 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 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 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 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 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 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 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 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 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 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3)庾信后期作品的特色
“乡关之思”大致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亡国之痛。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 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庾信遭适亡国之变, 内心受到巨大震撼。“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 时无地行”(《代人伤往》其二),这种沧桑之 感,使他更深刻地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 间,如同 “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 无一物而不沉”(《拟连珠》其十九)。因此, 他在抒发个人的亡国之痛时,也能以悲悯的笔触, 反映人民的苦难,并归咎于当权者内部的倾轧与 荒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