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柳永风格赏析
《雨霖铃》柳永赏析(通用6篇)

《雨霖铃》柳永赏析(通用6篇)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
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
以下是《雨霖铃》柳永赏析,欢迎阅读。
《雨霖铃》柳永赏析篇1大凡词都不出情景两字。
善于写景的词人往往能借景以言情。
然而,要把一种抽象而不可捉摸的思绪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即以有形的文字来描绘无形的情愫,使之情景交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非高手实难达到。
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雨霖铃》,正是这样的佳篇。
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就进入了此种艺术境界。
它是作者在强烈的离情别意的驱使下,设想出来的一副冷落凄清的景象,着意渲染的一种无限怀人的气氛。
读之令人神观飞越。
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雨霖铃》一词也因这两名而传诵千古。
凡警策之句就其一句来看果然极妙,如放到整篇中去却更能显示它的神韵和魅力。
试读全词以深味之。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
词的内容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抒发一对离人的依依惜别的伤感。
它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所作的。
词人柳永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只有到晚年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一○三四的)才考上进士,那时年已近半百了。
可是仁途坎坷,并没得到重用。
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仕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
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
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沧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
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全词以别为中心层层敷陈。
上片写别离时的情景,下片设想别离后的凄清。
词中统共只出现了一个别字,但通篇一笔到底,无一处离开别意。
一开始作者就用了白描手法,抓住秋天的特色渲染出一种别离的气氛。
《雨霖铃》古诗赏析

《雨霖铃》古诗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译文]多情人自古就为离别忧伤,更何况在那深秋清冷的晚上。
[出典]北宋柳永《雨霖铃》注:1、柳永《雨霖铃》【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2、【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3、【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导语:《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雨霖铃柳永宋词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注释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暮霭:傍晚的云气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
柳永的雨霖铃鉴赏

柳永的雨霖铃鉴赏柳永的雨霖铃鉴赏柳永的雨霖铃全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精心刻画了情侣分别时留恋的情态及复杂微妙的心理,进而设想别后的孤独与思恋,深刻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永的雨霖铃鉴赏,欢迎阅读。
【柳永的雨霖铃鉴赏】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生的专业词人。
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曲唱词的人有着密切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的一生都是为写词而活着。
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
”(《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虽然绝对,确能概括出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的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
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艰苦;又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
《雨霖铃》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
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
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阕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
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
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魂的暮雨黄昏。
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情感,而又同时为下阕“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
“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
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
柳永《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柳永《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篇体现宋词高度成熟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1.词牌新颖:柳永在《雨霖铃》中创造了“西江月”词牌,使词的音乐性更彰显出来。
2.小杨生一角鲜明生动:柳永的创新之处在于他通过对小杨生角色的细腻刻画,将自己的思想倾向及时代的矛盾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清丽幽深的意境:柳永的词语优美,感情细腻,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刻画出细腻、清丽、幽深的意境。
4.悲壮的情感:《雨霖铃》虽然写的是秋夜雨中的景象,但其中的观念、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壮的情感,意境丰富而有深度。
总之,柳永《雨霖铃》中运用了新的词牌、创作了深刻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明清之际词的高度成熟,成为丰富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赏析宋词《雨霖铃》

赏析宋词《雨霖铃》
《雨霖铃》是宋代文学家柳永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我将从词的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1.内容方面:《雨霖铃》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词。
词人通过对离别时的天气、环境、离别者的情感和心情等方面的描绘,将离别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词中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烟波江上”等景象,为离别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2.艺术手法方面:《雨霖铃》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使得词句优美、富有韵律感。
同时,词人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离别的情感融入到了自然景象之中,使得词作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
3.情感表达方面:《雨霖铃》通过对离别情境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离别之情的深深眷恋和无奈。
词人通过对离别者的情感刻画,展现了离别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同时,词人还通过对离别者心境的描绘,传达了一种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总的来说,《雨霖铃》是一首描绘离别之情的杰作,词人通过对离别情境的描绘,展现了离别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传达了一种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柳永的《雨霖林》赏析

柳永的《雨霖林》赏析柳永的《雨霖林》赏雨霖铃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②都门帐饮无绪,③留恋处,④兰舟摧发。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⑦暮霭沈沈楚天阔。
⑧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⑩【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深厚的样子。
楚天:南天。
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品评】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
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雨霖铃》诗词赏析

《雨霖铃》诗词赏析《雨霖铃》是一首抒发离别之苦的词,其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柳永。
该词通过描述与情人的离别,展现了一种深沉、哀婉的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词的上阕首先通过描绘秋景来渲染离别的氛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词人以凄凉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为接下来的离别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接下来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三句,词人将目光转向离别的一幕,用简练的笔墨将矛盾和挣扎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下阕中,词人进一步深入到离别的情感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三句,词人借用古人的情感,表达出离别的痛苦,并且强调了秋天这一特定季节对离别的渲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则是对离别后情状的一种假设和猜想,展现出深深的留恋和不舍。
这首词的美在于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描绘出了人类普遍的情感——离别之苦。
柳永通过对秋天、长亭、骤雨、兰舟等典型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情人之间留恋和挣扎的细腻刻画,成功地展现了人类情感中深沉的一面。
整首词的结构严谨,意境深远,使读者在感受离别之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艺术功力。
此外,这首词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在词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被后来的许多诗人所借鉴。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欲寄采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就有着与《雨霖铃》相似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雨霖铃》是一首充满情感、意境深远的词。
它不仅展示了柳永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展现了他深沉、真挚的情感世界。
这首词的赏析是一个充满感性和理性的过程,让人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柳永风格赏析 导语: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 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雨霖 铃柳永风格赏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雨霖铃 北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柳永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风 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 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简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 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 作者将他离开京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依依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 凄 婉动人。
一、《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柳永(约 980-约 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少年 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曾放言“我不求人富贵,人 须求我文章。
”仁宗皇帝闻其言,说:“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你白 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
”遂落第。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 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
找寄托。
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配合,他完成了词从小令到慢词的发展与转变, 并且在词的内容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拓展, 同时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于安史 之乱时,避地蜀中,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 此曲。
同是羁旅、 离情等题材, 和唐五代词人相比, 柳词“尤工于羁旅行役” (清 陈振孙),他的词作更多地倾注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其代表作《雨霖铃》,就充 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全词以凄切婉转的笔调,描写了离别之情,感情在词中尽情 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 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 声情双绘, 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金曲”之一。
二、《雨霖铃》的艺术成就 上片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写别时之景,未写离别 之情,却先以自描的手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凄艳、愁惨的秋 景图画: 凄鸣的秋蝉、 暮色中骤雨后的长亭。
并巧妙地点出了离别的时间、 地点: 深秋, 傍晚, 都门外的长亭, 这是何等浓重的伤感的氛围与地点, “寒蝉凄切”, 既写出了秋气之摇落,时序之惊心,又使欣赏者马上联想起“燕翩翩其辞归兮, 蝉寂寞而无声”(宋玉《九辩》),“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咏蝉》)这类“悲秋”之句。
好的语言 往往如此:一方面,它以自己的写景作为促媒,以外界物侯之变化撩拨起读者的 层层感情涟漪; 另一方面, 它又向读者“释放”出经过漫长历史过程长期“积淀” 在词语 中的“能量”,以此来感召他们的生活经验 和艺术联想。
“寒蝉凄切”四字,使那凄楚哽咽的声声蝉嘶,形成整首别曲、整幅离图的 悲哀的“基调”和黯淡的“底色”。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 或饯别送行。
“十里五里, 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
” (庾信 《哀 江南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 《菩萨蛮》)。
“长亭”在古代送别诗词 中不断出现,已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在本词中,词语本身 的象征意义(送行)和它的“历史积淀”又在双倍地发生着作用,不能不使读者 产生难以压抑的离愁别绪。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三句,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 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写出了情人的留恋与舟子催发的 矛盾,离别伤痛之情陡增。
“兰舟催发”,以直笔写出了时间之紧迫,柔情缠绵
的恋人此时也不得不相互分手、道别,因而更促使彼此间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 便道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直写情人离别之际的动人场景,感 情至此达到高潮。
这是令人黯然销魂、伤心欲绝的时刻。
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想 起“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诗句 。
而此处描写,则更为沉痛,更为感人。
全词词境也就此凝固、定格。
“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眼前景物突然一转,由实到虚,写出了去 路茫茫、道路修远、一程远似一程的未知旅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叹从来离别之可哀:“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下“更那堪”句,更推进一层,言已 之当秋而悲离,离情更甚于常时。
衬托手法的采用使它更凸现、更为动人。
“今 宵酒醒何处”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境况,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 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一切景 语皆情语”, 试想昨日还在“都门帐饮”、 “执手相看”, 可今朝醒来, 只见“晓 风残月”唯有一钩残月斜挂在天边, 如今独在旅舟之上见柳, 怎不惹满怀离思? “此去经年”四句, 更是推想自己离别之后经年的孤寂寥落, 悲苦之情己溢言表。
想当初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 年, 纵有良辰好景, 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 只能徒增烦恼。
以“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之句归纳全词, 犹如奔马收缰, 有住而不住之势; 又如众流归海, 有尽而未尽之致。
全词感情也因此喷薄而出,余情无穷,无味不尽。
上下两片相比,各有特点。
上片以写景为主,情生于景,情融于景,并为下 片感情的直抒作铺垫。
下片以抒情为主,以虚设之景抒别离之情,化景为情,而 悠悠离情则作为主线上下贯穿。
读罢全词,人们无不为这对情人一掬同情之泪, 更不禁为柳永精彩的描写而拍案叫绝。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
词人善于把 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 把离情别绪的感受, 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 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
同时又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 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宣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极力描摹了一对恋 人之间难分难舍的离情,让人读来畅快淋漓,婉约细腻,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