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论文
美学概论论文

美学概论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学概念的介绍和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观点的分析,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首先,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然后,分析了美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接下来,论述了美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以及它们在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本文探讨了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的学科,对于人类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不仅关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还关注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介绍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观点,深入探讨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1. 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关注美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美的定义。
此后,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涉及到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美的价值等问题。
2. 美学的定义和相关学科美学是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的学科,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评判和解读。
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相比,美学关注的是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以及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体验。
3. 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在美学领域中,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被认为是两个核心概念。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观赏艺术品或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它涉及到感觉、感知、情感和思维等多个层面。
审美价值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涉及到作品的美感、创意、技巧和表现等方面。
4. 美学在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美学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欣赏和批评上。
艺术家通过运用美学原理和技巧创作出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作品。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通过审美经验来感受艺术家的创意和情感表达。
美学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美食、时尚、建筑等,帮助人们提升生活质量。
5. 美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在当代社会,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首先,美学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帮助人们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大学 美学概论 结课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美学概论期末作业我心中的美一说到美,大家立马都会有一种感觉,某某比较美,比较漂亮。
其实,我们所说的美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外表上的外在美。
而其实,美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
美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
外在美,它包括外表美和仪表美。
内在美则是指人的心灵美、人格美、精神美、包括思想、品德、学识、修养等,它同样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提高。
要展现美的人生,首先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如果说外在美是人的静态物质的形象外观,动态美是人的动态物质活动的感性现实,那么内在美则是前两者的心理基础和内在依据。
曾经问过我的一个朋友,问他什么是美?是不是长的漂亮就叫美,长的不漂亮就叫不美?他说他是这样理解美的:“外在美是一种美,但是还有一种更重要内在美,如果完美是一百分的话,那外在美占40分,内在美占60分。
”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想望。
我门不可能选择自己的性别,因为上天已经给你安排好了一切。
我们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外貌,高矮胖瘦。
可以这么说外在美是天生的,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而内在美却是你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努力而来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人人都会说,也都知道说:“内在美”比“外在美”好.可是如果你面临选择,必须从中选一时,你是否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内在美”呢?我想我还要选内在美.我个人认为人应该具有内在美。
只是追求外表华丽而内心空虚的人是可悲的。
整天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习惯享受,计较个人得失,贪污腐败,行贿受贿,任人唯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人是可耻的;即使他的容貌英俊美丽,也难以掩盖心灵的丑恶,逃不脱正义的指责。
如果喜欢美,那就要拿出实际的行动来,用知识武装头脑,以“八荣八耻”为准绳,做一个心灵美,外表也美的人吧!我觉得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美,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等心理文化素质的具体体现,我觉得内在美最重要,外表是天生的,它能代表什么呢?最多说明你的基因组合的还不错。
大学生美学论文

大学生美学论文大学生美学论文美学是对美的研究与探索,它涉及到人类感性与理性的交织,穿越人类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认为是一门深邃而复杂的学科。
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群,有着无限的美学想象空间和实践创意,他们如何理解与应用美学理论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一、美学概述美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最初被定义为“标准、规格和评价美的学问”,而后又演变成为对于“美、艺术、审美情趣和意象的哲学研究”。
美学讨论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创作原则、审美标准,另外也提出了美的分类、艺术作品的构成等问题。
从种类来说,可以分为艺术美学、自然美学、伦理美学和批评美学等。
二、大学生美学思考1、认识美学理论的重要性大学生依据自身的课程和生活经验,可以通过对于美学概念的探索,了解人类对于美的看法。
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应用美学理论解析和深入研究当代的文化现象和艺术作品。
比方说,在观赏电影或者听音乐等艺术领域时,利用所学的美学理论,深入挖掘其细节和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价值。
2、创意实践中的美学应用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创作来验证美学理论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设计作品时,颜色、比例、形状等都与美学紧密相连。
此外,漫画、平面设计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尝试运用美学理论,探索艺术创作领域中的各类美学创新。
3、对于文化语境的理解和重塑美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本质和形式也会受制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大学生可以通过美学理论对于文化语境进行解读和重塑。
比如,对于西方经典艺术的研究,可以结合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和历史演变等因素,探索出更多的人类美学精髓和文化内涵。
三、结语以往人们对于美学的了解往往是因为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受,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应用美学理论早已跨越了艺术领域,扩大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必须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美的认识和应用,建立自己的美学观和审美标准。
美学论文范文

美学论文范文摘要,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代艺术在审美观念、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关键词,美学;当代艺术;审美观念;艺术形式;美学价值。
一、引言。
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认识。
在当代社会,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与美学的关系更加密切。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艺术在审美观念、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二、当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在当代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对于艺术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而当代艺术则更加强调对于审美经验的拓展和反思。
例如,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并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美感,而是通过引发观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来实现审美价值。
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当代艺术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当代艺术的艺术形式。
当代艺术的艺术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前卫性的特点。
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中依然存在,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数字艺术等。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
这种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当代艺术的美学价值。
当代艺术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上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传统的美学价值强调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而当代艺术则更加注重对于美的多重解读和理解。
例如,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并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美感,而是通过引发观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来实现审美价值。
这种美学价值的变化,使得当代艺术呈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五、结论。
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艺术在审美观念、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为美学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路。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对于当代艺术和美学的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
美学原理论文-最新范文

美学原理论文篇一:美学原理论文《美学概论》读书报告一,电影之美电影技术是在物理学、光学、化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在巴黎第一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墙》、《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园丁浇水》等,虽然这些影片的内容十分简单,但却使人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活动人物,使人们大为惊叹。
可见电影的历史也就刚过百年,是一门最年轻的艺术。
它从黑白默片(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由于电影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能以银幕形象广泛地反映生活,吸引观众,它又是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的艺术。
正如列宁所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
电影之所以是最最重要的,首先就在于它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审美娱乐和教育;其次,电影是最接近生活、反映生活的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语言联结成统一体。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视觉形象。
电影中的视觉形象不是静止的,而是富有动作性的,是不断运动着的。
电影一定要求有戏剧冲突,电影故事一定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戏剧法则。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电影是近似戏剧的。
但电影又不是戏剧。
戏剧由于受舞台的限制,它反映生活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不自由的;电影由于不受舞台的限制和时间、空间的约束,反映生活则比戏剧自由得多、广阔得多。
电影是通过一个一个的镜头来反映生活。
这种镜头可以是特写,可以是全景,可以是事物发展的一瞬间,可以是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等,这就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美的表现力。
镜头的推、拉、摇以及“化入”、“化出”等具体运用,使电影极其细微地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更富有感人魅力。
如一个成功的特写镜头,可以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把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来,再加以巧妙的烘托和明朗而有力的动作,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这是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所无法比拟的。
1、简述奥斯卡奖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
美学概论论文

我所理解的美学概论内容摘要:审美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活动,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也就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
本文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形态来分析作者对审美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只是站在一个人们普遍所处的深度去看待,上升到美学这一概念,又该怎么理解它呢?作为当代大学生又该怎么看待美学,认识美学呢?当我走入尹老师的课堂以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关于美,关于人生的态度,也关于身上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我的思想走出了一个深潭,走入了一片新的田野。
威·布来克说:“富有生机就是美”。
无论我坐在这个课堂里听课,还是当我走出教室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都始终记得这句话。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
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
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
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我们在阅读《呼啸山庄》时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又应该怎么看待美,树立怎么样的美学观点呢?审美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活动,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也就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
俞伯牙于荒野鼓琴,钟子期似樵夫却闻之谓“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曰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欧阳修似醉翁却观之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曰美;斯水之神名曰甄姬,魏文帝似得之谓“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曰美。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关键词:强烈推荐,美学,范例,原理,精选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简介: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创作视域下,当代建筑已演化成一种抽象的隐喻符号,并藉由其兼具信息、交流、叙事、批判与多元化的媒介新属性,进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引发一场以媒介符号为审美主体的"图形学转向".以下是五篇美学原理论文,希望你阅读后对美学原理更加了解。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内容: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创作视域下,当代建筑已演化成一种抽象的隐喻符号,并藉由其兼具信息、交流、叙事、批判与多元化的媒介新属性,进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引发一场以媒介符号为审美主体的"图形学转向".以下是五篇美学原理论文,希望你阅读后对美学原理更加了解。
范文一论文题目:基于梵高美学原理的城市道路铺装设计摘要:美国着名作家欧文▪斯通先生编撰的《梵高传》,主要撰写了梵高的传奇一生。
该书对于梵高的前期、中期以及中后期的艺术创作背景、身边的人物关系做了详细的介绍。
从该书中可以看出梵高对艺术的执着、热爱,画作中充斥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崇拜,最后也说明了艺术应该更多地关心现实问题,服务于人,造福于社会。
通过阅读《梵高传》,了解熟悉梵高的一生,解剖他的画作内涵,从而指导环境设计。
关键词:《梵高传》;艺术;自然崇拜;服务社会;从小,梵高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就不陌生,应该说对于所有学生都不陌生,他是历史教科书里"印象派"的典型代表画家之一。
我们提起梵高,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他的《向日葵》《星空》以及他割掉一只耳朵的自画像。
当时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梵高传》这本讲述梵高传奇一生的人物传记,一直到现在,这本书看完已经有段时间了,这本书让我对设计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想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梵高。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早年,他并没有显示出很多的艺术天分,而是一直在打杂,直到27岁,才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生涯,仅仅十年,他就创作了将近两千多幅画作。
美学论文_0

美学论文篇一:美学小论文题目:什么事是美学?基于你已经形成的理解,加以必要的思考和梳理,尽可能充分地描述一下自己沉思的过程和业已形成的结论。
答:以我之拙见,我认为要回答什么是美学。
首先,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美。
美的范围非常广泛,小到花鸟鱼虫之美,大到日月星空之美。
更有广义上的社会、人性之美。
美食人类周围世界重要的构成。
,“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美是一种人类对感官的感受。
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有了这样的审美感受。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
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
如今,对于美的渴望,现代人更是乐此不疲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时尚。
然而对于一个领域的探究,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
美学就是这样一个由古至今都在不断探索发现的科学领域。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事物的审视,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是人类对实现对世界感性直观的领悟和本体把握的现实载体,审美是一种最具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基本人类形态。
人类对美的感性直观与反思萌发了人类最初的求知寄托与心灵表达。
学习美学,可以让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从原来对事物区分的空洞无知、肤浅乏味,到后来对事物内在深层涵义的提炼和领悟,有很大的帮助。
篇二:美学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思想摘要:“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在社会中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一点深刻影响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本文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希望可以为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美学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很好体现,这既是中国古代建筑融于自然、体现自然之美的例证,也表现中国古代人们尊重自然、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选修了一门课,影视音乐鉴赏,说实在还是满欣赏那个老师的,很多片子虽只惊鸿点水般一掠放过,可却总能让我有所感念……比如这部滚滚红尘。
直到结尾最后五分钟,我才猛然想起自己是看过这个片子的,不知是那个电视台,恰恰好的就给我看了个结尾,林青霞望着那个憔悴的男人远去,虽然当时在她的眼前就有另一个男人,为她留下,温温吞吞的模样,一直对着她说没事的没事的我们一起等他回来。
于是她活了下来,唇角微微带着自嘲的神情,只那一双瞳仁里,却分明的盈满了痛憾。
我始终觉得台湾电影是有着一种印记的,经历过一段时期殖民文化的台湾人,骨子里有一种沉默的隐忍。
文化的传承,是多么微妙的东西,候孝贤,李安,蔡明亮,缓慢的长镜头摇曳着,并不煽情,却总有着突如其来的痛楚。
不过说来滚滚红尘却不同于那样的台湾电影——这个片子是煽情的,直白的浓冽的煽情,仿若那一方红巾下缠绵的情愫,无限哀怨无尽爱怜,嫣红的颜色在梦中缓缓弥漫,湿湿暧昧,不觉间浸润一生。
那个时代的中国是一片红尘滚滚的乱世,而在她们那些人的身上,又分明烙印着上一个时代最后的矜持和风华。
是最矛盾的一群人,徘徊在文字与现实的旧梦之中,枝头的白玉兰沾了血,韶华,韶华,离开了家庭之后,压抑太久的天性,竟舒展出那样的自由恣肆,骄傲爬上了眼角眉梢,却终究在见到那个人之后低下来,低下来,低到了尘埃里,却开出欢喜的花。
一双洁白莹润的足,她依托在他的鞋上,倚着黄昏,缓缓的起舞,小小的天台,仿若乱世孤岛,轻轻踮起足尖,让一点颓靡的胭脂,抹出最后的漫天嫣红。
不得不赞叹林青霞的美,面目栩然依然是琼瑶片女主角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素白,眉眼里却分明浸染着骄傲和固执,看她的眼睛,才明白这世间真有人当得起那种形容,所谓一泓烟水里润湿的棋子呵,似近而远,似是而非。
张曼玉的表演有些似《青蛇》里的味道,天真无邪的样子,但雨夜里她来看望韶华的那一场戏,“良心被狗吃了,”抱着韶华的月凤笑啊笑,笑得那眉头微微拧了起来,一双总是阳光般明媚的眼,缓缓氤氲出水气朦胧。
笑着哭泣总是张曼玉最美的神色,每次看到这里,都会忍不住戚戚然。
韶华和月凤,两个一样可爱的女孩子,深深浅浅的笑,彼此都是聪慧的女子,虽然个性不同,却难得能够相知。
悲欢岁月,友情珍重,当她们和章能才一起走在早春的树林里,笑声回荡风中,幸福印映在眉梢眼角,那个男人,只希冀他们如果能一起晚生二十年——是的,他的爱是软弱的,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痛楚和离别成全了他们爱,有些感情,注定要苦难深重,寂寞无声。
韶华这样的女子,对于感情,可以付出很多,也必定要求更多,那些枯黄寂寞的少年时代里默默疯长的情感,如同枝头的白玉兰,饱满到了极处,只有用鲜血来实现最后的绽放。
章能才说,你没有披肩,我没有灵魂,确实,这个片子处处流露着刻意的煽情,但就这种直白浓烈的表达,也未尝不惊心动魄。
感想有些多,不想写成影片纲要,谁知不知不觉就写得如此杂乱了。
苦笑。
也记得自己最初听到滚滚红尘的时候,在妈妈的旧磁带里,闲暇的下午趴着听,一盘一盘放过去之后,却独独听到了这一首,还记得那是罗大佑和陈淑桦合唱的版本,幽凉的声音宛如夜色里的流水,那个时候的我多大?刚上初中吧……差不多就是那个年纪,找不到歌词,就反复听着听着把词记下来,学着唱,年少不知,并不懂得词里的意思,只觉得凄凉,那种错过不能挽留的心情,任何年纪,任何人都可以感受。
再一次想起这个歌却是高中时候,中午休息间歇,那个时候很喜欢和舒舒她们在教室里唱歌,有一次偶然就唱起了这首,我们温柔的班主任老师听到了,就微笑着让我们再唱一遍,再唱一遍,再唱一遍。
是那个时候恍然明白,这样的歌中,或许还寄托着一些人的青春记忆吧。
曲阑斜写《客途秋恨》的时候说到,缘和孽都是由歌而生。
心下戚然。
一首歌曲可以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而每次当滚滚红尘的调子幽幽响起,又有几人,可以透过那些烟尘往事的影子,看见各自寂寞离别的青春。
嗯,单就《滚滚红尘》这首歌,我听过三个版本,罗大佑版,陈淑桦版,合唱版。
自我生起,罗大佑似乎就已经是一个怀旧的符号了。
他的歌,总让我有一种听不到尽头的感觉……比起别的歌手,他的演绎常常让人觉得凄厉,比如这首歌,这个版本,就仿佛要哭出来一般,不忍多听。
陈淑桦的版本则是静默的慢板情歌,正如之前所描述的,幽凉的声音宛如月下流水,疏疏淡淡,说不清是天真还是沧桑的多情。
至于两人合唱的版本,笑,那是我最初听到的版本,也是最初打动我的版本,但现在那些磁带都已经损耗严重到不能听了,虽然我习惯统统都留着,可是也不得不说,我已经很多年再没有听到。
想来想去,贴歌,还是用陈淑桦的版本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