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作业2
西昌学院第二期《美学概论》答案

美学概论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您的答题情况:用时:31分31秒得分:0.00分时间:2023-10-26 17:38:09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第1题: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参考答案】: C第2题: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B、《理想国》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美学》【参考答案】: A第3题: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
A、直觉性B、情感性C、逻辑性D、社会性【参考答案】: A第4题: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参考答案】: A第5题: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A、德谟克利特B、休谟C、博克D、康德【参考答案】: D第6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参考答案】: B第7题: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B、维柯《新科学》C、鲍姆加登《美学》D、黑格尔《美学》【参考答案】: D第8题: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C、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参考答案】: C第9题: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A、王国维B、蔡元培C、鲁迅D、毛泽东【参考答案】: B第10题: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参考答案】: D第11题: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美学概论复习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一一、填空题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
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美学概论》习题全版本

《美学概论》习题全版本1康德的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判断力批判》的上卷。
2第一部涉及美感经验形态划分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3文献记录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开始思考美的。
4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是行壮、色彩、声音。
5中国画多以写意为主,“神似”重于“形似”。
6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8从总体来看,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
9劳动美具体体现为劳动环境的美、劳动过程的美、劳动产品的美。
10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是意蕴、意境、典型。
11 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12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意识。
13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
14研究美学所需要的最基本方法是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法、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心里学的方法。
15西方悲剧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名词解释:建筑艺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形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为特点,为标准,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艺术。
典型:在艺术作品中,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显示的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科学实验以及人的衣食住行、交际往来等各方面。
现实美: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它遍布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美感经验: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美学概论》平时作业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25分,共100分)1、经人类实践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答:这种景物凝聚着人的劳动,经常作用于人们的感性和理性,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如春天生机蓬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绿色的山林,雪白的羊群。
民歌中写道:“麦田好似万丈锦,锄头就是绣花针,公社姑娘手艺巧,绣得麦苗根根青。
”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在论述这类自然美时说:“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们的壮观。
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
2、么是美感的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答:所谓审美差异,是指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修养的人们, 由于受特定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因为经济地位的差别而分属不同的阶级。
审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 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不同阶级的个体,审美趣味、审美标准也就存有差异。
关于阶级差异还有着复杂性的一面。
首先,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审美意识的接受。
其次,审美的阶级差异在平常情况下表现得比较隐晦,阶级矛盾激化时才会显得十分强烈。
另外,这种差异性在美的不同形态中的表现也有程度的不同。
人类的审美意识是历史的产物,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表现在审美活动中, 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时代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审美的时代差异。
造成时代差异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生产方式的时代差异对审美意识的决定作用。
其次,社会意识中其他因素对审美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
这便产生了审美意识的民族性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不能随意改变和加以忽视的。
审美的民族性差异,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造成审美的民族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社会生活的民族差异决定了审美的民族差异。
第二,传统文化心理在审美中积淀的不同造成了审美的民族差异。
(完整版)美学概论

(完整版)美学概论《美学概论》作业题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第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1、人与世界有哪些关系?2、怎样理解审美现象的丰富性?3、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有几个层次的关系?第二节审美的历史性1、说说“美”和“艺术”概念在中外的演变情况。
2、理解审美历史性有何重要意义?第三节美学学科的诞生1、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怎样?2、鲍姆加登是如何定义美学的?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第一节美学发展简明线索1、理一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简明线索。
2、谈谈20中国美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1、归纳一下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情况。
2、今天文明应该怎样确立美学研究对象。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1、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美学?3、为什么说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主客关系中实践、生存与语言关系各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什么是非理想性生存?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1、审美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审美活动中,感性经验有什么变化?3、审美活动中主体怎样?第二节审美与人生1、如何理解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2、为什么说美是一种人生境界?3、本编特别突出了“生存”与“实践”概念,你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审美中有何重要意义?第二编审美活动论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1、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不同表现在哪里?2、审美需要的特点是什么?答:(1)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从根本上说,审美需要作为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
《美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 1750 年, 德国哲学家_鲍姆嘉通_的《_美学》正式出版, 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_知、_情、_意三个部分。
2.美的理论观念可以概括为_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_、_美不在现象, 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_、_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或美是生活三个范式。
3.美感的发展经历了_不自觉到自觉_、_实用到审美_、_简单到复杂_、_狭窄到广阔_、_粗略肤浅到细致深入_的过程。
4.艺术中的崇高的典型形式有宏伟、规模大、巍峨。
5.艺术类型的两翼是艺术种类与艺术风格。
6.从具体的审美实践来看, 审美活动方式的三种类型为日常式审美、鉴赏式审美和研究式审美三种。
7、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的美育思想体系。
8、梁启超所提出的变革文学的三个口号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9、在现代中国美学的形成过程中以朱光潜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开创了美学史学科的研究。
10、美的一对基本表现形态是崇高和优美。
二、名词解释1.门类美学答: 门类美学是各类艺术美学特征和其他新领域的拓展。
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影视、商品、环境、科技、饮食等美学。
2.摹仿论答: 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基于理性本质寓于感性现象之中的哲学观点, 即通过描写个别事物来反映普遍性的“可然律或必然率”;基于没是比率匀称这一观点, 也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形式规律的重要性, 提出了戏剧创作中的“单一完整”的统一性原则。
3.接受美学答: 狭义地说, 是一种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 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措辞, 就是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消费”。
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是动态的, 是一个流淌着的过程。
4.创造想象答: 创造想象是对再造想象的突破。
虽然仍需要以以往的知觉经验为基础, 但却是人的创造力的一种发挥, 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显现, 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美学概论》练习题集

《美学概论》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
A. 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B. 审美现象及其本质规律C. 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观D. 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2.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著名论断?( )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黑格尔D. 康德3.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这一概念强调的是( )。
A. 艺术作品的形式美B.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C. 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D. 艺术作品所营造的超越具象的想象空间4.下列哪项不属于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A. 哲学思辨法B. 科学实验法C. 历史考察法D. 心理分析法5.“审美判断”这一概念主要关注的是( )。
A. 审美对象的客观属性B. 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C. 审美活动的社会功能D. 审美价值的普遍标准6.下列哪部作品被视为现代主义美学的代表作之一?( )A.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B. 梵高的《星夜》C.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D.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7.美学中的“崇高”范畴,通常与哪种情感相联系?( )A. 愉悦B. 悲悯C. 敬畏D. 厌恶8.下列哪位美学家提出了“生活即艺术”的观点?( )A. 朱光潜B. 王国维C. 蔡元培D. 刘半农9.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形成了多种流派,其中“美在主客观统一”的观点属于( )。
A. 客观论B. 主观论C. 相对论D. 实践论10.下列哪项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A. 感知B. 想象C. 理解D. 记忆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方面。
2.在古希腊美学中,______提出了“美即和谐”的观点,强调美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3.中国传统美学中,“______”是评价艺术作品高低的重要标准,它体现了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远意蕴。
20秋《美学》作业2(含答案96分)

20秋《美学》作业2交卷时间:2020-12-15 15:22:54一、单选题1.(4分)真正的审美实现有待于()积极的创造性地参与才能完成。
• A. 作者• B. 读者• C. 艺术品• D. 思想纠错得分:4知识点:2.3 审美活动的诞生2.(4分)技术是()产生的,它导致后来的技术化生产。
• A. 理性认识活动• B. 感性认识活动• C. 思维• D. 劳动纠错得分:4知识点:2.3 审美活动的诞生3.(4分)我们把审美活动的赋形形式,看作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借用了()的说法。
• A. 苏珊·朗格• B. 柏格森• C. 克莱夫·贝尔• D. 恩斯特·卡西尔纠错得分:4知识点:2.3 审美活动的诞生4.(4分)作为审美活动的直觉活动就是事物或对象()。
• A. 缺失地被呈现• B. 完美地被呈现• C. 简单地被呈现• D. 复杂地被呈现纠错得分:4知识点:2.3 审美活动的诞生5.(4分)审美活动在基本层面上是形象的创造和符号的创造,是()• A. 物质的形式• B. 诗意的形式• C. 想象的形式• D. 生活的形式纠错得分:4知识点:2.3 审美活动的诞生6.(4分)原始初民的巫术世界的符号形式,可分为狭义的巫术符号、神话、语言和()四个类型。
• A. 艺术• B. 图腾• C. 舞蹈• D. 文化纠错得分:4知识点:2.1 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7.(4分)审美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其本性是()。
• A. 求真的活动• B. 求善的活动• C. 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D.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纠错得分:4知识点:2.3 审美活动的诞生8.(4分)在原始巫术世界中,星星不只是星星,而是有生命力的神的存在;树木不只是树木,而是树的精灵的住所;雷声不只是雷声,而是雷神的咆哮……所有这些都表明,巫术将()。
• A. 事物拟人化了• B. 世界象征化了• C. 世界变成了神的世界• D. 世界变成了人的世界纠错得分:4知识点:2.1 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9.(4分)审美活动在总体特征上又可称为()• A. 表现活动• B. 创造活动• C. 诗性言说• D. 无功利活动纠错得分:4知识点:2.3 审美活动的诞生10.(4分)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是唯一进行()的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0107300101 14金融工程2班鲍莺
1.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
美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对个别事物作审美判断和经验描述,而在于在各种美的事物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
美的现象的复杂性,美有三种形态:自然形态的美、物质产品的美、观念形态的美;美有三个须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美有两个构成部分;内容美和形式美。
正因为美的现象复杂,要从中概括出美的共同的本质和特征就不容易。
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看法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从精神世界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为绝对观念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一类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去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根源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性特征和属性,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则从物质世界探讨美的本质。
其美学思想主要在《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以及《政治学》等著作中。
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里面,暗含着一种艺术起源的思想,即艺术也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起源有两个原因:“模仿”和“音调感、节奏感”。
艺术起源于模仿的思想,在美学史上影响极大,后来被概括为“模仿说”,成为西方美学史上几千年不变的信条。
而“音调感、节奏感”的思想,至今没有引起关注。
“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
“假如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所模仿的对象,那么我们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模仿的作品,而是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
”这里说的“模仿艺术”指的是造型艺术,即绘画、雕刻等。
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起源理论还是一种多元论。
事实上正是如此,各门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和各个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形成的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文化特征、宗教信仰等,决定了人类艺术的起源不可能是由一个因素决定的。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起源多元论的思想,具有天才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事物和人工制品,都是由于四种原因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又把最高因称为“神”。
最高因(神)是一切事物运动追求达到的最后结果和最高目标,也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本法则,同时,它本身也完美无缺,也是至高无上的善。
因为善本身就是完美,所以事物内在的这种善的动因,实质上也是美的动因。
因此,自然事物都有美与善的趋向,它们的生长过程,就是美与善的显现过程。
因此,说到底,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
整个自然界显得异常和谐、完整,像是一个万能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艺术品。
它的存在,就是美的法则的证明。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他说:“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不能美。
”美就是“整一性”。
“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性”。
“整一性”是艺术作品的标志:“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同时,他还指出,悲剧、史诗等叙事性艺术作品“整一性”的内在根据还是“可然律、必然律”。
“整一性”是个体中一种统一的运动,它以内在的有机性而使个体具有丰富而又一致的性质和特征。
从事物的最高因来说,这种“整一性”的根源来自于最高的善。
因此,“整一性”既有感性的形式特征,又具有精神的、理性的根源。
这种美,与外在形式相关,也与精神和理念相通。
亚里士多德承认艺术所摹拟的东西的真实性,从而肯定它的认识的意义;他承认艺术作品有陶冶性情的作用,从而肯定它的教育的意义;他承认美的事物给人以快感的享受,从而肯定它的审美的意义。
他认为美的本质不能离开具体的美的事物,这就使得具体的研究艺术的法则成为可能和必要。
他认为艺术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要反映出一般的规律和法则,这就把艺术提高到哲学认识的高度了。
2.柏拉图之问对西方美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西方文化史、思想史上柏拉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他极端贬抑的现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也认为:“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第一篇有系统地讨论美的著作,这篇对话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柏拉图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什么是美”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哲学的回答。
“美是理式”的影响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柏拉图的理式存在于彼岸世界或者天国之中,然而我们仍然能在他的理式论中找到积极的内容。
柏拉图的理式论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长久而广泛的影响,柏拉图思考问题的方式使美学成为美的哲学。
柏拉图提出“什么是美”的问题,他把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区分开来。
他想寻求一种普遍因素,由于它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虽然很多人对柏拉图的答案不满意,但是两千多年来美学家们步柏拉图的后尘,苦苦思索着这种普遍因素:它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内容的还是形式的?这些都是哲学性很强的问题。
所以,柏拉图的提问是从哲学角度的提问。
同时,柏拉图的回答也是哲学的回答。
因为柏拉图是依据他的哲学体系来回答美的问题的,他的答案和他的哲学体系密切相关。
我们已经说过,按照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可以见到的、易朽的物质,另一种是不可以见到的、永恒的理式。
各种美的现象属于前者,美的理式属于后者。
柏拉图的美学学说是他的哲学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
各种哲学体系都会对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自己的答案。
由于美学和哲学的这种关系,所以西方美学史上最著名的四位美学家,即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德国的康德、黑格尔都首先是哲学家,而不是艺术理论家。
柏拉图的理式论使他的美学成为一种本体论。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学说。
在柏拉图那里,美和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
美在理式,理式是惟一真实的存在,为一切世界所自出。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美学也是一种本体论美学。
他们的数指事物的结构,是本体论的;而数的和谐是美,所以,数又是审美的。
如果说柏拉图的本体论美学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本体论美学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这种区分表现为: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来说,宇宙是自在的;而对于柏拉图来说,宇宙成为一种社会存在,因为他的理式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生成模式。
在柏拉图那里,美的对象是分等级的。
它们逐渐上升的梯级是:一个形体的美、全体形体的美、心灵和行为制度的美、知识学问的美,最高的梯级是理式的美。
美的等级取决于存在的等级,而存在等级的高低又取决于距离物质的远近。
柏拉图的这种本体论美学、美的等级以及美的等级取决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看法,对罗马新柏拉图主义的首领普洛丁和中世纪基督教美学最重要的代表奥古斯丁都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柏拉图路线”贯穿于整个西方美学史。
柏拉图的理式论也对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了柏拉图学园,柏拉图甚至被当做神来供奉。
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参加了学园的活动。
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利用柏拉图的理式论证典型的客观性与美的普遍标准。
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大半把“理式”理解为“理想”。
这个时期的许多诗人和美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柏拉图主义者和新柏拉图主义者,其中最明显的是德国的赫尔德、席勒和英国的雪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