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本科)
美学概论美学导论

1956年美学大讨论
主观派:吕荧、高尔太; 客观派:蔡仪; 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 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派:李泽厚。
返回
第三节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
返回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1、联系:(1)美学曾长期从属于哲学,是哲学 的一个分支;(2)哲学以主客观世界作为它的对 象,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 般规律的科学。它为美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础,对美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而美学研究的成 果又反过来丰富哲学的内容; 2、区别:美学要研究美的具体形态、范畴及其审 美特征、美感的心理过程和组合方式、美的欣赏和 创造、美育等内容,这都超出了哲学的范围。
返回
鲍姆嘉通创立美学学科
知(理性认识) 心 理 活 动 意(道德活动) 逻辑学 伦理学 哲 学
情(感性认识)
美学(感性认识的科学、审美学 )
结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返回
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论争; 中国当代美学界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
种观点 ; 结论。
返回
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论争
返回
“自下而上”的方法
这是一种归纳的、经验的方法,首先用观 察和心理实验的方法大量收集各种审美经 验材料,然后用自下而上归纳的方法总结 出普遍性的法则(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 分析为主)。培根称之为“蜜蜂从众花中采 取甜汁酿蜜式”的认识方法。代表:费希 纳、里普斯、布洛以及精神分析美学、自 然主义美学、语义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 美学等。
返回
美学思想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

美学概论(大二上)题型:一、填空题10题(14分)二、名词解释5/6题选4题(20分)三、简答题4/5题选3题(36分)四、论述题3选1 (30分)一、填空题1、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的本义是感觉或感性认识,英文通常写为Aesthetics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2、《判断力批判》作者:康德3、王国维:引进西方美学术语分析《红楼梦》和中国古典诗词;《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中国第一个提议设立“美学”课程的人4、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口号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大力倡导美育,并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5、康德、黑格尔是德国人康德《判断力批判》(讨论审美心理哲学):审美判断批判,目的论判断批判黑格尔《美学》→讨论艺术哲学6、中国:刘勰《文心雕龙》、王国维《人间词话》、蔡元培《美育的宗教》(美育代替宗教)、朱光潜《诗论》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8、陆机《文赋》9、第一个翻译美学:中江兆民被称为东方卢梭的日本人中江兆民1883年将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王国维1902年将日文美学引入中国10、美学是一门感受学11、朗吉努斯:最早提出“崇高”1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美育之父”13、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在理论上论述了丑作为特殊的审美类型的意义。
14、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15、宗白华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16、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17、《考工记》是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二、名词解释1、审美距离: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审美活动中的心理距离,既不是指客观世界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也不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时间上的距离,而是指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从心理上与对象保持适度距离感,超越实用功利态度,实现审美态度,强化审美效果。
美学概论 简本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从美到美学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
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但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
西方文化在美的学科化问题上的漫长历史演化归纳为简要之点,基本上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从哲学的角度,二是从主体心理的角度,三是从艺术的角度。
哲学的角度就是运用现象——本质这种思考方式,去思考美的本质,再用美的本质来解释各种美的现象。
这一方式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正式提出的,成为影响西方美学成型的一个重要模式:本质——现象。
从主体心理的角度看,美的出现是与一个感受美的主体相关的,只有联系到这个主体,美才能得到解释,美从主体的知情意结构中得到基本定位,又进一步在情感和感性中具体定位,正是这种定位成为影响西方美学成型的另一个重要模式:主体——客体。
从艺术的角度看,客观世界之美和主体感受之美,都本质地体现在艺术上。
艺术作为美的典型,内含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类型和历史展开则体现了美的历史和类型展开。
从而,把握住了艺术,也就把握住了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
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成为影响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它的方法论基础是:一般——典型。
第二节美学:西方与非西方的不同表述方式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是广义的美。
世界美学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大阶段:一是从四万年前仪式和艺术的出现到六千年前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出现的原始时代。
二是从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开始的五大文明(埃及、两河、印度河、中国夏商周、前玛雅文明)到公元前700年至前200年的轴心时代的神庙文化时期,以宗教和艺术来表现。
大学美学概论期末总结

大学美学概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美学是研究美、研究艺术的哲学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对于我们认识美和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篇期末总结将对我在大学美学概论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思考,重点包括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理论与经典美学思想、艺术哲学与审美哲学等方面。
二、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研究的是美和艺术。
但是,美的概念并不容易准确定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会对美的理解产生影响。
有人将美归因于客观属性,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也有人将美归于主观感受,认为美是个体的体验。
事实上,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客合一的关系,既依赖于作品本身的特征,也依赖于观赏者的主观感受。
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艺术和审美。
艺术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艺术创作可以产生美的体验。
而审美则是指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的定义、艺术创造过程、艺术表现形式等。
三、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理念”和“模仿”的概念。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是对理念的模仿,通过艺术可以超越现实,达到真实的境界。
西方美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启蒙时代。
启蒙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将美学置于实证科学的研究范畴之中,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主张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他的美学理论影响了后来的美学研究。
现代美学的发展主要包括形式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等。
形式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形式的完美和独特性。
表现主义美学关注艺术对情感和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
存在主义美学认为艺术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反思和表现。
符号学美学则将艺术视为符号系统,关注艺术作品的符号意义和解读。
美学概论

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二)
3、美感的丰富与发展
A、美感的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原来对人来说一些疏远的、可怕 的自然现象,如荒芜人烟的大漠、波涛汹涌的海洋、冰封雪盖的极地、 惊心动魄的火山爆发,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B、审美感受的细化和深入:从比德到畅神显示了美感的深入好纯粹;20世 纪的反传统倾向,既刷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也提高了人们 的审美能力。 C、美感的差异性和共性:美感的时代性,不同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生活 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取向,不同的审美感受; 美感的民族性,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尤其是艺术的民族性,使得这个 世界的审美活动丰富多彩;美感的个体性,先天的生理素质、神经类型、 气质禀赋各不相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职业习惯、审美 活动的形形色色,造成个人的审美感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美感的共性 ,a人同此心,心同此理;b、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某种 普遍性、共同性、延续性;c、形式美具有共同性。
美的本质(二)
3、劳动创造美:
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自然按照人际所到的自然、认识的自然、有所改造的自然、 人造自然、人体自身的自然等次序,按照其人化的不同水平进入人的观照范围, 成为人的精神把握的对象,进而成为美的事物。 B、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通过劳 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发展了感官的特长:概括性(理论家)、联系性 (通感)、情感性(情感舒展与投射)、创造性(远距离欣赏) C、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主体通过劳动把本质力量投射、确证在对象中, 客体在劳动中不断唤醒着“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在劳动中直观自身。
第一章 美论
美论:是对美学“元范畴”的研究,即美的事物美之为
大一美学概论期末总结

大一美学概论期末总结导言美学概论是大一学生艺术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本课程旨在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对美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受益于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情讨论。
在期末总结中,我将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美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追溯到18世纪,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缪尔提出并建立起来。
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美的概念、美感心理、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等方面。
在学习中,我们探讨了美的定义问题、主体美感心理的多样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与变化等多个方面。
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美的概念与形式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代美的对象,也可以表示美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在美学中,我们学习了多种美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美”到康德的“主客观美”,从形式美到功能美、内在美、外在美等,每个定义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论证。
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建筑环境、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标准。
三、艺术与美学艺术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创造性的表现形式,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达情感、思想和观念。
在美学中,我们学习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与表现方式,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每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效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提高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艺术还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艺术家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四、美学与实践美学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美。
在美学概论的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参观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艺术场所,亲身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美学概论

美学的内容,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 和门类美学。 美学理论是美学的基本原理部分,是美学的 核心。教材《美学概论》以美学理论为主要内容。
(二) 教材各章节重点、难点提示
几点说明
1)按教材的顺序逐章提示。 2)每章以思考题的形式进行,把内容分解成有针 对性的问题,避免泛泛而谈,也利于复习。 3)如果教材对某一问题论述集中、明了的,一般 不列具体提要,提要也仅是思考的角度和方向。 4)不要把提示的问题当考试题,学习不要仅局限 于提示的内容,提示应在全面学习教材的背景下 思考。 5)问题和发展。
提要:(要求理清粗线条) (1)美学思想的积累是美学学科发 展的基础。 (2)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 个学科逐渐现成,并全面发展, 为通的《美学》正式 出版,标志着美学独立学科的确立。 (4)德国古典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 学的发展。 (5)马克思主义产生对美学研究的意义。 (6)现代西方美学的特点。 (7)我本科段属于选修 课,通过学习这门课,要求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 原理和观点,了解美学史和美学在艺术等门类中 的扩展。 本课程以董学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美学概论》(第一版)为教材。 美无处不在,因人而异,美学的许多问题 有着不同的看法,尚无定论,美学历程,是学习美 学的背景,它对学好基本原理有很大帮助。教材 对中、外美学史有粗线条的罗列。 门类美学是各类艺术美学特征和其他新领域 的拓展。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雕 塑、影视、商品、环境、科技、饮食等美学。教 材中各类艺术美学特征的内容较集中,其余较少。
一、课程介绍
美学——简单地说,就是人类思索美的理 论体系。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科学, 既古老,又年轻。因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观 念和最初的美学思想,几乎与人类的起源一样古 老,这门学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奴隶社 会。但,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 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美的人。(要 求从主体自身的自然“人化”分析) (3)总结。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主讲人:吴兴明
说明:本课程为大学本科中文等文科专业美学的基础课,要求掌握美学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美学思辨能力。
内容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美学学科概述(1——3周)
第一讲美学学科形态的历史(前学科形态、独立分化)
第二讲美学学科形态的历史(玄学形态、科学美学、20世纪美学状况)
第三讲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部分美学本体论(4——8周)
第四讲美的本质论、美的字源学含义与学科性含义
第五讲美的本质论考察(客观论、主观论)
第六讲美的本质论考察(主客统一论、实践派美学观)
第七讲人的存在与美的追求(存在论视野与人的存在结构分析)
第八讲美的追求与存在裂缝的弥合
第三部分美学范畴论(9——12周)
第九讲美学范畴概说与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界定
第十讲伦理悲剧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
第十一讲社会悲剧观(马克思)
第十二讲本体悲剧观(叔本华、萨特等)
第四部分美感论(13——15周)
第十三讲康德对审美判断的分析
第十四讲审美态度与人生
第十五章审美态度理论
第五部分美学与社会理论(16——18周)
第十六讲批判理论与审美主义(批判理论的价值论设)
第十七讲美学批判分析
第十七讲美学视野的解体与审美现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经人类实践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
答: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这种景物凝聚着人的劳动,经常作用于人们的感性和理性,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自然指天空、大海、原始森林等等,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生活发生联系。
如春天生机蓬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绿色的山林,雪白的羊群。
民歌中写道:“麦田好似万丈锦,锄头就是绣花针,公社姑娘手艺巧,绣得麦苗根根青。
”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在论述这类自然美时说:“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们的壮观。
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
2、什么是美感的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
答: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1、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
这是因为美是客观的真实的,凡是符合客观的真实的美的反映,这种美感形式都是正确的,是有客观社会内容和客观的标准的。
2、美感的个性:即美感的差异性。
首先表现为阶级的差异;其次表现为世界观和审美理想的差异;再次表现为审美趣味的差异;最后,美感在一定程度上还与个人的心境、情绪有关。
3、两者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 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 所以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产物。
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
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Asthetik”(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此,美学思想不再是哲学、伦理学、宗教、艺术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成为一门有着专门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
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在中国,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当时,一批资产阶级学者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把介绍西方美学思想同研究中国传统文艺和美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并直接把西方美学思想独立为一门学科后的新名称“美学”为借鉴,写出了具有中国近代思想特色的美学著作。
4、押韵是不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为什么?
答:1、韵律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是古体诗。
2、在《声律启蒙》中有对平仄,韵律的详细说明与示例。
但是随着白话文的推广,现代诗歌的兴起,在韵律上的讲究也没有过去那样必须.也就是说,近体诗,自由体,比较随便。
但是如果在韵律上多下功夫,能够让诗歌读起来更容易上口,感觉更加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