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六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三、意境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韵味无穷的效果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把握主要人物及其言论):柏拉图(“美是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普洛丁(“美的分有说”)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和博克(美是属于物体的某种属性):经验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㈠哲学的方法1.哲学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高的学科,它研究世界观和认识论;2.哲学可以为美学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建立和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系统。

㈡逻辑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1.逻辑学的方法美学问题的研究、美学体系的建构等,离不开哲学的逻辑的分析方法。

2. 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审美活动与符号学、语言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

㈢心理学的方法审美活动的特性㈠个体性;㈡感性:㈢自由的愉悦性:审美发生的理论概述:审美发生理论,就是研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该学说是关于审美发生问题的最早出现的理论,认为审美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摹仿。

生物本能说;霍布斯和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该学说认为人类审美起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

游戏说;(审美发生理论的三种传统学说):席勒、斯宾塞该学说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人的本质:一方面是指人类特有的承担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它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一要使得人适应环境和自然的要求,二又通过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的要求。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另一方面是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从属于一定社会形式,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

2.艺术丑: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

(这里的“丑”,实际上是一种不规则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险怪的美。

)3.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

4.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对对象世界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经验等,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的产物。

5.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

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醒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联系比较曲折。

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6.形式美: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是指事物的属性在合乎规律时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来源于生活实践。

7.单纯齐一:或者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

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齐一是一种整齐美,就各个局部所结成的整体看仍是属整齐的美,给人秩序感,条理感,节奏感。

8.调和对比: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相并列,使人感到融和、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

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关于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

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

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

(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2P12-14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洛克:“白板说”古典美学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从关系上讲,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黑格尔:艺术的三类型或三阶段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终结者和集大成者著名论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也属于认识论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居在语言所筑的家中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界限语言构建了我们的智慧、眼界伽达默尔: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美学概论复习一、选择题1、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柏拉图《大希庇阿斯》。

※柏拉图名言:美是难的。

※《美学词典》说柏拉图是“哲学美学的创立者”。

2、美学作为学科是谁提出的:[德]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美学》,成为“美学之父”。

※鲍氏关于美的定义的核心内容: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3、艺术的主要功能:审美、娱乐消遣、认识作用、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多元功能。

4、西方第一个提出崇高的人:[古罗马]朗吉努斯《论崇高》。

※柏克和康德的理论是西方崇高理论的核心。

5、直觉说的代表:克罗齐,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6、无意识的代表: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表层)、前意识(中层)、无意识(潜意识)。

7、集体无意识的代表:荣格※“我们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是指有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

8、距离说的代表:布洛9、“美在主观”代表人物:吕荧,高尔泰※“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10、“美在客观”代表人物:蔡仪※美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

美在事物自身的性质,在于事物的典型性。

(与苏联相同)11、“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李泽厚※美既是客观的,也是社会的,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12、“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代表人物:朱光潜※美既不完全在主观,也不完全在客观,而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3、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概括: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4、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概括:“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名词解释1、心理距离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学说,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理距离。

审美应该采取一种自觉地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是对象与人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一.美学学科的发展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P4)二.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张:(P13-14)①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这种主张认为,美学应该集中体现各种各样艺术活动中美的现象。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这种美学观点把美的现象局限于艺术范围,会令美学的深广意义受到极大限制,同时,它很难与一般的艺术理论区别开来。

②主张美学是研究现实和艺术中美的本质及美的规律的学科:突出特点,它认为有一个“美本身”存在,它把“美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划清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限,将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艺术之外的现实,及现实中的美和美的规律。

缺陷:“美本身”是否存在仍是一个疑问,即艺术与现实中是否存在“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

③主张美学就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认为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没有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也就没有美。

研究锁定在了“关系”上。

缺陷,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后起的,并不是本源,本源在于“审美活动”;其次它本身包含人与现实的二元划分,它预先设定了在审美活动中人与现实的分离。

这种二元论会将美学引向歧途。

④主张美学就是研究表现活动的学科:由意大利现代美学家克罗齐提出,将美学严格锁定在了“表现活动”的范围之内,与“表现活动”相关的就是直觉、幻想、表象、象征和语言--符号的表达形式。

这一主张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因为对审美现象来说,表现无疑是最实质性的方面。

用表现来涵盖美学的研究对象仍有些不妥,表现只是审美活动的一部分。

三.审美对象的复杂性:㈠美的现象是属于人的现象㈡审美经验是美的现象的唯一见证:(P16)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对象审美关系的那一刻,即人的审美经验中。

这句话的意识:①美的现象只出现在审美经验中,如果没有审美经验,我们就不能断定美的现象的所谓客观存在。

美学概论复习指导

美学概论复习指导

美学概论复习指导第一篇:美学概论复习指导(一)单选1、原始审美意识的特点:宗教性、装饰性、生活化。

2、美学学科的诞生:标志---1750年“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美学》第一卷的出版。

3、美学学科的界定:属于人文科学。

哲学与艺术美形态的统一:艺术是美学研究的基石,哲学是美学研究的方向。

4、审美的文化动力:民族文化对审美的影响、地域文化、不同历史时期文化。

5、艺术具体分类:视觉艺术(直观性、绘画);听觉艺术;视听综合艺术;想象艺术;6、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审美活动----人是审美关系的主体,人是审美价值的主体,人是审美对象的主导者;7、丑作为独立的审美形态存在:(第一部)卡尔·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1853年。

(二)名词解释1、异化:人是主体是目的,变成的工具和手段,变得非人了。

如科考对人的异化。

2、社会美:指存在于社会生活、社会事件中体现人类情感、理想和意志等生命意义的审美现象。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指各种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美,本质是人为的用感性的形式来体现人的生命意义、活力的艺术形象等。

5、形式美:指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6、丑:指一种不和谐,具有絮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虚假等特征。

A.丑作为美的否定面而存在,表现在美与丑相对并举;统一度对象具有美丑的双重性特征以及时代、名族、文化因素的影响。

B.丑作为独立的审美形态存在:(第一部)卡尔·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1853年;丑不存在美的范围内,艺术创作虽不可美化丑,但必须遵循美得一般规律来突出美的特征,艺术表现丑时,令人不快或讨厌的细节中的非本质的东西被消除了。

罗丹《欧米哀尔》、梵高《包扎耳朵的自画像》、戈雅《战争的灾难》。

7、荒诞:是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是属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范畴。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

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

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柏拉图)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

(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

(语言、事物、内心)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

(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

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一.本质——现象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 .从客体到主体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

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

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

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①起源的神话②诸神的神话③英雄神话2.“手艺”: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

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

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力量,是理性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5.巫术直观的意义(30页)6.神话运思的特征(37页)课后思考题:查阅一些原始艺术的资料,谈谈从原始巫术符号活动中诞生的原始艺术有什么特点第三章美感经验●1.美感经验: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在这一刻,你的整个生命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光所照彻,你的身心仿佛被凝结、聚集在这一瞬间状态之中,你仿佛被眼前的景象、形象所震慑、吸引,这使你暂时忘了此外的一切,既包括你的俗常生活和操劳,也包括利益的算计和得失的考虑,整个的凝神关注于此情此景之中,在那里流连往返。

2.美感经验的特征:①美感经验是一种快感。

a快感是美感经验的普遍特性,b美感经验的快感是非功利性的,c美感经验的快感的来源。

②美感经验是直觉的经验。

③美感经验的表现性。

④美感经验是一种自由的经验。

3.“美的现象”的“底线原则”:①“美的现象”是“属人的”,而不是物理的,自然的事实。

②美感经验是“美的现象”的唯一见证,“美”只是出现于美感经验之中。

没有美感经验之外的“美的客观存在”或“美本身”。

③“美的现象”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也不是审美活动的对象。

而是审美活动的创造。

4.“美”作为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形成的美感经验所凝结的关系性体验,“美”的特征:①“美”不是客观的、物理的或自然的事实。

②“美”也不是纯粹的主观意念。

③这个意义上的“美”的客观性,只能从人与对象关系的存在性本质上加以揭示。

也就是说,“美”的真正的客观性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客观性,而是存在意义上的客观性。

基于上述分析,“美”这个术语,从语义的使用上说,就既不能用于指称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属性,也不能用于指称一个纯粹主观的判断,而是一个关系性术语。

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形态◆1.美感经验的体验状态按其稳定的感性结构的特性,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和荒诞。

2.优美的美感经验,在感觉上是一种无功利而普遍令人愉快的、轻松地体验;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是一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抵触的或矛盾的关系;在审美主体心里活动的意识与无意识之关系上,优美感作为纯粹的感性活动,却是合乎理性的;在心理反应上是一种顺受反应,即我们的心理活动中没有与对象之间的对抗和矛盾,而是很快乐地接受对象,并在情感上与对象之间亲和、亲密;在美感经验的呈现形式上,则是“合规律性”的形式,既不违反自然形式,也不违反人的基本感性形式。

◆3.优美的特征:①和谐感②自由感③纯粹的形式感4.崇高的本质:①从形式上看,唤起崇高感的形式,则往往是巨大的、粗犷的、无限的,甚至是恐怖的;表现崇高的形式,则往往是扭曲的、变形的、象征的。

②从美感经验的过程来看,崇高感的心理过程,则体现为人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挣扎,体现为人的天然的感性尺度的不适用和被摧毁,由此导致了崇高感中最初的压迫感、渺小感和痛苦感。

③崇高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由起先的压迫、恐怖和痛苦,唤起理性的无限、想象力的无限和生命力的超绝,而导致生命体验的升华的感觉和体验。

◆5.悲剧的类型:①第一种悲剧是古希腊时期的“命运悲剧”。

②第二种悲剧是“性格悲剧”。

③第三种悲剧是“存在悲剧”。

◆6.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类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7.审美的丑:就是非理性的,禀赋着强力意志的主体,把属于自己的非理性的、非道德的、恶魔般的意志力量直接表现出来,实现于非自然的、变形的、扭曲的或抽象的形式之中,其目的不是为了克服它们或转化它们,而是就在这非理性意志的表现中获得陶醉的愉悦。

●8.荒诞: 是一种丧失了意义的人的存在的单纯呈现活动所达成的体验,这种呈现只是为了呈现,因此,它具有纯粹的游戏性质即它不再是为了意义,为了更高的目的而呈现,而是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单纯呈现活动。

第五章作为“存在性境域的呈现”的审美活动◆1.人类活动的类型:直觉活动(审美活动)、认知判断活动、道德活动、生产(经济)活动。

◆2.审美活动的本性:①是人自身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②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审美活动的特征。

③审美活动的独立原则。

第六章作为显现的符号形式◆1.恩斯特﹒卡西尔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出了一个系统的“符号形式的哲学”。

在1940年出版的《人论》中,把人定义为符号活动的动物。

◆2.克莱尔﹒贝尔认为,美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3.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自身凝聚、孕育而成的显现形式。

4.作为显现的“介质”的类型方式:体积呈现(石头呈现、身体呈现、木头呈现等)声音呈现、光呈现、色呈现、自语呈现、线条呈现等。

5.显现形式的组织样式:空间样式、时间样式、语言样式。

6.时间样式的经典的表现,就是音乐的形式。

●7.什么是空间样式?空间样式就是符号形式的构成和展开采用的空间展开的样式,并且把一切属于在时间中展开的东西都压缩在空间范围内来实现。

8.审美活动的空间组织样式,在雕刻、绘画、建筑中居于支配性地位。

◆9.显现形式的组织原则:“多样统一原则”、“格式塔原则”、“气韵生动原则”。

10.格式塔原则,又称作完形形式原则,它是由20世纪的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来的。

韦特墨﹒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第七章作为意义生成事件的艺术活动◆1.克罗齐说: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2.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美学”认为,艺术是人的无意识世界躲过理性的检查,偷偷实现自己快乐原则的表现。

◆3.作为显现的艺术活动的展开环节:①赋形②保存③交付4.艺术:就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把艺术家、艺术品和艺术观赏者三个方面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场域”。

5.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向澄明显现的形式凝聚的形成过程。

6.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一般人工制品之间有三个方面的差异:①艺术品归属于纯然的显现领域,它们源自显现,为了显现,并存在显现之中。

但一般的人工制品蕴涵的显现层面是被其使用价值所遮蔽和掩盖的,它们不是纯粹为了显现,而是为了使用。

②艺术品是一种显现的、纯粹的、自由的形式的“介质”刻画,并且就作为这种纯粹的、自由的形式而存在或客观化于其显现的“介质’之中。

③艺术品作为显现的、纯粹的、自由的形式,它们的存在方式归属于流传,在历史流传中,它们作为显现的本性不会被消耗掉,而是在流传中不断地被解读,并在解读中“增值”;但一般人工制品却在使用中被消耗,并在消耗中最终完结。

7.艺术品接受的特征:①创造性②开放性③历史性8.艺术品接受的历史过程;①第一个阶段是“观”:就是停留、逗留于艺术品面前,直接观审它,与作品建立直觉活动的关系。

②第二个阶段是“品”:就是在对作品有了一个直觉的了解后,去细心品读其中的奥妙、滋味,了解深藏在符号形式下面的更深一层的含义。

③第三个阶段“悟”:就是接受者将作品中的形式、所启示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生命经验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新的活的经验体,也就是在自己的欣赏中生成了具有自己生命的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即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所说的“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境界。

9.艺术品的接受过程的“视域融合”:我们把作品一极所具有的“有意味的形式”所包含的一切看作是一种“初始视域”,而把接受者所带入到作品的理解中的自己的生命经验看作是“现今视域”。

当作品一极与接受者一极之间发生了交互呈现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意味着作品的“初始视域”与接受者的“现今视域”之间的相互碰撞、冲突、激发和最终的融合。

这种“初始视域”与“现今视域”之间经过了相互碰撞、相互激励、相互修正并最终形成一个审美经验的统一体、形成读者的意义生成事件,就叫作“视域融合”。

课后思考题:在你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经验中,有没有哪部作品曾经改变过你自己。

写一篇体会文章。

(27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