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和苏轼词两首(已整理) -题目和答案

柳永和苏轼词两首(已整理) -题目和答案
柳永和苏轼词两首(已整理) -题目和答案

柳永词两首检测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3分,8题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差(cēn) 豪奢.(s hē) 暮蔼.(ǎi) 钓叟.莲娃(sǒu)

B.天堑.(qiàn) 吟.赏(yín) 都.会(dū) 重湖叠巘 (xiàn)

C.珠玑.(jī) 罗绮.(qǐ) 嬉.笑(xī) 因咽.废食(yē)

D.千骑.(jì) 羌.管(qiānɡ) 骤.雨(zhòu) 良辰.好景(chén)

2.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

B.嬉嬉钓叟莲娃钓叟:钓鱼的老翁

C.此去经年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多情的人。

3.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所含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

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

..夸

凤池:借代,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C.留恋处,兰舟

..催发

兰舟:借代。兰舟是木兰木做的船,对船的美称,这里代指舟子。

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清秋节:借代,用凄清的秋代指中秋节。

4.下面对词句的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此乃千古写景丽句。先总说湖外有湖,山外有山,湖山清丽可嘉,再具体描绘“桂子”对应“重湖”,“荷花”对应“叠”,此先点后染之话也。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此三句展太平盛世、百姓安乐之景,其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用了互文手法,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弄晴泛夜”,极言百姓生活富足,不分昼夜,歌舞升平。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骤雨刚歇,秋蝉长鸣、长亭晚照、悲凉、凄清。这是典型的哀景写哀情手法。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在整首词中属虚写,因为这是想象。“酒醒何处”写离别之苦,而后用想象中的“杨柳”“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气氛,来烘托这离别之苦。

5.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然穿行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世态多么炎凉,他们都会安之若素

....。

B.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

....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忘却了曾经的理想,淡漠了身肩的责任,以致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以梅艳芳为原型的电视剧《梅艳芳菲》择其情感经历为主线,再现了她的一生。“梅艳芳

菲”,不禁让人想到她生前的一颦一笑,可谓风华绝代

....。

D.历史是严肃的,是不容任何人篡改的。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上肆意歪曲事实,妄图蒙蔽其国

人,掩盖其曾犯下的罄竹难书

....的罪行,这是对历史的蔑视。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下,人们一方面对春节联欢晚会说三道四,有时甚至义愤填膺

....;另一方面,对各种评论,包括质疑、指责等等,却不比从前那么敏感了。

B.李克强总理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

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没有哪个国家能变成离群索居

....的‘鲁滨逊’。”C.翻检历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轨迹:艰难创业时往往背负使命感和危机感,不

怕筚路蓝缕

....;一旦天下无事、承平日久往往会疏于律己,贪图奢华。

D.势不可挡的春节返乡大潮也带来了其他思索,那就是,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

距是客观存在的,致使数以亿计的打工者不得不背井离乡

....。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应对雨雪天气,铁路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上线路除冰雪,检查维护设备,组建打冰扫雪突击队,保证线路设备状态良好,确保线路畅通。

B.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进“新四化”建设的需要。

C.从民族层面来说,中国年反映的尽管是中国人民一直抱有的强烈的大团圆意愿,还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那种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D.某种角度,学术批评乃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课内阅读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

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9.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都市生活图景?(4分)

答: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4分)

答:

1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称道,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5分)

答:

苏轼词两首检测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3分,8题共24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

..(qiáng) 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 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

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 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

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19分)

1.词产生于(),兴盛于(),是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2.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因词“合乐而歌”,故又称(“”)或(“”)因词的句子往往长短不齐,故又称(“”)

3.()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是一首词调的名称,它决定词的()、()、()词可以没有(),但绝不可没有()

4.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其字数分别为()、()、()。

柳永词两首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答案 D 解析A项,蔼—霭;B项,—yǎn;C项,咽—噎。

2. 答案C【解析】“经年”是“年复一年”的意思。

3.答案D解析D项,“清秋节”不含修辞,就是指凄清的秋季。

4.答案A解析A项,“桂子”应对应“叠”“荷花”应对应“重湖”。

5.答案D【解析】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6.答案B【解析】“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用来形容大学生显然不合适。A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C风华绝代,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D〝罄竹难书〞qìng zhú nán shū,释义:罄,用尽;竹,竹简。意为罪恶很多,用尽竹简也难以写完。

7.答案 A 解析A.义愤填膺: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B.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C.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D.背井离乡:离开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8.答案B解析A.语序不当,应该是“组建打冰扫雪突击队,组织上线路除冰雪,检查维护设备”;C.关联词语“尽管”使用不当,应是“中国年反映的不仅是”;D.缺少介词,“从某种角度说”。

二、课内阅读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本词对杭州都市的描绘,抓住了具有特征的景物、人事,上片通过“形胜”“都会”“繁华”写杭州的山水美丽、都市富庶;下片通过写西湖美景、人民游赏及盛赞孙何来表现杭州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平。

答案(示例)本词描绘了一幅太平、繁荣、富庶、美丽、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10.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寒蝉”在凄厉悲鸣;“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准确地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它反映了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情,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

11.“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1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历来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苏轼词两首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A(B项笺应读jiān;峭应读qiào。C项砭应读biān。D项称应读chèn。)

2. D(份——分) 3. B(B当“所以”讲,其它都当“旧”讲)

4. C(C是词的比喻用法,其它都是名作状)

5. C(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6. C 7. C(“卷”并非拟人手法。)

8. B(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二、填空题

1、宋隋唐

2、诗余、曲子、曲子词、长短句

3、标题、词牌、平仄、字数、句数、词牌、标题

4、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59—90、91字以上

苏轼词两首练习答案讲课稿

《苏轼词两首》 第一部分 课内知识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故垒 (lěi) 吟啸.(xiào) 衰.落(shuāi) 怀瑾握瑜. (yú) .涤纶.(lún) 谪.居(zhé) 羽扇纶.巾(g uān) C .间.隔(jiàn) 蓑. 衣(suō) 应和.(hè) 狼狈.为奸(bèi) D .萧瑟.(sè) 刹.那(chà) 书卷.(juàn) 料峭.春风(qiào)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 A ) ..人物 风流:放荡不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C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D .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 4.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杰出的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汹涌澎湃) C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 .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5.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 . 平生 任:担负(任凭)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 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 . 乘. 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乘:趁着。 樯.橹灰飞烟灭 樯:一种摇船的桨(桅杆) D . 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7.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 A .回首向来..萧瑟处 B .千古风流..人物 C .便纵有千种风情.. (A 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 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的。C 项,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 9. A ) ..萧瑟处 B .一蓑烟雨任平生.. C .一时多少豪杰.. D .惊涛..拍岸 10.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比喻)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12.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 ) B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 .杨柳岸晓风残月。 13 B ) A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D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4.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B ) 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羽扇”代指诸葛亮,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C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D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15 A ) B .以美人衬英雄,更能表现周瑜潇洒的风姿。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教育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词豪壮的情调。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 1、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新课: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有《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诗词,看一下这位历史文人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教学文案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 赏析

走进苏轼 要求:1.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意象。 2.挖掘苏轼诗词中意象的共同特点。 3.给这十二首诗词按照苏轼的经历和年代排序。 4.从苏轼的诗词意象看苏轼的经历和情怀。 一.分析每一首诗词当中的意象。 【苏轼经典诗词】 1.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2.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另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如下: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①背诵两首词,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因此,第一课时,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从风格入手分析《念奴娇》与《定风波》,体会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旨趣与情景交融的妙处。 第三课时,以《定风波》为出发点,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 今天注重就第一课时进行说明。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说到他,我们总能随口吟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的确,这些诗文早已成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中丰厚的文化养料,须臾不可分离。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他的忧思,他的孤独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那么,他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怎样的表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捕捉住他豪迈的笑容中隐藏的更深层的情感因素。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 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这种报国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四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心忧天下与民同乐 苏轼从来就是一个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总是心忧天下,勤政爱民。在任上,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时治水患,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苏堤)等等。老百姓的忧乐他时刻挂在心上,有文为证。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凤翔府任判官时所作。苏轼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旱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他和百姓们一样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那么,这些雨够不够呢?“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与百姓们一样为了这场好雨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若狂的情形了。事实上,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显而易见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啊,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庆祝喜雨的场景之中。 而《浣溪沙》是表现与民同乐的另外一首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是“谢雨”途中的感受。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下片写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日

优秀教案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5.定风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三、研读课文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本词雄浑壮阔的意境,了解苏词豪放的风格。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间如梦”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知识链接】 1、读词 ▲上阕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雄风浩荡,热烈奔放,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读出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仰慕。 ▲下阕斗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但要读出内敛的洒脱与豪迈。 2.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全能型的艺术大师: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有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3.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 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核心素养 1、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 2、语言构建与运用: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 养诗词鉴赏能力。 4、审美与创造: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教学设想 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 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要点】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⒉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

苏轼诗词及赏析doc资料

苏轼诗词及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 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三、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四、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

苏轼的词鉴赏4篇

苏轼的词鉴赏4篇 苏轼——《贺新郎》【内容】: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轼篇——《水调歌头》1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 教案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案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M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四、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说课人:高一语文组郭震

《定风波》说课稿 高一语文组郭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4、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说课人:郝挺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因此,第一课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复习苏轼生平、作品风格,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二课时,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从风格入手分析《念奴娇》与《定风波》,体会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旨趣与情景交融的妙处。第三课时以定风波为出发点,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今天注重就第三课时进行说明。 (二)教法学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由在于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10首苏轼词赏析

10首苏轼词赏析 导读:最近为写苏轼,看了几大堆资料,再草草地将300多首词看完,竟不知该写什么好!他留下的一首首词,仿佛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粒粒珍珠,随便抓起一粒,都是光彩照人。我这个半罐子“苏迷”,忍不住想把这10首苏词再唠叨一遍,与朋友们同赏: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国维之言:“东坡之词旷”,即说“旷达”是苏词的主要风格。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旷达词”。这首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生动,种种精妙之处已经被无数“苏迷”热烈谈论过,我就不再哆嗦了。 2《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水殿风来暗香满”,孟昶与花蕊夫人纳凉的摩河池,简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刘熙载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自是天仙化人之笔”,黄庭坚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 此词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唱,让我们再喊一次:“坡仙,谢谢您了!” 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绝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 3《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豪气干云,让我大滴口水。陆游云:“试取东坡诸乐府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信然!“自东坡以浩瀚之气引之,遂开豪放一派”,苏轼因此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对此词也颇为得意,特令全体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大呼过瘾。

柳永词两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 《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