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雕塑发展中看到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雕塑善用“物象”描述造型特征的原因探微

中国古代雕塑善用“物象”描述造型特征的原因探微

中国古代雕塑善用“物象”描述造型特征的原因探微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描绘。

在古代中国,由于没有透视法的概念,艺术家通常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外形和纹理来传达其形态和特征。

他们通过实地观察各
种动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石头、木头等材料的纹理和质地,以此为基础进行雕刻创作。

这种观察和描绘的方法使得中国古代雕塑在形态上更具有真实感,更能体现出物体的质感
和细节。

中国古代雕塑重视对人物特征的刻画。

中国古代雕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重对于
情感、性格和精神境界的刻画。

艺术家通过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手势等特征的
捕捉和描绘,传达出其内在的思想和感情。

这种注重人物特征的刻画使得古代中国雕塑在
形象上更富有生动性和艺术性,更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中国古代雕塑强调对文化和象征意义的表达。

中国古代雕塑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和象征意义。

艺术家们通过造型特征的设计和选择来传达特定的文化信息和象征意义。


佛教雕塑中,艺术家们通过塑造佛像的特定形象和姿态来表达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在玉雕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雕刻器物的纹饰和形态来传达其特定的神秘和吉祥意义。

这种强调
文化和象征意义的表达使得中国古代雕塑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美育中国艺术美 第三节 雕塑美

美育中国艺术美 第三节 雕塑美

(二)艺术表现的形象性 中国雕塑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并非
单纯追求客观对象的复制和再现,而是雕塑家经过 发挥想象、加工美化的主观作品,是一种艺术再创 作的手法。不论是客观创作还是主观描绘,中国雕 塑的表现手法都不拘泥于事物的本来面目,创作者 在不完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夸张变形、 局部调整,这都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艺术结合,极具 艺术形象性。
“统一”。中国雕塑作品饱含文化上的精神内涵和造型上的审美理解, 并不刻意追求严格的比例和外形的精准,而是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强调灵性、情感的审美意趣。
许多雕塑作品常常被用以表达个人信仰和精神崇拜,并通过传神的 刻画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隋代的菩萨雕像,作品中的菩萨头戴 宝冠,面相慈悲,表情端庄,服饰上的图案尽显出富丽华贵之美。通过 雕塑传达的神韵感,我们能够感受到菩萨恬静安详、慈悲渡人的神韵姿 态,向我们传达了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三)内在精神的思想性 在瓷坛上独树一帜的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人物面
形饱满、神情丰润慈祥、发髻高束、头戴风帽、身披长 巾,双手隐于衣下,一足半露一足盘坐,观音菩萨低首 垂目好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坐像中的观世音神情自若, 气质飘然于海上,传递了“通静慈祥、神态端庄”的超 凡脱俗之感,令人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圣洁之美。
(三)把握思想内涵 雕塑凝结了事物形象的文化价值和精
神内涵,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情感传递,能 够潜移默化地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对 雕塑作品进行赏析时,必须准确领会创作 者想表达的情感,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 象征意义,感受作品的磅礴气势和鼓舞人 心的力量。一是了解作品的文化意象,如 龙代表着华丽尊贵的权势,牛代表着吃苦 耐劳的品质;二是把握作品的细节特点, 感受细节刻画出来的思想精神。
(一)了解造型风格 以“龙”的形象为例,红山文化玉龙和明代白玉蟠龙环佩描绘

中国传统石雕的艺术表现与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石雕的艺术表现与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石雕的艺术表现与历史渊源中国传统石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艺术表现和历史渊源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石雕的魅力和价值。

一、艺术表现中国传统石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中华文化的方式。

在艺术表现方面,中国传统石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 精雕细琢中国传统石雕注重细节的表现,追求精湛的技艺。

雕刻师们经过层层淬炼,将神态、线条和比例完美地融入作品中,使作品达到极致的美感。

1.2 寓意丰富中国传统石雕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传递出深邃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例如,狮子雕像代表神圣和权威,麒麟雕塑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1.3 多样化风格中国传统石雕的艺术表现风格多样,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北方的石雕通常注重力量感和雄伟,而南方的石雕则更加注重流畅和柔美。

二、历史渊源中国传统石雕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代。

它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1 发展脉络中国传统石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从商、周时期的玉雕和玉琮,到秦汉时期的石像,再到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和碑刻,一路发展至今。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在艺术性上有很高的价值,更记录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传承。

2.2 文化传承中国传统石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祭祀用的玉雕器到寺庙中的佛像石刻,它们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和传承者。

通过石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

2.3 影响力传播中国传统石雕不仅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艺术史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唐代的石窟艺术就是中国传统石雕的杰出代表,它将佛教造像和中国传统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影响了东亚地区的艺术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使得中国传统石雕传播到了西方国家,对于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国庆节感受中国的传统雕塑与工艺美术

国庆节感受中国的传统雕塑与工艺美术

国庆节感受中国的传统雕塑与工艺美术国庆节是中国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国各地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好时机。

其中,传统雕塑与工艺美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展现出了它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国庆节期间,我有幸参观了一些展览,并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雕塑与工艺美术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之美。

第一部分:传统雕塑的魅力古代中国的传统雕塑源远流长,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国庆节期间,我参观了一座古代雕塑展览,欣赏到了一些传世之作。

这些雕塑以石材、陶瓷等材料为主要媒介,形态各异,内容丰富。

艺术家们以精湛的雕刻技巧,将人物、动物、植物等元素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中,我最为着迷的是一尊佛像。

这尊佛像高大庄重,庄严肃穆的面容透露出宁静与智慧。

通过稳定而优雅的姿态,佛像散发出一种令人安心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思。

佛像的各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线条流畅自然,栩栩如生。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雕像呈现出微微笑容,仿佛在为人们传递着教诲与祝福。

除了佛像,还有一尊兽首人身的青铜神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尊神像造型独特,神秘而庄重。

兽首充满神圣力量的表情,与人身的曲线相得益彰。

整个雕塑给人以朦胧感,让人不禁发生遐想。

通过雕塑的细节和构图,艺术家将神圣与人性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在形式上的丰富与内涵上的深意。

第二部分:工艺美术的艺术之美除了传统雕塑,中国的工艺美术也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

在国庆节期间,我参观了一次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展览,感受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精湛技艺和文化韵味。

其中,陶艺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形式,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各种精美的陶瓷器皿,例如花瓶、碗盘和壶等。

这些作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工艺精湛。

通过不同的造型和图案,艺术家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民俗故事以及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象。

每个陶艺作品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设计。

此外,丝绸和刺绣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欣赏观后感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欣赏观后感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欣赏观后感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欣赏观后感一、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沿革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的彩陶时代。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曾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出现在宫殿寺庙,还广泛应用于民间建筑、家具装饰等方面。

中国传统雕塑包括石刻、木雕、陶塑等多种形式,以其神秘、深邃、雅致的艺术风格,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艺术特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雕塑注重对形态的写实描绘,但又追求形神兼备,力图达到精神上的表现。

中国传统雕塑在造型上讲究神韵,强调取材于自然,注重对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中国传统雕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多以寓意、象征为主,注重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中国传统雕塑作品欣赏与感悟在中国传统雕塑作品中,我最为喜爱的是《麒麟》这一形象。

麒麟,又称“独角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其形象既带有祥瑞之意,又有着超凡脱俗的外表,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

我曾在敦煌石窟中欣赏到一尊唐代的石雕麒麟,它的身姿优美、神态慈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欣赏和体验,我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四、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当代价值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虽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仍具有珍贵的当代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和灵感源泉。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还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共鸣,对于当代社会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五、结语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欣赏与感悟,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

它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也使我对当代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民间雕塑艺术的真、善、美

中国民间雕塑艺术的真、善、美

不 发 的 美 感 特 点 第 二 . 同 中 民 间雕 塑 之 美 也 体 现 在 它 恰 当地 反 映 了 中 国 古 代 的 哲 学 思想 : 家尊天命 . 家 崇 自 儒 道
然 . 而 中 国 民 间 雕 塑 则 具 有
和 较 蒙 昧 的 情 况 下 . 人 们 迫
现 出 中 国古 代 民 间雕 塑 含 而
其 次 . 善 ” 也 是 中 国 民 “ 间 雕 塑 重 要 的 特 性 “ ” 善 首 先 表 现 在 人 们 对 吉 祥 幸 福 的 渴 求 和 对 生 命 繁 衍 的 期 盼 民间艺 术起 源于 原 始 艺 术 . 在 原 始 社 会 劳 动 生 产 力 低 下
美 ! 首 先 .中 国 民 间雕 塑是 表 达 劳动 人 民 心 迹 的真 实艺
中 国 民 间 雕 塑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与 人 们 的 生 产 活 动 是 紧
密 相 联 的 . 时 又 受 到 各 个 朝 代 宗 教 、 学 等 社 会 意 识 形 同 哲
态 的 直 接 影 响 . 别 是 在 华 夏 文 明 初 期 . 塑 通 常 是 反 映 特 雕
术 语 言 思 想 根 源 追 溯 . 以 说 中 国 民 间 雕 塑 的 造 型 体 从 可
系 是 人 们 观 察 生 活 、 验 生 活 和 认 识 世 界 的 真 实 感 受 观 体 察 的 目 的 不 在 于 模 仿 物 像 . 而 在 于 感 悟 宇 宙 万 物 运 动 的 本 质规 律 生 活 于 民 间 的 艺 人 们 为 了 达 到 实 用 简 洁 的需 要 . 造 型 上 加 以大 胆 取 舍 、 张 变 形 . 破 时 空 的 概 念 在 夸 打
不 符 合 常 规 的 . 而 恰 恰 是 这

中国雕塑知识点总结

中国雕塑知识点总结

中国雕塑知识点总结一、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中国雕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用陶土和石头制作一些简单的雕塑作品。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中国的雕塑艺术也逐渐走向繁荣。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像和陪葬品上,如兵马俑、玉器等。

这些作品大多以神话故事、宗教题材或民间生活为题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在当时就已经显示出了雕塑工艺的高超和艺术水平的精湛。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雕塑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唐宋时期,雕塑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优秀雕塑作品,其中以佛教雕塑最为著名。

唐代的石窟造像和宋代的木雕等作品,都展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高峰,成为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篇章。

明清时期,中国雕塑艺术再度迎来了新的发展。

在此时期,佛教雕塑仍然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如明代的陶俑和清代的石刻等。

这些作品在表现技巧和审美风格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造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中国雕塑讲究形神兼备,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和生动表现,追求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以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和真实。

2、强调线条的流畅和秀美。

中国雕塑的线条以宽厚为美,讲究线条的流畅和韵律,强调线条的美感和空间感,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时善于使用线条的笔法和造型手法。

3、崇尚创作的精益求精。

中国雕塑家在创作雕塑作品时,注重对细节的处理和造型的精细,力求将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尽善尽美,以便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4、跳脱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

中国雕塑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注重表现事物的客观本质和内在精神,以及人物形象的社会生活和心灵活动,避免片面追求艺术表现。

总体来说,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神兼备、线条流畅、精益求精以及客观实在等方面,这些特点成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雕塑形神兼备

中国传统雕塑形神兼备

中国传统雕塑形神兼备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这些雕塑作品在形式上形神兼备,不仅重视形象的栩栩如生,还注重塑造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氛围。

本文将从造型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雕塑形神兼备的特点。

一、造型艺术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艺术源远流长,它不仅突出了物体的外部形象,更注重表达事物的内在特质。

首先,中国传统雕塑的人物形象以真实细腻而著名。

无论是青铜器上的人物造型,还是石刻中的佛像雕塑,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姿态和衣饰的细节,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

其次,雕塑家们注重捕捉事物的生动与变化。

他们通过塑造人物肌肉的张力、衣物的飘逸以及动物的灵动姿态等方式,使得作品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最后,中国传统雕塑更加注重整体和谐的表达。

无论是雕塑的比例、构图还是细节的安排,都追求一种和谐、平衡和稳定的美感,给人以整体的协调感。

二、精神内涵传统中国雕塑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富有精神的内涵。

首先,雕塑作品承载着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佛教雕塑中,佛陀的慈悲、智慧与善良形象得到充分体现,使人们在欣赏中感悟佛法的智慧和教义的内涵。

其次,雕塑作品代表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木雕、石刻还是青铜器,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蕴含。

通过观赏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与历史演变。

最后,雕塑作品还表达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情绪。

雕塑家将内心的感悟和思考通过雕塑的形式进行表达,使得作品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雕塑凭借其形神兼备的特点,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独特的造型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人物和事物的形象,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艺术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中国传统雕塑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吸纳新的元素和创新,开拓出无限的艺术空间,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雕塑发展中看到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摘要:艺术有多种起源,雕塑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模仿是它的重要起源。

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探索,对自然界的一种
单纯的模仿。

随着劳动工具的发展,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雕
塑不免要带上祭祀的色彩,但那时的匠人地位很高,创造着他们
认为可以和自己的神交流的工具,既是原始祭祀用具。

当进入奴
隶制社会时,作为原始雕塑家的匠人地位低下,完全是为满足奴
隶主的需求而工作,虽是如此,匠人们同样创造出来了灿烂的青
铜文化。

到了封建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帝王权利达
到顶峰,加之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的传统雕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雕塑,直接影响着中国近代雕塑的发展。

从上古的单纯模仿到后来的以自我为中心,这是“艺术家”由模
仿到通过意识有意的创作,无时无刻不再显示着中国雕塑发展的
真实性。

关键词:原始雕塑、先秦雕塑、佛教造像、模仿、真实性、意识潜意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自我中心。

古时的文字这样介绍我们的中原,北为苦寒之地;难为蛮夷所,东是茫茫海洋,西是漫漫黄沙。

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原
地带,孕育了独特的华夏文明,中国的雕塑艺术是整个华夏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新石器时期,原始先民已进入父系时期,有了完整的部落,有了相对先进的生产力,并且驯养了家畜,这对原始先民观查家畜提供了条件,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幸出土到彩陶。

正如崔延子的<<中国美术通史>>中提到的:河南临汝出土的“鹳鱼石斧陶缸”,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艺术珍品。

陶缸腹部描绘着鹳鸟衔鱼的图像,鹳鸟对这一个直立的石斧,形象比例准确,神态生动。

整个画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占缸腹面积近半,棕、白两色线条构成的画面在浅橙色的陶缸上呈现出明快、和谐、朴素的魅力。

原始先民何以会创造出如此的艺术品呢?据考古证实,当时的制陶人在本部落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陶缸上绘制图案除了有祭祀祝愿丰收外,不可否认的是它的艺术性。

观此件艺术品,当时的先人已不仅仅是原始的直接对事物的描绘、模仿。

已经是将现实中的事物加以加工,并且用现在西方绘画的角度看,它的构图还比较讲究。

充分说明了对生活原始先民对生活、自然地观察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是有意识的创造工具,利用工具创造生活,体现了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二先秦夏商周的青铜雕塑
夏铸九鼎,由此解开了青铜时代的序幕。

作为整个青铜时代
的化身----青铜器,集中体现了社会礼教宗法观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青铜器所展示出的特征和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的美术发展风格。

丛功用来看,可分为三类:日用器、乐器和兵器。

商周的贵族集团用青铜器来祭祀、享受和征战,体现了统治集团的特权。

在三大类中,尤其是礼器最为神秘、精美,是用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尊严和崇高地位,起到震慑作用。

<<吕氏春秋>>中有记载:“周鼎饕餮1,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自身。

”青铜器的纹样多是饕餮、回文等幻想出来的事物。

当然,奴隶主是不会幻想出来这样抽象的、神秘的代表事物来的,这得靠匠人付出艰辛的脑力体力劳动。

同时,幻想虽虚无缥缈但此时期的艺术品却是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是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艺术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时期的匠人,地位十分底下,仅强次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奴隶,是被统治阶级呼来使用的工具,但正是他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青铜时代,用青铜书写了奴隶制时期的历史。

1978年陕西出土的淳化大鼎,高122厘米,重226公斤,顶腹上部就有一对龙纹组成的饕餮形象。

三朝所出土的青铜器上所带的饕餮图案是数不胜数,足见其流行和规模。

不过不难看出,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过程同其他艺术的发展过程一样,最早的雕塑艺术也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附属在当时的某些实用艺术上。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需
1饕餮,是一种兽面纹,属于真实的想象,是为奴隶主的需要想象出来的祯祥符号标记。

粗卷的眉毛,圆睁的双目,竖直的鼻子,下面是一张似能吞下一切的大嘴。

要,雕塑艺术逐渐脱离了实用工艺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到秦汉时代,中国的雕塑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已进入成熟阶段,或许也可以说是有之前的在现类艺术进入表现类艺术。

在现类是对客观的事物的真实描写,而表现类的艺术则是经过内心的提炼。

两者均是从现实中来,而高于现实的艺术形式,以真实性作为基础,所以是具有真实性的艺术形式。

三封建时期佛教造像
儒家思想形成于先秦,但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社会人群起到几乎绝对的思想影响还是在封建时期,再加上独特的东方文明,所以一旦外来文化进入,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一带的佛教石窟艺术已全面盛行起来,石窟中众多的造像也很快成为中国古代雕塑中极有分量的内容。

石窟造像包括石雕和泥塑两种,因此石窟造像多雕刻在山石坚硬的石窟中,最重要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等。

的别要指出的是云冈石窟的魏晋造像和敦煌的唐代造像,两者风格各异,集中体现了中国雕塑艺术家对外来艺术的吸收加工和再创造。

云冈石窟起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大部分完成于太和十九年(495).造像雕刻技艺,除继承和发展汉代传统,还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清新的时代风格。

石窟造像和其他的佛教艺术一样,都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宗教宣传和表现。

云冈石窟早期的作品,(第16---20窟)往往在造像浑圆的身体上,用阴线雕刻衣服纹理,具有完整、雄浑、统一、鲜明的特点。

造像多丰圆适中的面相,褒衣博带是的服饰,已具有一定的汉族特点。

正如<<中古美术通识>>中说的那样:“石窟中大大小小的佛像造像也同样反映了人们心灵上的寄托,因此一般造像都有一种宁静、洒脱、飘逸和智慧的神态。

这种特定的相貌特征,是人们理想的最佳凝聚”。

发展到唐代,汉化了的佛教造像艺术更为明显,敦煌莫高窟艺术至唐代达到了繁荣的顶点。

引用杨孝鸿编著的<<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所言:“在该时期的洞窟壁画中,人物的造型趋于丰满健壮,更注重于不同身份的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著名的130窟夫人王氏供养像,盛装艳服,带着亲属奴婢,体现了豪门权贵的气势。

王氏丰满艳丽,是盛唐侍女的典型。

”这时期的雕塑同样光彩夺目,因为是彩塑。

同样是世俗文化的倾向,其中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在石窟造像中可谓是多姿多彩,引人注目。

由于唐代的开放民风和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家们所受的约束变得更少,加上和外界的交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加开阔,所以创造了独特的大唐佛教造像艺术。

比如唐代观音的崇拜越来越普遍,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得知观音无所不能,干脆又给人家加上了几项伟大的功能,比如观音送子……可能这就是外来与东方的结合吧。

还有观音的性别也有男性转为女性,然人更加容易亲近。

唐代的敦煌彩塑,造型格外讲究,像是每个家庙在进行比美,看谁家有
美人,在此激励下,干脆把自家中的女姬作为模特,把佛教中的美的理想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

肌肤柔美,优美的动态,面部平静安详,传达出丰富的表情,世家女子以取代了外来的陌生面孔,而不再是顶礼膜拜的敬畏之神。

除佛教造像艺术外,中国陵墓雕塑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的附有上古神话图案的墓室门到闻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再有精美的汉画像石砖到唐宋明清的陵园石刻人马,其中依旧可以清晰地体现中国古代的雕塑工匠们的艺术创作之路,和吸收外来文化进行中西结合所产的艺术品。

如唐之前陵墓的石辟邪均是以虎的造型,唐后就是以狮子的造型。

表明中国古代匠人们的有意加工和创作,使之更美观、实用。

这一切是如何而来呢,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文化发展到此时的结果。

上面曾提到,由于艺术家所受的约束减少,使其有更大的发挥余地,才有可能去施展才华,他们给当时的权贵提供攀比的机会,那自然身份地位比起先秦的工匠们不知强上多少倍。

这同样也激励着艺术家们不断地努力创造。

生活是具体的,真实的,但它不是艺术,只有从生活中来,经过艺术家的加工的才是艺术。

无论是哪个时期,只有社会进步的程度不同,人类文明发展的不一;也无论劳动人们为什么阶级服务,作为雕塑艺术的传承和发扬的艺术家们,他们始终都在探索,都在生活和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艺术,是他们自我中心的完善,意识与潜意识的成熟,是他们一直在秉承来源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雕塑艺术作为整个艺术行业的一种,在漫长的历史之河里,每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像这条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区一样,有不同的土壤给它注入不同的颜色,越往下游支流越多,这条艺术的河流就越壮大,直到民族的艺术之河流进世界的艺术海洋,成为人类艺术的一部分,这便是中国雕塑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写照。

2009年1月2日
郭灿完稿于于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