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雕塑
中国美术馆院内作品介绍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
1963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质。
中国美术馆的设计中汲取莫高窟九层飞檐形式,主楼馆舍仿照古典阁楼回廊式建筑,正门庭廊及两侧延伸的廊榭采用大屋顶式,并略作点缀,以和中间顶部的阁楼互相呼应。
金色琉璃瓦屋顶下墙面配以琉璃花饰,梁柱上绿色陶饰图案和白陶花饰间隔出现,凸显民族风格。
这一设计方案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万里同志的肯定。
周总理还建议主楼东西南三边加盖长廊,再让长廊两侧翠竹摇曳,使美术馆的雄姿又频添传统文化气息和城市园林特色。
经历了40年的考验,别具一格的中国美术馆建筑,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广泛的赞誉。
主楼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一至五层楼共有17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8300平方米,展线总长2110米,其中一层9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达5100平方米,展线长1400米;三层5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2000平方米,展线长429米;五层3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1200平方米,展线长235米。
1995年主楼后新建现代化藏品库,面积4100平方米。
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0万余件,以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的作品为主,兼有明末、清代、民国初期艺术家的杰作。
藏品主要为近现代美术精品,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和重大美术展览获奖作品,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
藏品中有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司徒乔、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罗工柳、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
此外还有外国美术作品千余件。
1999年,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外国美术作品117件,包括4幅毕加索的油画。
牌楼牌楼也叫牌坊,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
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国牌楼最多的城市。
一般来说,牌楼不外乎是:作为装饰性建筑;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
李金发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李金发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者:邵靖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6期李金发是中国较早留学法国的雕塑家,他的作品为中国的城市雕塑事业开创了先河,深受法国艺术教育的他是中国第一个雕塑系的主任,对中国雕塑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金发在现代雕塑艺术之路上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冷暖自知,他的雕塑艺术之路正是民国时期城市雕塑发展的缩影。
一、海外求学谋出路在蔡元培等人所倡导的勤工俭学思想的影响下,1919年李金发留学法国。
在枫丹白露市立中学学习法语后,1921年春末李金发进入了第戎(Dijon)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之后又进入了国立巴黎美术学院,拜在布谢(Boucher)教授门下,参加雕塑班的学习。
由于李金发“肯下死功夫”,雕塑上面的造诣十分了得。
他用假花岗石做的刘既漂和林风眠的两个头像,入选了1922年春的巴黎春季展览会,巴黎美展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雕塑作品,李金发“一时名声甚噪,同学们为之惊叹”。
其实我们会发现,许多在巴黎留学的雕塑家都有很大的成就,在巴黎各个比赛中成绩十分优异。
二、学成归国后的雕塑教育之路李金发在法国时写信给当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希望归国后在该校任教。
刘海粟欣然答应,可是当时中国还未出现过雕塑家这种职业,李金发在学校以茶房为模型,做了一个裸体的人体雕塑,由于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人体雕刻,在进行创作期间,“每日围观的男女学生,水泄不通,好像在看马戏表演”。
(《李金发回忆录》,李金发、陈厚著,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66页)虽然做了如此多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是在开学以后雕塑系竟无一人报名,没有学生,刘海粟只好决定不办雕塑系,而李金发的雕塑教授也名存实亡了。
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下,1928年3月,国立西湖艺术院正式创办,设有绘图、图案、建筑、雕塑等专业。
李金发成为了中国第一个雕塑系的主任,首届招收到了十几个学生,使得李金发有些高兴,可惜因种种原因最后只剩下五个学生,即便如此,此时的国立杭州艺专也成为了我国现代雕塑事业发展之摇篮。
新中国留苏雕塑家群体研究

新中国留苏雕塑家群体研究1949 年新中国建立之初,百业待兴,由于以欧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向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成为当时仅存的条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号强国,中国选择了向苏联“一边倒”的策略。
为了培养新型的雕塑领域高级人才,推动中国雕塑教育走上正规化,新中国在1953 年至 60 年代初公派一批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雕塑,以便直接研究和引进苏联雕塑教育体系,这不仅是一项历史性举措,事实也证明这对于推动新中国雕塑教育水平与雕塑创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这是一种美术文化战略上的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
1 留苏雕塑家群体构成从相关文件看被选送的留学生需要符合的条件是:指定高校选拔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各高校自行确定选送的限于讲师、助教;具有本科毕业程度的各机关在职干部;体检合格,身体健康;应届生 30 岁以下,其它 40 岁以下;政审合格。
专业课素描、创作通过,口试合格,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一年外语、政治,经再次选拔,文化部派遣成为留苏学生。
但实际上能够留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够得上入党条件,不一定够得上留苏条件。
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十几年时间里,只派出了钱绍武、董祖诒、曹春生、王克庆、司徒兆光五位雕塑家留苏,留苏时间集中在 1953 年至 1966 年。
其中主要原因:一是经费比较少。
邵大箴记得当年的教育部长杨秀峰在留苏预备部给他们做报告时曾说派往留苏大学生每人每年的费用,相当于当时 250 位中国农民全年耕种的收获。
二是1956 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两党、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派遣留学生名额缩减,但国家还是保留了派遣留学生的机制。
董祖诒介绍他 1957 年留学的时候,那年全国准备留学的共 3000 人,最后绝大部分都留在了国内清华、北大、同济等著名大学,出去的人寥寥无几,其中学艺术的一个班 24人,只派出去 2 人。
1961 年司徒兆光留苏的时候,本来要选送4 个学习雕塑的,最后只选了他一个。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李金发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李金发▲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改天换地的100 年点燃了广大雕塑家空前的创作热情,他们用手中的斧凿讴歌着这些岁月,记录历史,雕塑美好时代画卷。
雕塑头条计划用若干期致敬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雕塑家——本期介绍李金发艺术家介绍李金发 LI JINFA李金发(1900-1976),是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雕塑系主任,原名李权兴,又名李淑良,“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
广东梅县人。
1919 年赴法,先后就读于第戎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
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
1976年病逝于美国纽约长岛寓所。
李金发是把西洋铸造铜像与浮雕的技术引进国内的第一人。
在法国留学时,他的两件雕塑作品被选入巴黎春季美术大型展览会展出。
雕塑代表作品有《伍廷芳铜像》《邓仲元铜像》和广州中山堂前的《孙中山铜像》等。
2020年恰逢李金发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开展“艺海诗会”主题诗会活动,师生集聚一堂,共同回顾学院历史,重温国美雕塑系首任系主任李金发先生的生平故事,坚定艺术初心,厚植爱校情怀。
孙中山像伍廷芳铜像及揭幕礼现场邓仲元铜像其中1934年塑造的邓仲元铜像,至今仍屹立在广州黄花岗,是李金发回国后的雕塑代表作,给他带来极大的声誉。
其作品主题明确,布局严谨,造型坚实,整体感强,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刻划。
不仅工艺精湛,且极神似,堪称现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他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他的诗歌是国内所无,别开生面的作品。
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和魏尔伦等人的影响,惯用新奇晦涩的蠹象和格调表现对人生命运的感叹,追求虚幻美,被称为“诗怪”,是中国现代象征诗开山鼻祖。
中西方雕塑发展史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见图2)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见图3)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兴起与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兴起与发展趋势【摘要】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在西方现代雕塑的影响下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在二十世纪中国兴起,强调群众性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抽象雕塑在二十世纪中国也得到了发展,展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雕塑艺术迎来了新的趋势和挑战。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作品的特点体现在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富有现代气息。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具有独特的风格,国际影响日益增强,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未来,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发展,为中国当代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西方现代雕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抽象雕塑、二十一世纪、新趋势、特点、独特风格、国际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背景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的雕塑艺术发展。
在清朝末期,中国传统雕塑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开始出现现代主义的趋势。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民国的成立,中国雕塑艺术迎来了一次空前的繁荣。
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不少具有时代特色的雕塑作品。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雕塑艺术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创作内容多以历史、人物题材为主,缺乏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映。
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雕塑艺术开始注重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形成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背景还包括抽象艺术运动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雕塑艺术家开始在抽象艺术领域进行尝试,挑战传统的表现方式,探索形式与表现的新可能性。
这种抽象思潮为二十世纪中国雕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艺术创作的空间。
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背景是多元、复杂的,受到了传统文化、西方现代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人教新课标高中美术必修二《雕塑艺术》教学设计

第五讲雕塑艺术雕塑是运用形体、量感、明暗、材质、环境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艺术样式。
雕塑艺术与建筑、绘画、舞蹈等艺术种类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与建筑、绘画等共同被称为造型艺术。
又有“凝固的舞蹈”之称。
雕塑概念实际可以理解为“加”和“减”。
“雕”就是“减”,将具有可塑性的材料以削、刻、凿等方法将不需要的部分去除,“塑”就是“加”,将材料通过堆积、浇注、揉捏等方式塑造成为立体的形象。
一、雕塑的产生及发展(一)中国雕塑1、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2、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3、、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

中国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内容分别是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东晋是的戴奎。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杨惠之,被称作“塑圣”。
四大石窟及其特点。
佛教雕塑各时期特点:(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真实的反映了各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
)早期佛教雕塑的手法明显受印度影响。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第20窟主佛,创造于北魏初年,佛像面部菱角分明,平直的鼻梁与额面成为一体,鼻子向侧面和下面的转折也概括平直,整个神像显示了庄严、肃穆、超人的美。
而创作于北魏后期的陕西天水麦积山石窟23号窟中的佛像,造型手法明显趋于圆润,额部与浅浅的眼窝转折关系淡化,消除了眉梢的表现,鼻子圆鼓,嘴的造型更趋向于写实,明显接近了汉人形象的特点。
罗汉形象进入中国,就穿上了汉式僧衣。
宋元之后,罗汉的形象越来越平民化,明清时期的罗汉雕像逐步失去了早期神像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象,吸引我们的已经不是神像的“神性”了,而是人像的“神情”了。
课本中涉及的石窟年代:北魏初年的大同云冈石窟;北魏后期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唐代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主要雕塑作品及其年代:三星堆青铜面具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是上个世纪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9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单。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
这些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时代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解放全中国》(见彩图)、《支援前
线》、《欢迎人民解放军》。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参加创作的雕刻家有刘
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张松鹤、萧传玖、傅天仇、王丙召等(见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
该碑是根据1949年 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兴建
的。1952年 8月1日动土,1958年5月1日揭幕。
•
纪念碑按照民族形式设计,形式崇高、肃穆,碑高37.94米,碑座下层大
须弥座束腰部分嵌有10块反映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革命斗争史迹的大型浮雕,
为雕塑家、画家共同设计,由优秀民间艺人雕刻而成。内容为:《烧鸦片》、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改革从农村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新中国雕塑概述
• 中国辛亥革命(1911)以来的雕塑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普及与提高方面取得了 突出的成绩。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 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
1949-至今
摘要
• 中国雕塑的历史分期 • 新中国社会背景 • 新中国雕塑
–新中国雕塑概述
– 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 – 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 – 架上雕塑
• 新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以及与传统雕塑的比较 • 几点遗憾:
• 参考文献:
新中国社会背景
•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3亿人口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 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雇农遭受残酷 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雇农 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销毁鸦片烟 》曾祖韶
《武昌起义 》傅天仇
《 五 四 运 动 》 滑 田 友
《五·卅运动》 王临乙
《八一南昌起义》萧传玖
《抗日游击战》张松鹤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刘开渠
《欢迎解放军 》刘开渠
《支援前线 》刘开渠
烈士就义群雕,建于就义烈士最多的北殉难处,背靠主
峰,群雕由九位烈士塑像组成,气宇轩昂,凛然正气,再现 烈士英雄形象。群雕高10.03米,宽14.2米,厚5.6米,由179 块花岗石组装成,总重量1374吨。群雕两侧植鸡爪枫、枫香、 红枫,群雕背靠的主峰植常绿松柏,以示烈士鲜血染红大地 和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其他重要的烈士纪念碑还有:《英勇就义──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纪念碑》,《渡江胜利纪念碑》,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歌乐山烈士纪念碑》。
■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始于1953年,由多位著名雕塑家、画家参 加。每件浮雕都表现了一定的历史事件:东边第一块是《虎门销毁鸦 片》,表现19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领导群众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的鸦 片,作者曾竹韶;第二块《金田起义》,描写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 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的史实,作者王 丙召;南边第一块是《武昌起义》,表现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 武昌起义,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作者傅天仉;第二块是 《五四运动》,表现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运动,体现人民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热情,作者滑田友;第三块《五卅运 动》,描写1925年上海日本纱厂因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枪杀,而爆发的 示威运动,作者王临乙;西面第一块《南昌起义》,表现党领导的八 一南昌起义,开展武装斗争,作者萧传玖;第二块《游击战》,表现 人民战争中的游击战,作者张松鹤;正面浮雕是《胜利渡长江,解放 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表现解放战争的伟 大胜利,体现中国全民共同斗争的精神,作者刘开渠等。十幅浮雕概 括的表现了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建国后美术家重要的集体创作。总体 风格写实,既有近现代国际美术的影响,又具有本国特色,对以后雕 塑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明显影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雕塑创作又有巨大发展,各美术院校普遍建立雕塑系,并选 派留学生、研究生到苏联学习。中央美术学院先后于50年代和60年代初举办两届雕塑 研究班,1956年还成立了中国雕塑工厂。1958年 4月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落成,为建设城市大型纪念碑雕塑创作提供了重要经验。1982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 提出《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经国务院批准,同年8月,由城市 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召开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 并成立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领导全国城市雕塑创作活动, 雕塑创作活动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雕塑工作者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不 顾艺术质量,滥造大型雕塑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造领袖像的两次教训,提出积极 稳步的方针;制定规划,进行试点,陆续建造了一批城市雕塑,包括纪念碑雕塑、园 林装饰雕塑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84年,已建立室外大型雕塑326座, 其中大部分是1976年以后所创作的,对美化环境、改变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 新中国雕塑分三个部分:
– 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
– 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
– 架上雕塑
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缅怀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各地先后建
造了不少纪念碑,如1949年在山东临沂建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1955年
在辽宁大连建立的《苏军烈士纪念碑》。
•
50年代规模最宏伟的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活动。
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建成于1979年,座落在雨花台北殉 难处。这里原是国共对峙十年间,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 人和爱国志士的主要刑场。
雕像由穗、沪、京、苏、浙等省市的
艺术家共同设计,刘开渠、王朝闻、张松 鹤亲临指导,著名建筑专家杨廷宝审定。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江碧波 叶毓山
在城市环境雕塑方面,较早的成功作品是北京农业展览馆两座群像雕塑,为鲁 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完成于1959年。作品融汇了西方雕塑和民族雕塑技法 的长处,以群像形式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昂扬奋发的自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