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论文输液护理论文
护理论文——精选推荐

护理论⽂护理论⽂(精选9篇) 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以下是⼩编精⼼整理的护理论⽂,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护理论⽂篇1 护理质量是护理⼯作的永恒主题,是护理管理的核⼼,是规范医院管理,提升服务能⼒,促进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标准之⼀,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的形象。
尤其在⼤⼒倡导⼈性化服务的今天,⼈们对护理服务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使现代护理服务⾯临了更严峻的挑战。
如何提⾼护理服务质量、更好地满⾜⼴⼤患者的实际需求已成了护理⼯作亟需解决的重⼤课题。
妇产科以妇⼥、新⽣⼉为服务对象,是易发⽣护患纠纷的常见科室之⼀,这也就对妇产科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要求。
本⽂主要以妇产科护理质量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本院妇产科护理服务中存在的不⾜,并初步探讨了提⾼妇产科护理服务质量的⽅法,现总结如下。
1妇产科护理服务中存在的不⾜ 1.1护理⼈员观念有待提⾼护⼠的⼯作态度是影响护理质量的第⼀因素,如今年轻护⼠多,吃苦耐劳的精神减弱,有些护⼠安于现状,缺乏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加之⼯作压⼒⼤、待遇低,护⼠对⼯作持消极态度,以致影响护理质量。
1.2护患沟通不⾜护理⼯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与患者的良好沟通。
随着经济⽔平不断提⾼,患者对护理⼯作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尤其是对妇产科护理更是受⼈们关注和重视,妇产科业务量⼤,护⼠相对不⾜,住院患者住院周期短,床位周转率⾼,护⼠整天忙于⽇常⼯作,⽽忽视与患者的交流,再有妇产科患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患者与护⼠沟通障碍。
1.3护理知识更新较慢妇产科护理服务对象年青⼈居多,知识⽔平相对较⾼,保健意识强,对护⼠的需求⾼,护⼠原有的知识⽔平远不能满⾜患者需求。
护⼠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观念知识更新较慢,护理服务专业⽔平偏低,服务措施简单,尤其年轻护⼠普遍专科⽔平低,临床经验不⾜,不能给患者提供⾼⽔平的护理服务。
1.4⼯作责任⼼不强在实际⼯作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妇产科患者家属照顾的⽐较周全,护理⼈员放松警惕,致使责任感不强,对患者病情、治疗、护理过程观察不认真、不仔细,致使护理质量不⾼。
对于静脉留置针的儿科护理论文

对于静脉留置针的儿科护理论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静脉留置针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在儿科领域,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然而,静脉留置针的安置与护理也成为了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静脉留置针的适用范围、安置与护理方法、以及遇到问题时如何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静脉留置针的适用范围静脉留置针作为治疗静脉输液、输血、营养支持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其适用范围如下:1. 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静脉留置针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它可以用于输注药物、营养液、生理盐水、化疗药物等等,同时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减少针头注射的时间。
2. 静脉营养支持静脉留置针还可以用作静脉营养支持的手段。
通过静脉留置针输注营养液,可以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营养,满足身体所需,并减少消瘦的发生。
3. 输血和血液透析静脉留置针还可以用于输注輸血和进行血液透析。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需要大量输液或者长时间输液的病人来说,可以减少反复针扎的痛苦。
二、静脉留置针的安置与护理方法1. 静脉留置针的安置(1)准备工作在安置静脉留置针前,需要先确认是否有适当的器具和材料,如手套、无菌巾、麻醉药、置针针头、针身等。
同时,进行清洁和消毒手术部位,对病人进行相关安全教育和术前准备。
(2)安置针头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大小和类型的静脉留置针。
麻醉药可以用来减轻针扎时的疼痛感。
在安置针头时,需要先选择好合适的位置和方向,然后用手进行牵拉以固定位置,最后缓慢插入针头。
(3)固定针头安置完毕针头后,需要进行固定,防止针头移位。
常用的方法包括贴上敷料、用贴膜将敷料固定、利用固定带和保险带固定等。
2.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1)药物的注射害怕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失效,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注射药物时,要确保针头的位置和质量,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配制和稀释,防止不必要的并发症。
(2)留置针的更换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需要及时更换留置针。
同时还需要注意留置针的保存和维护,防止留置针变质和失效。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论文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64-02静脉输液已经成为为患者给药的重要方法,但对于儿童而言,这是一个紧张、恐惧的过程,处理不好可能会给患儿带来心灵创伤,所以医护人员要从儿童心理着手消除其对输液的恐惧心理,减少该过程对患儿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由于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多动等因素,输液固定好坏是儿童输液过程中另外一个重点。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
我总结了一套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护理体会。
其中包括:(1)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重点归纳为:血管的选择;光线的强弱的影;针头的选择;进针的手法;针头的固定;肥胖小儿的静脉穿刺方法等六点。
(2)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其中也包含为:严格的无菌操作;穿刺顺序;固定要点;按压方法;必要的宣教工作;巡回观察。
(3)心理护理。
(4)护士的心理素质。
(5)总结。
现将具体体会叙述如下。
1 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1.1 血管选择小儿静脉注射较成人难度大,因为小儿不易合作,所以其血管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整体的解剖角度来说,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
1.1.1 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
穿刺前,仔细刮去血管周围头发及汗毛,充分暴露血管,以利进针和固定。
1.1.2 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
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
对慢性疾病患儿宜由远心端选用,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宜选用肘静脉和大隐静脉,一般治疗宜选头皮静脉和肢体静脉。
1.2 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论文-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体会[摘要] 为了减少输液患儿的痛苦,减少医患纠纷,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笔者高度重视。
不断探索总结穿刺经验,改善穿刺手法和提高技术水平,优化护理流程。
通过临床实践,每日输液病人400人左右,穿刺成功率可达95%以上,有效避免了护患纠纷,减少患儿痛苦。
[关键词] 头皮静脉穿刺心理护理提高护士素质[中图分类号] r24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93-01现将输液室多年穿刺经验总结如下:1 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1.1 光线的强弱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
我科在每张操作台前上方选用2根40w日光灯,距穿刺静脉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照明条件。
1.2 血管的选择小儿出生至3岁这一期间,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
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直易刺穿,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漏。
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1]。
从实际情况出发,评估家属抱患儿习惯、喂奶方向、小儿的脾性、患儿静脉的实际情况综合优劣,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
1.3 针头的选择 3周岁至以前的小孩,一般选用4号半-5号半大小的头皮针。
1.4 进针手法如为额正中静脉、眶上静脉,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进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
如手中有明显突破感而无回血可轻挤头皮针小管,仍未见回血,可将输液袋平放于桌上,因为少了输液管中的液体压力回血比较容易流出,将头皮针退出,看准静脉走行由浅入深重新穿刺。
如为颞前静脉及颞静脉侧光看其走行比较清晰,左手不能绷紧皮肤,应在静脉穿刺点两端用左手食指与拇指向穿刺点挤压,使血管更充盈,穿刺时角度15°由浅入深进针速度慢,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
儿科病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论文

儿科病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摘要] 静脉给药是患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
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害了患儿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
[关键词] 儿科病房;输液外渗;护理[中图分类号] r826.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81-01选择20010年1月-2011年1月入住我科的发生药液静脉外渗患儿87例,根据临床症状把组织损伤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2cm;中度:注射部位疼痛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2cm-4cm;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4cm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
护理人员经过精心的护理得到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药物外渗的预防1.1 提高穿刺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1.2 血管的选择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1.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1.4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儿科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论文版)(五篇)

儿科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论文版)(五篇)第一篇:儿科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论文版)儿科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安徽省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王化梅[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安全管理。
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两年来儿科输液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以及效果评价。
结果:在儿科开展静脉输液安全的管理,护理技术得到了提高,患儿安全得到了保障。
结论:建立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技术的安全管理体系,丰富技术内涵,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对加快儿科静脉输液专业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儿科静脉输液安全管理静脉输液技术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材料设备的应用,输液技术方法及手段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技术难度增加,技术含量高,加强儿科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是保障患儿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静脉输液是儿科住院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有着重要作用。
我院儿科对静脉输液安全的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减少了输液护理缺陷的发生,实施了安全输液,改善了护患关系。
现将我院的具体做法报告如下: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儿科输液的300名患儿,年龄在29天至14岁之间。
男,150名,女,150名,按病程进行分类,随机可分两组,一组按常规方法管理,另一组对照组加强了输液安全的管理。
2.方法2.1加强人员培训2.1.1对护理人员技术的要求:明确穿刺分类,对头皮针的穿刺、套管针穿刺、picc置管.如何进行评估,穿刺部位的选择、冲管、封管、导管的固定、连接方法、并发症的预防,识别,处理。
2.2.2进行理论及技能培训:加强解剖学、生理学及药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静脉营养治疗、输血治疗及特殊药物应用的护理。
对picc置管的患儿加强管路的维护,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对护患纠纷加强防范策略。
2.1.3对人员资质及能力的要求:具有执业证书,通过临床实践,完成静脉输液理论及技能培训,能独立熟练完成操作,对picc置管要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取得picc专项技能培训证书者方可进行操作。
小儿门诊输液的护理论文

小儿门诊输液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227-01【摘要】总结了1560例小儿门诊输液的护理,包括输液前的沟通、静脉的选择、穿刺方法的改进、穿刺成功后的保护、有效的固定、合理的巡视等。
依据小儿外周血管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使用改进的输液方法提高穿刺的一次成功率,降低复针率,减轻患儿痛苦。
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地缓解了护患矛盾。
【关键词】小儿;静脉穿刺;固定;保护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患者的大部分治疗都是通过静脉输液来完成的。
小儿缺乏自控能力,不能配合,门诊输液室环境嘈杂,家属期望过高、情绪易激动等,导致小儿门诊输液护理的难度较大。
本文将从输液前的沟通、静脉的选择、穿刺方法的改进、穿刺成功后的保护、有效的固定、合理的巡视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小儿门诊输液的护理。
1 资料我院2011年2月至6月门诊输液患儿1560例,其中男860例,女700例,年龄2个月~3周岁。
上呼吸道感染1150例,伴发热、咳嗽780例;胃肠道疾患410例,出现脱水表现的有210例。
2 方法2.1 沟通与配合首先要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取得家属的信赖,减轻其焦虑情绪,取得配合并在穿刺前交代其配合的注意事项。
对于能与其进行沟通的患儿,尽量用一些鼓励的语言进行交流,如“你一定很棒;你太勇敢了;你一定是第一名……”以取得配合,得到较好的合作。
而对于极不配合的患儿,就尽量寻求多人帮助,有条件的与助手共同配合进行操作。
2.2 穿刺部位的选择新生儿及较小的婴幼儿,一般都选择头皮静脉,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患儿头皮静脉一般都很丰富,也比较清楚,易固定。
可选正中静脉,额浅、颞浅静脉、耳后静脉。
但耳后静脉虽较粗大,脆性亦大,很容易滑动,且容易穿破,所以耳后静脉不应成为首选静脉。
选择合适的静脉,并用剃须刀剔除静脉部位的头发约5 cm×5㎝范围大小。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儿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对儿科护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开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儿科护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一: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探析【摘要】目的:探析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50例儿科的患儿,随机性质的把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的静脉穿刺护理的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来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现象。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无论是在操作技能和并发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
观察组的应用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要好,有着很强的护理效果,能够更好的促进儿科的患儿的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静脉留置针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护理中,尤其是对于儿科的护理,静脉留置针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静脉留置针是让患者实现静脉输液的目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大多部分是需要实施长期治疗的、静脉补液、静脉穿刺比较困难的现象,能够有效的改善此类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更好的痊愈。
静脉留置针相对于静脉穿刺有着多项的优势,包括操作流程简单、不容易穿破血管、套管较为柔软、在静脉中留置的实践较长等优势。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患儿50例,其中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儿,其中男患儿有26例,女患儿有24例,年龄在5到11岁之间,患儿的住院时间都是在10到20天之间,两组患儿在性别、住院时间、年龄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对比的对象,完全符合规定。
两组患者在进行穿刺治疗之前都要做好消毒工作,充分的保证患儿的身体健康。
1.2方法观察组的患儿在治理过程中采用的是静脉留置针,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静脉穿刺治疗,常规静脉穿刺护理中首先是对患者实施皮试和体征的检测,最后在完成输液后进行拔针,而观察组的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的时候要充分的观察患者的药物皮试、静脉穿刺和体征检测等,两组的患者都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这样充分的保证患儿能够实现无菌的操作,减少发生感染的频率,防止发生并发症的现象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论文输液护理论文
浅谈儿科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小儿静脉输液护理缺陷。
方法改进输液区设置,改善输液环境,设置合理的操作流程,加强查对、巡视、责任心意识、加强护士的培训。
结果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除1例小差错外无1例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
结论本方法不但能减少患儿输液的护理缺陷,而且能提高穿刺水平和患者家长的满意度。
关键词:输液护理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
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生命最首位的方法,因为小儿不谙世事,易动、易哭,所以给小儿静脉输液的难度较大。
我科输液患者中90%是小儿,因小儿缺乏表达能力,这就给护士操作工作带来难度,使护士的输液工作极为繁重,短时间内大批输液易出现护理缺陷,因此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液的管理,可避免多次穿刺的不良影响,具体做法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问共收治输液患儿600人次左右,发生护理缺陷4例,占总数的0.06%,2例因换瓶不及时输液器内进气泡,引起小儿家长的不满而发生纠纷现象。
2 护理措施
2.1 心里护理
让患儿与家属参与协助穿刺操作,对较大的患儿进行安抚、夸奖、鼓励,减轻其紧张感与危机感,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前也应情绪稳定,不要总想着注射失败后会受到患儿家长的指责,心理上的不平衡。
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2.2 选择血管
操作者还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穿刺是否成功,找血管是一个关键环节,小儿可选择头皮静脉,因为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较大的患儿一般常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及踝静脉。
2.3 灵活应用穿刺的手法
水肿的患儿静脉几乎看不到,弹性也差,可按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份,显露静脉后立即穿刺,失血的患儿,穿刺时不易回血,可用注射器。
抽取适量生理盐水,在后接头皮针,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再接输液器,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一般很难看到,但静脉有弹性,较难固定,据其解剖位置,用指尖顺着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手指甲轻轻下压。
静脉穿刺时还应注意:①扎止血带的距离与松紧度适中,一般小儿止血带在静脉的上方4~在5厘米处,如对胖大儿止血带应扎紧些,对新生儿,早产儿及皮肤细嫩者,应适当松些。
②对长期树叶的
患儿,首先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由远而近,游戏到粗,以保护静脉,为以后输液作长远考虑。
实践证明,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在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的同时,必须在临床中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的技术,作到准、快、稳,一针见血,从而减少患儿不必要的痛苦。
2.4 改善环境
扩大留观室空间,四周安装大窗户,宽敞明亮。
加强卫生管理,随时清扫污物,保持室内外清洁无异味,夏天无蚊蝇。
2.5 改进输液区设置
配药操作台改为半圆式,中间配有一圆洞,洞底为垃圾区。
注射操作台加强以防穿刺时家长围在周围挡住了护士的视线。
输液大厅内配备悬挂式吊环,可上下滑动。
并针对本科小儿多的特点,配置了康乐椅,小儿玩具车、电视,轮流播放动画片,墙壁上还画着儿童卡通图。
安置先进紫外线灯,确保消毒制度,杜绝交叉感染。
2.6 设置合理的流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专人配药,专人注射,专人巡视,做到接药、配药、注射、送观、巡视形成一流水线,每一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7 努力提高业务技术
争取穿刺成功率95%以上。
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努力做到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
2.8 药液输入过程管理
因小儿缺乏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耐心细致地查对,防止忙中出错。
因现在小儿有重名的现象,收药时若有重名的,应在输液单上签上父母的名字。
此外,必须懂得与小儿沟通的技巧,对患儿热情、体贴、动作轻柔。
以启发、鼓励的方式引导患儿接受治疗,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赞扬,增强患儿的自信心,使患儿情绪稳定。
巡视过程中合理解答家长的提问,对于难以解答的问题要以科学的态度委婉的回答。
严把拔针关,拔针前一定要看清是否还有续瓶,以防漏输。
拔针后正确指导家长按压针眼。
以防血液外渗。
2.9 加强技术培训
入科人员上岗前一般要在内科或外科工作一段时间,能熟练掌握成人输液技术。
针对本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高度的责任心。
操作熟练的人员加强查对,防止忙中出错。
加强巡视意识,查对意识,态度及责任心意识,严格三查七对,无菌操作,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对待患儿热情、耐心和距离,对于不合作的小儿配备了玩具及图书,每注射完一名患儿,跟踪至留观室,观察滴速及患儿表现。
及时巡视,早期发现外渗,液体滴完现象,克服了不按时巡视,坐办公室等患者叫的不良习气。
对于液体瓶内还有少量液体的患儿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