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膜通透性的实验及分析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报告篇一:红细胞膜通透性的实验及分析红细胞膜通透性的实验及分析路路*,李秋菊,罗敏惠,母振炜,孟凡琳,姜雅莉,平措宗吉,王大鹏,吴玲【摘要】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可以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进出细胞,但是各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
由于细胞膜对于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使得不同溶质渗入细胞的速度相差很大,甚至有些不能渗入细胞中。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分子量、脂溶性大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观察红细胞的溶血现象;建立等渗概念并理解溶血原理。
实验以人和鸡的红细胞为材料,用自然渗透的方法进行实验,通过测量红细胞的溶血时间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得出了各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一般性规律。
【关键词】红细胞;细胞膜;等渗;渗透性;结果分析新近国内外有关红细胞膜的表面超精细结构的研究包括了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载体与膜离子信道等各方面,涉及到信息和分子识别传导的有关问题。
可见对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细胞膜渗透性试验是细胞生物学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本科生对有关于细胞膜功能的理解,在对于各物质进出细胞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细胞膜本质的认识,同时在其中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等渗溶液中,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由于水分子的摄入超过水分子的流出,导致红细胞逐渐胀大,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到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此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
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在试管中细胞形态的絮状物消失,溶液由细胞存在的悬浊液变为非细胞结构的澄清液。
这一现象是判别细胞是否溶血的一个现象证据。
将红细胞放入各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于各种溶质的通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不可以渗入,渗入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后促使水分进入细胞,从而引起溶血;由于溶质进入速度互不相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相同。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屏障,其通透性对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加深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选择性通透的特性。
一些小分子物质如乙醇、甘油等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等则难以通过。
此外,一些物质可以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其通透性。
例如,低渗溶液会使细胞吸水膨胀甚至破裂,而高渗溶液则会使细胞失水皱缩。
三、实验材料1、材料:鸡血红细胞2、试剂:017mol/L 氯化钠溶液、085%氯化钠溶液、10%乙醇溶液、30%乙醇溶液、08mol/L 甲醇溶液、08mol/L 丙三醇溶液、台盼蓝染液3、仪器:显微镜、离心机、移液器、试管、吸管等四、实验步骤1、制备鸡血红细胞悬液从新鲜鸡血中加入适量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离心(1000r/min,5min)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等成分。
用 085%氯化钠溶液洗涤红细胞 2-3 次,最后制成红细胞悬液。
2、观察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取一滴红细胞悬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记录其特征。
3、低渗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5ml 蒸馏水和 017mol/L 氯化钠溶液。
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1ml 红细胞悬液,轻轻摇匀,静置一段时间。
观察并记录红细胞在低渗溶液(蒸馏水)和等渗溶液(017mol/L氯化钠溶液)中的形态变化。
4、醇类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10%乙醇溶液、30%乙醇溶液和08mol/L 甲醇溶液。
向每支试管中加入 1ml 红细胞悬液,轻轻摇匀,静置一段时间。
观察并记录红细胞在不同浓度醇类溶液中的形态变化。
5、丙三醇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08mol/L 丙三醇溶液和 085%氯化钠溶液。
向每支试管中加入 1ml 红细胞悬液,轻轻摇匀,静置一段时间。
实验三.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细胞计数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红细胞的溶血作用了解红细胞 膜对不同物质分子通透性的特点;
2、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 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溶血作用与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实验原理]
以红细胞是否发生溶血及发生溶血的快 慢判定等渗溶液中的溶质能否透过红细胞膜
及透过速度的快慢。
①0.17M 氯化钠 ②0.17M 硝酸钠 ③0.12M 硫酸钠 ④0.17M 氯化铵 ⑤0.17M 醋酸铵 ⑥0.12M 草酸铵 ⑦0.32M 葡萄糖 ⑧0.32M 甘 油 ⑨0.32M 乙 醇 ⑩0.32M 丙 醇
(2)用移液管向每支试管加入0.3ml红细胞 悬液,颠倒2次混匀,观察是否有溶血现象 发生,记下溶血时间并给予分析。
是否 溶血
时间
结果分析Βιβλιοθήκη (二)细胞计数1、用Ringer’s液稀释蛙血,制成蛙血细胞悬液;
2、取干净的血球计数板,将盖片盖在计数槽(光洁 透亮的区域)上,用吸管将制备好的蛙血细胞悬液 吹匀,吸管头紧挨盖片边缘,滴1滴悬液于血球计数 板的斜坡和盖片之间的缝隙中,使之自然渗入到计 数槽内;
3、在低倍镜下,调暗视野,观察计数槽上的格纹, 计数4个角上4大格内的细胞数。
★★膜对物质分子的通透性取决于
膜的结构属性及分子特性:
①脂溶性越强的分子越容易穿膜; ➢非极性物质脂溶性强,易穿膜, 如O2,CO2,N2; 但H2O例外。
②分子量越小越容易穿膜;
③不带电荷的分子容易穿膜,带 电荷的离子不能或很难穿膜。
➢离子脂溶性弱,且带有水化 膜,增大了它的有效体积。
[操作步骤]
按照一个细胞计算。如果细胞压在格线上时,则只计上线, 不计下线,只计左线,不计右线。 • 操作时,注意盖片下不能有气泡,也不能让悬液流入旁边 槽中,否则要重新计数。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报告篇一: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溶血现象并掌握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 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 葡萄糖溶液、2% TritonX-1002. 器具:离心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3. 材料:鸡血红细胞【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屏障,它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水是生物界最普遍的溶剂,通透性高(肾小管、肠上皮、植物根细胞更高),水分子可以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
1. 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到细胞内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当中,介质由不透明的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此时的细胞膜收缩,会略有不溶性内容物),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盐溶液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发生溶血,但是由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时间久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由于各种溶质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
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测量某种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
即溶血时间对应着穿膜速度。
2. 物质穿膜运输的类型(1)被动运输(不耗能)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和协助扩散。
(通道:载体蛋白、通道蛋白)(2)主动运输(耗能)需要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到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专一溶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
细胞通透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
2. 探究分子量、脂溶性、电解质性质等因素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 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血现象,分析细胞膜对不同溶液的通透性差异。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分子量、脂溶性、电解质性质等。
本实验采用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血现象,分析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人或鸡的红细胞- 0.85%NaCl溶液- 0.085%NaCl溶液- 0.8mol/L甲醇溶液- 0.8mol/L丙酮溶液- 6%葡萄糖溶液- 2%TritonX-100溶液- 离心管- 移液器- 离心机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移液器- 离心机- 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溶液:将0.85%NaCl溶液、0.085%NaCl溶液、0.8mol/L甲醇溶液、0.8mol/L丙酮溶液、6%葡萄糖溶液、2%TritonX-100溶液分别置于离心管中。
2. 红细胞制备:取一定量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离心去上清液,重复洗涤两次。
3. 实验操作:- 将洗涤后的红细胞加入各离心管中,每管加入红细胞悬液1ml。
- 将各离心管置于37℃水浴中恒温5分钟。
- 将离心管取出,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血现象。
4.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血时间,分析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0.85%NaCl溶液:红细胞未发生溶血,说明细胞膜对0.85%NaCl溶液具有高度通透性。
2. 0.085%NaCl溶液:红细胞发生溶血,溶血时间为5分钟,说明细胞膜对0.085%NaCl溶液的通透性较低。
3. 0.8mol/L甲醇溶液:红细胞发生溶血,溶血时间为10分钟,说明细胞膜对0.8mol/L甲醇溶液的通透性较低。
4. 0.8mol/L丙酮溶液:红细胞发生溶血,溶血时间为15分钟,说明细胞膜对0.8mol/L丙酮溶液的通透性较低。
生物物理实验报告 - 生物膜的通透性分析

生物物理实验报告 - 生物膜的通透性分析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物物理实验日期:2021年×月×日班级:×××× 学生姓名:××××××生物膜的通透性分析合作者:××,×××,××××【实验结果】不同溶剂的红细胞溶血现象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8【实验分析】(一)溶血时间快慢排序:水<乙醇<甘油<草酸铵<氯化铵<氯化钠、硫酸钠、葡萄糖(15min内不溶血)(二)溶血机制分析:细胞就像一台复杂而精巧的生命机器,各个部件虽然作用不同,但是衔接得非常巧妙,因而整台机器能够灵活运转。
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就是这台“机器”中一些功能相关的“部件”,它们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是细胞1 / 3溶剂 1ml水+0.1ml红细胞悬液 1ml0.17M氯化钠+0.1ml红细胞悬液 1ml0.17M氯化铵+0.1ml红细胞悬液 1ml0.12M草酸铵+0.1ml红细胞悬液 1ml0.12M硫酸钠+0.1ml红细胞悬液 1ml0.32M甘油+0.1ml红细胞悬液 1ml0.32M乙醇+0.1ml红细胞悬液 1ml葡萄糖+0.1ml红细胞悬液是否溶血是否是是否是是否溶血时间― ― ― ― ― ― ― ― 的重要结构成分,对维持细胞的功能和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运输是生物膜的重要功能活动之一,主要与生物膜的通透性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不同性质物质的膜通透性不同。
本次实验使用红细胞,通过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血,来研究、分析相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实验中将几种不同性质的物质配制成等渗溶液。
红细胞膜对不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有些溶质可以直接通过膜,有些溶质只能借助离子通道或载体才能通过膜。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的通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细胞膜通透性实验的方法和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物质的分子量、极性、脂溶性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1. 实验材料:鸡血红细胞、0.85%NaCl溶液、0.085%NaCl溶液、0.8mol/L甲醇溶液、0.8mol/L液、6%葡萄糖溶液、2%TritonX-100。
2. 仪器与设备:显微镜、离心机、吸管、量筒、试管、试管架、烧杯、酒精灯、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1. 取鸡血红细胞,加入适量0.85%NaCl溶液,充分混合。
2. 将混合液倒入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
3. 分别向3个试管中加入0.8mol/L甲醇溶液、0.8mol/L液、6%葡萄糖溶液,各加入等量的红细胞。
4. 将3个试管放入37℃水浴中,观察并记录溶血时间。
5. 向溶血后的试管中加入2%TritonX-100,充分混合,观察并记录溶血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甲醇溶液:实验观察到,在加入甲醇溶液后,红细胞迅速溶血,溶血时间约为5分钟。
2. 液:实验观察到,在加入液后,红细胞缓慢溶血,溶血时间约为10分钟。
3. 葡萄糖溶液:实验观察到,在加入葡萄糖溶液后,红细胞不溶血。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甲醇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较大,溶血速度快,说明甲醇具有较强的脂溶性,可以破坏细胞膜结构,使红细胞迅速溶血。
2. 液对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较小,溶血速度慢,说明液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较弱,可能与其脂溶性较低有关。
3. 葡萄糖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较小,红细胞不溶血,说明葡萄糖不易透过细胞膜。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了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因素。
细胞膜的通透性

• 溶血现象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血细胞速 度的一种指标。
• 溶血现象发生的快慢与进入细胞的物质的 分子量大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进入 细胞慢,发生溶血所需时间也长。
• 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脂溶剂,但在水中溶 解度很小。碳链越长,脂溶性越大。一种 化合物在脂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水中溶 解度之比,称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配系数。
四、实验步骤
准备工作:小鼠采血 剪尾采血、 摘除眼球采血 、心脏采血 、断
头采血、眼眶静脉丛采血 (一)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1.在编号的3支试管中,分别用吸管吸入2ml
1mol/L乙二醇、1mol/L丙三醇、1mol/L葡萄 糖高渗液。 2.先后分别用注射器滴加两滴血液,用手指按 住管口,倒置一次。
溶液2ml。 3.每管各加入两滴血液,按住管口,倒置一次。
1 剪尾采血 小鼠每次采血量0.1ml 左手拇指和食指从背部抓住鼠颈部皮肤,将鼠头朝下,鼠 保定后将其尾巴置于50℃热水中浸泡数分钟,使尾部血管 充盈。擦干尾部,再用剪刀或刀片剪去尾尖1-2mm,用试 管接流出的血液,同时自尾根部向尾尖按摩。取血后用棉 球压迫止血并用6%液体火棉胶涂在伤口处止血。 2 摘除眼球采血 小鼠采血量0.6-1ml 左手抓住小鼠颈部皮肤,轻压在实验台上,取侧卧位,左
手食指尽量将小鼠眼周皮肤往颈后压,使眼球突出。用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学实验论文
红细胞膜通透性的实验及分析
路路*,李秋菊,罗敏惠,母振炜,孟凡琳,
姜雅莉,平措宗吉,王大鹏,吴玲
【摘要】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可以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进出细胞,但是各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
由于细胞膜对于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使得不同溶质渗入细胞的速度相差很大,甚至有些不能渗入细胞中。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分子量、脂溶性大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观察红细胞的溶血现象;建立等渗概念并理解溶血原理。
实验以人和鸡的红细胞为材料,用自然渗透的方法进行实验,通过测量红细胞的溶血时间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得出了各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一般性规律。
【关键词】红细胞;细胞膜;等渗;渗透性;结果分析
新近国内外有关红细胞膜的表面超精细结构的研究包括了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载体与膜离子信道等各方面,涉及到信息和分子识别传导的有关问题。
可见对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细胞膜渗透性试验是细胞生物学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本科生对有关于细胞膜功能的理解,在对于各物质进出细胞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细胞膜本质的认识,同时在其中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等渗溶液中,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由于水分子的摄入超过水分子的流出,导致红细
胞逐渐胀大,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到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此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
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在试管中细胞形态的絮状物消失,溶液由细胞存在的悬浊液变为非细胞结构的澄清液。
这一现象是判别细胞是否溶血的一个现象证据。
将红细胞放入各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于各种溶质的通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不可以渗入,渗入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后促使水分进入细胞,从而引起溶血;由于溶质进入速度互不相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相同。
根据溶血现象是否发生以及溶血时间的快慢,来判断细胞膜对各类溶质渗透性的大小和强弱。
基于上述的研究状况所得的理论知识和本次实验,本文重在阐述细胞膜对于不同物质通透性的一般规律。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生物材料本实验用的血细胞取材方便,新鲜的动物的红细胞都可以。
我们采用了鸡的血细胞和人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即抗凝人血和鸡血的稀释液(一份血液加入九份生理盐水进行稀释),观察到的结果和现象十分明显。
1.1.2化学试剂 0.17mol/L氯化钠溶液、0.17mol/L氯化铵、0.17mol/L醋酸铵、0.17mol/L硝酸钠、0.12mol/L草酸铵、0.12mol/L 硫酸钠、0.32mol/L葡萄糖、0.32mol/L甘油、0.32mol/L乙醇、
0.32mol/L丙酮、0.32mol/L乙二醇。
1.2实验方法
主要步骤是:(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蒸馏水,再分别加入0.5ml稀释的鸡血和人血,轻轻摇匀,注意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如发生溶血,记录溶血时间。
(2)取两支试管,各加入0.17mol/L的氯化钠溶液5ml,再分别加入0.5ml稀释的鸡血和人血,轻轻摇匀,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如发生溶血,记录溶血时间。
(3)分别在以下几种等渗溶液中重复相同的实验,观察有无溶血,以及溶血时间。
0.17mol/L氯化铵、0.17mol/L醋酸铵、0.17mol/L硝酸钠、0.12mol/L 草酸铵、0.12mol/L硫酸钠、0.32mol/L葡萄糖、0.32mol/L甘油、0.32mol/L乙醇、0.32mol/L丙酮、0.32mol/L乙二醇。
2.实验结果
表-1 不同等渗溶液下的溶血时间
11号-乙醇53″1′05″
12号-丙酮40″55″
注:实验设计基本覆盖了各类性质的分子,在表中,1和2号两支试管实际上是设立了对照,因为氯化钠为等渗溶液,其浓度是生理盐水的浓度,所取用的血细胞就是用生理盐水所稀释的,因此,1 号管不会发生溶血现象,肉眼所见为絮状;2号试管是用水作对照,由于水分子能够自由快速地进入细胞引起膨胀而最终引起溶血,溶液很快变为澄清,1和2的现象非常明显。
首先进行1和2 的操作,目的是对于红细胞是否溶血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以此为参照进行后续的实验
3.讨论
(1)分析上述实验所得数据,
细胞的溶血时间与溶质进入细胞的
速度成正比
,各溶血时间不同,说明细胞膜对
于不同分子的透性不同。
物质透过
细胞膜的被动运输受限于物质的脂
溶性、分子大小和带电性,即脂溶性强、小分子易通过细胞膜,而水溶性强、大分子、离子等不易通过细胞膜;
(2)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效应和通过脂双层的效应是一样的,都是高度不透的。
细胞膜上存在一些离子通道,如Na+,K+,Ca2+通道,它的开放是有
条件的,当上述离子受到机械刺激、胁迫或是配体的结合时,只有在离子通道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够进入细胞而引起溶血。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是以完全电离的离子存在的,因此,在本实验中强电解质的钠盐(氯化钠、硝酸钠和硫酸钠)都是不能引起溶血的;
(3)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膜但其速度极慢,大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本实验中弱电解质的盐(氯化铵、醋酸铵和草酸铵)都是能够引起溶血的,但是时间较长。
因为对于弱电解质盐来说,虽然弱电解质可以电离出一部分离子,但是在动态平衡下大部分是以分子形态存在的,它们实际上归属于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可以透过细胞膜但是速度较慢,与这种情况相似的还有有机分子甘油、丙酮、乙醇和乙二醇,它们引起溶血的快慢可以从分子是否为对称结构上去考虑(即对称的分子比不对称的分子容易透过细胞膜)。
葡萄糖是一种大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通过脂双层的行为和细胞膜的行为是一致的,也是高度不通透的;
(4)水分子为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果按照(3)得出的结论,其透过细胞膜的速度远没有疏水性分子快,但是实验中水分子引起细胞溶血的速度恰恰是最快的,这是由于细胞膜上有水孔蛋白的存在,由于有水孔蛋白参与了水分子的易化扩散,其进入细胞的速度远比水分子的简单扩散快得多。
综上所述为本次实验所得,通过实验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拓展了我分析问题的思路,同时使我能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4.参考文献
[1]王金发,何炎明.细胞生物学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
[2]杨汉民.细胞生物学实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程旺元,余光辉,陈雁,刘学群,王春台.《红细胞膜通透性实
验及分析》1672-4550(2009)05-0039-03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