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

合集下载

普洱市茶山分布

普洱市茶山分布

普洱市茶山分布普洱茶方兴未艾,为此更名的普洱市(原思茅市)正是应运而生。

普洱市是云南面积最大的市,普洱全市有野生古茶群落面积117.8万亩,栽培型古茶面积18.2万亩,其面积也远远超过传统普洱茶产区西双版纳(古茶园8.2万亩)。

普洱市辖1区9县,分别是思茅区、宁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孟连、澜沧、云南省2009年主要茶区产量临沧市人工栽培茶树,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历史。

在凤庆、双江、沧源、云县境内均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型大茶树,其中凤庆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是已发现的大茶树中基围最粗的一株。

在这里,有南蜿蜒通往国外,被称为南第一镇的凤庆县鲁史古镇,以及南第一桥的青龙桥,见证了历史上在这里的辉煌。

临沧各区县地图主要的原生地之一,是云南最重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如今拥有着滇红之乡和“普洱第一仓”的称号,被誉为“生物优生地带”。

共有茶园总面积130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

临沧是著名的下关茶厂沱茶原料的最重要的供应地,也为昆明茶厂、勐海茶厂提4.保山市及其他地区保山已不属于澜沧江流域,在目前云南普洱茶生产地区来说,保山所生产的晒青毛茶普遍不受重视。

但保山地区目前尚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区幷没有完全开发,相对于西双版纳勐腊、景洪、勐海等地都已经被过度采摘的情况,此地区的茶质仍然十分厚质饱满。

古茶树分布面积近1.5万亩,栽培古茶园分布较集中且有代表性的是腾冲坝外古茶园,上营文家塘古茶园和昌宁漭水乡黄家寨古茶园。

此外,在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均有古茶树分布。

如德宏州的潞西、瑞丽、梁河;红河州的元阳、金平;文山州的广南、马关、麻栗坡等等。

尽管这些地区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分布面积不大,但却分布着云南较多的茶组植物种类。

2009年,云南省面积523万亩,产量18.03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4.5万吨。

在这片世界茶树的发源地里,蕴藏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而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树,还在一年一年发着新芽,制作出供内地、港台、东南亚以至全世界人们享用。

史上最全!普洱茶山头活地图!

史上最全!普洱茶山头活地图!

史上最全!普洱茶山头活地图!普洱茶古树地理分布总说“普洱”是哈尼族语,意为“水湾寨”。

作为地名的确立,是在明代洪武年(当时称普耳)。

云南产茶的历史远至商周时期,《华阳国志》中即有濮人贡茶的记载,而“普(洱)茶”这个称谓最早来自于明万历年间谢肇浙《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这也是对普洱团茶的最早记述。

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也有“普洱茶(普雨茶)”的明确记录。

到清朝中期,已经有“普洱茶名重于天下”的记载,当时上贡天朝的普洱,主要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普洱,其实正是一种特定地理区域才有的茶。

据2008年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 22111—2008),普洱茶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这意味着要想称为普洱茶,除按普洱茶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原料和加工都必须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

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这四大茶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陲,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与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

普洱茶四大产区正是在这片少数民族聚居的神秘区域,被论证为茶的发源地。

可以说,目前全世界被称为“茶”的饮品,都是由云南传出去的。

而明清两代,正是普洱茶形成并走向辉煌的时代,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植栽培型茶树,也正是在这两朝完成的历史壮举。

如今,在澜沧江流域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经历了历史沧桑和自然灾害的古茶园依然郁郁葱葱,或成片分布,或单株散生。

整个云南还存有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面积27万亩以上。

易武茶山西双版纳版纳茶区综述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千亩(十二,傣语读为“西双”,“版纳”,意为“千亩”,即一个征收赋役的行政单位)。

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多个村寨之中。

云南普洱茶:山头分布地图及茶性特点

云南普洱茶:山头分布地图及茶性特点

云南普洱茶:山头分布地图及茶性特点一、普洱茶四大茶区1、西双版纳茶区2、普洱市茶区3、临沧茶区4、保山茶区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保山茶区从地域来说,已不属于澜沧江流域。

东与大理州、临沧市接壤,北面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邻,西北、正南则与缅甸交接。

在云南的四大茶区(临沧、保山、西双版纳、临沧)中,保山茶区的维度最高(北纬24°08′~25°51′之间)、平均海拔最高(最高海拔3780.9米,平均海拔1800米),气温最低(年均气温15.5℃),日照和年降雨量(700-2100毫米)也同样是少的。

保山茶区有哪些茶以及特点:昌宁漭水镇小乔木茶:其茶树龄较小,茶微苦,茶汤细腻微涩,茶质厚重,回甘柔和,绵长。

昌宁漭水镇古树茶:为野放生长的茶树,茶质厚重,汤水甜滑,香气深沉,回甘细腻,苦涩较弱。

芭蕉林古树茶:叶色绿,茸毛多,成茶茶多酚、儿茶素含量高,制茶品质良好,香气高。

腾冲古树茶:属大叶茶、乔木型,茶芽肥壮、茸毛多,芽叶内含物丰富。

二、普洱茶的六大茶山1、江内六大茶山,也叫古六大茶山或江北六大茶山2、易武的七村八寨易武七村易武八寨3、新六大茶山也叫江外六大茶山或江南六大茶山六、普洱茶主要产区总图:(蓝线——北回归线。

)(红线——东经100°线)普洱茶的主要产区分布在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江中下游流域。

按口味主体特点分类,可划分成四大板块:西北茶区(涩)东南茶区(柔)东北茶区(平)西南茶区(苦)。

古树茶群落分布区域特征:(1)东、北部地区较少。

(2)西、南部地区较多。

(3)沿澜沧江两岸平行分布。

(4)回归线以北受自然条件影响,茶树品种变异明显。

(5)大理州以北地区为大叶种向小叶种过渡区域100度茶。

以东经100度附近茶叶原料为最佳。

澜沧江进入大理州后一个急转穿越了100度经线,在这一线轴上从北到南贯穿了凤庆、大雪山、勐库、双江澜沧、景迈、巴达、布朗山等著名茶区,生长在这些地区的茶被称为“100度茶”。

西双版纳南糯山-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

西双版纳南糯山-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

01
02
03
生茶
南糯山普洱茶生茶外形条 索紧结,色泽墨绿,香气 清新持久,汤色清澈透明, 滋味鲜爽回甘。
熟茶
南糯山普洱茶熟茶外形条 索肥壮,色泽红褐,香气 独特陈香,汤色红浓明亮, 滋味醇厚顺滑。
古树茶
南糯山古树茶生长年限长, 茶叶内含物质丰富,口感 醇厚,回甘持久,具有很 高的收藏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感风格独特性剖析
糯山普洱茶的电商品牌。
线下渠道
在茶叶专卖店、大型商超、高端 酒店等场所设立南糯山普洱茶专 柜,提高品牌曝光度和市场占有
率。
跨界合作
与旅游、餐饮、艺术等领域进行 跨界合作,共同推广南糯山普洱
茶文化,拓展市场份额。
品牌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举措
品牌形象塑造
通过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包装设计 、广告宣传等方式,塑造南糯山普洱 茶高端、优质的品牌形象。
揉捻
将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使其 形成条状,并促进茶汁液的挤出 和均匀分布。
现代加工技术改进方向
1 2
3
发酵技术
通过调控温度、湿度等条件,对普洱茶进行人工发酵,缩短 发酵周期,提高茶叶品质。
机械化生产
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提高茶叶加工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 品质量的稳定性。
清洁化生产
加强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减少污染环节,提高茶叶 安全性。
件。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南糯山古茶山保护区成立以来,采取 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划 定生态红线、限制开发、恢复性种植 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糯山古茶山的生 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 得到了有效保护。
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 立古茶树档案,对重点保护的古茶树 进行挂牌保护。

云南普洱茶产区(分布图)及茶山分布(图文)

云南普洱茶产区(分布图)及茶山分布(图文)

云南普洱茶产区(分布图)及茶山分布(图文)整理一份云南普洱茶产区及茶山分布的图文供茶友参考一.西双版纳州茶区勐腊县(澜沧江内古六大茶山)1、古慢撤也称易武正山(麻黑、落水洞、刮风寨、弯弓等七村、八寨)[易武乡]2、蛮砖(曼庄、曼林、曼迁等)[象明乡]3、革登(值蚌、新发等)[象明乡]4、莽枝(秧林、董家寨等)[象明乡]5、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象明乡](6)、攸乐【基诺乡归属景洪巿】景洪澜沧江内古六大茶山之一[基诺乡归属景洪巿](6)、攸乐茶山(亚诺、猛龙、龙帕山等)勐海县(澜沧江外六大茶山)7、布朗山(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等)[布朗山乡]8、贺开(邦盆老寨、广別老寨、曼弄老寨等)[勐混镇][格朗和乡]9、南糯山(半坡老寨、南拉老寨、拨玛等。

)[格朗和乡]10、帕沙茶(帕沙老、新、中寨等)[勐满镇]11、关双茶(曼帕、曼怀等)[勐宋乡]12、纳卡茶[勐宋乡]13、保塘茶(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勐往乡]14、曼糯茶[西定乡]15、巴达山茶,章朗、曼迈等二、普洱市茶区(原思茅市)澜沧县16、景迈山茶(芒景、景迈)[惠民乡]17、邦崴茶[富东乡]18、东卡河茶[东朗乡]19、帕赛茶[文东乡]宁洱县20、困鹿山茶(野生古茶)21、新寨茶[磨黑镇]22、板山茶[勐先乡]景谷县23、苦竹山茶[景谷乡]24、文山顶茶[景谷乡]25、黄草坝茶[正兴镇]26、秧塔大白茶[民乐乡]墨江县27、迷帝茶[新抚乡]28、景星茶[景星乡]镇沅县29、老海塘茶[田坝乡]30、马邓茶[者东镇]31、千家寨[九甲乡]32、老乌山茶[按板镇]33、茶山箐茶[田坝乡]34、大麦地茶[者东镇]景东县35、老仓福德茶[安定乡、文龙乡]36、金鼎茶[林街乡、景福乡、东镇]37、漫湾茶[漫湾镇]38、哀牢山西坡茶[花山乡、大街乡、太忠乡、龙街乡]39、御笔茶[锦屏镇、文井镇]江城县40、田房茶[国庆乡]41、博别茶[国庆乡]孟连县42、腊福茶[勐马镇]43、芒中茶[娜允镇]三、临沧市茶区临翔区44、昔归茶[邦东乡]45、那罕茶[邦东乡]46、邦东茶[邦东乡]47、东旭茶[邦东乡]48、太阳箐[邦东乡]49、无量山系古树茶双江县50、冰岛茶(南迫、冰岛、地界、坝歪、糯伍、五寨)[勐库镇]51、大、小户赛茶[勐库镇]52、大雪山系野生茶[勐库镇]53、大忠山茶[勐库镇]54、磨烈茶[勐库镇]55、坝糯、等勐库十八寨永德县56、忙肺茶57、忙波茶58、糯掌茶凤庆县60、滇红茶[小湾镇]61、香竹箐茶(大山茶) [大寺乡]62、平河茶(本山茶)云县63、白莺山茶64、大朝山茶(大朝山西镇包括菖蒲塘、纸山箐、昔元、邦旭、坡头、背阴寨等)[茶房乡]65、茶房茶耿马县66、大黑山系野生茶67、蒸酶镇康县68、马鞍山茶四、大理白族自治州茶区云龙县69、大栗树茶[宝丰乡]70、公郎茶[公郎镇]71、无量山系古树茶五、保山市茶区昌宁县茶区72、莽水茶[莽水镇] 腾冲县茶区73、高黎贡山系生态茶74、龙陵县茶区75、施甸县茶区保山市、古“哀牢国”。

云南茶山分布图

云南茶山分布图

云南茶山分布图云南茶山分布图宋朝时开始闻名天下的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可以说就是人类种植茶叶的典范。

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提到六大茶山的面积时,用了“周八百里”来形容,这表明这六座古茶山是连成一片的。

《滇系》一书在谈到六大茶山的位置时就曾说:“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

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曼撒。

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古代典籍中所提及的这六座古茶山,是传统“普洱茶”的主产地,由于它们全处于西双版纳澜沧江北,因此史称之为江北古六大茶山。

事实上,随着人工种植茶树的大面积铺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西双版纳澜沧江沿岸一带,均成为优质大叶茶的生产地。

除了澜沧江北岸的六大茶山外,江南也有六大茶山,即勐宋、南糯、勐海、巴达、南峤、景迈。

只是由于一江之隔,古时的交通又不发达,一条江就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从而让江南的六大茶山鲜为外人所知。

倚邦茶山澜沧江北的六大茶山,除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外,其余的五大茶山都在勐腊县。

在历史上,曾有五大茶山,倚邦三山半一说。

所谓的三山半指的是曼松山、曼拱山、曼砖山,再加上牛滚塘半山。

在易武茶山“一览众山”之前,倚邦是江北六茶山的“盟主”。

那是明末清初时期,倚邦茶山红极一时,大批的四川茶农慕名前来,他们怀揣着小叶茶籽,并将它种在了这块茶叶最初的生长地上。

当时从外面蜂拥而至的茶人,也有石屏和楚雄等地的,这也是历史上的倚邦大街上,为什么会出现四川会馆、楚雄会馆及石屏会馆的原因。

倚邦与易武,在清代前后谱写过普洱茶辉煌的两个乐章。

鼎盛时期的倚邦茶山,曾有八九万人,茶产量达万担之多。

人员的流动与茶交易量的迅速扩大,形成了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四大集镇,而在镇与镇之间,运茶马帮往来,盛况空前。

倚邦兴盛时期,街道的建筑规模与思茅旧街相近,而且由于各地茶人的到来,各种文化也纷纷在此交融。

普洱茶山之墨江宁洱思茅区江城古树茶分布

普洱茶山之墨江宁洱思茅区江城古树茶分布

普洱茶山之墨江宁洱思茅区江城古树茶分布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普洱茶山之墨江宁洱思茅(区)江城古树茶分布须立贡茶古茶山、龙坝古茶山、通关古茶山、坝溜古茶山、迷帝贡茶古茶山、景星豪门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国庆古茶山须立贡茶古茶山茶山地理:位于墨江县联珠镇,海拔1400-1460米,常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1323-1435mm。

土壤为赤红壤、红壤。

茶山历史:须立贡茶在清代为皇家贡茶,联珠镇是茶马古道上着名驿站。

主要产地:菜园、班中、碧胜、勇溪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643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菜园村的大叶绿茶、碧胜村的须立贡茶等。

相比较而言菜园村茶园的管理比须立贡茶所在的碧胜村要好一些,长势更强。

碧胜村的须立贡茶园内保存了一定树龄比较老的古树,是清代贡茶的原产地。

龙坝古茶山茶山地理:位于墨江县通关龙坝乡,海拔1300-1700米,常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1350mm。

土壤为红壤和黄红壤。

主要产地:竜宾、勐里、大乜多、竜场、打洞、石头、曼婆古树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287公顷,茶园管理一般,长势中等。

通关古茶山茶山地理:位于墨江县永平镇,海拔1520-1820米,常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1391mm。

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主要产地:永平、新武、景坝、毕库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287公顷,呈块状分布。

代表品种有永平村大叶绿茶和新武村大叶绿茶,茶园管理一般,长势中等。

坝溜古茶山茶山地理:主要分布在墨江县坝溜乡。

海拔1630-1885米,常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2197mm。

土壤为红壤。

主要产地:老朱、联珠、老彭、骂尼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247公顷,呈零星和块状分布。

代表品种有老朱寨玛玉茶和联珠村羊八寨玛玉茶。

茶树分布密度较小,管理中等,长势强。

迷帝贡茶古茶山茶山地理:主要分布在墨江县新抚乡。

海拔1300-1940米,常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1293mm,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临沧市普洱茶产地在哪

临沧市普洱茶产地在哪

临沧市普洱茶产地在哪
普洱主要集中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四大茶区,从北往南,顺江而下,分别为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原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平均海拔也从高到低。

这四大茶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陲,与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

普洱茶四大产区(图中绿色区域)
临沧市
临沧因滨临澜沧江而得名。

辖1区7县,各区县均有大片的野生茶林,按茶叶产量排名,依此为:凤庆、云县、永德、双江、耿马、临翔区、沧源、镇康(按2009年产量)。

临沧市是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市(2009年数据),原本以绿茶为主、红茶次之。

栽培野生茶目前以勐库较为人所熟知,而永德附近为传统大量青毛茶产区。

临沧市人工栽培茶树,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历史。

在凤庆、双江、沧源、云县境内均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型大茶树,其中凤庆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是已发现的大茶树中基围最粗的一株。

在这里,有南茶马古道蜿蜒通往国外,被称为南茶马古道第一镇的凤庆县鲁史古镇,以及南茶马古道第一桥的青龙桥,见证了历史上茶业在这里的辉煌。

临沧各区县地图
临沧是茶叶主要的原生地之一,是云南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加工基地,如今拥有着滇红之乡和“普洱第一仓”的称号,被誉为“生物优生地带”。

共有茶园总面积130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

临沧是著名的下关茶厂沱茶原料的最重要的供应地,也为昆明茶厂、勐海茶厂提供无与伦比的优质茶叶,其普洱茶原料以“茶气重”闻名于业界。

以下,按照临沧所辖的1区7县行政区划,列表逐一介绍各县情况。

文章编辑整理:都康堂普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普洱古茶山以澜沧江为界划分为江内(即澜沧江北)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即现在通常说的“易武茶产地”;江外(即澜沧江南)新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

下面来说说新六大茶山的具体位置。

1、南糯:南糯茶山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屹立在流沙河东岸,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

2、南峤:南峤茶山如今又被称为勐遮古茶山。

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

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

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3、勐宋: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勐海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

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

4、景迈:景迈茶山位于澜沧拉祜(hù)族自治县县城东南70公里的惠民乡。

5、布朗:布朗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八十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

布朗山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总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

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据说他们是制茶的始祖。

6、巴达:巴达茶山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

古今六大茶山茶叶区别>>> 古六大茶山(江内六座): 1、革登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

2、莽枝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较淡,汤色深桔黄。

3、倚邦山:属乔木小叶种,回甘快、生津较好,香气幽香如澜,汤色深桔黄。

4、蛮砖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气呈梅子香,汤色深黄。

在历史上有喝蛮砖看倚邦一说。

5、曼撒山(易武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6、悠乐山: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一般,汤色淡桔黄。

目前上述六大茶山的产茶量已渐少,产茶重心已移至新六大茶山(江外六大茶山): 1、南糯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

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

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2、布朗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

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3、巴达山: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

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

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

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4、南峤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5、勐宋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

6、惠明景迈山: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

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

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

云南古六大茶山的过去和现在云南六大茶山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

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

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

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

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

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

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关于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都在澜沧江束岸。

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

其中,慢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

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

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

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

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

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

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

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个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

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于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茶山”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叶生产更跌到低谷。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生产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攸乐古茶山革登古茶山倚邦古茶山莽枝古茶山蛮砖古茶山慢撒古茶山攸乐古茶山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

束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

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

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

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

使产量逐渐上升。

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碓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

攸乐山(基诺山)古茶树采古茶树上春茶革登古茶山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

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

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山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

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

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

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

即: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

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

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竞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

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无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蛮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

清正年间 (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

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

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

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

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

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

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

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

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

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

昔日的倚邦街子于解放前毁于火灾。

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

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

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

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织布、柒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

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

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

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

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

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

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蛮砖古茶山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

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

慢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

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

蛮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