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应用型高校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析思考

第23期 收稿日期:2017-10-17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分析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编号:Xj201517);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17A507);安徽科技学院2016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10879CY03)作者简介:张雪梅(1969—),女,硕士,副教授,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农产品分析检测。
应用型高校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析思考张雪梅,汪徐春,徐鑫强,程年寿,叶祥桔(安徽科技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摘要:以应用型高校《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开展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分析化学》课程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并从教学目标、网络教学环境、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成果。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分析化学;精品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21X(2017)23-0143-02 应用型高校本科课程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分析化学是农业院校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及其它多种信息的一门科学[1]。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2-4]。
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达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牢固树立量的概念,初步具备分析常规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及性质的能力。
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组主要承担全校农业类非化学专业的《分析化学》(含实验)、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含实验)、《仪器分析》(含实验)以及《分析化学》实践周课程的教学,该课程组成员还同时承担《普通化学》(含实验)、《无机化学》(含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含实验)等的教学任务。
分析化学课程建设规划

分析化学课程建设规划1、分析化学课程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承前启后的中心地位。
分析化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牢固树立“量”的概念,掌握研究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和性能关系的各类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分析化学是现代化学学科“之母”的重要作用,是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眼睛”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用获取的分析化学知识主动、客观的认识物质、剖析物质,研究物质间的变化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作风,提高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今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划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为突破口,以科研促教学,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教学管理的建设推进到新的高度;以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个分析课程群的建设。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智能化课程教学系统,把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以计算机为媒介,集中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逐步改变经典教学、CIA课件教学等单一模式。
利用智能化课程教学系统具有开放式人机交互功能,学生可以主动地在网上向系统索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通过分析化学课程智能化教学系统的建设,促进分析化学重点学科的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
根据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选修课不断增加;化学系招生数量增加的状况,在3~5年内,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外引内留由5人发展到9人;力争引进博士2人、硕士2人、本科生1人;职称结构保持在教授2~3人、副教授2~3人、讲师2~3人、助教1~2人,平均年龄38岁的相对合理结构。
“分析化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分析化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摘要:在“分析化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重视团队育人意识、育人水平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深入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拓展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打造立体化高阶化教学新模式,创新多元化全过程考核机制,以达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考核机制近年来,“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1]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全校范围内积极推进本科教育实践,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分析化学”课程在此背景下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流课程应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努力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3]。
本教学团队以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大二学生化学基础差异性大、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以及一流课程对“两性一度”的要求,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1 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融合贯通将蕴含在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中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分为3个层面:国家层面、人格层面和智力层面,分层设计教学中的思政点,将其与知识点有机融合。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导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思政教育,让课程思政立体化。
教师将“思政育人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吸引学生以“讲(故事)、查(资料)、做(调查)、论(是非)、演(剧本)”的方式融合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点。
2 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对于传统的教学,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依赖纸质教材,形式单一,知识获得主要靠课堂讲授,单调乏味。
在新的形势下,各种技术手段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并以更好的形式呈现,实现教材的立体化转变[4]。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2022年出版的第3版教材除了纸质内容还配有教学拓展电子资源,包括动画演示、化学家及其主要贡献、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或研究新成果、化合物的典型应用案例介绍、例题或习题的微视频讲解等。
谈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建设

Kc wo d : n l t a h mit x e i n ; c u s ln i g;t a hig q a i ;a l is y r s a ay i l e sr e p r c c y me t o rep a n n ec n ul w bi t ie
Ab t a t T e a ay i a c e it x e i n n o x s t e c e i a n l ss a d t e i sr m e t la a y i wh c o r s o d t h o iln e s Th s r c : h n l t l h m sr e p rme t i v l h h m c l a y i n h n t c y e a u n a n l ss ih c re p n o t e s ca e d e b o h mi a n l ss wa o n o v d i h n l t a h m it x e i e t w h c o ac i g w i h o iln e s a d d s i i e d v l p e t S ti ic e c l a ay i s n ti v l e n t e a ay i lc e sr e p r c y m n. ih n tm t h n t t e s c a e d n icpl e eo m n o i s h n
徐光宪院士认为 2 世纪化学 的核心任务 已经演变为广 义 1 的 分 子 合 成 化 学 和 广 义 的 分 析 化 学 。 析 化 学 已经 成 为 化 学 学 分 科 的 两 大 核 心 任 务 之 一 , 经 触 及 生 命 科 学 、材 料 科 学 等 各 学 已 科各 行业 。 国 际 国 内 经 济 总 量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依 赖 于 分 析 检 验 , 而人才市场对 有分析 化学背景 的人才需求 呈上升 。社会越 发 展, 分析 化 学 就越 受 到 重 视 , 以 说 一 个 国家 分 析 测 试 水 、 可 的 高低 标志着 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 。 E前 学校 分析化学实验涉及到化学分析实验 、 l 仪器分析实 验 、 合 化 学 实验 、设计 性 实 验 和 分析 模 块 设 计 性 实 验 等 实 验 综 环节 的教 学工作 , 这些实验覆盖轻化 工程 、材料工程 、应 用化 学 、生科 等 多 个 专 业 的分 析 化 学 学科 的 实 验 教 学 。 着 各 个 学 随 科 的 发展 , 科 问 的 交叉 是 总体 趋 势 , 学 探索 生命 的 奥 秘 可 以说 是这 一发展趋势 的一个典型代 表。生物化学 分析 ( 简称生化分 析) 是科 学 家 探 索 生 命 奥 妙 的 手 段 , 同 时社 会 对 生 化 分 析 的需 求越 来 越 多 , 以在 2 所 0世 纪 9 代 理 科 化 学教 学 指 导 委 员 会 O年 已将 其 列 为 化 学 系 本科 生 的教 学 基 本 内 容 之 一 。 适 应 这 一 潮 为 流, 对学生进行 生化分析等方面 的知识技能进 行培养是必不可 少。 但是 目前根据社会调查 , 化学分析 、紫外可见 、 原子 吸收、 电位 法 、色谱 法 社 会 需 求 高 ,实 验 教 学 与 社 会 需 求 相 符 。但 是 酶 、免 疫 、生 物 传 感 器 等 生 化 分 析 已经 渗 透 到 环境 、防 疫 、商 检 等 部 门 , 学 上 还 未 引起 足 够 的重 视 备 , 时 大 型 仪 器 由于 教 同 台套 数 的 限制 开 出 实验 率 不 高 , 致 学校 在 分析 化 学 实 验 方 面 导 的教 育 与 社 会 需 求 和 学 科 发 展 趋 势 不 匹 配 。 以 在 分 析 化 学 实 所 验 教 学 过 程 f应 逐 渐 淘 汰手 段 落 后 、内容 陈 旧的 实 验 内 容 ,引 } I 进 手 段 先 进 、内 容 新 颖 的 实 验 项 目,带 动 所 有 实 验 上 档 次 、上 水平 , 分析 实验教 学、科 研工作推进 一 , 动分析化 学实 将 步 推 验的课程建设 。
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生 的基础 知识 、 本理 论 , 撑学生考 研 ; 断修订 基 支 不 完 善教学 大纲 , 以指 导 教 师 的教 学 ; 编写 相 配套 的 学 习指导 书 , 以帮助学 生有效 地学 习. 2 2 采用 “ . 三结合 ” 教学 模式
采用 “ 理论教 学 与实践 教 学 、 生 自学 与 系 的 改革
精 品课 程 建 设 的 核 心 是 教 学 体 系 和 内容 .
一
流 的教 学 内容既 要 体现 现代 教育 理念 和 时 代要
求, 又要 反 映本学科 的最 新研 究 成 果 , 要始 终 保持
科 学性 、 系统性 和先进 性 . 2 1 构建 “ . 五核 心” 课程 体系
深造 . 通过外 出培 训 、 自学提 高 等形 式 提 高教 师 的
专业水 平.
突 出一个 “ 字. 精” 经过几年 精心建 设 , 分析 化学 》 《
于 20 0 6年度被 评 为河 南 省 高等 学 校精 品课 程. 经
过课 程组任课 教 师 的共 同 努力 , 论 从教 学 内容 、 无 教学 方法 、 学 手 段 等 方 面都 进 行 了大 幅度 的 改 教 革 , 取得 了较好 的效果 . 们 按 照教 育 部提 出的 并 我
本 课程 组注重 对青年骨 干教 师的培养 , 组织 中 青年 教师定 期集 体备 课 , 展各 种 学 术报 告 活 动 ; 开
鼓励 中青年 教师参加 国内外 相关 的学术会 议 , 时 及
了解 学科 的发展方 向 ; 有计 划地 选派 中青年教 师参
加进修 学 习 ; 鼓励 和 支持 青 年 教师 攻 读学 位 , 继续
收 稿 日期 :00一 1 4 2 1 O —0 基 金 项 目 :06年 河 南省 精 品 课 程建 设 项 目 20
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ppt课件

实验教学中:全面推行“单元教学法”
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 了“单元教学法”,按基本操作训练、综合训练和 设计性实验三个阶段要求编写了符合改革要求的实 验教材(已出版);加大了实验学时比例(1∶1); 在综合实验与设计性阶段,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天 “专题性开放”。并在学校教务处立项,对设计性 实验教学与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研究。
评价为A。
ppt课件 18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分析化学课的教学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的 研究,又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在学时比例处理 上,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比例为1:1。两部分 内容是有机联系的,实验是理论的感性认证, 理论是实验的理性提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不仅学习了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而且掌 握了对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分析手段和方法;既 提高了理论水平,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pt课件 11
(4)、在对原有四大基础化学实验重新优化与整合后,编写的《基础化学实 验》教材,密切配合了实验课的教学要求,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教材内容与 编排上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5)、研制开发了分析化学CAI课件和“精品分析化学”课程的网络平台,
用于教学,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量,为“教”与 “学”的沟通融合,赢得了时间,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6)、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结构评分的方法,加强平时考核。理论课平时成绩 包括作业、测验、到课率、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实践课成绩包括平时操作、 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以及实验理论与操作考核等环节。由 此建立的考核体系,能多方位、较全面、较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学习状况。
ppt课件
3
分析化学主讲教师:李巧玲,教授; 留学博士后。主要讲授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普 通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现代基础化学、固体化学 及应用、现代仪器分析等多门本科基础课程及硕士课 程。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已 有40余篇。其中被SCI、ISTP、EI收录的论文达10余 篇。有2篇是在SCI影响因子~4的国际期刊上发表,18 篇属国家级一级论文,24篇是核心期刊论文;并申报 了一项发明专利。
高中化学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高中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究摘要:在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目,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的探求化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的精品课程研究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精品课程探究高中化学的精品课程建设探究即以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促使他们不断的学习,本文就高中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精品课程概述精品课程就是指一种示范性课程,其优质高效、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包括一流专业的教师队伍、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精当的准确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合理的教学评价、以及精细的先进的教学管理,另外,还包括精彩的教学实录以及师生之间的访谈等等一些框架系统。
在高中化学中,建设一种精品课程,其内涵就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课程可发能力,使得化学教师能够像有关的课程专家、教育专家、学科专家、以及教学论专家一样进行思考,在化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授最有价值的化学,进一步让学生在这一领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对于现行的化学课程来说,从其设计到之后的实施,其经历了从课程的决策者到编制者,再到教师与学生,在对于各级的主体在其转化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生成与衰减是并存的,其中对关键的环节就是教师。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标就是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上,提高其在最终的环节上的生成率以及转化率。
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的研究水平,壮大教师队伍,扩大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说,建设精品课程其最主要的就是要以现代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以化学课程的标准作为依据,进一步开发与运用化学课程,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教学设计与方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一)优化教学模式与设计。
精品课程的实施好坏直接就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学的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于精品课程的研制过程中,应该结合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模块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模式,来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以“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哪些影响因素”这节课为主,可以进行以下的流程:首先是创设一种情境:投影,火箭的发射、焰火、真空包装等,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对反映速率进行控制?提出假设:通过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影响化学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设计方案: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比较定量的大理石以及颗粒状的大理石与浓度相同的盐酸反映速度,在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对反映速率的方法进行掌握。
7张英—“分析化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分析化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张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zhangying@纲提课程性质一分析化学平台课程分析化学平台课程教学内容选取课程性质二社会调研课程总体设计教学目标分析检验岗位基础知识与理论实践操作技能教学内容划分模块四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大纲参考书专题报告课外拓展资源题库资源课程相关参考资源课程录象资源学生作品资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实训项目单、卡、准备单学生实践手册(预习、记录、报告)课堂录象实训录象相关文献图片动画视频双语学习理论题库实操题库思考题库网站链接图片动画视频专题论文实操成果创新大赛成果发表论文积累教学文件建设教学文件建设年校级精品建设课程20032004年校级分析化学资源库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教材+教材内容教材-教学内容选取教材-实践教学教材-自主学习内容教材-数据处理软件使用方法教材建设教师用资源-多媒体课件建设学生用资源-自主学习学生用资源-习题资源学生用资源-习题资源期末考核试卷资源拓展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环境校内实验室条件校内实验室条件技能训练环境严格的技能训练严格的技能训练严格的技能训练严格的技能训练搭建检测服务平台搭建检测服务平台经验与体会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历程建设历程1996 ~19982006 ~2012开发食品检验工题库。
15511分析化学课,广东省精品建设课程,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
教研项目立项。
2013 ~2014分析化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张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zhangy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编 教材 2 部,内部教材 3 部;发表论文 40 余 篇。
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校论文奖1项
曾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三育人先进个人、山西省
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山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 人,并荣获山西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2001年)、华北工学院教学名师奖(2003年)等多 项荣誉。
故评价为A。
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年来,根据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材的要求,课程组对分析化学课进行了一 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主要措施与达到的效果有: (1)、在课程的教学体系上,分析化学课程组进行了大胆改革,将理论课与 实验课学时比例由原来的1.5∶1改为1∶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实现应 用型人材培养的目标。 (2)、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了 “单元教学法”,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简 单的“授、受”关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 动性。 (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增加“创新型”设计实验内容,模拟科研管理方法, 放手让学生从组队、选题、方案设计与实施到总结全方位的独立操作,使学生 真正体会到运用学习到的理论与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与乐趣。学生贴近了 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实现了实验教学由“验证理论型”向
实验教学中:全面推行“单元教学法”
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 “单元教学法”,按基本操作训练、综合训练和设 计性实验三个阶段要求编写了符合改革要求的实验 教材(已出版);加大了实验学时比例(1∶1); 在综合实验与设计性阶段,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天 “专题性开放”。并在学校教务处立项,对设计性 实验教学与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研究。
关爱每一个学生,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及同行的好评。。
故评价等级为A.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表1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队伍结构现状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承担的工作
毕业院校
贾素云
女
1946.07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理论及实验指导 北京理工大学
李巧玲
女
1965.05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理论及实验指导 北京理工大学
人
员
高艳阳
男
1967.03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理论及实验指导 北京大学
构
成
(
高建峰
男
1969.09
副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理论及实验指导 南开大学
含
外
聘
焦晨旭
女
1974.08
讲师
分析化学
主讲理论及实验指导 湖南大学
教
师
)
段红珍
女
1072.09
讲师
分析化学
实验指导
南京大学
李延斌
男
1979.09
助教
分析化学
助课及实验指导
“素质和能力培养型”的转变。
(4)、在对原有四大基础化学实验重新优化与整合后,编写的《基础化学实 验》教材,密切配合了实验课的教学要求,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教材内容与 编排上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5)、研制开发了分析化学CAI课件和“精品分析化学”课程的网络平台, 用于教学,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量,为“教”与 “学”的沟通融合,赢得了时间,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6)、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结构评分的方法,加强平时考核。理论课平时成绩 包括作业、测验、到课率、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实践课成绩包括平时操作、 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以及实验理论与操作考核等环节。由 此建立的考核体系,能多方位、较全面、较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学习状况。 (7)、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的资源,支持与指导学生兴趣小 组与社团活动。化工与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学生刘权兴、李不鱼、张少平等同 学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申请的发明专利,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近年来,主编规划教材《化工环境科学技术》 与
《基础化学实验 》两 部。在国家与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论文20篇,其中一级论文2篇。
作为骨干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奥克托今粒度 工艺研究”、“芒硝制碱新工艺研究”、“尼龙-11新 工艺研究”等,均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芒硝制碱 新工艺研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究成果三等奖。 6、贾素云:2007年获山西省教科文卫系统师德师风标兵; 7、高艳阳:2002年荣获优秀班主任、2003年荣获“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
中北大学; 8、高艳阳:获奖论文《改革考试方法,加强素质教育》,2002年,中北大学; 9、高艳阳:2001年山西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10、高艳阳:2003年荣获华北工学院教学名师奖; 11、高艳阳:2002年,山西省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 12、高艳阳,2003年荣获山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测定各类物质 的化学组成和质量分数。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学 会了多种仪器的使用与操作方法,而且要学会数据处 理的方法。分析化学中严格的“量”的概念与具有法 律效力的“仲裁”效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与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实际作 用。特别是通过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锻炼,不仅使 学生对学过的各种化学知识得到了综合的应用,而且 大大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与科学思维的能力,并在一 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8人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老教授1名,出国留 学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博士后1名,年富力 强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和较丰富教学经验的硕士1名,职称均为教授。 这些教师无论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相当突出的业绩。高级职称教 师的任课率达100%;此外还有1名刚刚参加工作的硕士1名,职称 为助教,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她正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学队伍平均年龄41岁。该教学团队的教师责任感强、团队和协 作精神好。根据课程需要安排有辅导教师,有计划的科学地培养 年轻教师,并取得了实际效果。总的来说整个队伍层次结构合理, 老中青搭配适宜,是一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教学梯队。
主持省教育厅21世纪教改项目 “工科化学实验课 体系创新与实践”与院教改项目“设计性实验教学与 管理方法研究”两项。获校教学成果奖两项
分析化学主讲教师:李巧玲,教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现代基础化学、固体化学 及应用、现代仪器分析等多门本科基础课程及硕士课 程。
中北大学
徐春彦
女
1966.02
高级实 验师
分析化学
协助及实验准备
太原化工学校
该课程教学组有8名成员(包括承担实验教学的人员) 职称结构:教授3人,副教授1 人,高级实验师1 人,讲师2人, 助教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在读博士硕士 各一人 年龄结构: 28~62岁 学缘结构:从其他学校或科研单位获得学历人员占7/8
教学研究成果 1、贾素云:2002年主编《化工环境科学技术》,获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贾素云:2006年主编《化工环境科学技术》,获兵工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3、贾素云:2002年主持“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获校优秀教改成果二
等奖; 4、贾素云:2003年荣获华北工学院教学名师奖; 5、贾素云:2005年“浅谈设计性实验”论文获全国化工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
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 ⑴ 课程责任人经常对青年 教师进行听课检查; ⑵ 定期组织检查组进行教学质量 的检查; ⑶ 经常组织相互听课; ⑷ 安排老教师对青 年教师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与教学管理活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无论 课堂教学还是实验教学,分析化学课组治学态度严谨, 教学效果普遍反映优良。同时还发表了高质量的教学 研究论文20余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该项评价等级A。
二、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
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进行了探索与改革,为了面向21世 纪,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授课时适当介绍一 些学生感兴趣的较前沿的科技动态和一些与现实生活密 切相关的化学科学,使得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加大;并 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在保证基础性的同时体 现了先进性。在维持经典教学观点的同时加入了现代的 教学理念。并且使得本课程的教学与有关课程的教学相 辅相承。
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评报告
中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分析化学课程组 2008年4月15日
一、教学队伍
1、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分析化学课程负责人:贾素云,教授,校教学名师 从事专业:分析化学;专业研究方向:水处理技
术。任太原市环境保护协会专家网专家。 先后主讲过本科与专科生课程7门(分析化学、仪
器分析、化工环境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概论、环境工 程监测等),研究生课程三门(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 术、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技术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主要研究领域:固相合成化学及其应用。主要在
纳米材料、多孔材料、变色材料等无机新材料的制备 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承担有 “ 金属氧化物纳米 粒子制备新技术 ” 等省级科研项目。
本课程组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师德为本、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 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了各自的教 学风格。课组几位教师都是系教学骨干,教学能力强, 教学经验丰富,在日常教学中均能以“学生为本” ,
(8)、课程组全体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日常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时 时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染教育学生,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当中。特别是抓 住实验课师生接触较多的机会,不仅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
通过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不仅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 也更新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教师有意识的将教学地位从“主导”到 “指导”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