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

合集下载

马来语学习者如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马来语学习者如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马来语学习者如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对于学习马来语的朋友来说,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是一个关键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这不仅涉及到能够读懂和听懂马来语,更在于能够流利、准确且自然地运用马来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马来语的语言应用能力呢?首先,要注重基础语法和词汇的积累。

就像盖房子需要稳固的基石一样,学习语言也需要扎实的语法和丰富的词汇量。

可以通过系统的教材、词汇书籍来学习常见的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

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坚持背诵一定数量的单词,并通过造句、写作等方式来巩固记忆。

同时,要注意词汇的词性、用法和搭配,避免在使用时出现错误。

多听多说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收听马来语的广播、音乐、电影、电视剧等来锻炼听力。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但不要灰心,坚持下去,逐渐适应马来语的语音、语调、语速和常用表达。

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模仿听到的内容,跟着读出来,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正确的发音。

此外,寻找语言交流的机会也非常关键。

可以参加马来语的语言交流活动、加入相关的学习社群或者与马来语母语者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不要害怕犯错,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能够了解到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从而使我们的语言更加地道。

阅读马来语的书籍、报纸和杂志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到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文本,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时,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下新的词汇、短语和精彩的句子,以便日后复习和运用。

写作是检验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从简单的日记、短文开始写起,逐渐过渡到复杂的议论文、故事等。

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法的正确性、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连贯性。

完成写作后,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帮忙批改,从他人的反馈中不断改进。

学习马来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样不可或缺。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了解马来语背后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门语言。

马来西亚英语口头禅

马来西亚英语口头禅

马来西亚英语口头禅
摘要:
1.马来西亚英语的特点
2.马来西亚英语的起源
3.马来西亚英语的常见口头禅
4.马来西亚英语对马来西亚社会的影响
正文:
马来西亚英语,又称马来西亚华语,是一种在马来西亚广泛使用的语言。

它是一种汉语的方言,吸收了马来语、印度语、英语等语言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马来西亚英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 世纪,当时马来西亚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成为了官方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来西亚英语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特色,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的主要语言。

在马来西亚,英语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教育中。

因此,马来西亚英语的口头禅也成为了当地人的习惯用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马来西亚英语口头禅:
1.“Lor” - 用于表示不知道或无法解释某事。

例如:“我唔知lor。


2.“Mai” - 用于表示“不”或“没有”。

例如:“我没有钱mai。


3.“Can” - 用于表示能力或可能性。

例如:“我可以去can。


4.“Dunno” - 用于表示不知道。

例如:“我不知道dunno。


马来西亚英语不仅影响了当地华人的语言习惯,也对马来西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来西亚英语成为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
马来西亚人民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

同时,马来西亚英语也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旅游业的发展。

总之,马来西亚英语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特色的语言,它既保留了汉语的传统,又吸收了其他语言的元素。

论马来西亚语言特点

论马来西亚语言特点

speak”, 后面加上了英语后缀“ - ster”构成 。 一些英语词汇或短语在马来式英语中的意思与其在英
国英语中的意思有所不同 。例如 :
20) “send”在 马 来 式 英 语 中 意 为 : to take so meo ne
so mewhere Can yo u send me to t he airpo rt ? 意指 Can yo u drive me
to t he airport ? 21) “follow”在马来式英语中意为 :to acco mpany Can I follow yo u ? 意指 Can I co me wit h yo u ? 马来式英语还创造了一些自己独有的词汇 ,即这些词
汇只在马来式英语中存在 。例如 : 22) handp ho ne 意指 mo bile p ho ne or cell p ho ne 手机 23) o ut statio n 意指 at work o ut of town 出差在外 24) Photo stat 意指 p hotocop y 影印 25) airco n 意指 air - co nditio ner 空调机 (郭熙 ,2005 :87 - 94)

同地方的各种方言带到了这里 。由于华语并非官方语言 ,

亦非通用语言 ,而仅仅是华族的民族语言 ,属弱势语种 。在

马来西亚政府采取措施推广和提升马来语作为国语的地位

的过程中 ,马来西亚华人群体为母语华语的传承进行了长
期不懈的努力 。
华语 ,即汉语普通话 ,是马来西亚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 主要语言 。此外 ,马来西亚华人同时也使用其他一些汉语
四 、马来西亚华语的特点
语 言 学

马来西亚的语言马来西亚说什么语言

马来西亚的语言马来西亚说什么语言

马来西亚的语言马来西亚说什么语言话题:马来西亚说什么语言中华文化马来语(这次的博客间隔时间很长。

2月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很丰富的经历。

不过我对匆匆流逝的事情不愿意详细记录,所以就让2011年的2月,在我的博客里,成为一个空白。

三月中的一半时间,都用在了马来西亚的旅行。

这次旅行从3月8日到3月23日,用了十几天,行程包括成都-内江-重庆-深圳-香港-槟城-停泊岛-哥打巴鲁-马六甲-吉隆坡-澳门-珠海-广州,有了极大的收获。

其中马来西亚和澳门都是第一次去。

尤其是热带国度马来西亚,给我留下了各种深刻的印象。

今天就针对其中一个方面----语言,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发表到这里,记录自己的旅行所感,记录滚滚向前的岁月。

)出发之前从各种搜索引擎上学习,了解到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最主要的三大民族包括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

占比分别是50%多,20%多和9%。

在这个国家马来语是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广泛应用华语和泰米尔语。

基于这些基本的认知,我对这个使用多种语言的国家充满了好奇。

这种期待的实现,从登上亚洲航空的飞机起,就开始了。

3月11日晚上8点多,亚洲航空的班级从香港起飞。

3月的华南仍然带着寒意,我穿得厚厚地坐在第18排的过道上,看着各种肤色的空姐忙碌的身影,等待着四个小时之后温暖的热带。

机长广播用了马来语和英语。

和国内的机长广播比起来,亚航机长的英语要算流利一些,但并不代表我们能听懂多少,口音太重,以至于只能凭以往乘机的经验来半猜半听机长说的话。

相比起来,曾经做过的港龙航空机长用粤语和英语广播,那个英语就是相对最好的。

晚上11点多落地槟城,来到品冠的故乡,热气扑面而来。

本以为机场指示牌应该至少有好几种语言,可是遗憾的发现大部分指示牌只有马来语和英语。

并且英语的字体要小一些。

现在国内的大城市,包括香港,好多地方都用中英日韩四种语言进行标示,像峨眉山还加了泰语。

显得比较包容、国际化。

但是马来西亚的语言标志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包容。

以“嘛嘛档”一词探讨马来西亚华语的语言融合现象

以“嘛嘛档”一词探讨马来西亚华语的语言融合现象

以“嘛嘛档”一词探讨马来西亚华语的语言融合现象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马来西亚华人长期在多元语言环境下生活,其民族共同语——华语,也融入了英语、马来语与汉语方言等语言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汉语变体——马来西亚华语。

本文以马来西亚华语中的一个外来词——“嘛嘛档”为例来探讨马来西亚华语的语言融合现象。

标签:马来西亚华语“嘛嘛档” 借词语言融合一、什么是“嘛嘛档”?“嘛嘛档”源自马来语的“Gerai Mamak”。

“Gerai”是马来语里“小摊位”的意思;“Mamak”是马来西亚对淡米尔裔穆斯林的俗称。

“Gerai Mamak”指的是由马来西亚淡米尔裔穆斯林所经营的饮食档。

基于伊斯兰教教义以及印裔社群的社会习俗,“嘛嘛档”并不提供猪肉及牛肉类食物而是提供印度料理及融合了马来西亚特色的食物,比如印度煎饼、炒面、炒饭、拉茶等。

传统的“嘛嘛档”是在路边摆摊经营的,环境简陋、价格便宜。

因为“嘛嘛档”的食物物美价廉,风靡了整个马来西亚。

许多新生代的“嘛嘛档”一改路边摊的经营方式,改为餐馆或咖啡屋式的经营。

尽管如此,这些新生代“嘛嘛档”依然在走廊或街道上设制一个能够露天用餐的地方。

新生代的“嘛嘛档”以价格实惠、全年无休、二十四小时全天经营为特色,大部分还有大屏幕电视或投影机让顾客观看体育赛事。

“嘛嘛档”可以说是马来西亚餐饮业的特色,也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

马来西亚著名歌手阿牛陈庆祥就有一首歌叫《MAMAK档》,歌曲唱出了“嘛嘛档”在马来西亚人日常生活里的重要地位。

二、“嘛嘛档”成为马来西亚华语词汇本文通过东南亚主要华文媒体语料库,搜集了“嘛嘛档”在马来西亚华语里的使用。

语料来自马来西亚的马新社中文网、《光华日报》电子新闻、独立新闻在线、韩视新闻中心、《亚洲时报》。

我们检索出到59个用例,以下为其中3个例句:(1)可可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从饮料到食品,它几乎和人们的生活分不开。

比如在我国,由可可提炼出来的“MILO”便是嘛嘛档的主要饮料。

马来西亚谚语

马来西亚谚语

马来西亚谚语介绍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谚语。

这些谚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经验,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形式,传递着道德、价值观和生活智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马来西亚的谚语,并解析其背后的深意。

谚语的意义和作用1.谚语的语言形式简洁明了,使人们容易记忆和理解。

谚语通常使用简单的词语和短小的句子来表达思想,使人们容易记忆和理解。

这种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能够告诉我们重要的道理,概括出许多人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2.谚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谚语反映了马来西亚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它们传达了不同方面的道德观念,如诚实、勤劳、团结、尊重、坚韧等。

通过谚语,马来西亚人民传递着自己的生活智慧,教育后代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3.谚语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谚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场合和人际关系中。

通过引用谚语,人们可以在简短的语言中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支持或劝告。

谚语起到了平衡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马来西亚谚语的分类马来西亚谚语可以按照其内容和用途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分类:社会道德谚语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努力工作,诚实正直,他将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2.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

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是真正的重要。

我们不应该轻易被外表所欺骗。

生活智慧谚语1.吃一堑,长一智。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从每次挫折和困难中学到东西,并成长为更好的人。

2.人活七十,争手脚。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年龄越大,人们应该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更多的利益。

年纪增长并不意味着懒散和放松。

传统文化谚语1.四海扬风,乃男之英。

这句谚语讲述了男子汉要勇敢,敢于追求梦想并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男子汉应该有胆识、勇气和责任感。

马来语的语音特点对学习者有何影响

马来语的语音特点对学习者有何影响

马来语的语音特点对学习者有何影响马来语作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拥有着独特的语音特点。

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语音特点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马来语的语音系统相对较为复杂,包含了元音、辅音以及声调等方面。

元音方面,马来语拥有多个单元音和双元音,元音的发音长度和音质对于准确表达单词的意思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a”在不同的单词中可能会有长短之分,发音的长短会导致词义的差异。

对于初学者来说,准确区分和掌握这些元音的发音特点并非易事,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模仿来逐渐掌握。

辅音也是马来语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一些辅音的发音与我们熟悉的英语或汉语中的辅音发音存在差异。

比如,马来语中的“kh”音,发音时需要从喉部发出较重的气流,这对于习惯了其他语言发音方式的学习者来说,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掌握。

此外,马来语中的辅音还有清浊之分,如“p”和“b”,“t”和“d”,如果发音不准确,很容易造成词义的混淆。

声调在马来语中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虽然马来语不像汉语那样有明显的四个声调,但它也存在着音高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单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同一个单词的不同声调可能表示不同的词性或语法形式。

学习者如果忽视了声调的重要性,可能会在交流中出现误解。

马来语语音特点对学习者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听力理解上。

由于马来语的语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如果学习者没有掌握好其语音特点,在听力过程中就可能难以准确分辨单词和句子,从而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特别是在快速的口语交流中,语音的连读、弱读等现象更加明显,这对于学习者的听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口语表达方面,不准确的语音会导致交流障碍。

如果学习者的发音不符合马来语的标准,可能会让母语者难以理解,甚至产生误解。

而且,良好的语音能够增强语言的流利度和自然度,使交流更加顺畅和有效。

对于阅读和写作来说,虽然语音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正确的语音知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记忆单词和拼写。

马来西亚文化和语言差异

马来西亚文化和语言差异

语言、文化差异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32个民族。

马来半岛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民族为主;沙捞越以达雅克人、马来人、华人为主;沙巴以卡达山人、华人、马来人为主。

2016年,马来西亚全国人口总数约3170万,其中马来人约占61.5% 、华人约占21.0% 、印度人约占6.3% 、其他种族约占0.9% 、非马来西亚公民约占10.3%,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全面融入马来西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但政治地位不高。

马来西亚是英联邦国家,马来语(Bahasa Malaysia) 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

马来西亚华人基本上能用普通话或方言交谈,普遍使用的方言有粤语、闽南语、客家话、潮州话、海南话、福州话等,印度族群常用泰米尔语交谈。

属地业主和顾问日常交流(包含图纸设计等)以英语为主。

当地劳工基本来自国外,包括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等,项目日常工作交流、安全技术交底等要用到多种语言。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主要属逊尼派,但也有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锡克教等。

一般说来,马来当地人信奉伊斯兰教,华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小部分华人、欧亚混血人和沙巴、沙捞越的少数民族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

由于多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种多元的文化特色,例如宗教节日较多,有开斋节、哈芝节、屠妖节、大宝森节、圣诞节、卫塞节等。

政府规定的全国性节日主要有元旦、穆罕默德诞辰、春节(华人)、劳动节、卫塞节、最高元首诞辰、开斋节(穆斯林)、国庆日(又称独立日)、马来西亚日、哈芝节(穆斯林)、回历元旦、圣诞节,除少数日期固定外,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统一公布,除全国性节日外,各州还有自己规定的节假日,属地普通管理人员假期基本必休,每年约有假期60天(包括周日),考虑周六不上班的员工,则每年约有假期90天。

工人基本为外籍劳工,假期上班则考虑加班费用。

马来人的习俗与中国相异处甚多,马来人普遍喜好辣食,忌食猪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作者:牟瑛陈明辉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6期[摘要]马来西亚华人普遍具有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本文主要对这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由此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多语能力的养成对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启示。

[关键词]多种语言能力;国家教育政策;家庭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TT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120- 03凡是到过马来西亚的人,想必都会对当地华人的语言‘能力印象深刻。

笔者在马来西亚T 作了近两年,这期间也往往折服于当地华人在交谈过程中多种语言使用之间的无缝连接。

对大多数当地华人而言,华语、英语、马来语是必备语种。

除此之外,他们也能用广东话、福建话、潮州话、客家话,甚至是海南话等地方方言与人交流,有些人还能够听懂淡米尔语。

而与华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国土上的马来西亚其他种族的人在这方面却逊色很多。

占人口大多说的马来人除了会说马来语外,很多人甚至都不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

当地华人是天生具有超常的语言天赋还是环境使然呢?每每与当地华人谈及此话题,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自豪,而是有些许无奈。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呢?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在全国的30多个种族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个种族。

其中,马来人约占67%,华人约占24%,印度人约占7%。

马来人的母语为马来语,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汉语标准语被称为华语),印度人的母语为淡米尔语。

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

由于其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所以在马来西亚英语是各种族之间的通用语言,而华语是当地华人沟通的共同语,淡米尔语则主要用于印度裔人群之间的交流。

为了推行马来语,马来西亚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是在教育上致力于实现“单元化”语言目标,强化马来语的地位。

在小学阶段,占主体的国民小学(简称“国小”)以马来语为教学语言,即使是在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华文小学(简称“华小”),马来文也是必修课,而且学时不能低于政府要求的时间。

华小的学生如果马来文科目不及格,则不能升人中学。

通常,华小的学生在完成6年的学业后,需要再学习一年的马来文才能升入国中。

因此,虽然高达90%的华裔子弟在华小就读,但他们同时必须掌握马来语。

另外,英语也是华小学生必修的第二语言。

在三语并用的情况下,经过华小的六年教育,绝大多数华人子弟都掌握了华语、英语和马来语,并打下了用三语进行交流的基础。

马来西亚的中学教育以公立的国民中学(简称“国中”)为主,以半公立半私立的国民型中学为辅。

国中以马来人学生为主,使用的教学语言为马来语;国民型中学以华人和印度人学生为主,马来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英语为必修的第二语言,华语和淡米尔语为选修课。

除国中、国民型中学和一些国际学校及普通私立学校外,马来西亚目前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

独中以华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但马来语和英语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学生必须同时掌握这三种语文基础。

虽然这增加了独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也强化了学生们的三语能力。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马来西亚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以华语为主要媒介语的大学。

即使是在由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创办的三所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学院)当中,也多以英语授课,而马来语也是必修课。

在政府大力推行马来语同时又不放弃英语,而且允许各民族保留自己语言的多元教育制度下,马来西亚华人在学校教育中就已经打下了华语、英语和马来语三种语言的坚实基础。

二、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及所使用的语言数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

如果家庭交流中有多语存在,则家庭成员掌握多种语言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马来西亚华人是指白明清至民国数百年间从中国迁徙到马来西亚的移民后代。

他们的祖籍主要是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南方省份。

明朝时,郑和多次下西洋并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停留。

一些华人便逐渐开始在马六甲定居,并与当地人通婚,从而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民族——峇峇娘惹。

他们的家庭语言主要是华语、英语和由华人方言(主要是闽南话)慢慢转变而来的夹杂着方言和马来语的峇峇娘惹语。

大量的华人迁移到马来西亚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那时的华人到马来西亚主要是充当廉价劳工,做苦力,从事采矿或种植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华侨妇女也大量移民到马来西亚,并在此繁衍下来,形成了又一个新的群体——土生华人。

由于最初的华人移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使用标准华语的能力有限,而英语和马来语在当时只是通过学校教授,在中上层社会使用,所以他们之间主要用方言进行沟通。

为了便于交流和相互帮助,相同籍贯、说相同方言的移民大多聚居在一起,从而逐渐形成了福建、广东、客家、潮州和海南五大方言群体。

与这种生活方式相适应,早期华人移民的教育也在各聚居区内以各自的方言作为教学用语,主要在私塾和同乡会馆中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华人移民从事商业活动的越来越多,人口流动也不断增加,不同籍贯、不同方言区的男女通婚也随之越来越频繁,同一家庭中由此出现了不同的方言。

另外,由于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新式学校的建立,接受正规教育的华人越来越多,华人移民在学校学到的语言也由方言转为华语、英语和马来语。

因此,掌握华语和英语甚至是马来语的华人越来越多。

受此影响,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交流中,华人所使用的语言种类增多,家庭用语的选择也日趋复杂。

以近三代华人家庭为例,祖父母辈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父母辈大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子女辈大多JH{生于八、九十年代。

祖父母辈之间普遍使用方言进行交流,父母辈与祖父母辈进行交流时也主要采用祖父母辈的方言。

父母辈如果来自同一个方言群体,他们之间通常也会用方言交流,如果来自不同的方言群体,则有可能一方采用另一方的方言或采用各自的方言;如果双方不具备对方的方言能力,则采用双方都掌握的方言或直接用华语或英语交流。

父母辈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通常会采用祖父母辈的方言或华语。

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进行交流时采用方言的比例会大大减少,更倾向于采用华语,甚至有些父母会有意识的采用英语以培养子女的英语应用能力。

而子女辈与祖父母辈交流时会尽量使用祖父母辈的方言,有时夹杂华语。

但与父母辈交流时,如果父母辈来自同一个方言群体,则会采用父母辈的方言,也会使用华语,有时也会夹杂着英语。

如果父母辈来自不同的方言群体,子女辈与父母辈交流时则会更多地采用华语,有时也会采用父亲或母亲的方言,有时也会采用英语。

与之不同的是,子女辈兄弟姐妹之间交流时会更多地采用华语或英语,如果用方言交流则更有可能采用当地的强势方言,如在吉隆坡和怡保,年轻人更倾向于喜欢用广东话,在槟城和马六甲,年轻人则更倾向于用福建话。

另外,由于现在很多城市华人家庭会雇佣说马来语的女佣帮忙做家务和带孩子,所以一些华人从小就会说马来语。

因此,家庭多语环境的熏陶为华人多语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马来西亚,华人只用一种语言交流是行不通也是不可能的。

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华人的多语能力并不突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受家庭环境影响主要以方言和华语为主。

当代华人的多语能力除了应该归功于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之外,还应该归功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马来西亚,虽然英语为通用语言,政府也允许各种族保留和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它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场合与华语和其他语言的地位是不同的。

加之马来人在马来西亚的优势地位,马来人占据了政府的大部分职位,所以在政府部门,工作语言以马来语为主。

即使是在其他工作场所,由于20世纪末期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的要求,企业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马来族职员,所以在同一个单位中既有华人员工又有马来人员工,也会有其他种族的员工。

在多种族共同参与的工作场合,大家会尽可能的选用英语,但马来人更愿意选择马来语。

为了交流的顺畅,华人在与马来人交流时也尽量选用马来语。

另外,由于呈交给政府的所有文件必须以马来文书写,单位的规章制度也要有马来文的版本,所以在T作场所,使用马来语是华人必备的一种语言技能。

以华文小学为例,虽然其教学媒介语为华语,华人老师和学生也占绝大多数,但华小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中属公立学校,政府会派完全不懂华语的人员充当华小的行政管理人员,而且学校的马来文老师也几乎甚至完全不懂华语。

因此,在华小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华人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时基本上用华语,非常熟悉的同事之间也会用方言;但与马来人老师交流时用马来语,有时夹杂着英语;有马来人老师参加的会议用语通常也是马来语。

为了应对政府的检查,华小的教学材料基本上也是用马来文书写。

在工作场所,华人与马来人和华人交流时会选用不同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华人与马来人交流时多用马来语,即使是在马来餐馆点菜时也通常选用马来语,有时夹杂着英语;华人与华人交流时则视交流对象的籍贯或教育背景而选择使用方言、华语或英语。

但华人与华人在选用方言交流时,并不一定采用双方或对方的方言,有时会选用本地区的强势方言。

所谓的强势方言也是社会环境所造就的。

在马来西亚,福建籍贯的华人移民最多,从而形成了最大的方言群体,福建话也自然就成为了强势方言,特别是在福建人聚居的槟城和巴生。

所以,一些在槟城的其他籍贯的华人也只说福建话,而不说自己的方言。

但在马来西亚,最强势的方言当属广东话。

虽然广东人不是最大的方言群体,但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广东话为媒介语的香港电影、电视和音乐风靡马来西亚,掀起了华人学说广东话的热潮,人们一时以说广东话为时尚。

一直到现在,马来西亚很多电视台的节目仍然以广东话播出,这大大推动了广东话的普及。

在首都吉隆坡,广东话的使用极为广泛,不是广东籍贯的华人大多也会说广东话。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人们在语言的习得和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马来西亚华人多语能力养成的启示马来西亚华人的多语能力经常为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所羡慕,尤其是中国人。

众所周知,欧洲国家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几种语言。

比如,一个英国人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法语、德语、荷兰语甚至是意大利语等。

但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却是难于上青天。

因此,汉语被欧美国家的语言达人们称作“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外国学生的表现也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语言天赋很难在汉语上展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英语和大多数欧美国家的语言同属印欧语系( Indo - European Languages),它们之间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甚至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他们在学习当中可以融会贯通,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相对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