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
论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刨伤性历史成长记忆

在诗 的西边/ 但麒麟疲 惫/ 我又不想继承爷爷眸子里的秋天
/ 吊诡 的条 形码 / 印在 台 北 的 第 十 二个 盛 夏/ 一 次 激 活 打 我 了十首/ 南洋 的史诗 外加 两 头 鹿 部 的兽/ 暴 雨/ 滥所 有 像 泛 马 华故 事 的上游 ” ④。以上 这些 历 史史 料片 断 、 文化 记 忆想
这使得新生代创作呈现出一种畏惧 、 疏离 、 反叛传统的创伤 性心灵体验 ; 二是马来西亚国内的种族歧视政策和尖锐的
族群矛盾冲突所导致 的大马华人 内心潜在的恐惧、 警惕和
角落等我”对传统宏大历史叙事的消解 、 ; 颠覆 :吨重的叙 “
述在 史实 里 轻轻 翻 ” 以 斗 众 ;
的成长 记忆书 写 了海外华 人漂 泊无根 的 多元 精神创 伤 。
我” 史 历 叙事挑战、 颠覆传统主流历史, 从而建构一种全新
的个人 化 、 细节化 历 史叙 事 , 此来纾解 诗 人 内心失 根 的心 以
灵创伤和身份认同的危机感。 《 在台北》 从诗人 自身现在的位置 出发 , 提出一个作家 可能与( 洋) 南 历史发生的种种关 系, 其对历 史命题 的探 索, 彻底颠覆、 解构了传统写实的家族史, 而呈现出个人化
眼 光中的 自我成 长 史和 家族变 迁 史 。作 为南 洋 史诗 的压轴
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创伤性记忆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 :
一
之作 , 诗中展示的“ 私语体” 历史叙事 方式仿佛在建构 、 叩 问南洋史料的历史真实感 , 它在诗人想象和记忆的话语系
统对 照下 , 解了 诗 中 的南 洋历 史感 。如 对 历 史真 实 感 的 消
子, 他们作 为马 来西亚 的边缘 少数族 裔 , 政 治 、 济 、 化 在 经 文 等各个层 面都 处于被 马来 官方政 权排斥 、 压制 的 弱势 地位 ,
关于马来西亚旅游的电影

关于马来西亚旅游的电影《霓虹之地》是一部以马来西亚旅游为背景的电影,该片于2019年上映。
它旨在向观众展示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和美丽旅游目的地的魅力。
在电影中,我们跟随着主人公来到了马来西亚,开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旅程。
首先,电影精美地描绘了马来西亚的壮丽自然风景。
观众将欣赏到翠绿的茂密森林、活力四溢的瀑布以及广袤的稻田,这些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同时,电影还展示了马来西亚的独特动植物物种,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努力。
除了自然风景,电影还展示了马来西亚的文化多样性。
我们将参观华人的传统庙宇、马来人的清真寺和印度人的寺庙。
这些建筑精美而庄严,展示了各族人民的信仰和和谐共处。
电影还介绍了马来西亚传统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马来西亚文化的独特之处。
此外,电影中还展示了马来西亚的美食文化。
观众将品味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香辣美食,包括马来西亚传统的娘惹菜和印度煎饼。
这些美食丰富多样,味道独特,让人食指大动。
电影还展示了马来西亚的夜市,热闹的场景和丰富多样的小吃吸引了无数旅游者。
《霓虹之地》不仅仅是一部展示美景和美食的旅游纪录片,它还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传达了一些重要的价值观。
在电影中,主人公遇到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之间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共同欢度旅程。
这种友善和多元共存的精神是马来西亚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应该借鉴和推崇的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
总的来说,《霓虹之地》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将马来西亚独特的自然风景、多元文化和美食文化展现给观众。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马来西亚的美丽,也能感受到其人民友好和谐的态度。
这部电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无论我们来自何种背景,友善和互相尊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共处的关键。
2020智慧树知到《电影作品读解》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电影作品读解》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电影作品读解》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男主角在影片最后杀死了( ) A:小明B:滑头C:哈尼D:小翠正确答案:小明2、电影《英雄本色》中的女性角色是单纯的一种符号,没有立体的刻画。
A:对B:错正确答案:对3、《刺客聂隐娘》中隐娘的师傅在原作里是()A:村妇B:道姑C:尼姑D:公主正确答案:尼姑4、影片《忠烈图》所展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A:清B:元C:宋D:明正确答案:明5、《卧虎藏龙》是徐克导演的作品。
A:对B:错正确答案:错第二章1、《七武士》最后有几名武士存活A:2B:3C:4D:5正确答案:32、影片《罗生门》中可以推断为真实的事是 A:真纱让强盗多襄丸杀死武士B:强盗多襄丸与武士进行了正式的决斗C:砍柴人拿走了短刀D:武士死后被招魂所说正确答案:砍柴人拿走了短刀3、《青木瓜之味》所展现的越南并非真实的越南,而是西方人想象中的越南。
A:对B:错正确答案:对4、《达摩为何东渡?》是哪个国家的影片A:日本B:韩国C:中国D:印度正确答案:韩国5、《东京物语》中平山周吉到东京时,先去了()A:大儿子家B:二儿子家C:女儿家D:三儿子家正确答案:大儿子家第三章1、《后窗》的导演是A:博伊尔B:希区柯克C:雷德利D:盖▪里奇正确答案:B2、《现代启示录》中男主角的机密任务是A:送信B:救援C:暗杀D:潜伏正确答案:C3、《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一开始就是为了救犹太人才与德军军官交好并修建工厂。
A:对B:错正确答案:B4、《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因为什么罪入狱?A:抢劫B:谋杀C:诈骗D:被陷害正确答案:B5、属于西部片的是A:《法国中尉的女人》B:《雨中曲》C:《冰血暴》D:《关山飞渡》正确答案:D第四章1、《秦颂》主要描绘的是嬴政和()的故事A:荆轲B:栎阳C:王翦D:高渐离正确答案:D2、《城南旧事》里的几段故事都是以不完美的结局收场。
尔雅影视鉴赏作业与考试答案合集

A、
信息、数据、二进制、数字语言
B、
信息、二进制、数据、数字语言
C、
数字语言、二进制、数据、信息
D、
数据、二进制、数字语言、信息
我的答案:A
24
下列哪部电影的内容中,隐喻过教会控制电影的这段历史?()
1.0分
A、
《雨中曲》
B、
《红色沙漠》
C、
《艺术家》
D、
《天堂电影院》
我的答案:D
25
所谓“戏剧的戏核”是指()。
21
电影《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开启了现代主义电影经典的叙事模型,即()。
1.0分
A、
倒叙
B、
自我分裂
C、
时空穿插
D、
心里独白
我的答案:B
22
下列电影中,改变自散文的是()。
1.0分
A、
《乱世佳人》
B、
《黄土地》
C、
《妻妾成群》
D、
《卧虎藏龙》
我的答案:B
23
电影技术的数字化过程中,正确的顺序是()。
边缘意识形态
我的答案:C
3
第一部可考的有声电影是()。
1.0分
A、
《浮华世界》
B、
《绝世歌王》
C、
《红色沙漠》
D、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我的答案:B
4
电影具有“窗户”功能,尤其是()类电影。
1.0分
A、
幻想风格
B、
喜剧风格
C、
惊悚风格
D、
现实风格
我的答案:D
5
下列电影中,表现出美国精神“在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规则下顽强生存”的是()。
讲马来华人的书

讲马来华人的书
关于马来西亚华人的书籍有很多,其中一本引人注目的是黎紫书的新作《流俗地》,这是第一部描写马来西亚华人生活的长篇小说。
它以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怡保市为背景,贯穿始终的主人公是盲女银霞。
小说描绘了华人命运、当地多元的民俗与人情,领略了马华文学的盎然生机。
此外,还有《我在马来屋檐下》、《马来西亚华人史》等书,这些书都深入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
如果您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感兴趣,这些书籍都是很好的选择。
2024年电影《朝华》观后感范文

2024年电影《朝华》观后感范文《朝华》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这部电影通过细腻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表演以及深刻的主题表达,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电影《朝华》以一个平凡的家庭为背景,通过讲述两代人的故事,展现了家庭、亲情以及坚持梦想的力量。
故事的主人公朝华,是一位音乐才子,从小就展示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
然而,他的父亲对他的音乐梦想并不支持,认为这些只是浪费时间,对他进行了很大的打压。
但是朝华对音乐的热爱无法被遏制,他对音乐的执着始终在心中散发着光芒。
电影中,朝华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音乐比赛的冠军,但是他的父亲对他的成就并没有给予夸奖和支持,反而认为这只是虚浮的东西。
这让朝华对自己的音乐梦想产生了怀疑,他开始迷茫,甚至想要放弃。
然而,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朝华遇到了一个音乐老师,他对朝华的音乐才华给予了肯定和鼓励,重新点燃了他的梦想和信心。
朝华决定去追寻自己真正的梦想,与自己的父亲进行了一次真诚的对话,也让自己的父亲认识到了他的价值。
电影《朝华》通过展示一个家庭的故事,深入地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价值观的碰撞和沟通的重要性。
朝华的父亲并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对儿子的音乐梦想持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通过朝华和父亲之间的对话,电影给观众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信息:沟通和理解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真诚的对话,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并找到共同的沟通语言,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除了家庭关系的探讨,电影《朝华》还深入探索了一个人追寻梦想的过程。
朝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和执着,都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烈的共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追寻梦想并不容易,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
电影通过朝华的经历,告诉观众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勇敢前行。
同时,电影也通过朝华的故事,传递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要被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所左右,要相信自己的才华和梦想,勇敢追求内心真正的追求。
rasasayang 童谣

rasasayang 童谣
《Rasa sayang》是一首马来西亚的童谣,在电影《民族的冲突与融合》中,这首童谣成为了片中的一个重要线索。
影片中,主人公阿强在学校中学习这首童谣时,有点勉强,似乎跟不上同学们的节奏,暗示着作为华裔的他很积极地想融入当地的马来文化,但却难以融入。
后来,阿强与其他两位不同种族的小朋友一同愉快地欢唱这首童谣,打破了文化的差异,种族的隔阂也似乎荡然无存,展示出即使是不同种族的人们,也可以在一起渐渐地融合,互相包容。
《Rasa sayang》的旋律优美,歌词简单易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它在影片中的两次出现,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传达了导演关于种族融合的思考。
从电影民族化之争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觉醒

37.I特别策划从电影“民族化”之争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觉醒显而易见,正是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特别是来自对于全球化潮流中某种文化趋同性危机的清醒认知和抗衡,中国以及亚洲周边众多不同国家具有民族文化主体自觉的电影艺术家,才被激发出一股罕见的泛亚洲的文化凝聚力,由此构成了一种东方文化的觉醒,成为推进中国本土民族电影(或华语电影》文化之重构的原驱力,成为推进华语电影审美之维向现代性拓展的原驱力,成为华语电影产业机制的强势重构,并不断扩展我们民族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空间的原驱力。
华语电影中的国族叙述与身份认同作为一种话语因素,声音、画面、色彩、镜头等电影语言总会表达一定的意识形态。
因此,在我们考察华语电影通过它所表达或传载的中华民族性建构出来的文化身份时,必须把多元决定身份的种族、族群(ethnicity。
又译族裔)、国籍等因素纳入其中,明了它们与意识形态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有鉴于此,在华语电影这一概念中,语言的表层下面是必须正视的国族身份的诉求,在语言标准之外,华语电影更深层的含义也许应当落在使用华语语言来建构华人身份的电影上。
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马华电影需要被视为新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新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可以认为这种反话语反对着马来化的电影和银幕媒体,以及当代马来西亚国家对媒体的严格控制。
这种电影使得马来西亚国家中的“他者”形象呈现出来,这可以作为马来西亚的马来一穆斯林之外的“他者”的华人,如何反抗和回应一种顽固、马来化的马来西亚国家身份观念的证据。
这些电影提出的问题很明显:什么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马来西亚?谁是马来西亚入?反对着马来西亚当局从1970年代早期以来所鼓吹的马来主义和马来西亚主义的单一观念,这些电影证明了马来西亚身份中的种族多样性。
这样说来,马华电影作为当代马来西亚中一种混杂的华语电影,在想象着一个“华人”的马来西亚。
2009年第8期29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艺术评论】三世界里(同时也在第二世界中的主要地区里)某种民族主义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质问民族主义是否真的不妥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
引子
2007年,一项研究基金使我差不多一整年都在吉隆坡研究马来西亚当代电影。
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年轻、有干劲的华裔电影人制作的数码短片,电影中的人物交流大多用中文,偶尔也用英文。
我偶然发现了《美丽的马来西亚》,一部由真雅浦(zun yap)创作的12分钟长的短片。
电影的场景设置在一间监狱的会见室里。
一位记者和一位摄影师都是华裔女性,与一个即将被绞死的毒贩会面。
我们从电影中获知这个毒贩也是一位华裔马来西亚人,曾经是一个警官(对于华裔来说这是很幸运的,因为根据宪法规定大部分国家公职都只提供给马来裔的马来西亚人),但他辞去了警察职务,卷入了毒品交易中,又被警察抓住。
片中记者问他是否为给无辜的人民带来的伤害而感到自责,毒贩说他丝毫不觉得内疚或痛苦,并非常讽刺地反问女记者,她是否能使他觉得内疚。
然后他们停顿了一会。
当访问再次开始时,毒贩坐在他的椅子上看似非常放松,并叫女记者继续。
但是记者既没有坐下来,也没有提任何问题,而是将她的录音机放在桌上开始播放。
我们听见了我的国家(negaraku)马来西亚的国歌,可以推知是记者在刚刚休息时录下的。
毒贩听着国歌起初变得困惑,然后他慢慢地站起来以表示通常的对国歌的尊敬。
他此刻觉得内疚了吗?我们不能确定,电影在此结束。
尽管时间短促,这部在一间普通的、只有几把椅子和一张桌子的房间里拍摄的极简主义的短片,却令我意识到独立电影制作实践中内在的症结当代马来西亚的国族性和华人身份。
这部由马来西亚华裔电影制作者完成的数码短片,可以被当作马来西亚独立电影新潮流的一个例证。
这种人物使用汉语(普通话、粤语和闽南语)和英语的华语电影构成了2000年后马来西亚独立电影的主体(khoo 2007:228-229)。
它们讲述的故事通常是关于生活在当代马来西亚的华裔群体的,我们几乎看不到非华裔的角色。
这些电影因此象征着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代马来西亚的一种中国环境,通过影像建构着一种华人的马来西亚(chinese malaysia)。
本文将探讨是否能将这些华人制作、以马来西亚为背景的电影视为一类特殊的电影,并分析这些电影与国族性、跨国族性之间的关联,将分析华语马来西亚电影(chinese malaysia cinema)的文本、体制和背景层面。
虽然马来西亚的华裔电影作者已得到了电影节、电影学者和批评家的关注,他们的作品也被称赞为一种创新的艺术探索,但这些作品却很少被当作一类特殊的电影来探讨。
因此本文将尝试定位这些华语马来西亚电影,侧重于探讨它们与跨国华语电影的关系。
通过将这些马来西亚的中国式电影置于各种可能的语境下,本文提供了一个定位这些华人近年来制作的数字电影的框架,将这些电影视为发展中的马来西亚-华语电影(malaysian-chinese cinema)的一部分。
我将马来西亚的华语电影定位于各种未完成的、冲突的、从国族性到跨国性的语境,这些可能适用的语境互相补充又互相冲突。
首先,我将这些电影置于马来西亚国族框架中,与马来西亚民族电影做比较。
我认为可以参照上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发展起来的马华文学,将这种电影命名为马华(马来西亚华语)电影。
事实上,像其它的文化产品一样,很多国家、地区或社会的电影从根本上来说都具有跨国性和跨文化性。
因此,我的第二步要将马来西亚华语电影定位为一种非马来西亚电影。
我将它们视为一种新的跨国性的华语电影,是在当代国际化的世界中,在与其他的跨国电影的联系和竞争中发展起来的。
我将探讨为何这种电影是跨国性的,当它成长于一个全球化的马来西亚时,是否也承载着某些特定的中国性(chinese-ness)的内涵。
电影、国族性和作为他者的华人
马来西亚这个国家非常适用于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
这个国家的诞生没有经历流血事件、民粹运动和反殖民斗争。
事实上,它是以一种精英方式被想
象出来的。
马来西亚诞生于1957年,没有流血牺牲,只是在1950年代的早期到中期,通过西马来西亚各种族受过西方教育的领袖们与英国谈判而实现的。
马来西亚的诞生是按部就班的即便也有痛苦,其孕育过程主要发生在伦敦的谈判桌上,而基于马来西亚多种族、多语言和多种信仰的人口特征,更明显地使马来西亚成为了一个人为的建构。
根据1998年的人口统计,马来西亚57%是马来/土著人(bumiputera),24%是华人,7%是印度人,在这几个主要的种族社群之下还有很多少数族裔。
而几乎所有的马来人都是穆斯林,几乎所有的华人和印度人都不是穆斯林,他们信仰佛教、基督教或印度教。
而政府统计部门2002年宣布人口构成为65%的马来人,26%的华人和7.7%的印度人,其中有60%的人口是穆斯林,19%是佛教徒,9%是基督徒,6%是印度教徒。
伴随着这种不断变化的人口构成,马来西亚1969年发生在马来人和华人间的种族暴乱,以及此后马来西亚为了建设一个和谐国家实行的亲马来(pro-malay)政策,都充分证明了可以将马来西亚视为一种文化上的人为建构。
1969年的种族暴乱,应当是在后殖民时代的马来西亚重塑其历史和国家身份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在这次事件中马来土著居民攻击和屠杀了大量的华裔马来西亚人。
在种族暴乱之后,国家建设的计划呈现了一种非常明显的亲马来转向。
1970年,在位时间最长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莫哈迈德(mahathir mohammad)曾说:回望这些年&&从来没有真正的种族和谐。
这样一种见解,伴随着马来人落后的起源观念,使得国家于1971年开始施行国家经济政策(nep)。
这赋予了马来人更多的特权,使他们可以在商业、学术和政治圈得到更好的位置。
而这也意味着别的种族被要求牺牲。
电影人阿米尔·穆罕默德(amir muhammad)嘲讽说:一些政治和意见领袖似乎对于与南非的马来人建立团结关系更感兴趣,而不顾非马来裔的马来西亚人。
这种亲土著/马来人的政策至今仍持续着。
这种高度的种族分化使印度裔的马来西亚政治家卡维斯(kayveas)也感到困惑:去伦敦时我是个马来西亚人,去中国时我是个马来西亚人&&但为什么当我回到马来西亚,我却成了印度人?。
这种争论存在于各种种族间而且尤其是在马来人和他们的他者华人间这当然需要我们将马来西亚当作一个文化空间&&有着森严的界限和‘混杂’的内部状态。
对于像马来西亚这样聚合了很多人种和种族群体的国家来说,国家无疑是一个混杂的共同体,而不能很轻易和肯定地获得命名。
因此,著名的马来西亚电影学者盖澄湖(gaik cheng khoo)借鉴霍比·巴巴的播撒(dissemination)概念,将马来西亚命名为马来/亚。
而笔者认为中产马来人和华裔马来西亚人间的冲突和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对一种恰当身份的追寻(是马来人,马来西亚穆斯林,华人,华裔马来西亚人抑或别的什么),型塑着后殖民时代的马来西亚中一种马来语民族电影业的发展,也型塑着近年来的大量华语独立电影的发展。
尽管多年以来马来语电影已被标准化为马来西亚国族电影,这种电影是一种混杂的文化制度。
哈姆扎·侯赛因曾中肯地评价说马来西亚电影业是依靠华人的钱,印度裔人的想象力和马来人的劳力建立起来的。
但马来西亚国家和马来西亚电影的混杂性在马来西亚从未得到承认,例如,华人或印度裔马来西亚人在电影业中的角色,以及华语数字电影的播撒,从未被当作马来西亚电影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