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地质【附地层表、地质图】
藏东巴青县北部酉西岩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岩;10、二云母石英片岩;11、褐铁矿化绿泥二云母石英片岩;12、绿泥白云石英片岩;13、变斑状石榴白云钠长片岩
表 2 酉西岩组变质岩尼格里数值及 ACF 数值表
序 样品 号 编号
层位 al fm c alk si
ti
k
mg
al- (al+fm) alk -(c+alk)
A
C
F
1 P2⑥-1 AnCy 35.6 41.1 9.3 13.9 529 3.19 0.72 0.36 21.68
4.岩石化学特征及原岩恢复
酉西岩组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见(表 1)。可知,酉西岩组主要岩石类型的SiO2含量很高, 在 60.05%-87.34%之间;Al2O3的含量为 4.84%-16.51%,并且SiO2与Al2O3具有反消长关系;Fe2O3含 量在 0.42%-3.91%之间,FeO含量为 0.78%-5.48%,Na2O含量为 0.03%-1.91%,K2O为 1.59%-4.50%。
-2-
图 2 西藏巴青县江绵乡江绵区前石炭纪吉塘群酉西岩组地层实测剖面图 1.灰色石榴白云母石英片岩与石榴二云构造片岩不等厚互层; 2.灰色石榴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 3.灰 色二云构造片岩;4.灰色石榴白云母石英片岩; 5.灰色石榴白云母构造片岩与二云片岩构造互层; 6.灰色 石榴白云母石英片岩与二云片岩互层夹长石石英岩; 7.灰色石榴白云母构造片岩; 9.深灰色石墨白云母片岩; 8.灰色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 10.灰白色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 11.浅灰色石榴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 12.褐 黄色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 13.灰色二云石英构造片岩; 14.浅灰色黑云斜长片麻岩; 15.暗灰色石墨白云 母石英构造片岩; 16.灰色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 17.褐灰色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18.灰色泥灰岩
西藏尼木地区比马祖地层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西藏尼木地区比马祖地层特征及沉积相分析发布时间:2021-04-15T02:39:56.000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6期作者:白玛多吉洛松群培[导读] 比马组地层(K1-2b)由西藏地质二队(1979)创名于桑日县桑日剖面,原义指岩性为一套“优地槽型”海相火山、泥岩及碳酸盐岩建造,厚度大于4119m。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热地质大队拉萨 850000摘要:比马组(K1-2b)出露在西藏尼木县北西侧,出露面积约为5km2,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被渐新世-始新世侵入岩体吞噬呈不规则弧状展布。
该组岩性为滨浅海相的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为主。
在凝灰岩中获得锆石U-Pb年龄值为92±1.5Ma,时代为晚白垩世,形成于滨浅海沉积环境。
1.地层特征(1)地层综述比马组地层(K1-2b)由西藏地质二队(1979)创名于桑日县桑日剖面,原义指岩性为一套“优地槽型”海相火山、泥岩及碳酸盐岩建造,厚度大于4119m。
现在定义为灰绿、灰色火山岩、砂岩、泥岩、灰岩、大理岩,产珊瑚等化石。
与下伏麻木下组顶部矽卡岩化灰岩质砾岩呈整合接触,未见顶。
比马组在区域上分布稳定,特征突出,标志明显,以灰白色大理岩为划分标志。
它与下伏地层麻木下组同属于岛弧沉积环境。
比马组在桑日县沃卡一带,以安山质火山岩为主,与板岩、细砂岩、粉砂岩呈互层状产出,夹较多的碳酸盐岩,产有孔虫、海绵,在邻区还产双壳类、腹足类、珊瑚等化石,上未见顶,下未见底。
厚度大于1309m,西到西藏乃东县温区查卡学一带,比马组上部,岩性主要为安山质熔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夹少量砂板岩及大理岩。
厚度大于1468 m。
未见底,与上覆地层门中组底部灰白色石英砂岩、石英岩呈接触关系不清。
在沃卡乃东等地与上覆门中组呈不整合接触,在西到贡嘎县昌果一带,岩性组合由火山质熔岩、火山碎屑岩、凝灰质粉砂岩、板岩、层凝灰岩、粉砂岩、泥灰岩及大理岩等呈韵律状互层组成。
一,区域地质背景

青藏高原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的地质构造与不同时期特提斯古大 洋的形成演化、俯冲消减存在密切关系,形成南昆仑缝合带、可可西里缝合带、班公—怒江 缝合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等构造边界。新生代早中期(始新世—中新世早期),印度大陆 发生快速(5-5.5mm/a)北向俯冲,导致青藏地区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碰撞造山作用、地 壳缩短增厚和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新生代晚期(中新世中晚期—第四纪),青藏高原构造环 境发生显著变化,地壳伸展走滑运动居主导地位,全新世发育 4 条强烈活动断裂、28 条较 强烈活动断裂和大量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次级活动断层,产生强烈的地震活动, 诱发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吴珍汉等,2004,2005)。
Fig.3 Sketch map showing geographic position of the Golmud-Lhasa Railway. Explanation: gray covers the corridor where 1:100000 geological survey had been finished and 1:2000 mapping of active fault and geological hazard was carried out in 1000m width belt along the Golmud-Lhasa Railway. Blue block marks the position of Kunlunshan, Fenghuoshan and Yangbajain Tunnels from north to south separately where stresses were measured by Liao et al. (2002, 2003). Stresses near Kunlunshan Tunnel decreased evidently after the Ms 8.1 Kunlun Earthquake (Table 1). And stresses keep normal in Fenghuoshan and Yangbajain Tunnels (Table 2, 3).
西藏区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第一篇地层第一章概述第二章特殊群第三章震旦-寒武系第四章奥陶系第五章志留系第六章泥盆系第七章二叠系第八章三叠系第九章三叠系第十章侏罗系第十一章白垩系第十二章第三系第十三章第四系一、自然环境特征1、世界最高的高原2、世界最年轻的高原3、高寒气候的特殊性和复杂性4、冰雪和寒冻风化作用的普遍性5、对现代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性6、植被演替的多样性7、土壤的发育具有年轻性,近期发育的恶化性和发生上的多元性二、地貌的基本特征广阔的高原面、巨大的山系、宽广的谷地与深邃的峡谷、地势有西北向东南倾斜三、西藏地貌主要分为三个地貌区单元:藏南山原湖盆谷、藏北高原湖盆区、藏东高山河谷区四、主要地貌类型山脉高原峡谷河谷平原五、区域地质:是指某一范围较大的地区地质单元、构造带或者图幅内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矿产及地壳运动和发展历史等基本地质单元。
六、根据地层(包括基底)发育情况、沉积环境及沉积建造、生物面貌及生物区系,结合地质发育历史,采取综合地层分区方案,将西藏地层划分为4个地层区、21个地层分区。
一、喜马拉雅区西瓦里克分区、高喜马拉雅分区、低喜马拉雅分区、北喜马拉雅分区、拉轨岗日分区、仲巴——曲松分区。
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雅鲁藏布江分区、拉萨——波密分区、比如——洛隆分区、措勤——申扎分区、班戈分区、木嘎岗日分区。
三、羌塘——昌都区羌南分区、羌北分区、类乌齐——左贡分区、昌都分区、江达分区、喀喇昆仑分区。
四、南昆仑——巴颜喀喇区若拉岗日分区。
涌波湖——向阳湖分区、南昆仑分区。
七、西藏三叠系地层有何特征?地史有何特征?地层特征:西藏的三叠系分布很广,层序完整,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岩相复杂。
不仅是我国研究三叠系最为理想的地区之一,也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研究三叠系重要的地区之一,而且具有联结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三叠系极其关键的位置。
地史特征:华力西运动使西藏的古地理和构造状况发生了不同于古生代的变化。
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I.名词解释叮1.地质构造P23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
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
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II.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叮1.岩层产状是指()。
P31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
P31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P34A .直立褶曲B .平卧褶曲C .倾斜褶曲D .倒转褶曲10. 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 ()。
P32A .水平背斜B .水平向斜C .倾伏背斜 11. 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A .倾向节理B .斜交节理C .走向节理12. 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A .冷缩节理B .张节理 13. 正断层是指断层的( A .上盘相对向上运动C .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14. 逆断层是指断层的( A .下盘相对向上运动 C .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 . D . )倾伏向斜)。
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系下拉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_微_相

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系下拉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微)相张予杰1),朱同兴1),张以春2,3),安显银1,4)1)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610081;2)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3)SchoolofLifeandEnvironmentalSciences,DeakinUniversity,MelbourneCampus,221BurwoodHighway,Burwood,Victoria3125,Australia;4)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内容提要:重新测制并研究了西藏申扎地区扎扛-木纠错剖面的下拉组。
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将下拉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第一段为灰白或紫红色中层状生屑灰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第二段为浅灰色至深灰色含珊瑚格架灰岩的生物碎屑灰岩段,时代为中二叠世沃德期至卡匹敦期;第三段为灰黑—深灰色中层或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泥晶灰岩段,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
利用微相的方法,在下拉组的3个岩性段中识别出7种微相类型,并根据微相组合划分出台地边缘生屑滩、台地边缘生物礁、陆棚、局限台地等沉积(微)相。
通过以上研究,认为下拉组从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内连续沉积,沉积环境由开阔的碳酸盐台地环境过渡到较为封闭的局限环境,中、晚二叠世间不存在明显的地层及相的缺失。
关键词:地层划分;沉积(微)相;下拉组;申扎;西藏申扎地区位于藏北文部草原以东及纳木错以西的地区(图1),属滇藏地层大区、冈底斯-腾冲地层区、措勤-申扎地层分区(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7)。
该地区以发育完整的古生代地层而闻名,自奥陶系至二叠系均有出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藏申扎地区的古生代地层即被不断地研究和报道,但多数研究均集中于申扎县北部雄梅地区(西藏地质局综合普查大队,1980;林宝玉,1983;杨式溥等,1983;夏凤生等,1986;尹集祥,1997;ShiGuangrongetal.,1995;姚建新等,2007)。
浅议西藏区域地层区划及其含煤地层

浅议西藏区域地层区划及其含煤地层柯丹丹;毛晓冬;廖云君;刘成;张俊海;高龙【摘要】据西藏自治区大地构造演化特征,从整个青藏高原构造单元分布特点考虑,本文将西藏自治区地层区划结合构造单元和含煤地层一并考虑,将其划分为三个构造-地层大区: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班公湖-双湖-怒江构造-地层大区、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地层大区.从区域地层、沉积构造及其古生物化石组合等特点综合分析,得出西藏赋煤区聚煤作用具有时代多、分布广、煤层层数多、厚度薄和稳定性差的总体特点.区内含煤地层包括下石炭统、上二叠统、上三叠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和古近系等.最主要煤系是下石炭统马查拉煤系、上二叠统妥坝煤系、上三叠统土门煤系、下白垩统多尼煤系.【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4(030)001【总页数】8页(P50-57)【关键词】西藏;区域地层;含煤地层【作者】柯丹丹;毛晓冬;廖云君;刘成;张俊海;高龙【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西藏地理位置上位于南、北大陆之间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山链东段,是著名的特提斯域的组成部分。
地层出露齐全、岩石类型繁多、构造复杂。
西藏构成了青藏高原的主体,其北部为藏北高原,中部为藏南谷地,南部为喜马拉雅山地,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化石丰富,地层分布与主构造线一致,大致呈近东西向转东南展布,前人就西藏地层区有过较详细的地层区划[1](图1)。
从整个中国的地层区划角度看,西藏在地层单位上跨越了唐古拉-华南地层大区、藏南-滇西大区,而藏南-滇西大区代表了东冈瓦纳大陆的北部边缘,在古生代的一些时期,生物区系和地层沉积类型都属于冈瓦纳型。
西藏及其周围地区地壳

中部东经 C#,至 *(,之间,另一个在蒙古西部和祁连 山之间。西藏中部的低速异常向下延续至更深的切 片, 到达至少 ("$ &’ 深处。该异常随深度加深而变
窄, 最深处在东经 C+,至 *",之间。在俯冲印度板块的 深度范围内, 譬如在 "%) - #%) &’ 深度内, 西藏中部 之下的波速值高于层平均速度值,但低于周边板块
[$%] 如, 图 + 中剖面 $ — $ * 可与 65K043L 等 在藏东的 台站成像结果相比较。 65K043L 等发现沿此剖面莫霍
西藏高原的形成密切相联, 自新生代以来对整个亚洲 的板块活动影响深远 原的抬升历史。 然而, 西藏高原的抬升机制迄今仍是个未决的论 题。人们相继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模型来解释西藏高 原的演化。这些模型包括: 印度板块俯冲距离超过 %) ;?) 延迟俯冲的印度陆壳 ;#) 印 133 9 7 333 :; 度陆壳 进 入 似 液 态 西 藏 下 地 壳 所 引 起 的 液 压 式 抬 ;@) 下地壳流引起地壳增厚 ;&) 壳间挤压断裂 [73 9 72] 和褶皱引起岩石圈增厚 ;B) 碰撞时
[*!]
$& 世纪 .& 年代以前对西藏深部结构的地震研 究大多借助于高原之外的台站资料得出大比例的结
[$- # +*] 构特征 。 近 *& 年来, 在藏中及藏南相继进行过 [*-, *.] 几次活动台网监测项目, 如 =>??@>A 项目 和 BCD [$& # $+] 。值得注意的是, 这 ;E=FG BB H IEJ;E=FG 项目 些项目均是在本文图 * 和图 $ 所示的藏中低速异常 区内进行的。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个低速异常体向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ZYIN改编西藏自治区地质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马冠卿 姚宗富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睡,面积 120 多万平方公里,西南与 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接壤;东南及北部与云南、 四川、青海及新疆四省(区)为邻。
平均海拔 4000m 以上,是青藏高 原主体,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西藏位居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 系的东段,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巨大的地壳厚度和独 特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为国内外地学界所瞩目。
地层本区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尤以中、新生 代海相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
地层分布与主构造线一致,大致呈 近 E-W 向展布,东部地区向南转折,形成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图 1.)。
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和地质发展历程的差异, 以空喀拉-甜水河-美日切 错-澜沧江(以下简称空喀拉-澜沧江)对接带为界, 分为冈瓦纳(南部) 和特提斯(北部)两大地层区,其中包括 6 个分区,13 个小区,地层 系统见表 I,各时代地层出露面积列于图 2;沉积类型及构造建造特 征以图 3 表示。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西藏被几条边界断裂或对接 带所分割,地层区和分区界线明显。
本区的前震旦系、前泥盆系变质程度较深(角闪岩相),均未获古 生物化石。
奥陶系生物分属华南型和华北型生物地理区;志留系的生 物与扬子区边缘及欧洲波希米亚的类似; 泥盆系全区均以底栖生物为主,与我国南方的“象州型”相似。
雅鲁藏布江一线以南的石炭系 -二叠系为典型的冈瓦纳区系,是冈瓦纳冰海沉积区,具大陆型冰水 杂砾岩沉积,含南大陆及其边缘海的舌羊齿植物和动物群;空喀拉- 澜沧江一线以北为华夏特提斯相区,含北大陆暖水动、植物群,属华 南型.上述两线之间为冈瓦纳-特提斯相区,含南大陆混生动、植物 群。
二叠系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沉积,除昌都地区二叠系层位完 整外在西藏普遍缺失晚二叠世早期沉积。
三叠纪开始,分异明显。
在 北喜马拉雅的三叠系为稳定连续的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并持 续到始新世中期,拉轨岗日地区为半深海浊流沉积,含少量火山岩及 辉绿岩墙(床)群,雅鲁藏布江地区以上三叠统为主,为深海泥质、硅 质浊积岩沉积。
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以下简称冈-念)区南部的拉 萨地区,为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陆缘碎屑沉积;班 公错-怒江(以下简称班-怒)对接带南侧(冈-念北部),为深海远源细 碎屑浊积岩沉积。
江达地区以钙碱性火山岩-碎屑岩为主,其西的唐 古拉南侧至澜沧江以东则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局部夹火山 岩)、滨海磨拉石、含煤陆源碎屑岩沉积;昆仑-巴颜喀拉区上三叠统 为浊积岩夹硅质岩,具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特征。
侏罗系-白垩系在拉 轨岗日为滑塌沉积、钙硅质浊积岩沉积;雅鲁藏布江地区为钙硅质浊 积岩(J3-K1),局部中基性火山岩和锰结核,属深海盆地沉积环境。
冈 -念区南部缺失下侏罗统,中-上侏罗统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碎屑 岩、含煤碎屑岩沉积,为陆缘或弧间盆地沉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为钙碱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
属火山岛弧沉积环境;北部为碳酸盐岩-火山岩-含煤碎屑岩沉积, 多被早白垩世晚期的浅海碳酸 盐岩所超覆。
班-怒对接带及其南侧的木嘎岗日小区,为以细碎屑岩 为主的浊积岩(J1-2)沉积。
昌都小区侏罗系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红 色陆屑沉积。
羌塘-唐古拉地区,中一下侏罗统仅局部出露,为火山 岩、火山碎屑岩,中-下侏罗统表现为广泛超覆的碳酸盐岩;白垩系 为碳酸盐岩-碎屑岩残留海盆沉积,陆相红色碎屑岩和火山岩沉积。
第三系,在北喜马拉雅有少量残留的海相沉积,其它地区均为陆相。
雅鲁藏布江小区为陆缘山链磨拉石、含煤碎屑沉积;冈-念区主要为 钙碱性火山岩沉积、弧内火山岩沉积;羌塘-昌都区主要为断陷盆地、 山间盆地的湖、河相细碎屑岩、红色磨拉石、陆相火山岩,并含石膏、 煤、油页岩等沉积。
古新统之后,全区上升成陆,随着地壳不断上升, 气候转干寒。
第四纪时高原进一步急剧隆升,更新统经历了四次冰期 和间冰期,全新统为冰后期,故第四系以各种冰碛、冰水沉积、化学 沉积、湖、河相沉积为主,局部有近代火山堆积。
火成岩本区火成岩分布广泛,岩石类型齐全,各种岩石类型都 有出露(图 2,表 2,3,4)。
共划分了 5 个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及 8 个中酸性岩带(图 4)。
其中,中酸性火成岩类、基性-酸性火山岩类 以及镁铁质、 超镁铁质岩类是区内火成岩的主体,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分布规模大,分带性明显;时间上具多期性,并且山北往南,时代由 老变新; 以及形成环境的多样性。
区内火成岩的形成、 火成作用发生、 迁移和演化,明显受板块构造格局发展演化的控制,表现出多次威尔 逊旋回的发展过程。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类,多属扬子构造域洋壳残片,有岩体 (群)205 个,面积 7195km 2 ,居全国之首。
古特提斯期的岩体出露甚 少,有两种类型:一种分布于澜沧江带,岩石蚀变强烈,地球化学特 征为低镁、高钛,可能部分属阿拉斯加型;另一类是蛇绿岩型的镁质 系列岩石,沿金沙江带分布。
属于新特提斯期侵位的岩体(群)190 个, 广泛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岩带 (图 4 之 A-Ⅰ) ,纳木错岩带 (A-Ⅱ)、 班-怒带(A-Ⅲ)(图 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镁质阿尔卑斯型,具蛇 绿岩特征,尤以雅鲁藏布江岩带发育最好,并保存有较完整的蛇绿岩 层序,自下而上为变质橄榄岩、堆晶岩、块状辉长岩、席状岩墙或岩 床群、枕状或块状玄武岩及放射虫硅质岩(J3-K1)。
其剖面结构可与世 界上典型地区的特罗多斯、塞麦尔的剖面对比。
它代表了新特提斯主 域的洋壳-上地幔组成部分。
花岗岩-闪长岩类分布广泛,共有 448 个岩体,面积 13.5 万平方 公里,从元古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一直到喜马拉雅期皆有侵人 活动,其中除元古期、加里东期外,其他各期都构成大规模的侵入岩 带,自北往南、由西向东形成时代由老变新,如江达-芒康华力西- 印支期侵入岩带、他念他翁印支期岩带、多玛-聂荣-左贡燕山早期岩 带、冈底斯北(简称冈北)燕山晚期岩带、冈底斯南(简称冈南)燕 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岩带以及喜马拉雅第三纪花岗岩带。
它们反映了 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大陆板块离散、汇聚,洋壳板块俯冲消减的构造演 化特征。
根据产出的地层层位,区内火山岩分为前震旦纪、震旦纪-早古生代、前华力西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前三期 仅在局部地方产出,华力西期之后,火山岩广泛分布,各期形成了大 规模的火山岩带。
前震旦纪火山岩在高喜马拉雅的聂拉木群变质杂岩中为变质火山岩。
震旦纪-早古生代火山岩见于低喜马拉雅的潘金、 林根等地的米里群中,为基性熔岩;藏北湖区东嘎错群中有蚀变的中 基性熔岩和火山角砾岩。
前华力西期仅见于羌塘地区和他念他翁地 区,其岩石化学特征,属岛弧及裂谷构造环境。
华力西期-印支期火 山岩,分布于金沙江带.澜沧江带和羌塘北部一带,它们与同期侵入 岩伴生,以安山岩、流纹岩、拉斑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为特征, 累计厚 13700m,显示活动大陆边缘及古岛弧、大陆边缘裂谷的构造 背景。
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火山岩受新特提斯域构造演化控制。
在,火山岩赋存于中侏 印度板块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拉轨岗日地区)罗统、上侏罗统及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中,以玄武岩和粗安岩为主, 化学成分以高钾、高钛、FeO/MgO>1.7 为特征。
雅鲁藏布江带的火山 岩是蛇绿岩套的重要成员,可分出两套火山岩:一套为晚侏罗世-早 白垩世的变玄武岩, 其特征类似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两 种类型,它们可能是扩张脊火山作用:和脊外火山作用的叠加产物; 另一套是早白垩世的枕状和块状玄武岩,与洋脊玄武岩相似,是扩张 脊火山作用的产物。
这两套火山岩反映了新特提斯扩张脊的不同演化 阶段。
冈底斯以南地区火山岩赋存于上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中,都是以安山岩为主的玄武质-安山质-流纹质 熔岩和碎屑岩组合,累计厚 1000-4500m。
从早期到晚期,由海相变为陆相,并出现安山岩-粗安山岩偏碱性组合或以流纹质为主的酸性 火山碎屑岩组合。
它们构成了规模巨大的岛弧火山岩带。
冈底斯以北 地区火山岩层位为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白垩 统和上白垩统,上述层位的火山岩,都是含大量火山碎屑岩的钙碱性 组合,累计厚 1400-7500m,最大厚达 14500m,空间上自西向东,以 熔岩为主变为以火山碎屑岩为主; 山北向南为从玄武质-安山质-流纹 质组合;时间上从早到晚,由海相、海陆交互相变为陆相,出现盆地 型火山作用;晚期成分上出现了安山岩-粗安岩组合的偏碱性岩石, 反映出从岛弧向碰撞环境的转变。
在羌塘-昌都地区白垩纪以后的火 山岩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区始新世以后的火山岩,都是陆-陆碰 撞、板内走滑剪切带的产物,为白榴石响岩、霓霞岩、辉石安山岩、 粗面岩、碱玄岩等的碱性-强碱性组合;其时空分布具有自南而北、 由老到新,碱度升高的特点。
在羌塘北部,近代火山地貌发育,巴毛 穷宗、黑石北湖有保存完好的火山口;20 世纪 50 年代初,黑石北湖 还有过火山活动。
变质岩本区变质岩分布广泛,岩石种类复杂,图 5 反映了西藏 6 个变质时期的变质相及变质作用类型。
晚元古期变质作用是本区基 底固结的一次重要事件,由于喜马拉雅期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形成 一套变质杂岩。
显生宙阶段,加里东期变质作用范围局限.基本上是 基底动热变质的尾声。
华力西期变质作用有明显的旋回性,金沙江变 质带的震旦系-下二叠统(四川省境内),变质作用早期出现低压相系 的热穹隆,为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岩石,晚期则为大面积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昆仑地区也有类似现象,显示从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 质作用开始,到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结束,可能与古特提斯洋壳俯 冲导致的岛弧%型深成作用有关;怒江附近的嘉玉桥群(Pz)出现华 力西期高压型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澜沧江一带出现绿片岩相的区 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蓝闪石片岩相的高压变质作用。
这些不同的变 质地体在空间上共生,系古生代陆缘增生、地体拼贴的产物。
印支期 高压变质作用沿金沙江带出现,是古特提斯的北域洋壳俯冲所致;而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广泛见于昌都地带和昆仑-巴颜喀拉地区的 陆缘建造中,这是由于古特提斯闭合、横推造山所致。
燕山期变质作 用,主要见于班公错-怒江带及其两侧地区,形成了日土带和丁青地 区中高压型埋深变质和班戈-洛隆地区的低压高温变质。
印支期-燕山 期,澜沧江带的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昌都地区的埋深变质作用,是起 因于金沙江带陆-陆碰撞产生陆内汇聚作用引起的。
燕山晚期-喜马拉 雅期的低压高温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冈-念地区,为 红柱石(堇青石)-硅线石型低角闪岩相;而雅鲁藏布江带的低温高压 变质作用,具有石英-钠长石-硬玉-硬柱石-蓝闪石组合,多硅白云母 b0 值大于 0.9032nm,为典型的高压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