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汉语基础)全部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全部课件

古代汉语全部课件



•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及教学目的: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让 学生掌握有关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 能力。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 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 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 二、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 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 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 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根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学习和研究 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文言。 •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是什么? 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包括古代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知识, 具体到教材就是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中教学重点是词汇, 而词汇的重点又是常用词。难点是掌握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用典、 文字通假及典章制度。
5、请:謁也。从言靑聲。周禮:春朝 秋覲。漢改爲春朝秋請。《周禮•春 官》諸侯見王六禮:春見曰朝,夏 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 見曰會,殷見曰同。 6、兵:械也。械者器之緫名。器曰兵, 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云從廾持斤, 則製字兵與戒同意也。从廾持斤, 幷力之皃。
7、啟 :敎也。从攴启聲。《論語》 曰:“不憤不啟。”述而篇文。 启:開也。按後人用啟字訓開, 乃廢启不行矣。啟,教也。从戶口。 會意。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爲 開戶也。 8、闻: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 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从 耳門聲。
1、表扬的 如: 经纬天地曰文 威强叡德曰武 圣闻周达曰昭 辟土服远曰桓 2、批评的:如: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布义行刚曰景 柔质慈民曰惠 圣善闻周曰宣 聪明睿智曰献 好内远礼曰炀

历史系《古代汉语》全套课件 PPT

历史系《古代汉语》全套课件 PPT
古代汉语教学课件
目录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文选 《蝜蝂传》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一、象形 二、指事
三 会意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文选 齐桓公伐楚 第三节 汉字的书体演变 一、汉字的书体演变 二、古籍中的用字 文选 鞍之战 第二章 古代汉语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人文性。
本课程的学习要注重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传承与教育。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习中要有意识的批判地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提 升我们的道德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选文部分,内 容丰富,其中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学 习中要吸取其精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论语·里仁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
让你品味古籍雅语的深邃精妙,
共你赏析平平仄仄的诗调词韵。 它将为你打开古老的文明之门,
让你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性 工具性 人文性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汉语, 走进古老的文明里!
远离时代喧嚣与浮躁,
克服青春的迷茫和冲动。
最好的方法, 就是踏踏实实的学习。
宁静致远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阅读和整理古籍的需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阅读现代书刊,需要古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是源头,现代汉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 义语素,现代作品常常引用古汉语的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 望洋兴叹 家徒四壁 徒劳无功 徒劳无功

古代汉语ppt课件

古代汉语ppt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古代汉语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培养人文素养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培养人的人文 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
修养。
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
古代汉语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来源,如古装剧、历史小说等。
学术研究
古代汉语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 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的学科,涉及古音、今音、方音等多个方
面。音韵学对于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02
音韵学研究方法
音韵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审音法等。这些方法在
揭示古代汉语语音演变规律和特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音韵学与古代汉语研究的关系
音韵学对于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的比较
修辞手法种类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现代汉语在 继承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和发展。
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现代汉语修辞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 性。
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修辞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现代汉语修辞则更注重时代
性和普适性。
差异与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音韵 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更加丰富, 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语法结构更加简化;音韵系统也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
02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音韵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复杂,包括清浊音、送气与不送 气等区别。常见的声母如帮、滂、并、明等,在发音部位 和发音方法上各有特点。

2024版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31P)

2024版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31P)
词类划分
古代汉语的词类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等。
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以主谓宾为基本框架,同时包含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句子的语序相 对固定,一般遵循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谓语之后的原则。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这使得 词语在句子中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意义。
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成 分,古代汉语中常采用 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等。例如, “何陋之有?”即为宾
语前置的倒装句。
固定句式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固定 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
“无乃…乎”、“得 无…乎”等,这些句式 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语
气和含义。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的比较
词类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类划分上存在差异,如古代汉语 中的“之”、“其”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作为代词使 用。
01
《诗经》、《尚书》 选读
选取代表性篇章进行解读,探讨 其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及注释方 法。
02
《论语》、《孟子》 选读
通过选读孔子、孟子的言论,理 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古 代汉语中的表达。
03
《左传》、《史记》 选读
选取历史散文中的精彩篇章,分 析其叙事技巧、语言特色及注释 方法。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2
文字学基础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
汉字的起源:图画记事、刻画符号、原始文字
2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 楷书、行书
3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由表意到表 音
六书理论与汉字的构造
六书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性和流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ppt课件共53页

古代汉语ppt课件共53页
❖ 类书的用途有三:1、提供辞藻典故、诗词文句 的出处;2、查考史实和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 籍。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 政书是专讲历代制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沿革变化的资料汇编。 阅读古书时,遇到典章制度方面的问题,可查政书。
❖ 政书可分会通古今的与断代的两类。前者讲历朝制度的严格变化,有所谓 “三通”、“续三通”、“清三通”等。“三通”包括:
❖ 书目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单纯的书目,只记载 书名、作者、卷数=出版时间等,如张之洞的 《书目答问》及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一 类是附有提要的书目,扼要介绍书的内容价值、 作者生平事迹、版本源流等内容。如清纪昀主编 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是指示读书门径, 提供研究线索的重要工具书。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 《通典》200卷,唐杜佑撰。记载远古至唐代宗时各种制度。 ❖ 《通志》200卷,宋郑樵撰。综合历代史料编写的通史,精华在“20略”。 ❖ 《文献通考》150卷,元马端临撰。记载上古到南宋时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 ❖ “续三通”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三部书,包括: ❖ 《续通典》150卷,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制度沿革。 ❖ 《续通志》640卷,记载唐末到明末的制度沿革。 ❖ 《续文献通考》250卷,记载南宋宁宗到明末的制度及变化。 ❖ 还有“清三通”,包括《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 商务印书馆
❖ 《中国字典史略》 刘叶秋 中华书局
❖ 《中国古代的韵书》赵诚 中华书局
第一节 工具书及其作用
❖ 工具书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用特定的编排形式和 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一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 线索,专供查考以解决某写具体问题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它具有编制特殊、内容概括、专供迅速查阅等特点。

古代汉语教学PPT课件

古代汉语教学PPT课件
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 象等问题。
古汉语从词汇语法修辞等角度来分析他的语言现象
.
15
(二)工具性。
是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
要系统地掌握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修辞、古书注解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 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提高阅读古 籍史书的能力。
.
16
古代汉语教学课件
沧州师范学院
.
1
目录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文选 《蝜蝂传》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一、象形 二、指事
三 会意
.
2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文选 齐桓公伐楚 第三节 汉字的书体演变 一、汉字的书体演变 二、古籍中的用字 文选 鞍之战 第二章 古代汉语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望洋兴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
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
14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语言性 工具性 人文性 (一)语言性。
从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 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 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以逐步地提高阅读 古书的能力。
.
3
文选 勾践灭吴 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选文 燕昭王求士 第三章 语法(一) 第一节 词类活用 第二节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06
文化背景与典籍选读
古代文化常识简介
古代礼仪制度
包括祭祀、朝拜、婚丧嫁娶等 各种场合的礼仪规定。
古代教育制度
从太学、国子监到地方州县学 府的教育体系,以及科举考试 制度。
古代职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的名称、 职责和品级。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对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 定,如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
等。
《诗经》、《楚辞》选读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解析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通过“……者,…… 也”的结构表示判断。
如“而刘夙婴疾病,常 在床蓐”中的“婴”,
意为被……缠绕。
如“甚矣,汝之不惠! ”中的“甚矣”是谓语 前置,强调程度之深。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了主语“蛇”。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举例
01
02
03
04

作代词,如“公与之乘”;作 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助词,如“怅恨久之”。

作代词,如“其真无马邪?” ;作语气词,如“其如土石何
?”。

表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 ”;表转折关系,如“学而不
思则罔”。

表承接关系,如“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表假设关系,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词义系统
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系。
词义引申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相似性引申、相关性引申、相反性引申等。
古代汉语常用词词义辨析
常用词
古代汉语中频繁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词汇。
词义辨析
对常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进行区分和解释。
辨析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

刘彩霞

古代汉语部分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1 前提:古代汉语专指古代汉语书面语 2 历史分期: 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都叫古代汉语。分为四 个时期:远古时期(殷商时代);上古时期(周 秦两汉);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近古 时期(元明清)。这是传统的分法 近年来又兴起了“近代汉语”的概念,指晚唐 五代到清初的汉语。那么,魏晋南北朝到晚唐以 前为中古汉语,清中叶以后迄今为现代汉语
甲骨文 通行于公元前1300多年到1100多年,又叫贞卜文字、 甲骨卜辞(内容);殷墟文字、殷墟书契(出土地 点);契文、契刻文字(书写方法) 金文 通行于殷商至战国,铸在青铜器上,又叫钟鼎文(商 周时期出土的铜器以钟鼎为最多) 六国古文(籀文和小篆) 指秦以外的六国文字,又叫战国古文。主要写在竹简 和缯帛上,也叫简帛文。秦国文字叫大篆,也称籀文。 秦统一以后文字由大篆变为小篆
名词活用为动词
2 名词后面出现宾语或补语 (1)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 之。 (2)从左右,皆肘之,使立 于后。 (3)左右欲刃相如。 (4)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 雍水。 (5)师还,馆于虞。 (6)沛公军霸上。
3 用在能愿动词或状语后面 的名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2)不备不虞(防备),不 可以师。 (3)左右欲兵之。 (4)陛下不能将兵。 (5)晋灵公不君。 (6)不足生于不农。
数词活用为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 (2)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3)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不十年,王弗召也。 (6)此三子(专诸刺吴王僚、聂政刺侠傫、要离刺庆忌) 者,皆布衣之士也……与臣而将四矣。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今文字(秦以后)
隶书 分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古隶承 上启下,是古今文字的一种过渡形体,今隶则是今文字的 开端 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使汉字 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使 汉字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 楷书(草书和行书) 先有草书,再有楷书,再有行书。三种字体都是在汉以 后流行
特殊动宾关系
二 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怎么样,或把宾 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做什么。名词、形容词有意动用法
三 为动用法:
主语为宾语实施某种动作行为。这个“为”包含多方面 的意义。比如替、给;为了;对;因为等。名词、动词、 形容都有为动用法。翻译时要添加相应的介词
一 使动用法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1)吾见申叔,生死而肉骨也。 (楚国的申叔豫提醒令尹莲子冯注意自己的行 为,否则会像以前的令尹子南和他宠信的观起一 样,招来杀身之祸。莲子冯非常感激。每个朝代 都有权倾朝野的大臣和宦官。如秦朝的赵高;东 汉末年的十常侍、董卓;清朝的鳌拜、安德海等)
(1)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 (秦国的司马错建议秦惠文王攻打蜀地) (2)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 可小也。 (3)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4)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5)既来之,则安之。 (6)乃出图书,空囊橐。
二 意动用法
1 名词的意动用法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3)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 玉者,殃必及身。 (4)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3 会 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同“义”),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把两个以上的形象合并在一起, 会合出新意的方法就是会意
(1)异体会意:之 步 牧 即 既 采 乘 安 明 (2)同体会意:并 从 比 林 森 磊 淼 聶 焱
4 形 声
“以事为名,取譬相 成,江河是也。”以 表示意义的字为形符, 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 声符,合在一起就是 形声字
四 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1 落实字、词、句;2 查阅工具书; 3 多读作品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汉字 实词活用 特殊动宾关系 名词作状语 宾语前臵 判断句 被动句
汉 字 的 形 体 构 造
汉 字 的 形 体 演 变
第 一 章 汉 字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古文字(秦以前)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先生举手出狼。 (2)毕礼而归之。 (3)焉用亡郑以陪邻? (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6)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7)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 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 负秦曲。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我 们应该学习的是文言和古白话。按照现在课时的安排,中 文专业的古汉语课以文言为主,理论上讲授文字、词汇、 语法等知识,同时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现在的课时 太少,内容一减再减,我们只能分专题讲解最最基本的理 论知识
三 古代汉语的作用
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也是一门基础课。同现代汉语 一样,语言类的课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不论你学什么,语 言基础打不好,都会成为学习的障碍。更不用说中文、新 闻这样的专业了。还有像古代文学、古代文化史等所有涉 及古代的课程,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古代 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现代汉语由古代汉 语发展而来,它对古代汉语有继承也有剔除,想学好现代 汉语,也需要有良好的古汉语基础
第二章 实词活用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在句中处于动词谓语的位臵,并且具有动词的语法 特点,叫做名词用如动词。后面具体列出名词用如动词的 条件
二 形容词、数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和动词相同的是,它也能做谓语,但不能带宾语。 还不能修饰代词,其他语法特点也与动词根本不同。形容 词和数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比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稍微少一 些,所以不再单独列出。参考名词活用的条件即可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成(名)以其小,劣之。 (7)时充国七十余岁,上老之。 (8)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名词活用为动词
6 “者”字前面的名词
(1)赵主之子孙侯者, 其继(后代)有在 者乎? (2)如平地三月花者, 深山中则四月花。 7 句中缺少谓语,处于谓语 位臵上的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有楚大夫于此,欲 其子之齐语也。 (2)戚夫人泣,上曰:“为 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这个也可以放在第三 条)
(2)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 (微子、箕子是商纣王时期的王族,是像比干 一样的忠臣、仁者)
名词的使动用法
(3)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 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 (秦昭王要攻打楚国,楚国使臣黄歇上书) (4)于是东诸侯之师,次于鄫以待晋师。 (5)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立国、建国) (6)鲁欲将吴起。
第四章 名词作状语
这里的名词作状语指的 是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和 时间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 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的 特殊用法,与现代汉语不 同 (现代汉语的普通名词 和方位名词一般必须加介 词组成介宾结构才能作状 语。时间名词可以单独做 状语,但是与古汉语的时 间名词在意义和用法上大 不相同)
一 普通名词作状语
召 问 剥 放 组 杜 追 暮 蒿 盟
5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同一个形符的字意义互相贯通,可 以互相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 叙》中的界说比较含糊,导 致后人意见不一。转注没有产生新字,是用字法 而不是造字法 6 假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 是也。”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记录 要表达的词的意义 自 焉 难 来 它 东 南 西 北 莫
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2)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3)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4)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5)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6)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商鞅的观点) (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8)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9)(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于顷襄王。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 起修饰限制作用,叫做名词作状语。需要注 意的是,状语和主语的位臵都在谓语前,一 定要区别开二者,语法作用和意义都不相同。 一般在翻译时要添加相应的介词
到,当) (1)赵王郊迎甘罗。 (2)夫山居而谷汲者,膢 腊而相遗以水;泽 (湿地、洼地)居苦 水者,买庸而决窦。 (雇佣人开挖水道)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之过者,受上赏。 (4)魏其、灌夫日夜招 聚天下豪杰壮士, 与议论,腹诽而心 谤。 (5)横历(遍游)天 下,庭说诸侯之王。 (6)黎丘之鬼效其子之 状,扶而道苦之。
关于汉字构造理论的新探索
三书说:
唐兰《中国文字学》:象形 象意 象声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象形 形声 假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大的分类同陈的观点,但不同 的是下面又细分了很多小类
写词法理论——词的书写形式:
孙常叙《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从词的内涵 写词,有象物、象事、象意;从词的声音写词,有形声、假 借;形声是从词的意义和声音两方面写词
二 汉字的形体构造
许慎《说文解字· 叙》:“六书说”
1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弯 曲),日月是也。”通过描摹事物的形 象和线条而造字 (1)独体象形:木 水 刀 人 口 手 女 止 牛 (2)合体(附体)象形:瓜 果 齿 须 眉 州
2 指 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 察而见义,上下是 也。”初看能够识别 形体,审视方能显现 意义 (1)独体指事:一 二 三 四 五 十 (2)合体指事:本 末 朱 刃 寸 叉 厷 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