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学好文言文必须学会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那么,文言文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呢?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每种句式都有不同的用法,人教学习网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以备中考: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

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带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 (一) 1、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斯固百世之遇也 2、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洎牧以谗诛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安在沛公能急人之困也 D、何由知吾可也 4、选出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 ) 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选出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 ) A、洞庭君安在哉 B、以勇气闻于诸候 C、青,取之于蓝 D、虽董之以严刑 6、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吾从而师之 C、沛公居山东时 D、百姓之不见保 7、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何以能鼓乐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此世所以不传也 C、夫水,智者乐也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10、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而诸侯敢救赵者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客有吹洞箫者 11、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既而得其尸于井 B、句读之不知 C、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D、会于西河外渑池 12、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王语暴以好乐 B、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13、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为大梁夷门监者②至于激于义理者不然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④忌不自信⑤见羽旄之美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1)

温故知新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一.基本形式是用“者. 也” (1)“,,,,,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 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 (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乃”,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兵. 革非不坚利也 三.无明显判断词的判断句 (1其色墨(2 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一.省略主语 (1)渔人甚异之,,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 三.省略宾语 (1 投(之)以骨。(《狼》)(代指狼 (2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代指诸葛亮 (3客从外来, 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省略介词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2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3 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五.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中考必备文言文特殊句式

《 《 《 《 《 《 《 《 《 《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有: 1)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 “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3)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如:吟鞭东指即天涯( 已亥杂诗》)。 4)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5) ”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6) “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 “者也”表判断,可译为“是…”。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爱莲说》)。 8) ”也”表判断,可译为“是…”。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9) “…者,…也”表判断句,可译为“…是…”。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10) “…者,… …”表判断句。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11) “……,…也”表判断句。如:鱼,我所欲也( 鱼我 所欲也》;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 省略句 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省略主语。 ①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 (曹刿)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2) 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②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 省略宾语。

《 《 ① 投(之)以骨(《狼》)。 ②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 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 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3. 倒装句 倒装句的主要有四种形式: 1) 主谓倒装句。在感叹句和与外界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居首,以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或“是” 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 4)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 公移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5) 6) 介宾结构后置。 ① ②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了少数译作补语外, 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③ 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如:屠惧,投以 骨。《狼》 4. 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有: 1) 有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① “为”表被动。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就是”。古代通常不用“就是”来联系,而就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就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就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就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就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就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就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就是与她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就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她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她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瞧重,所以燕王想与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她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就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就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学好文言文必须学会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那么,文言文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呢?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每种句式都有不同的用法,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以备: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 2、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 【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光阴似流水我好像要追不上,担心岁月不等我。】 (2)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从属晋国的情况下又从属楚国。】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刑来督责他们,用威风怒气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了国书。】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傧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3)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学生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环滁皆山也。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 12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3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 A.1、7/2、6/3、5/4/8/9 B.1、4/2、3/5、6/7/8/9 C.1、2/3、4/5、8/6/7/9 D.1/2、3、4/6/7/8/9 14、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齐人勿附于秦 15、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不拘于时,学于余。()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7、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④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8、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舍簪笏于百龄应该是借代,“簪笏”官吏所用之物,这里指代官职。 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 19、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童子何知 C纤歌凝而白云遏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0、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21、下列各句中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激昂于大义被义所激B.激于义而死焉被义所激而赴死。 C.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容纳。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22、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这是考倒装句的,B没有倒装,其它都有。 A、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三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 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大王来何操?()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是以后世无传矣。() 5、而君幸于赵王。() 6、惟你是问。()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8、沛公安在?()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2、微斯人,吾谁与归?()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5、宋何罪之有?() 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17、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特别申明: 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说新语<两则>》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两则>》 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应为“(夸父)渴,欲得饮”。《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夸父逐日》 5.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6.“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狼》 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 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三峡》 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12.斗折蛇行。应为“(溪水)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3.属予作文以记之。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4.局促一室之内。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应为“(曹刿)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二)省略介词 1.“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孙权劝学》 2.北饮大泽。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夸父逐日》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狼》4.“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狼》5.“屠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应为“屠乃奔倚于其下”。《狼》6.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各隐卷底衣褶中。居右者椎髻仰面。居左者执蒲葵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核舟记》 7.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应为“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于)此。《湖心亭看雪》 8.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9.坐潭上。应为“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11.局促一室之内。应为“局促(于)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12.帝感其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应为“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愚公移山》 (三)省略宾语 1.可以为师矣。省略了“以”后的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应为“果得(之)于数里外”。《河中石兽》3.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指代方仲永。《伤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者……也”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4)“……者也”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5)“……也”表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6)“……为……”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2.省略句 省略句的主要形式有: (1)主语省略 如:(蛇)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动词省略 如:(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3)宾语省略 如: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介词省略 如:各隐(于)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3.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有: (1)“为……所……”表被动。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意念被动 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4.倒装句 倒装句的主要形式有: (1)主谓倒装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如: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履》 (3)“之”为标志的倒装句。 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4)介宾后置的倒装句。 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5)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 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之”为标记的宾语前置句。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7)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5.固定结构 (1)表示委婉反问的“不亦……乎”句式。如: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2)表示推测、反问的“得无……”句式。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晏子使楚》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表示因果关系的“以是/是以”句式。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4)表示作比较的“孰与……”句式。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志远高补林若寒 第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分外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惠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大凡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