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白居易是什么派诗人

合集下载

白居易与杜牧:唐代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诗歌风格比较

白居易与杜牧:唐代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诗歌风格比较

白居易与杜牧:唐代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诗歌风格比较介绍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和杜牧都是备受赞誉的诗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唐代文学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本文将对白居易和杜牧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并探讨他们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白居易:豪放派的代表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以其直率豪放、大胆开朗的个性而著称,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

白居易善于直抒胸臆,表达真实感情,他笔下描绘了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寄予自己对时事政治和人生的看法。

在诗歌创作上,白居易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用简练明快的语言直接打动读者。

他常常运用夸张、抒情、叙事等手法,结合形象的描绘和独特的修辞,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爱情、友情、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的真挚表达,打破常规的写作方式,给人以直接而深刻的印象。

杜牧:婉约派的代表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官员。

他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白居易相比,杜牧更注重细腻、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敏感细致的情感描写。

杜牧擅长以温婉而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他以秀丽雅致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将个人感情与外界环境相融合。

他善于运用典雅词藻、巧妙比喻和含义深远的意象,在有限空间内展现出无穷内涵。

杜牧笔下的景色如画,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静谧、柔美而略带忧伤的情调。

比较与影响白居易和杜牧代表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豪放派的白居易直接、直抒胸臆,他的诗作以情感真挚和社会观察见解著称。

婉约派的杜牧则追求细腻、优美的语言表达,他以自然景色为基调,着重于情感的内敛与细致。

这两种风格都具有独特影响力,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豪放派的直接表达方式启发了后来文学中情感真实、言辞大胆的写作风格;杜牧婉约派注重词藻和意境,对后世诗歌表现手法产生了积极影响。

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后来各个时期,白居易和杜牧都被广泛传颂并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借鉴。

唐代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

唐代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

20XX年唐代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相信大家对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都诗人熟悉吧!那么读过关于这位诗人不少作品的人你知道这位诗人是一位什么主义的诗人呢?如果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诗人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学成就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白居易_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_琵琶行(并序)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叠词和联绵词
使音节悦耳动听
第三次演奏:
琵 琶 女 : 却 坐 促 弦 弦 转 急
满座皆泣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典型感情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 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 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 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 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 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 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 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 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解释词语
• • • • 左迁:贬官,降职。 委身: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使快弹数曲:让她尽情地弹奏几个曲子。快,畅 快,尽情。 悯然:忧郁的样子。 漂沦憔悴:漂泊沦落,容颜憔悴。 迁谪:贬谪,放逐。被动义。 因为:于是写下了 凡:总共
• • • • •
赏析 文本
问题: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 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
怨 恨
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 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诗 诗酒流连 丝竹不绝 人 高朋满座 其乐融融
(高官厚禄,名动京师)
谪居卧病 有酒无乐 送客惨别 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的艺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Hale Waihona Puke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 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 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 混乱。白居易当时是个陪侍太子的闲 职(左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 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 凶手,加上他平时写政治讽谕诗,得 罪权贵,权贵们就此认定他官微言轻 ,越职言事,于是被贬为江州刺史, 后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shasha

《琵琶行》shasha

新乐府运动 新 乐 府 运 动
这种情况反映在当时的文坛和诗坛上, 便分别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 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 动。”,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是“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 “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白居易等人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 作用,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 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要求诗歌的形式 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真切顺 畅,让人容易接受。
• • • •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好像银瓶突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 甲骑兵冲撞而出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 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只见江心之中映 着白白秋月影。 •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衣 裳依然显出庄重的神情。
大弦—嘈嘈—急雨 开始: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音乐的旋律变化
“抑郁——圆润——婉转——冷涩——无 声——激越——戛然而止。”
琵琶演奏情况,声情并茂。
• 总结本课描写无形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 1、侧面烘托。第一次和第三次演奏,第二次 演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 • 2、比喻。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莺语、泉 流、银瓶、铁骑、裂帛 • 3、对比。急雨与私语,花底滑与冰下难,无 声与有声。 • 4、叠音。嘈嘈和切切。 • 5、想象与联想。
4、研读第四段
诗人慨叹自己的命运
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慨叹
全诗主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
当 年 : 人艳 妒盖 人群 捧芳 、、 年艺 年压 欢京 笑城 、

《琵琶行》

《琵琶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 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 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 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 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 创作实践。
白居易书《楞严经》
知识点:
“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 “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 称) “元轻白俗”-------苏轼《祭柳子玉 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二人在诗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 白诗过于强调通俗平易,元诗还流于 轻佻淫靡.后人“学浅切于白居易,学 淫靡于元稹”,故苏轼讥之为“元轻 白俗”。
B.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C.文言句式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本长安倡女 使快弹数曲 送客湓浦口 沉吟放拨插弦中

琶 行
新乐府运动
并间特

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这时,安史之

乱已经过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 方面,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赋税繁

重,贫富悬殊,蕃族侵扰,战祸频仍,

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 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

识之士,对现实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

习谁
第 三

段青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

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唐代文坛上的豪放派诗人

白居易唐代文坛上的豪放派诗人

白居易唐代文坛上的豪放派诗人唐代文坛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白居易。

白居易以其豪放洒脱的诗风,独特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唐代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背景、诗词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来探讨白居易作为唐代文坛豪放派的诗人。

1. 白居易的生平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卒于唐文宗大历十五年(825年)。

他的出身并不高贵,但却出人意料地成就了一代诗宗。

白居易年轻时就参与了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之后,进入政府任职。

但他并不满足于官位,憧憬着自由自在的诗人生活,于是他不断辞官、离职,专心致志于诗歌创作。

他的坦荡豪放的性格和思想推动了他的诗歌创作,并在唐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2. 白居易诗词特点白居易的诗词风格独特,充满豪放洒脱的气息。

他在情感表达上大胆直接,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人作风,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他的诗作中经常融入了生活琐事和日常情感,给人以亲切感和共鸣。

同时,他的诗歌中还常常涉及政治、社会等当时时事问题,表现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白居易的诗词通俗易懂,不拘泥于文言繁复的写作方式,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白居易的诗词中经常出现自然景色的描绘,尤其擅长描写山水之景。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精炼简练的诗句,使读者仿佛能够亲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宏。

同时,他还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为主题,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真实感和思辨性的写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3. 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白居易不仅在唐代文坛上享有盛誉,而且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的豪放洒脱的诗风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创作样式和思想范式。

他的情感坦率直接、形象生动的描写技巧以及对社会时事的批判,都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学习和追求的对象。

他的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和流传,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内容感知
•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 的内容。 ——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 遇琵琶女之事。
•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故事脉络
浔阳江边闻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江中听诉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同病相怜感慨多 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一连串精妙的 比喻,写出音 乐的变化,用 具体的显示生 活中听到的声 音和形象比拟 乐声,把抽象 的音乐刻画成 有形可感的实 体,给读者身 临其境的审美 享受。
琵琶女所弹奏的琵琶曲调起伏变化,我们是否能从 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低沉、抑郁
“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 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 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 进入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 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 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 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 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 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愤情
三闻琵琶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 伤程度之深,全诗在 哀怨之声达到顶峰时 突然收束,给读者留 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布置作业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 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 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 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 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 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 多次换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白居易是什么派诗人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相信大家都学习过不少由他创作的诗作吧!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诗人是一位什么派的著名诗人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赶紧和我一起来阅读该篇文章吧!
答:现实主义派。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
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史书评价【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

就文观行,居易为优。

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

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

沈、谢既往,元、白挺生。

但留金石,长有茎英。

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

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

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呜呼!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

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人物生平【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

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

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

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

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
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